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文采训练(2
【议论文文采训练之五】转折句
我们这里所说的转折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转折复句的连用,它们或者以对称句出现,或者以排比句出现。特点是句式整齐而富有气势,语言铿锵而富有节奏。
因分句间语意相反,所以它特别适用于用来论证矛盾的对立统一,要全面看问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命题。
【例一】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羡鱼和结网》
【例二】是伯乐,让他去相马;是庖丁,让他去解牛;是鲁班,让他去弄斧;是华佗,让他去行医。这就叫人尽其才。是伯乐,让他去打铁;是庖丁,让他去耕地;是鲁班,让他去制陶;是华佗,让他去喂猪。那就是糟蹋人才了。以陈景润为例,他研究歌德巴赫猜想举世闻名,可是,无庸讳言,他早年担任中学数学教师确是不合格的。__________ 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只有各得其所,方能人尽其才。
【议论文文采训练之六】因果句
这是一种由因果句构成的排比句。它既具有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又具有因果分析的说理特点。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决定了它必须使用因果句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当然也可只出现因果联词,而不构成排比句。
【例一】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盖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盖因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充之、毕升之所
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如果能用三个因果句构成排比,固然好。不能时,也不能勉强。以下两例都是用两个因果句进行分析的文段,试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写这两个因果句。
1、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的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他是那样的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__________;海之阔,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
2、如果说生活上的不理解还可以用宽容代替,那么事业上的不理解,则给人带来心灵的痛苦。面对世人的嘲讽讥笑,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正是勇者和懦夫的区别。布鲁诺宣传真理,被烧死在十字架上;商鞅实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柏拉图提倡和平,被贬为奴隶;雷锋忘却自我,某些人视为“傻子”;尧茂书的首飘长江之举,又有几人能理解!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他们最终彪炳史册,是因为他们_________。
【议论文文采训练之七】对称句
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
在议论文中,对称句既可用来说理,又可用来举例。因为它要求用大至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论点,所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对称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锤
炼语言的能力,而且因为对证据极为简洁,还可锻炼学生对事例的高度概括能力。如果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么,对称句的应用,也会使文章因之生辉。
【例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量、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解析】
就段的构成而言,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尾句为终结部分,以反问句,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中间几例是段的展开部分,它们或写兼听,或写偏信,两两相对,经纬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琅琅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议论文文采训练之八】灵活的句式
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例《走进四季》中的一段:
我不愿迷恋“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黯淡情调,也不愿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凄清无奈。更不愿“不赋新词强说”让金秋笼罩愁绪。正如陶渊明的偏爱菊,我独爱那一片火红的枫林,秋风萧瑟,枫叶随风轻摆,那红是激情,是斗志,是积蓄力量抵御寒冬的准备,是走向成熟的韵味,品味金秋,品尝硕果,这是怎样的一种喜悦!
这段文字句式屡活多变,长短句相间,整散句结合,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流畅悦耳,令人拊掌击节。
高考议论文文采从何而来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发展等级”评分的内容之一。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一篇篇文采飞扬的佳作成为话题作文的一大“亮点”。
要使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要让文章“出彩”,让学生拥有在考场上“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就必须进行文采专题指导。高考议论文文文采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一个好标题、一则题记、一个好开头、一段气势磅礴的文字、一种一目了然的结构方式、一个简短有力的结尾,等等,都可使文章文采倍添增。
巧拟标题增添文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会使文章生色,而拙劣平淡的标题会冲淡文章的内容。标题陈旧,似曾相识,则难免有些倒人胃口,甚至产生拒读者于门外的后果。相反,如果标题新颖,不同凡响,让人一接触标题,就有迫不及待、非读不可的感觉。许多满分的议论文,大都会有一个先声夺人的标题。
先声夺人的方法很多:一、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电影片名等拟题。如:谈知识重要的文章,可拟题为“知识就是力量”;谈节俭的文章,可拟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或“粒粒皆辛苦”;谈自信的文章可拟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以“素质教育”为话题,可拟为“救救孩子”。二、仿写、借用、改写成语、格言、俗语、歌词拟题。如“怎
