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2020-07-09 来源:爱问旅游网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教学目标】

1.读懂两词词意,感受李清照词婉约、含蓄、雅致的风格。 2.分析意象,感受意境,概括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读懂词意。

感受诗词意境,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易安词凝练含蓄、清新雅致的词风。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甄嬛传》没? 学生回答:看过。

老师:还记得《甄嬛传》的主题曲吗?哪位同学起来哼唱一下? 学生哼唱,如没有学生能唱,老师可以代之。

老师:这首词是唐代温飞卿的《菩萨蛮》,是典型的闺怨诗,描写的是一位宫女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李清照的《醉花阴》也是一首闺怨词,相较温词,李清照是如何表达自己思人之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醉花阴》。 二、作家作品常识

1.昨天大家查阅了相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作者李清照? 学生回答:略 备答内容: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北、南宋相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工诗善文,更擅长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有《易安集》《漱玉词》传世,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李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词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温婉曲折,清丽隽永。后期的词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和惆怅。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初步感知,诵读全文

我现在就一起来诵读这首《醉花阴》。老师与学生齐读课文。 2.词语释义 大家读得不错,不知道这些词大家能理解其含义不?现在请同学们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一下词语辨析。

PPT展示预习题目,学生口述完成: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永昼:漫长的白天 销:焚烧 初透:刚刚透露出 盈:多,满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乍:初,刚刚 还(huán):返回

将息:调养,保养 敌:抵挡 损:同“煞”,极,极点。 堪:能够 怎生:怎样 得:能够 黑:到天黑 次第:光景,状况 3.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现在大家已经梳理了词意,我们再读一遍,请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文意概括

(1)大家已经读了两遍课文,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上阕写重阳节时候,作者独自在家的情景。下阕写作者独自饮酒赏菊的情景。

四、解读文本,把握情感 (一)找准诗眼,把握情感 大家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能读出作者的感情不?那些词语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学生回答:愁,凉,销魂,瘦 老师追问: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忧愁,悲凉之情。

老师追问:你们认为表达这首词情感的核心词语,也就是“诗眼”是哪个? 学生回答:愁

(二)问题引导,解读上阕

1.大家已经明确了“愁”是这首词的诗眼,那么,李清照是如何展现这个“愁”字的呢?请大家再读上阕,明确作者写“愁”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齐读上阕。 2.老师问题引导:

(1)作者是如何展现“愁”感的?

学生回答:开篇,作者就用“薄雾”和“浓云”渲染阴郁、沉重的气氛。 追问:“永昼”是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永昼”指漫长的白天,说明作者愁思之长,百无聊赖。 (2)于是作者在无聊之中做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看着瑞脑在香炉里燃烧。追问:请大家联想一下她的表情? 学生回答:发呆,眼神呆滞。追问:她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略

(3)重阳节应该干吗?

学生回答: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喝雄黄酒。追问:有人陪她过重阳节没?

学生回答:没有——她的呆滞表现出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4)还有哪里表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

学生回答: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追问:如何解读这个“凉”字? 学生回答:这个凉字不仅仅写枕头和被褥的凉,更体现出作者的心凉。寂寞的凉。 追问:为何她会特写枕头和被褥呢?

学生回答:背景介绍,这首词是作者新婚一月余后所写,而这种寂寞的凉正反映出她对丈夫的思念,所以作者特写枕头和被褥,以表达自己思夫之情。

3.小结过渡:

这首词上阕通过渲染阴郁沉重的气氛,描写闺房冷清孤寂的情境,表现出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么作者在寂寞之时,做了些什么呢?我们接着来读下阕。

(三)问题引导,解读下阕

1.请大家齐读下阕,勾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学生齐读、勾画。 2.问题引导:

(1)孤独一人的李清照是如何过重阳节的?

学生回答:喝酒赏花 追问:哪里看出作者赏花的?

学生回答: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说明作者在赏花;而暗香盈袖也印证了花的存在。 (2)“暗香盈袖”如何理解?

学生回答:暗香满袖追问:为什么作者要强调暗香“盈袖”?

学生思考,老师点拨:暗香满袖,说明香味浓郁,而且悠长,这悠长的

香味就像作者的思绪一般,在心头萦绕不绝。这说明作者对丈夫的思念连绵悠长,不可断绝。

(3)“帘卷西风”在尾句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西风”是为“秋风”,既照应上文凉意,又渲染出萧瑟气氛,更加表现出作者心中的苦思之情,为最后的“瘦”字张本。

(4)说到着“瘦”字,它被历代文人盛赞为此词最精妙之处,以至于亦被称为才子的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连写数十阕来比试,却没有一个词儿能媲美这个“瘦”字。你们认为这个字妙在何处?

