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复习资料参考答案440d3370c13d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复习资料参考答案440d3370c13d

2024-06-10 来源:爱问旅游网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填空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2、1925年8月,(黄炎培 )提出的(《山西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计划》)是第一部开展农村改进实验的方案。

3、1926年,广东召开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农村教育决议案》),实际上成了大革命时期全国农民教育的具体纲领。

4、1926年10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选择(河北定县翟城村)为试验区,1929年梁漱溟选择(河南辉县)为试验区。

5、1932年国民党政府废除综合中学制,中等教育分为(普通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三类学校。

6、北宋崇宁三年(1103年)设立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叫(国子监)。

7、北宋初期六所最著名的书院是(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8、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依次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9、蔡元培的教育独立论强调教育不应受(政党)和(教会)的影响。 10、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方针。

11、董仲舒关于义利之辩的观点是(正其谊不某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2、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

13、革命根据地教育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 14、革命根据地扫盲的组织形式有(识守班、扫盲班、夜校),教学的特有方

1

式是(以民教民)。

15、国民党政府推崇的“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6、韩愈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17、汉代的私学就其程度而言,有(初级程度的门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两种类型。

18、汉代太学建立于(公元前124)年,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弟子、诸生、太学生)。

19、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使世界和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20、教会学校的课程可分为(宗教课、传统的中国经学课、近代科学文化课)三类。

21、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是(1877)年成立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22、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北魏)时期。古代医学专科教育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法律分科设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23、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24、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它的前身是(抗日红军大学)。 25、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往云南的(昆明),称为(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程学院、河北女师迁往陕西的(固城),称为(西北联合大学)。 26、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推行国民教育制度,规定国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个部分。 27、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 28、梁启超论自强救国的基本途径是(兴办教育)。

29、孟子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概括为(求“放心”),意思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心)。

2

30、明代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荫监生、贡监生、举监生、例监生)。

31、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考试为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32、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通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蒙学的教师一般称为(蒙师)。

33、明清私塾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背诵)和(反复练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作文)等几个方面。

34、清末教育宗旨颁布于(1906)年,其内容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5、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36、宋代科举考试的头三名进士依次为(状元 榜眼 探花)。

37、宋代于1008年加封孔子的爵号为(“玄圣文宣王”后改为“至圣文宣王”),元代于1808年加封孔子的爵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38、宋代专为考官亲属子弟设立的科举考试叫(别头试)。

39、苏区临时中央政府的 行政机构称为(教育人民委员部),行政首长是(徐特立)。

40、苏区最高学府是(苏维埃大学)。建立于(1933)年。

41、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履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42、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不外是(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 43、唐太宗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并确定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44、陶行知创作的教育小说名为(《古庙敲钟录》)。

45、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晓庄学校)和

3

(山海工学团)。

46、王安石兴学期间设立经义局,修纂的经学教材叫(《三经新义》)。 47、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48、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49、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50、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建立的(马礼逊学堂)。 51、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以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

52、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为(泮宫)。

53、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和(墨家)。 54、现存的汉代最著名的蒙学识字课本是(《急救篇》)。

55、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时期颁布的学制有(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 56、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新教育)。

57、严复所译(《天演论》)表达了(进化论思想)。

58、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 59、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 60、一般认为(公元606)年(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61.泮宫

6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3.《学记》 64.国子学 65.师说 选择题

4

1.A 2. B. 3。 D. 4. C. 5. D. 6. B. 7. A. 8, D. 9.C 10.C

11.殷商重祭祀、崇礼乐,专为贵族子弟设立学习礼乐的学校( ) A、瞽宗 B、成均 C、辟雍 D、东胶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1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 ) A、学、思、行 B、闻、见、知、行 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为: B

13.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B、《孔子世家》 C、《颜氏家训》 D、《朱子读书法》 正确答案为: C

14.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 ) 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 正确答案为: D

5

15.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 ) A、升斋积分法 B、三舍法 C、苏湖教法 D、设计教学法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16.明代在各省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为( ) A、学务处 B、儒学提举司 C、提学使司 D、劝学所 ,正确答案为: B

17.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又实际推行的学校制度( )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1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思想家是( ) A、魏源 B、严复 C、康有为 D、梁启超 正确答案为: B

19.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大学是( )

6

A、湖南自修大学 B、苏维埃大学 C、上海大学 D、红军大学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20.陈鹤琴“活教育”的方法论是( ) A、“生活即教育”