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可拟题为“生于改变,死于顽固”,写一篇议论文;谈清正廉明的文章,某生拟题为“入淤泥而不染”,改写《爱莲说》中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一字之别,真可谓匠心独具;此外,“高高在…下‟”“岂能因…财‟施教”“人生自古谁无…挫‟”等标题无一不使人耳目一新。三、巧用修辞手法拟题。如某生拟了这样一个题目“想象是创新的条件”,应该说这是非常准确的,但太呆板、没有文采,若改为“想象是创新的
翅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有的标题,运用双关,词在此,意在彼,如“救人与救心”。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引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以“鼓励”为话题,可巧用借代拟题:“人生需要掌声”借“掌声”代“鼓励”,亮明观点,又不与话题雷同。四、运用数字、公式、定理拟题。如某生在谈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文章中,拟题为“5﹢2﹦0”,其意是在学校的五天对学生管理好了,双休日没管理好,也是等于零。主张加强对学生双休日的管理。又如有篇文章论述“成功是由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三者堆起来的坚强堡垒”,标题是“W=X+Y+Z”(即爱因斯坦名言的数学公式W=X+Y+Z:W表示成功,X表示艰苦劳动,Y表示正确的方法, Z表示少说空话,别具一格。
巧设题记彰显文采
题记就目前情况来说,在考试作文中的使用并不常见。但题记的存在不仅能使文章在形式上显得别致,更具吸引力,而且它能奠定文章的基调,凸显文章的深刻,昭示文章的走向,标志文章的水准,所以用一则好题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贴切地书写题记,不仅可以开宗明义,给阅卷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能先声夺人,具有韵味深远、包蕴题旨等特点,从而达到“浓缩言语动人心,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最佳效果,成为应试作文中得分的亮点。从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看,采用题记形式的占一定比例。
写题记可以采用阐发话题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等几种形式。对议论文来说,同学们在平时练习中可以尝试一下如下两种。
阐发话题式:就是用简炼的语言对所给话题材料加以概括和浓缩,并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加以深层次阐述。吉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漫谈“感情”“认知”》的题记是:同是对“修墙”“防盗”的预见,却产生“聪明”或“被怀疑”的结果。“感情”竟能如此地左右着“认知”,心的小舟啊,在文化的河流中求索……这个题记通过对材料的简单解释,将“感情”与“认知”二者的关系诠释得非常明白,也点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议论的中心。
诠释题目式:所拟题目一般都具有深刻性特点,运用题记形式对题目进行巧妙而又全面的诠释。云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的题记是:一棵芦苇并不会快乐;当她快乐了,是因为她开始思考了。这个题记形象而深刻地对“左手右手”这个题目进行了解释,言简意赅,表明了考生对感情和理智关系的认识。
总领全文式:所写题记从大处着眼,从总体上对全文加以总领和驾驭,使阅卷人对所写文章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认识。满分作文《学海无涯好问是帆》的题记是:万物有道,知识无边,学海无涯,好问是帆。这句话对全文来说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正文就是围绕题记展开。
巧营开头增添文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议论文开头要求:短、快、靓。短即简洁。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快即迅捷。最好三言两语迅速切入话题。靓即精彩。寓意深,有创意,有
美感。常用导入方法有:开门见山导入法、比喻导入法、类比联想导入法、引用导入法、事实导入法、抒情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反向导入法。
其中,开门见山导入法和类比联想导入法可使文章增添文采: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满塘污泥,黑否?黑!然而,莲花却“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乌鹊巢堂坛兮的”的楚国,黑否?黑!而屈原却“皦然泥而不滓”“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我说:近墨者未必黑!先引古语,紧接着反弹琵琶,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列举了人们熟知的例子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近墨者未必黑”。这种写法颇似《六国论》的开头,第一段就把全文的纲要提起来了。
二、类比联想导入法例文:《折断的翅膀》蓝天、白云,苍鹰展翅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我们惊叹于苍鹰那和谐自在的飞翔时,是否想到它那双强有力的翅膀呢?没
有翅膀,苍鹰永远飞不起来。人是智慧的动物,他的心灵长着一对翅膀,凭着那对翅膀,穿梭在茫茫的人海中,不至于迷茫,不至于失望,也不至于众叛亲离,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寻找生命的真谛,那双翅膀便是诚信。
……我没有看见过断翅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我也不相信失去诚信的人能够辉煌灿烂。由此及彼,从苍鹰的翅膀联想到人类诚信这一“翅膀”,不仅赋抽象以形象,更是突出“诚信”的不可或缺。顺着这一思路,最后一句“我没有看见过断翅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我也不相信失去诚信的人能够辉煌灿烂”。也是类比联想,从否定的角度推论人类不能丢失“诚信”。醒目,有警策力。
三、引用导入法例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做“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只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吧!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开篇引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剖析了把桃花看做“笑春风”是缘于诗人爱“人面”思“人面”,是一种地“移情”的现象,是诗人爱屋及乌的结果。这样,“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就顺理成章了。引用诗词、熟语、歌词、名言警句等等导入正文,历年高考中不乏鲜活的例子。这是一个好学又好用的方法,巧妙地使用此法,势必为你的文章增加亮点。
巧创排比强化文采