学生回答:略

明确:作者此处使用了移情手法。“瘦”有瘦削、憔悴之意,作者苦思丈夫而夜不能寐,百无聊赖却无从排解,心中忧伤烦闷,于是看到黄花,仿佛黄花也和她一样瘦削、憔悴,因此作者也用“瘦”写黄花。同时,作者将自己的“瘦”和黄花的“瘦”进行比较,以突出自己比花更瘦,作者苦思丈夫的忧郁憔悴之情自然就跃然纸上。

小结过渡:大家读出了《醉花阴》中的愁和作者对丈夫的思,对李清照的词风有了一定了解,而下面的《声声慢》同样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作品,而且较《醉花阴》更为精巧、有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声声慢》,感受一下这首词和《醉花阴》有什么异同之处。 五、拓展提升,深入探究

细品本词,讨论探究本词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风格?讨论明确:

1.凝练含蓄

①这首《醉花阴》没有明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②开篇薄雾浓云渲染阴郁之情,“永昼”一词道尽了她无尽的相思;③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玉枕纱橱之凉,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空漠凄凉;④用“东篱”典故写出内心闲愁,而这闲愁又如暗香一般悠长连绵;⑤最后用一“瘦”字移情,塑造了一位苦思不得,面容憔悴的思妇形象。

2.清新雅致

①《醉花阴》求的是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情趣。②李清照大胆选用民间口语入词,又大胆地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

的目的。③肖像刻画上,李清照处处营造一种雅致:无论是在薄雾浓云中熏香也好,玉枕纱橱的清凉也罢,都脱离了词俗艳的风格。④化用陶潜典故,天然浑厚,描绘出东篱把酒的闲适,暗香盈袖的淡雅。⑤移情黄花,人花同“瘦”的形象,更将这种“雅”凸显出来。 六、课时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2)瑞脑销金兽:瑞脑,一种香料;销,燃烧,焚烧

(3)半夜凉初透:刚刚透露出 (4)有暗香盈袖:充满,多

2.填空

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______。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号___________居士,她著有词集___________。“寻寻觅觅,________,___________”是她的词作___________中的名句。

答案:词 周邦彦 姜夔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 《漱玉词》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3.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是怎样突出重阳节的节令特点的。

①词中写初秋的时候白天还很长,气候已经开始变凉,尤其是夜里会更觉得凉意袭人。②这时西风不断地吹卷着窗帘,东篱边的菊花正在开放,③是紧紧抓住初秋时候的气温变化、西风起、菊花盛开等自然现象来突出秋天的节令特点

4.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①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②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③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④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板书设计:

薄雾 瑞脑销金兽 上

渲染 永昼 百无聊赖 阕

浓云 漫长 寂寞 思念 凉初透 (又)重阳 愁 闲 孤独 失落 东篱把酒 直接 销魂 黄昏 下

抒情 瘦 萧瑟 连绵不绝 阕

寓情于景 帘卷西风 暗香盈袖

声声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生平及有关背景材料。 2、培养独立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悲怀愁绪。 【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词的意象,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法,培养独立鉴赏的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1、诵读品味法 2、情境渲染法 3、自主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学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处学生跟随老师齐背)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愉悦、开心)对,此词描述的是她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今天我们又要和这位老朋友见面了。这位老朋友是谁呢?(李清照)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她的哪些词作?(《如梦令》《一剪梅》《浣溪沙》„„)【依学情而定,上述再回忆一首即可】

【预设:(《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愁,相思)

这一首写于少妇时代。她与丈夫赵明诚短暂离别徒增的相思愁苦之情。)(《浣溪沙》„„)】今天我们再共同走进最能代表李清照...风格的一首词作——声声慢...。(出示PPT1;加点字板书)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出示PPT2)

1、一词一时一情感, 这一首词作于作者南渡后晚年时期,写于晚年的这首词传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注释,自由诵读这首词。

2 、通过自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愁)

(出示PPT3)同学们很会抓关键词。的确,“愁”,就是这首词的词眼,也是全词的感情基调。

3、 如何来诠释愁情?有哪位同学主动请缨,来为我们大家作个示范? (A生读)

这位同学的读音、停顿都把握得较好,如果能在情感上更深入一些就更加完美了。

词以慢名者,慢曲也。何况是愁情愁绪!老师在上中学时就特喜欢这首词,背呀背呀,有时竟然泪水就淌下来了,直到今天,我背诵这首词仍有时禁不住泪水潸然!老师以背诵的方式,诠释一下这首词的情感,可以吗?

配乐范读。(出示PPT4)

(学生鼓掌)

三、再读文本,探寻愁因

1、看来同学们认可了我的诠释方式,感受到了易安居士融于词中的浓浓愁情。大家想自己体验体验吗?(想)那就让这份难以抑制的悲愁(出示PPT5)引导着你,再次吟诵出这首千古绝唱吧。

(生体验性自由读)

2、这般读来已有八分愁意,看来同学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作者蕴含于词句中的愁情了。这无尽的愁情究竟来自何处?