B、“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C、“主动”、“习行” D、“教学做合一” 正确答案为: B

2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 ) A、政教一体

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确答案为: B

2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 A、学、思、行 B、闻、见、知、行 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为: D

23.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

7

A、社会舆论 B、“家世” C、“品”、“状” D、试卷成绩 正确答案为: D

2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 A、尊师重道 B、师法、家法 C、能者为师 D、师道遵严 正确答案为: C

2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 ) A、大都授 B、苏湖教法 C、分斋教学法 D、“三舍法” 正确答案为: D

2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 ) A、国子寺 B、国子监 C、翰林院 D、集贤院 正确答案为: B

2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 A、英华书院

8

B、马礼逊学堂 C、宁波女塾 D、金陵大学 正确答案为: C

28.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 A、自强学堂 B、广东同文馆 C、京师同文馆 D、上海广方言馆 正确答案为: C

29.1927年5月,蒋介石在南京举行的“五四”纪念会上提出要施行的教育方针是( ) A、“党化教育” B、“三民主义教育”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军国民主义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3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 ) A、“生活即教育”

B、“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C、“主动”、“习行” D、“教学做合一” 正确答案为: D

3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 ) A、政教一体

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9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确答案为: B

3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 A、学、思、行 B、闻、见、知、行 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为: D

33.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 A、社会舆论 B、“家世” C、“品”、“状” D、试卷成绩 ,正确答案为: D

3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 A、尊师重道 B、师法、家法 C、能者为师 D、师道遵严 正确答案为: C

35.北宋的熙宁、元丰兴学的主持人是( ) A、范仲淹 B、胡瑗 C、王安石 D、蔡京

10

正确答案为: C

36.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 A、“存天理,去人欲”说 B、“致良知”说 C、“教为圣人”说 D、“知行合一”说 正确答案为: B

37.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B、修已以安人

C、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 D、学而优则仕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38.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军事学堂是( ) A、天津武备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北洋水师学堂 正确答案为: B

39.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的重点是(A) A、发展农村经济 B、帮助农民扫盲 C、恢复农村伦理 D、改造乡村政权

4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 ) A、“生活即教育”

11

B、“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C、“主动”、“习行” D、“教学做合一” 正确答案为: D

4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 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确答案为: D

4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 A、学、思、行 B、闻、见、知、行 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43.察举制度的特点是录取士人主要根据( ) A、社会舆论 B、“家世” C、“品”、“状” D、试卷成绩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44.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重点是( ) A、学习四书五经 B、“明其理” C、应科举

12

D、“学其事” 正确答案为: D

45.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 ) 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正确答案为: D

46.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 ) A、天津 电报学堂 B、福州电气学塾 C、两广电报学堂 D、上海电报学堂 正确答案为: B

47.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 ) A、经正女学 B、务本女学 C、宁波女塾 D、福州女塾 正确答案为: C

4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正确答案为: D

13

4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 ) A、“生活即教育” B、“社会即学校” C、“教学做合一” D、“从做中学” 正确答案为: C

50、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 ) A、院系调整

B、颁布“高教六十条” C、“统一高考” D、“扩大办学自主权” 你的选项为:A 正确! 51.D 52.C 53.D 54.D 名词解释

1、次相授受:汉代私学大师教授弟子的一种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就是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

2、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学管理机构,蔡元培为大学院长。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3、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黄言培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

14

需要和可能。

4、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原为宋代大学者杨时讲学的场所。明正德年间,乡人邵宝继承杨时讲学之志,重建书院,谓之“东林”。

5、庚款兴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6、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南部的黄埔岛上,所以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黄埔军校蜕变成培养蒋介石嫡系军官的场所。

7、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8、兼陈中衡: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防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提出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9、监生历事: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

15

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10、教学相长: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11、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由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1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13、举一反三: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源出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于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要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16

14、两面学校:两面学校是在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就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不在,就教抗日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两面学校。

15、六学二馆:唐代的官学。唐代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即六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书学、算学、律学属于专科性质;二馆,即崇文馆、弘文馆,是集教学、藏书和校勘书籍三位一体的场所。

