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例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例

2024-01-30 来源:爱问旅游网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外贸企业;电子商务时代;竞争特点;提升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电子商务的具体含义和经济特征

通常而言,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部分,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包含电子交易,通过因特网进行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对于这些活动而言,其不仅是企业之间也是企业内部和个人与企业之间发生的一切的商务活动。而狭义的电子商务早日实现指电子贸易,通常而言是指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交易的活动。

其次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具体而言是指与网络经济相比,电子商务和它一起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大方面来讲,经济信息化与网络化被称之为网络经济,而商务信息化与电子化则被称之为电子商务。

第三电子商务也是信息和知识经济。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拥有信心和信心技术是其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依靠和途径。

最后电子商务也是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实质上是指通过一连串的数字来有效的从事各种商务事业活动,技术的实质则是在因特网上面输入各种数字。最大的优势则是能够有效的测量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运行状况,从而有效的保持经济的平衡与稳定。

二、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中的竞争特点

对于国内的外贸企业而言,其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是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声誉、营销技术和营销网络以及管理能力、经营者驾驭财务杠杆的能力和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进行长期竞争基础的拥有多方面的特征,例如,稀缺性、延展性、异质性(即独特性)、动态性、价值优越性、相互关联性、复杂性、不可交易性、综合性、持久性等等。而在这些特征之中,最为主要的两个特征分为:知识集合性和价值优越性。

这是因为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是各种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特定组合,也是内部团队以及个人不同核心力的集中体现。核心竞争力是隐藏于企业内部的独自的技能、技术或知识的综合。集合性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普遍模糊”的特性。与此同时,核心竞争力还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促进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

另一方面则是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替代性与路径依赖性。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言,其很难被其它竞争力所替代,花钱购买核心竞争力更是不可能,或者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因为它取决于一个组织内多种职能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存在于某项特别技术、某项专利或者某个重要人物的头脑中。一旦企业培育成核心竞争力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被其他核心竞争力所替代。

三、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提高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1.不断的革新观念,培养良好的管理理念

对于外贸企业进行观念革新而言,其关键因素是外贸企业的领导者。一位成功的领导者能够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变革,同时其也是重要变革的灵魂人物。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言,其主要是一种无意识的企业行为,因此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和速度,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在充分的认识到市场需求与产品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面,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及时准确的定位,从而构建相应的环境条件来不断的提升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也要将其转换为竞争优势。

2.整合与创新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其既要重视从无到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也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合已经有的部分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的形成全新的企业竞争力。因此需要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将整合和创新互相补充和促进,在时间和空间上面进行有效的衔接和并存,共同承担起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任务。

3.不断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不断的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培育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不断的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不经能够明确外贸企业的产权,还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要建立其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构建起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机制与健全的组织结构与制度。

四、结束语

作为外贸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是国际贸易顺利有效进行的必要保障。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深刻变革,因此外贸企业的生存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具体实际,系统研究了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理论和提升等问题,要求外贸企业要善于把握住时机,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从而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梁春晓.电子商务——从理念到行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06):23-25.

[2]王传泉.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05):12-13.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巴雷托截取法;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104-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erior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 ive Sports and Core Competence

LIU Cheng1,SI Huke2

(1. Department of P.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Hunan China;2.Librar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 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pareto analysis and expert questionnaire are adopted to make mathematical st atistics of the contribution ratio,weight,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iff erent Chinese sport events in the 25th29th Olympic Games to explore the relati onship between the advantageous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and core co mpete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advantageous events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 ts can consist of absolute advantag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ix events of diving,table tennis,weightlifting,gymnastics,shuttlecock and shooting hav e own their core competence. These events belong to ones with absolute advantag e in China. They are subject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 orts,which integra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individual even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advantageous projects;core competence;p areto analysis;competitive advantage

1 竞争力、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1.1 竞争力、竞争优势的概念内涵

一般认为,竞争力(Competitive power)是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战胜对手,较好实 现自身竞争目标,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竞争主体长期积累的、自身固有的一系列能力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是指某一竞争主体相比于竞争对手更能顺利的完成 与实现自身竞争目标的特征或特质。竞争优势与竞争力并不等同。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上位 概念,也是一个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之后得出的概念。竞争优势的形成,既受竞争者本身所具 备竞争力大小的影响,也受竞争对手竞争力高低变化的影响。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是传统意 义上竞争概念的深化与发展。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1990年,出于试图读解日本公司成 功的原因,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霍莱德(C•K•Pradalad)和加里•哈默尔(G•Hamel)在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核心 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而不是指单个技能 或技术。[1]他们认为,日本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在于建立在核心 竞争力基 础上的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企业一旦形成核心竞争力,就 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有别于一般的 企业竞争力,它是处于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局的竞争力。

1.3 竞争力、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本研究推导总结出这三者之间的相 互内在关系如下:

