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规划调控下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达坂城区为例

规划调控下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达坂城区为例

2022-04-17 来源:爱问旅游网
规划调控下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达坂城区为例

发表时间:2018-10-29T11:46:44.2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 作者: 赵恺依

[导读] 有效指导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及新农村建设实践。本文以达坂城区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例,提出较为具体的优化方案,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整治提供新的思路。

赵恺依

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我国农村面积广大,为了对乡村居民点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有效指导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及新农村建设实践。本文以达坂城区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例,提出较为具体的优化方案,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整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达坂城 1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整治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其优化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重视的热点议题。近年来,受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规模大,建而不用,扩张无序、布局散乱,基础设备不完善、使用率低等问题的影响,农村人地矛盾加剧,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居民点合理优化布局,在促进土地资源集约使用、改善生活生产环境的同事,还可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本文以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对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2区域概况

达坂城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段,乌鲁木齐的东南部,西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乌鲁木齐县,东与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交界,北接芦草沟乡和阜康市、吉木萨尔县。达坂城区行政区划总面积4759.2km2平方公里,包括水磨村、苇子村等21个行政村。 3现状乡村居民点布局现状问题分析 3.1布局分散,多沿水网分布

从整体来看达坂城区乡村居民点呈串珠式布局,村庄多自然形成于水系旁、沟谷中与道路两侧,个别村庄位于湿地保护范围区、洪水淹没区内,对生态保护、村民住房安全均有不利影响。乡村之间的交通距离相对较远,布局较为分散,也造成了基础设施难以统一配套完善,资源浪费等问题。

图1 达坂城区现状街道、乡镇及村庄分布图

3.2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高

达坂城区域位置相对偏远,乡村土地利用较为粗犷,乡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其中以阿克苏乡下辖的村庄比较典型。2017年,阿克苏乡人口数约为3600人,98%为哈萨克族。由于哈萨克族牧民以传统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宅基地通常会包含家庭散养牛、羊以及骆驼的用地,用地面积较大的宅基地高达6000平方米,较小的也有500平方米,超过达坂城区每户460平方米的宅基地地方建设标准。阿克苏乡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约22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超过600平方米/人,远超国家标准。 4达坂城区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

4.1构建合理的村庄居民点等级体系,从宏观上优化

建立适合区域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等级体系,对统筹区域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1]。规划在把握各居民点的基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要素的基础上,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为:中心村、基层村、迁并村的三级布局体系。若一个行政村包括多个自然村,而迁并村仅是迁并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村,那么迁并村与中心村、基层村可能会出现重复的情况。

中心村:是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经济基础较好和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能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的村。选取中心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

宜,在平原、浅丘区域,以现有行政村为基点,规划建造中心村;在山区和遥远、偏远之地,挑选相村民相对集中生活的居民点为中心村。规划达坂城区的中心村包括东沟乡的苇子村和兰州湾村、西沟乡的水磨村、阿克苏乡的阿克苏村和高崖子牧场以及柴窝堡片区管委会的柴源村这6个行政村。

基层村:是具有一定的村庄人口规模、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村庄居民点用地内部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不高,在往后一个时期内,应引导其居民点用地规模不再扩张、对居民点内部土地进行集约挖潜使用的村。规划达坂城的基层村为除中心村以外的高崖子村、月牙湾村等15个农村。

迁并村:是因为社会、经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资源潜力未充分挖掘,经济实力有待提升的村庄。一般包含道路交通条件差、灾害多发、位于水源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重要基础设施廊道及其它法律法规明确的需要保护的用地范围内,发展遭到制约的农村。规划应本着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交通便捷的村并交通不便的村、临村就近合并原则,因地制宜撤并村庄。规划达坂城的迁并村包括东沟乡苇子村的四队(位于洪水淹没区内,迁并至所在乡的集镇区)、西沟乡雷家沟村的达莲湖队(位于湿地保护区内,撤并至雷家沟村新建两居工程)、西沟乡陈麻子村的老二队(位于洪水淹没区内,撤并至陈麻子村新建两居工程内)以及西沟乡泉泉湖村的十队(紧挨西沟乡集镇,与西沟乡的中心村水磨村合并建设)。 4.2以不同优化模式,从微观上控制 (1)城乡融合模式

随着城镇经济的不断拓展,城镇建设用地将逐步占用其周边农村居民点用地。因而,应将城镇附近的村庄有计划地归入城镇建设区内,引导农牧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改变。当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及三产业转移后,会选择搬出原有农村居民点而定居于城镇内,使原农村居民点空置。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进行规划时应适当调减这些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 [3]。规划达坂城区的八家户村应采取城乡融合模式进行居民点空间布局控制。由于八家户村紧邻达坂城中心镇区,应逐步减小零星用地,有计划地与镇区融合发展,从而合理减小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2)中心村重构模式

依据村庄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体系,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潜力,选择具有最优发展条件的村庄作为中心村,重构小区域发展格局[4]。并以中心村为核心,将周边规模相对较小的村庄用地进行整合,优化小区域内村庄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结构。规划达坂城区西沟乡水磨村采用此种模式进行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由于水磨村交通便利且发展基础较好,将水磨村作为西沟乡的中心村,并将北侧的泉泉湖村十队归并至其中统筹发展。 (3)产业优先模式

地形地貌、土地资源条件差异决定了不同小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村庄居民点用地规划中应从实际出发,进行“产业优先”式优化,不同区域条件采用不同优化类型[5],挖潜现有资源,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推动农民在第一产业内部进行劳动力转移。规划明确达坂城区阿克苏乡各农村应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好闲置的养殖小区进行集中化养殖,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生态节水型、设施高效型和观光服务型农牧业的转变。逐步解决由于牲畜散养于自家宅基地内导致农村宅基地面积过大,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标的问题。 5结束语

规划界对村庄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的讨论应不断深入。因为不同地区之间历史因素、自然风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所列出的优化形式并不具有普适性,所以,亟待各地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丰富村庄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昕,王玉芬,焦红.东北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思考[J].低温建筑技术,2007(4):35-36. [2]邓勇.宁波市鄞州区农村布局规划探讨[J].规划师,2007,23(4):60-62.

[3]麻战洪,文志军,张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测算方法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76-80. [4]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9-22.

[5]王焕,等.农村居民点空间模式调整研究[J].热带地理,2008(1):68-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