16、3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于福州马尾设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亦名“求是堂艺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制造和驾驶轮船的人才。(1分)福建船政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学习制造,用法文进行教学,基本课程有法文、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机械学等,也叫“法文学堂”。 (1分)后学堂学习驾驶,用英文进行教学,基本课程有英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航海天文学、航海理论、地理等,也叫“英文学堂”。 (1分)前后两学堂除了学习外国语和专业课,“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明义理。”两学堂学制一般为四年,前三年在学堂学习理论课程,后一年前学堂学生在船厂实习造船,后学堂学生则出海“练船”。 (1分)福建船政学堂从开办至1913年“一分为三校”,前后经历了47年,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海军指挥人才和兵舰制造人才。(1分)

17.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新思潮。(1分)科学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的西艺教育,近代首倡科学教育的是启蒙大师严复。(1分)1914年6月,任鸿隽与赵元任、胡明复等留美学者在美国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刊发《科学》杂志,倡导科学教育。任鸿隽在《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揭明了“科学教育”真义,主张将科学与教育相联系,并阐释了科学教育与人生、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与文学、科学教育与审美及美术等各方面的关系,为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分)“五四”时

17

期科学教育思潮的涌起,更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来华讲学时倡导科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继杜威之后,孟禄、推士等人也应邀来华进行调查和考察,对改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为中国科学教育思潮注入新流。(1分)“五四”以后科学教育的重点移至科学精神培养上,并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提出了教育科学化的口号。(1分)

18、卧碑:地方官学也有严厉的学规,最突出的是洪武年间,颁行天下并刻碑立于学校的十二条禁例,其中有严禁学生过问政治、无条件地尊师勤学等规定,若有不尊者,则“以违制记”。这就是有名的卧碑。

19、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民办公助: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种具体的办学形式和途径,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20、苏湖教法: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20多年,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主要培养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21、提学官:是省级教育行政长官,它的任务是在其任期内,巡视省内各府、州、县学,检查教学质量,选拔入国子监学习和参加乡试的生员。

22、万木草堂:康有为1891年会试落第后,回到广州后,在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受中学和西学。

18

23、文翁兴学: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24、有教无类

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1分)“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历来虽有不同的解释,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一教育主张强调在教育上打破氏族、等级的界限,使那些愿意学习而条件又允许的人,不论富贫、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2分)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1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分)

25、三舍法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1分)学生初入太学居外舍,学

习一年,经考试合格者升内舍,内舍生学习二年,经考试合格升上舍,上舍学习二年,经考试分上中

下三等,名列上等的,即不再经过科举考试而直接授以官职。(2分)这样,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

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了。(1分)崇宁兴学时,蔡京把三舍法扩大实施于地方官学,使之成为遍及所有

官学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分)

19

26、京师同文馆

1861年(咸丰十年)1月,恭亲王奕讠斤等奏请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文馆,专习外国语言文

字。(1分)但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外语教习,迟迟没有开张。后经英国公使的推荐,聘请英国传教士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京师同文馆遂成为一所培养外语和自然科学人才的综合性新式学堂。(1分)1898年,在戊戌变法高潮中,京师大学堂成立,同文馆的科技教育部分归并于京师大学堂。1902年,京师同文馆完全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改变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1分)

27、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7月10日开幕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历时一个月,讨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政策与措施。会议讨论并制定了新的学制,以《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9月3日颁布实行,称“壬子学制”。(1分)“壬子学制”颁行后,至1913年8月的一年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实业学校令》等,(1分)

其中有些规定对“壬子学制”作了补充和修改,于是1913年(癸丑年)将这些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综合为一个统一的学校系统,称之为“壬子癸丑学制”。(1分)“壬子癸学制”从横向把整个国家教育分为三大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1分)

28、科学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新思潮。(1分)科学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的西艺教育,近代首倡科学教育的是启蒙大师严复。(1分)1914年6月,任鸿隽与赵元任、胡明复等留美学者在美国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刊发《科学》杂志,倡导科学教育。任鸿隽在《科

20

学与教育》一文中,揭明了“科学教育”真义,主张将科学与教育相联系,并阐释了科学教育与人生、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与文学、科学教育与审美及美术等各方面的关系,为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分)“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的涌起,更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来华讲学时倡导科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继杜威之后,孟禄、推士等人也应邀来华进行调查和考察,对改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为中国科学教育思潮注入新流。(1分)“五四”以后科学教育的重点移至科学精神培养上,并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提出了教育科学化的口号。(1分)