1) 竞争力是取得全部或者局部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乃至充要条件;竞争 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也非充分乃至充要条件。即: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 源泉,而竞争优势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与根本。没有具备竞争力,必然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必然无法培育和构建核心竞争力。但同时,不是只要具备了竞争力, 就能形成竞争优势,不是只要形成了竞争优势,就能构建核心竞争力,而是具备了竞争力, 才有可能形成竞争

投稿日期:2009-11-13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基金资助项目。

。 优势,形成了竞争优势,才有可能构建核心竞争力。

2) 反之,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乃至充要条件;竞争优势是 竞争力的充分条件,但也非必要乃至充要条件。即:只要构建了核心竞争力,就必然能形成 竞争优势,只要形成竞争优势,就必然具备了竞争力。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三者 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包含演化关系。

由此,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表现为:虽然A BC,但是ABC。数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竞争力、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2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分析

2.1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逻辑前提:竞技体育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

要研究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首先要论证的第一个逻辑前提就是竞技体育到底存不存 在核心竞争力,如果这个前提都不成立,那么后面的所有研究就都只是空谈。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激烈的竞争性是竞技体育的首要特 征,是竞 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本质选择。既然存在竞争,就首先有了竞争力大小比较的实际意义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继续考察一下竞技体育内部存不存在竞争优势。对于竞技体育而言,竞 争就是比赛,大到一个国家、地区,小到一个运动项目,所谓的竞争优势应该就是指夺取世 界重大比赛奖牌的能力,而核心竞争力又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在竞技 体育里,它就应该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夺取世界重大比赛奖牌的能力。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观点来看,竞技体育与企业虽然各自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组织相对 独立的行为主体,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但两者同样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按照不同 的分类标准,竞技体育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系统,可不管怎么划分,各分系统都是以具体运动 项目为基础而建立整合起来的。从众所周知的美国NBA篮球“梦之队” 中国乒乓球“梦之 队”,到意大利击剑“梦之队”,等等。意大利在2000-2008年3届奥运会上共获得31枚金牌 ,其中击剑项目贡献8金,占该国在这3届奥运会获金牌总数的1/4还多(8:31),也占了这 3届奥运会击剑项目设金牌总数的1/4强(8:30)。以上运动队都是在各自运动项目中长期 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具备了可持续的夺取金牌的特殊能力,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参与竞 争的能力。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的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间竞争。虽 然核心竞争力是针对市场经济规律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符合社会的 共性发展规律,所以,它不仅仅只适合应用于经济领域,也必然适合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 因此,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绝对存在。

2.2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2.2.1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在深刻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 指在长期的运动训练、竞赛、管理、科研、人才培养、组织结构与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建立 在竞技体育各单个运动项目竞争力的基础之上,自身独有的超越竞争对手,能支撑运动项目 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在超常整体竞争能力。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蕴含在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之中,由一个个运动项目的单项核心 竞争力整合而成,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一个国家 、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动项目数量越多,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涉及面越宽,辐射范围越 广,所表现出来的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越强。

2.2.2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

依据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属性和功能的内涵特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价值 优越性、异质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延展性5个本质特征,它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 具有某些共性的同时,彼此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

2.2.2.1 价值优越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越性是指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宣传 和扩大国家与社会团体的影响;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和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精神生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很多社会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在奥 运会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上,运动员代表各自国家、地区、民族的形象,比赛胜负不仅是他 益、民族自豪感息息相关的层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社会团体的 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综合实力的发展水平。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成为强大 的精神动力,能够满足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团结力,鼓舞国民士气,弘扬国家文化,具有 强大的精神效应和凝聚力效应,比赛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竞技体育和比赛本身的价值。

2.2.2.2 异质性

这里所指的异质性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在以国家、地区为组织单元的层面上,各个国家 、地区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为各自所独自拥有,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二是指难以模仿。 模仿有复制和替代两种方式。复制是建立与被模仿者相同的竞技体育资源和能力;替代是用 具有相同竞争意义的竞技体育资源和能力来代替被模仿者的竞技体育资源和能力。在构建竞 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方法手段 ,吸纳、开发、培育,并经过长期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不断积淀,形成自己竞技体育核心 竞争力独特的发展路径。因此,尽管竞争对手可能可以模仿其中的某一单项能力,但是,这 种基于多项资源和能力基础上凝结而成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复制和替代过程一般是非常 困难的,难以重复。

2.2.2.3 整合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运动项目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其自身所拥有的竞技体育资 源、技术、技能、积累性学识等多种因素交融、开发、互补而形成的,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的 。单一资源、技术、 技能、知识等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协同整合,合理调配,使之在功 能上发生耦合及裂变,才能形成系统的、强化的、显著体现出价值优越性的竞技体育核心竞 争力。