排比能够让文章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文意贯通,语气强劲;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在文章中有意识、恰当的使用排比,能够让文章的表达效果更佳,使文章更容易感染读者。排比,让高考作文文采飞扬。在众多修辞手法当中,排比特别引人注目,主要是考生使用排比句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即在使用排比出现了创新。
文章写作中的排比,排比创新主要表现如下几种形式:
1.排比+比喻如: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披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2006年湖南一考生的《谈意气》
2.排比+引用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异潮儿在向你昭示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
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 望的坚定的信心。(2006 年湖南一考生的《谈意气》 3.排比+对偶 如: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 相信自己,也信别人。(2004 年山东一考生的《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4.排比+设问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 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 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 鲁迅先生!(2004 年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 5.排比+反问 如:岂可让黏稠的精神血液停止流动?岂可默从于命运的戏谑与安排? 岂可让绵绵的泪水滑落年轻的面庞?少年捂住流血的伤口,选择沙砾与严霜,选择孤独与寂 寞,选择坚强与希望…… 巧编结构凸显文采 善用结构是使作文“有文采”的重要手段,会给文章带来一目了然的姿色。满分作文常 见的结构有: (一重章迭唱法: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在《诗经》中运用广泛,它往往使诗的结构更为 谨严。将这种结构运用到作文中,常常体现为文章各个段落开头语句大致相同,各段长短大 体一致,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 2003 年吉林考生写的优秀作文 《怎一个“情”字了得》 文中共出现六次“怎一个„情‟字了得”, , 标题、开头、结尾各一次,中间三段用作首括句领起下文,重复回环,不呆板不松散,结构 既紧凑平整又流畅自然。又如:《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主体八段,分历史、文学、自然、 人类四个方面展开议论抒情,每个方面均先用长段铺设,再用“所以我说:× 因多彩而精彩” × 单句构段作结,纵横古今,
浓郁而淋漓地抒发了内心的激情。这种构段法在旋律上匀称地起 伏波动, 形式上重复回环而感情上过渡发展, 结构上不呆板不松散, 既结构严谨又一唱三叹, 回肠荡气。 (二)领起下文法:领起下文就是将有关内容分类,为每一类寻一句概括句。为了引 起读者的关注,概括句最好独立成行。当然,这种形式可灵活多变,如将领起句居中设置, 那就成了小标题式,将领起句放在每一节的第一句位置上,那就成了排比段式,将领起句放 在每一段的最末一句,那就成了总结上文式。这样文章内涵深刻,结构浑然一体。这样能够 保证论据的充分性和论证的丰富性。如:《于生活中见常规》引论: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 但我认为,常规是一种爱的体现,常规是一种韧的精神,常规是一种内蓄的力量。本论:主 体三段文论证中心,三个事例充当论据:常规是一种爱的体现;常规也是一种韧的精神;常 规是一种内蓄的力量。结论:再扣论点。常规本平凡,但却又不寻常。看似矛盾,却又包含 哲理。这才是真实的常规。 镶嵌名句文采飞扬 如果我们能够自然的把久经岁月磨炼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诗文名句镶嵌在高考作 文当中,定能增加文章的思想的内涵和语言的文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高考作文中, 我们如果能把精炼的名言警句大量引入自己的文章, 使文章主题突出, 使自己的高考作文文 采斐然,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欢心”,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一般来说,应该考虑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下面介绍三种使用名句的方法:
①用名句对比,突出中心。例如,《积极思维,快乐青春》中这样写道:年轻的桃花 总是灿烂的,年轻的日子总是不知忧愁的。年轻没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伤感,也 没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更没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有的是“有志者事 竟成”的澎湃激情和“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迈壮志。文中运用了 5 句名言,将伤感、感慨、 无奈的忧愁之情与澎湃激情、 豪迈壮志的年轻之心进行正反对比, 在对比中突出年轻人的心 态特征。 ②用名句议论,具体形象。《我的世外桃源》引用名言,用议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语 文的喜爱之情时写到: 阅读语文, 它使我有了“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的感情; 阅读语文, 它使我有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阅读语文,它使我有了“行贤去自贤之心, 焉往而不美”的做事准绳。作者运用了 3 句名言,将“阅读语文”的作用(原本抽象的语言, 诸如“丰富我的感情,陶冶我的情操”等等)具体化为古代先贤的
崇高形象。 ③活引(化)用。引用是写文章中常常用到的手法,但有时候“化用”效果似乎更好一 些。“化用”是指对大家比较熟悉、生命力非常强的诗词、歌曲、俗语等进行修改利用。因为 “化用”的材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且这些材料是鲜活的,因此,“化用”得好,往往有 意料不到的效果。2000 年高考有一篇考场作文《答案》,文章一开篇,是这样写的:“如果 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样的?‟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百花齐放;而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 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里引用了白居易、苏轼、李白、杜牧等有关吟咏春天的诗句,反映出考生丰厚的文 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底蕴, 再加之文章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和排比的结构, 营造出一种非常深 远的意境,给评卷者以极好的印象。因为该文在语言表达这一发展点非常突出,阅卷老师毫 不犹豫地给了满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