29、小先生制: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师。

30、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31、学部:1905年底,清政府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设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原国子监并学部,教官一并裁撤,监生另行安排,只保留监丞一员负责孔庙管理及祭祀职能。学部与政府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左、右侍郎为副长官。

32、学田:北宋在诸州设学田,解决了多年来州县学校经费不济的问题,为州县学校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宋仁宗即位初,即诏赐兖州学田,神宗熙宁四年,诏诸州给学田以赡士,从而为地方官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33、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政府所需要

21

外事专业人才,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34、陕北公学:1939年8月成立于延安东门外延河之滨,主要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1分) 分普通班,学习期限4个月;高级研究班,学习期限1年。校长成仿吾。(1分) 陕北公学的办学方针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现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1分) 课程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等。(1分) 教学原则是:少而精,理论与实践联系,教学一致,教员与学生一致。4年中共培养1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根据地。1941年9月,与中国女子大学等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分)

35、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齐王兴办的大型养士机构。学宫设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之下,故因此而得名。(1分)稷下学宫初创于齐桓公田午当政之时,兴盛于齐宣王、湣王两代,至齐亡于秦学宫才最终关闭,前后延续大约150年之久。(1分)稷下学宫也是战国时代唯一的一所官办高等学府,四方学者云集于此,议论时政,交流学术,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相互争鸣,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教学活动。(2分)它建立之后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1分)

36、朱子读书法: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认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一套自己读书治学的经验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 ,被后人归纳为“朱子读书法”。 (1分)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著紧用力,6、居敬持志。(4分)

37、癸卯学制:光绪二十九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于1904年1月在全国正式颁布施行,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又实际推行的学校教育制度。(2分)因其公布于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从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三级,其中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中学堂一级,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亦有三级,即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

22

科大学堂3至4年,通儒院5年。儿童从7岁入小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26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分)。癸卯学制的颁布施行,在形式上标志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1分)

38、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实现一种理想社会人生的追求。(1分)基本内涵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在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中,有部分先进青年学生把工读主义教育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积极地组织工读主义教育团体进行实验。1919年2月,北京高师部分青年学生发起组织“工学会”,倡导“工学主义”。 (2分)1919年底,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 “五四”时期的各种工读主义运动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宗旨,但都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并借工读主义探索新生活、新社会,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2分) 简答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

23

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1)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4)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5)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

24

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 7.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答:20世纪初,大批赴美留学生回国,使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剧增。以反传统教育自居,并在世界范围的进步教育运动中有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恰好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到中国,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也在中国加以推广。此外,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所有这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独特的长处和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教育界反对传统教学法的需要,克服了传统学科教学相互割裂、不能满足儿童个体生活需要及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弊端。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

25

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9.简述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答: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大的方面:(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简述墨家对教育内容的主张。答:墨家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墨家主张培养“兼士”,其主要品德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技能教育方面的内容:注重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和军事知识等技能训练。(3)思维方法方面的教育内容:注重思维方法的教育。

10.简述我党早期的工农教育运动。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积极地在工人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北方,最早成立的工人教育机构是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1920年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举办。在南方,共产党上海支部于1921年在沪西小沙渡开办了劳动补习学校。此后,在武汉、济南、广东等地,也相续举办了工人补习学校。1922年11月,毛泽东等发起成立了湖南工团联合会。1922年到1923年间,澎湃成立了海丰农民总会。1925年至1926年,许多省都召开了农民代表会,通过了农民教育决议案。农民教育运动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并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11.什么是八股文取士?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答: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统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包括破

26

题、承题、起讲、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严重地败坏了学风。学校教育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助长了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不求真才实学,严重地妨碍了学术的进步。不断遭到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主要代表,掀起了一场反对科举和八股取士的高潮。

12.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答: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宋代繁荣兴旺。(1)宋初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2)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3)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4)佛教禅林的影响;(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及应用。

13.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4.宋代三次兴学在改革科举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答:(1)范仲淹等人提倡经济实学,力图将学校教学、科举取士和经业治国三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主体、科举考试为手段、社会需求为目的新的教育体制。科举考试先策论,后诗赋。(2)王安石改革科举设经义局,《三经新义》修成,由朝廷正式颁行学宫,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从此,士子参加经学考试与科举都以《三经新义》为基本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而有效地改变了经说纷异的局面。(3)宋徽宗改革科举,崇宁三年(1104年),诏罢科举,