2.2.2.4 动态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其中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绝对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绝对性是指 它的价值优越性,相对性则是指它的动态性。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从量变到 质变、各方面不断优化整合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适时升级的不断转化过程。竞 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高枕无忧,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辐射范 围也有大小之分。所以必须根据内外部竞争态势变化以及自身的特色,长期打造、培育、构 建、提升和创新,以实现其生机转换,维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周期性发展。

2.2.2.5 延展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特征是指其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发散性。从它的延展性 来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其实又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经历导入期、培育期,继而进入成 熟期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在向本行业内多个新领域扩展中,核心环节得以进一步向外扩张 ,并在新领域里拓展价值链,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和倍增效应,不断开拓出新的竞争优势。 延展性的存在让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更具有普适性。失去延展性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必将 逐步丧失现有优势和相对稳定性,最终走向衰退。

3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

3.1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概念界定

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指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至少应该具备以 下三个标准[3]:

1) 具有一批世界顶尖运动员,在历年世界大赛中成绩突出且比较稳定。

2) 具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储备,不因某一个运动员的退役而使整个项目的成绩受到大的影 响。

3) 具有能够深刻把握项目规律的教练员,具有科学、领先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具有能针 对性解决问题的包括高水平科研、医疗等人员在内的优秀保障团队。

3.2 深度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

谢亚龙等来自全国10个单位的30多名科研人员、教练员在1992年10月曾经对我国优势竞 技项目的类型及发展过程进行过深入探讨,提出了所谓优势竞技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 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4]他们的 研究认为:乒乓球、女子排球、体操、跳水、跳高、举重和游泳是当时我国的优势竞技项目 。

随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来,我国上述项目要么依然保持原有优势、要么逐步退出 这个优势项目群,运动成绩持续低迷,而原来认为是一些潜优势的运动项目却延续了较高的 上升势头,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群体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依据1996-2004年3届奥运会期 间我国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实力表现,人们基本已经习惯于把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划分为 :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和落后或薄弱项目三类;[5]或者划分为:优势项目、潜 优势项目、基础项目(田径、游泳、水上项目等)和球类项目(篮、排、足球等)四类。[6]但不管 如何划分,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在内的一些领导在公开场合,以及很多专家在研 究中都多次提出了射击、体操、跳水、举重、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柔道这7个项目是当前 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而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人们公认的这7个优势项目共夺得3 9枚金牌,占我国夺得该届奥运会51枚金牌总数的76.5%,其传统优势地位可见一斑。可是 , 尽管这7个项目是我国在近几届奥运会上的夺金主力是不争的事实,它们也大都符合刘鹏局 长提出的优势项目应具备的三个标准,然而,迄今却不多见有人运用更为科学、直观的数理 统计等方法从整体上对这7个乃至我国其他夺取奖牌的项目几届奥运会以来的运动成绩贡献 率、权重、等级相关系数等发展规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给予过更加生动、精确地 概括总结与综合评价,很多研究最终都只是落在了宏观视角的泛泛而谈层面。

3.2.1 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运动项目奖牌贡献率

巴雷托截取法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托(Vilifredo Pareto)首创,又称ABC分类法(ABC

Analysis)。其主要原理是:根据分析对象在技术或经济方面诸因素的主要特征,把它们 进行分类排队,区分为关键的少数(A类)和次要的多数(B、C类),从而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 多因素中分清重点和一般,寻找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却对 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以便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巴雷托截取法是 经济学中一种识别主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的评价系统态势分析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出“少 数关键、多数次要”、 “区别主次,分类管理”的规律,现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质 量工程管理等领域。

根据巴雷托截取法把累计贡献率达70%~80%区间的项目作为截取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势因 素(或称为A类),把累计百分数在10%~20%区间的因素称为B类,把累计百分数在10%区间 左 右的因素称为C类的分类标准,本研究统计出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2008年北京第2 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所获奖牌情况,分别赋予金牌4分、银牌2分、铜牌1分,赋值计算 出它们各自的奖牌贡献率,然后将各项目按得分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把累计奖牌贡 献率大于70%的运动项目作为截取我国优势项目的范围。运用巴雷托截取法进行截集的统计 结果如图2和表1所示。

图2 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贡献率示意图

根据图2和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5届奥运会上,我国共有27个项目获得过奖 牌。其中,跳水、乒乓球、举重、体操、射击、羽毛球这6个项目均在A类优势项目截集范围 之列,游泳、女子柔道介于A类与B类项目范围之间,田径、跆拳道、赛(皮)艇、击剑属于 B类项目、摔跤等其他项目则属于C类项目。1992年谢亚龙等研究认为的我国7个优势项目中 的女子排球、跳高和游泳3个项目都已经不再属于优势项目集群。 表1 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获奖牌数及奖牌贡献率统计