让我们一起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简介知人论世,探寻“愁”因。(出示PPT6、7)

李清照,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板书) 国破家亡 (南渡之后) 愁 离乡背井 夫死孑立

南渡之前,易安心中的愁仅是小女子帏幔间的闺怨离愁;南渡之后,这愁再加坎坷和悲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层叠在一个孤苦老妇的心间,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李清照的词风一改以往的清丽明快,而变得哀婉凄凉、愁绪重重!

四、研读品味,体验情感 1、作者是如何将这样深重的愁情传达给你们并感染你们的呢?(出示PPT8)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词中,看看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愁情。请轻声吟诵,将心胸打开。 (学生轻声吟诵词句)

有哪位同学主动请缨、拔得头筹?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如何感染了你?(生:这般沉重的愁是无法用语言来笼括的,更何况只是一个愁字。)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对吗?但正是在这一收一放中,李清照的愁情扑面而来,让人无法抵御。我们该如何将这种直抒胸臆的愁情读出来呢?你来尝试一下好吗?(生读)师明确重敲愁字,了得延长,声音渐轻,将这种无奈、伤感、悲戚的感觉诠释出来。(全班齐读)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为全词奠定了凄凉哀婉的感情基调,寻觅是动作,一种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清是环境气氛,孤独寂寞的处境。凄惨悲戚是心态、情感,总括地说明自己命运的凄苦和心情的悲痛。)这位同学眼光独到,品析深入。这开头十四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大家看看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齐答:叠词)叠词的作用是(加深情感,音韵和谐)清照是非常精通音律的,这十四字平仄和谐,音韵流转,虽无一字写愁,却字字含愁,细致地描

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我们请全体女生来表现一下清照此时迷惘、悲戚的心境吧。(女生齐读)师明确:声音渐强,由开始的迷惘到最后的自怜,情感的路线是越来越清晰的。唇齿音要清晰。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连消愁的良品——酒都无法消除李清照此时的愁情,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愁情之深。)此句没有直言她的悲苦凄惨,亦未直言她愁情满腹。但这位同学依然借助一样东西进行想象感到了愁情。是(酒)。对,就是酒这个在诗句中常见的意象。清照为婉约派词宗,直抒胸臆固然能让愁情酣畅抒发,但借助意象,融情于景却使她的愁思含蓄婉转更耐人寻味。

大家自主探究一下,看看作者是借哪些意象来抒发愁情的。(出示PPT9)

(生: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四人组,推荐中心发言人分组,在词中选取你喜欢的意象进行分析,揣摩其情感特征(出示PPT10)

预案:这些意象都是颇为典型的,李清照最喜欢的也在其中——黄花。(出示PPT11、12、13)古人常以花喻什么?(生:人)对,女人。唐人杜秋娘有诗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以花代人,借花写人。李清照的《醉花阴》里也有这个意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物我交融,清照自比菊花,憔悴堪怜。

所以古人常以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自此,黄花便成了凄苦忧愁之物。

预设学生回答: (秋雨 梧桐

秋雨中的梧桐表达出愁苦寂寞的情怀,这点点滴滴的不是雨,而是愁情。我们原来学过《长恨歌》里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就有“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句。可见秋雨梧桐常连用,来抒发离愁、思人之苦。)

是的,更有温庭筠的诗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抒写的是离人的点滴相思之情。雨水滴在叶尖上,孤独的人听来仿佛在耳畔,在心间。这么一种孤寂,一种伤痛,一种愁苦,一直伴随在李清照身边,化成一股浓浓的愁意。

(酒

酒所能传达出来的感情很多。有豪情、有派遣穷困潦倒之情、有欢庆之情、有乡愁家国之思

在本词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个酒盛满的是愁情,它无法帮助愁苦的词人解脱出来,好容易有些醉意,却偏被晚风吹醒)

好一个无法解脱,不过老师却关注到了一个字“淡” (PPT14)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更突显词人晚年凄凉惨淡。) (出示PPT15)我们来看看西厢记【朝天子】中的一句——暖溶溶······ (雁

雁是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它是一个为游子思妇传情达意的使者。有时还可以代指书信。寄予浓浓乡情、离愁。

我们比较熟知的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以本文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雁所代表的,是词人与故国的羁绊,是词人与丈夫甜美的回忆。却已是物似人非,早已不在。)

大雁由北徙南,词人恰好因国变而南渡,看到它怎能不伤、不愁、不痛? 五、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通篇是愁,层层袭来,让人无法抵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PPT16)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诵读积累,积淀情感

最后让我们和着音乐,回过头,和笼在愁情中的她告别。谁愿意来为大家领诵?(PPT17)(一生领诵,众生齐诵)

但是我们也要能看得到即使她身处孤苦无依、国破家亡的境地,她依然淡然如菊地活着,笔耕不辍,她所诠释的所有愁情都是她生命的美。

七、迁移应用,拓展情感(PPT18)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请你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试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八、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