27

规定天下的士全部由学校升贡,停止州郡发解和礼部试,每岁考试上舍生如礼部试法。次年赐上舍生35人及第,以后每年试上舍生,赐于及第。崇宁五年,又诏于大比之岁取士参用科举,一度实行科举与舍选并行之制。直到宣和三年(1121年)才恢复科举旧制,惟太学仍保留崇宁定制。

15.苏区小学的课程教学是怎样安排的?答:苏区小学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游艺三种,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等科。小学的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学教科书的课文紧密联系实际。其教学的三条原则是:小学教育与政治斗争的联系;小学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小学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联系。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16.苏区小学的课程教学是怎样安排的?与国民党统治区小学相比有什么区别?答:(1)按照《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游艺三种,每周上课18学时,课外教学(劳作实习及社会工作)每周12学时;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等科,每周24—26。学时,课外教学每周6—10学时。小学教科书的课文紧密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文字生动活泼,有的还采取韵语的形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便于儿童记忆,又易引起学习兴趣。(2)国民党统治区小学:初小课程有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常识、工作(劳作、美术合并)、唱游,高小加设公民知识、历史、地理三科,算术加珠算。

17.太平天国如何对待封建传统教育的?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答: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不同的是有一套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理论,即由基督教改造而来的“拜上帝教”的教义。太平军所到之处,寺庙、庵观全被捣毁,僧道勒令还俗。这虽然是以一种迷信来反对其他迷信,但对传统的封建迷信确是巨大冲击。太平天国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支柱——孔子和儒家。洪秀全早在起义前教书时,就毁掉了学塾中的孔子牌位,以示与封建教义决裂。起义后,宣布孔子为邪神,儒经为妖书,禁

28

止尊孔读经。太平天国强调普遍的平等教育,每25家设礼拜堂,由两司马负责进行宗教和一般教育活动,成人每礼拜日到礼拜堂学习,还设有育才馆,收容干部子弟及战争受害儿童,给予衣食和教育。特别是妇女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广泛开展,是太平天国教育的特色所在。

18.陶行知提出的改造乡村的理想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理想提出的“六大训练”包括哪些内容?答:1932年,陶行知为实现以学校为中心改造农村的理想,提出工学团要把工场、学校打成一片,把“全国的家庭、商店、工厂、学堂、军队、乡村,一个个都变成工学团,人人生产、人人长进、人人平等互助…中华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显然,陶行知创办工学团的最终理想,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六大训练:普遍的军事训练、生产训练、科学训练、识字训练、民权训练和生活训练。这六大训练,反映了陶行知乡村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答:即“教、养、取、任”。“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19.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答:王夫之的教育思想:(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

29

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

20.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答: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选择和采用起决定作用。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荀子认为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有尊严,使人敬服;(2)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3)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4)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

21、简述孟子的教育目的论。

孟子的教育目的也同孔子一样,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 (2分)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三项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就是说,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才称得上是大丈夫。并且大丈夫为了道义,为了信仰,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能“舍生取义。”(4分)

孟子还明确地提出,办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教以人伦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分)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30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2分)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2分)

22、简述晏阳初的四大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3分) 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2分)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是主张推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这“四大教育”来解决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病症。(2分) “四大教育”的内容(3分)

23、简述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内容和特点。

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这一思潮与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实现一种理想社会人生的追求。(2分)基本内涵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倡导工读主义教育的人,也比较复杂,有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教育家,也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将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在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中,有部分先进青年学生把工读主义教育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积极地组织工读主义教育团体进行实验。(2分)1919年2月,北京高师部分青年学生发起组织“工学会”,倡导“工学主义”,主张“要把工和学并立,作工的人一定要读书,读书的人一定要作工。”(2分)1919年底,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

31

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时以上,作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2分)工读互助团运动虽轰动一时,但只是昙花一现。由于团体薄弱的经济基础与按需分配的尖锐矛盾,以及团员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作风与集体主义生活方式发生冲突,这种由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思想杂糅的工读互助生活,很快宣告破产。“五四”时期的各种工读主义运动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宗旨,但都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并借工读主义探索新生活、新社会,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2分)

24.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主要见解?答:主要见解是:(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25、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答: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有: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6.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答:

32

杨贤江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依据经济结构以形成,跟随经济发展以变迁。教育虽然与政治同为上层建筑,但更较为第二义,更较为派生,由政治过程所决定。据此,他批判了“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杨贤江论述了“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对一切儿童施行公费的教育”等,并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教育的几个设想。

27、简述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

内容:①在推广职业学校的同时,在高等小学中学分设职业科。 ②主张“专科一贯主义”,职业教育及早进行,从小学开始分专业学习。 ③职业学校的灵魂是社会性,即社会化。办学要适应社会需要。

意义: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主张实施平民职业教育,适应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的可能,使职业教育向人民接近,为失学失业青年和普通员工提高文化和业务水平做了大量的工作。黄炎培和他所创办的职业社开创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他希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使祖国繁荣富强。虽然这种理想在国民党统治下根本不可能实现,但仍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8、解放战争期间在新解放区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有哪些?

答:教育政策:(1)要求各部队在战争进行中要保护各类学校和教育机关,必要时要派出军队进行保护;(2)对所接管的各级学校建立新的领导体制,取缔反动党团组织,取消训导制度,废除“党义”、“公民”、“军训”、“童子训练”等课程及有法西斯毒素和封建迷信的教材;(3)对原有教职员,除少数反动分子和破坏分子外,一律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4)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政治教育,使广大师生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认清中国革命的任务和前途,明确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个人努力的方向。措施:(1)在新解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2)进行教育改革,迎接全

33

国解放。

29、梁启超关于培养“特色之国民”的观点是什么?

答:梁启超认为开民智是自强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而开民智的基本途径则是兴办教育,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养成一种“特色国民”,这种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即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梁启超的这一思想显然具有反封建色彩。

30、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勃兴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私学的产生与兴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的变革打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使大量的士人能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再次,秘藏于官府的典藉文物流散于民间,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学习的材料。而天下大乱使大量贵族失去了原有的宗族统属关系,成为散落于社会中的游离者,其中一些人凭借一定文化知识和专长,以教授弟子、传播文化知识为生,私学由是兴起。私学的出现使得社会下层人士得以“下学而上达”,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智,唤起了他们参与政治求取功名改善社会地位的欲望。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各种社会势力都在极力扩张,激烈的竞争迫使统治阶级面向全社会罗致人才。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刺激了私学的发展,而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各样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当时私人讲学之风甚盛,私学遍及各地。

31、简评严复的三育救国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的提倡者之一。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

34

的危险。如何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他认为只有依靠教育。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中,他指出:“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验证也。”而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就在于“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 (1分)德、智、力三者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人种水平高下的标准。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从提高国民这三方面素质入手,全面砥砺提高中国人种的水平。他由此提出了三育救国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2分)所谓“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禁止吸食鸦片和革除缠足陋习,使国民有强健的身体。要使国家富强,必以国民的身体健康为基础。(2分)所谓“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全面开发国民的智慧。 西方社会之所以强盛,是由于民智已开,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科学技术发达,百业进步,所以说:“民智者,富强之原。”(2分)所谓“新民德”,就是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来代替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伦理道德,进行道德重建,全面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严复认为三者之间,民德最为重要。由于当时中国“道德扫地,人心窳坏”,已堕落到足以亡国灭种的地步。不新民德,就会“天理亡,人伦堕,则社会将散,散则他族得以压力御之,虽有健者,不能自脱也。”(2分)严复在19世纪末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救国论,试图通过改革教育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以实现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对于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1分)

32.分析宋代书院制度的教学特点。

宋代书院的兴盛,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宋代多数书院的教育目标不是应科举,而是研究义理之学。因此,宋代书院的主要教材,都是理学家所提倡的儒家经典,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和《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为基本教材。此外,当时名儒硕彦、理学大师之著作、讲义、话录、注疏等,亦成为书院的重要读物。(2分)书院的教学有多种形式,而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一般书院都很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和自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努力钻研探索,涵养有得。(2分)朱熹

35

就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他的学生为此而整理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读书、潜心学问的教学管理形式,是书院教学的最可宝贵的经验。此外,书院的教学形式还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分斋学习。书院规模较大时,仿效北宋胡瑗的苏湖教法,采用分斋制。书院一般以一个大师教诲一群生徒为主要形式,以传习学术为主,与只管考课为主的官学教育不同。(2分)二是集体讲授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书院的教学,即重视由山长或其他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集体讲授,又给生徒以质疑问难的机会,采取问难辩论式的教学形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2分)三是建立讲会制度。讲会是书院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相互探讨争辩,开展学术交流,或发挥

一个学派的精义,或辨析不同学派间的差异。南宋朱熹与陆九渊是两个对立的学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赴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所讲内容碑刻院内,首开书院“讲会”之风。这种讲会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书院由此而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2分) 论述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答: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可从如下

36

几个方面来看:(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3)论学与术:(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阐述“癸卯学制”的基本构架,并分析它的性质。答: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包括各级各类学堂章程,还附有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三段又分为七级。初等教育有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有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有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与中间三级并列的还有同级实业学校和师范学堂。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答:根据党的教育

37

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军队干部教育和战士教育可分别归入前两类)。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干部,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儿童教育的任务则着眼于造就未来的革命接班人。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在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因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包括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尤其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

5.阐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社会即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监牢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在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教育是其本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何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6.分析和评价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答: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创造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活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要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活教育的课程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活教育”课程有两条原则:一条原则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另一条原则是根据当地儿童与环境

38

实际情况而灵活安排。“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做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中学,做中做”,就是强调学生要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切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他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主张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了直接经验,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估计过低。 7.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3、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P143))。

8.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你认为对当今教育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答: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根据地教育打破了旧的“正规化”的框框,采取各种切合实用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主要有:(1)缩短学制;(2)教学密切联系实际;(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革命教育,它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性质、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目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和注重联系实际、讲究实效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别具一格的。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它的政策、理论、措施、方法等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是很有成效的。因此,它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和平建设的环境下,我们当然不宜盲目照搬老区教育的模式,但是它的大量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

9.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分析其历史及现实意义。答:黄炎培是我国现代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的先驱,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1925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根据这个思想,职教社提出“建教合一”的设想;实施平民职业教育;从主要办理职业学校转向职业补习教育;

39

提倡办理资本小、学习时间短、需要大、能独立经营、有教育价值的职业学校,以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要。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职业教育向人民接近。黄炎培通过职业教育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使祖国繁荣富强,这种理想在腐败的国民党统治下根本不能得到实现,但仍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0.论科举制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和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答: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首先加强官制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里;(2)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构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的重大进步,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1)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的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2)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11、答:

1922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因颁布时为农历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

40

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2分) 北洋政府教育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邀请教育专家和各省行政负责人对“草案”进行审订、修改。同年10月,教育部又将修订稿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形成“学校系统改革案”,并于11月2日,以大总统黎元洪令颁布施行。(2分)

1922年学制不提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⑴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⑵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⑶ 谋个性之发展;⑷ 注意国民经济力;⑸注意生活教育;⑹ 使教育易于普及;⑺ 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2分) 新学制仍把学校教育分为普通、师范和职业教育三类。在普通教育方面一反清末民初依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单轨制形式,故称之为“六三三”学制。(2分) 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1.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划分教育阶段

学制的制定者有意识地根据儿童年龄分期来确定学制阶段的划分,把学制阶段的划分建立在对我国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研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从总体上说,普通教育实行“六·三·三”制更符合学龄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3分) 2.中等教育阶段成为学制改革的核心

壬戌学制特别加强了中等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地位,使中等教育阶段成为学制改革的核心。(1)延长了中学的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6年,提高了中等教育水平,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既满足社会对中等教育水平人才的需求,又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2)中学分为初、高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3)设3年制综合高中,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增强了职业教育,使中学兼顾了就业与升学的双重任务,有利于教育自身系统的

41

完备,也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对中级专业人才的需要。(4)在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兼顾了人才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需要,有利于一般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异学生的脱颖而出,既调动了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6分)

3.改革了师范教育制度

壬戌学制关于师范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师范教育的种类增多,办学机制趋于灵活。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系统的框架,使师范教育的办学机制趋于灵活。(2)提高了师范教育的程度,增加了修业年限。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旧制的预科1年,本科4年,增加到6年。设立4年制师范大学,将旧制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并在大学设教育科(系),招收高中毕业生,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大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⑶ 在师范学校后3年实行分组选修制。(4分)

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壬戌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的、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用职业替代了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新学制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有两种:一是独立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一是附设于高小、初中、高中的职业科以及大学的专修科。这种改革既注意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又加重了职业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比重。(2分)

总之,1922年的学制改革反映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一些综合成果,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共同智慧的结晶。由于这个学制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情况,所以除了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方面有所改动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2分)

12、评述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目的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

42

国人”;“活教育”课程有两条原则:一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二是根据当地儿童与环境实际需要而灵活安排。有五类课程: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活教育”思想强调“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强调学生要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因此,它重视室外活动,生活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和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切中传统教育的弊病,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主张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了直接经验,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估计太低。

13、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

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评价略)

1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要点:1、论教育的作用

43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是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环境影响特别是学习的结果。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束缚,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

15、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答:韩愈的师道观: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认为求师就是为了师“道”,因此对教师在年龄、地位撒谎能够的要求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从总体上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只要有某一方面之长,先学者就可以教后学者。韩愈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为师标准的关键,既鼓励学生免去求师的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又激励教师要努力传道授业,说服力强。柳宗元也认为师以明道,和韩愈一样肯定教师在传道中的作用,但也不赞成韩愈毅然以师自居,还号召人们要勇于求师、拜师的说法。他主张去拜师之名,存为师之实。有人前来请教,就提供自己的见解心得供他参考,与他切磋。没有必要一定要确定个师生名分,这就叫“交以为师”。他主张的是师为友、师为辅。,而韩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可以说是反映了师生关系中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6、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那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答:要点:调整:(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2)实行殿试制度。(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4)实行别头式。(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意义:(1)限制了势家子弟徇私舞弊、势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2)进一

44

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力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力。(3)科举制度改革以后,庶族和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刺激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宋代走向文治社会的最直接的表现。

17、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答: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3)论学与术:(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隋炀帝大

45

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4分)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分)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更直接地影响和左右着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2分) 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这样政府无需花多大力气,就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2分) 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科举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同时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3分) 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是一种直接调控学校管理的约束力量,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便怎样教。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3分)

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对学校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2分) 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主要在于:第一,科举制度使学校成为其附庸。隋唐行科举之后,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而完全成为科

46

举的预备机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2分) 第二,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机械、呆板,偏重于死记硬背,这就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空疏无用,缺乏时代精神,教学工作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2分) 第三,科举制度毒害了读书人的思想,败坏了士风。由于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试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科举成为士人入仕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路。儿童从入学读书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读书做官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富贵荣华,锦衣玉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生哲学支配着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在科举制度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同时,由于科举取士的名额较少,竞争相当激烈,不少士子为跃过龙门而坐成白首,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3分)

19、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教育基本思想。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最早提出来的,而是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教育思潮。这一教育思潮发轫于19世纪40年代,明朗化于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之时,盛行于80、90年代。张之洞在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成为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指导方针。(3分)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

47

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3分)《劝学篇》共24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讲中学,外篇讲西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2分)他指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在这里,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张之洞特别注重纲常名教,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他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抑制君权,倡导男女平等的改良主张,针锋相对地指出:“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5分)

关于“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他主张对西学要“政艺兼学”,“政尤急于艺”,而“政”、“艺”的具体内容是:“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功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从他提倡的西政看,并不指西方政治,而是学习西方的近代学制、赋税管理、通商办法等。他所提倡的西艺,有别于洋务运动初期把西艺理解为西方的“坚船利炮”,而认为西方近代生产与技术的发展,都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因而在西艺中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内容。这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5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不仅是洋务教育的中心,而且在后来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得到了具体和全面的发挥,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纲领,对清末教育在宏观管理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分)

20、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于1912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3分)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与他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他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受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关系制约,

48

是可以经验的;实体世界是绝对的,不受因果律制约,无时间、空间之可言,是超越经验、超越政治的。他把教育分属于两个世界:属于现象世界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属于实体世界的则有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前三者隶属于政治,是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后二者超秩乎政治,以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为目的。“五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达于实体世界的最高境界,这样才能使“共和国民”具有“健全之人格”。 (3分)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这一方面是当时“行举国皆兵之制”,外御列强,内抑军阀的需要;另一方面体育又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需,因为“健全之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 (2分)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它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实业知识和技能,并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2分)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公民道德的要旨,是法兰西革命所揭橥的“自由、平等、博爱”。公民道德教育崇高的目标是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公而忘私的思想。(2分)

世界观教育被蔡元培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2分)

美感教育即美育。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可以去私忘我,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美化人生,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所以美育“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2分)

(以上除了选择、填空以外,都不能照抄,否则一律零分)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