此外,我们发现,传统意识观念中大家公认的优势项目女子柔道并不在优势项目截集范 围之内,游泳和女子柔道2个项目的累计奖牌贡献率只是接近于70%,并且女子柔道的奖牌贡 献率还要低于排在第7位的游泳项目,仅仅排名第8。两者这5届奥运会获奖牌之比为,8金2 银8铜:7金12银4铜。体现出:在这5届奥运会中,游泳和女子柔道的奖牌成绩应该是接近于 我国乒乓球、跳水等其他6个优势项目水平,并且游泳项目总体运动成绩要优于女子柔道 项目,排名还在女子柔道之前。

3.2.2 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运动项目优势程度的比较分析 前面采用的巴雷托截取法是在我国竞技体育内部,对我国优势项目的优势程度与其他众 多获奖牌项目运动成绩进行的横向比较,而表2则是对我国各获奖牌项目与国外其他国家或 地区奥运会比赛成绩进行的纵向比较。表2显示:在27个获奖牌项目中,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等项目的 权重依然位居前列,女子柔道的权重也比较的靠前。同时,我们注意到,虽然在奖牌贡献率 上游泳项目要高于女子柔道,但从权重上比较,它却又要远远低于女子柔道,甚至蹦床、沙 滩排球(女)、跆拳道等项目的权重也要高于游泳项目。当然,权重在同一项目的国内与国 外进行纵向比较更有意义,因为它与各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的设项奖牌数量的巨大差异以及 。例如,从设项奖牌数量上来看:游泳项目奥运会的设项数为 34,女子柔道设项数为7,蹦床设项数为2,沙滩排球(女)设项数为1,跆拳道设项数为 8。同时,从设项时间长短上来看:蹦床、跆拳道是近3届奥运会,沙排(女)、女足、女垒是 近4届奥运会才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而游泳等我国其他获得奥运奖牌的22个项目却都已是5届 以上的正式比赛项目。但是,结合表1的奖牌贡献率和表2的权重比较综合来看,我国乒乓球 、跳水、羽毛球、体操、举重、射击这些优势项目不仅在国内所有竞技体育项目中具有了比 较优势,而且在国际同类项目上具有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3.2.3 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运动项目成绩稳定性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各运动项目在第25―29届奥运会获奖牌的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统计, 既能比较清晰的看出各项目在最近5届奥运会上运动成绩的稳定性与否,也能比较明了的看 出各运动项目在这5个奥运会比赛周期内呈现的不同发展态势。计算步骤如下:

1)把近5届奥运会各运动项目获取奖牌的自身具体表现按1~5等级次序编号(表3)。

2)按顺序求出每个项目自身名次等级与这几届奥运会我国奖牌自身名次等级的差di, 计算相关系数rs。

等级相关系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rs=1-6∑d2in(n2-1)

其中:n=5,为样本容量,代表举办了5届奥运会。 表2 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获奖牌权重统计

运动项目25届 权重26届权重27届权重28届权重29届权重权重排序乒乓球0.6 0710.8 2140.8 2140.5 7140.7 8570.7 2141跳水0.5 3570.5 3570.5 3570.5 1790.5 8930.5 446 2羽毛球0.2 1430.2 2860.6 0000.4 2860.5 4290.4 1073蹦床/(未设项)

/(未设项)0.0 0000.0 7140.6 4290.2 38 14体操0.1 8370.1 3270.1 9390.0 6120.4 2860.2 000 5举重0.0 5710.1 0480.2 1900.2 4760.3 2380.1 905 6女子柔道0.1 2240.1 0200.2 2450.1 8370.2 6530.1 796 7沙排(女)/(未设项)0.0 0000.0 0000.2 8570.4 2860.1 78 68射击0.1 1430.1 2380.1 8100.2 1900.2 3810.1 752 9跆拳道/(未设项)/(未设项)0.0 7140.1 4290.0 8930.1 0 1210射箭0.0 7140.0 7140.0 0000.0 7140.2 5000.0 929 11女排0.0 0000.2 8570.0 0000.0 0000.1 4290.0 857 12网球(女)0.0 0000.0 0000.0 0000.2 8570.0 7140.0 714 13女足/(未设项)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71413女垒/(未设项)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714 13帆船板(女)0.0 7140.0 0000.0 0000.0 7140.1 7860.0 6 4316女篮0.2 857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571 17女曲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2 8570.0 571 17游泳0.1 1610.0 5360.0 0000.0 2680.0 5040.0 494 19击剑0.0 2860.0 0000.0 4290.0 8570.0 8570.0 486 20拳击0.0 0000.0 0000.0 0000.0 1300.1 4290.0 296 21自行车(女)0.0 0000.0 0000.0 2380.0 9520.0 2040.0 2 8622艺术体操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1 4290.0 286 22摔跤0.0 0710.0 0710.0 0890.0 3170.0 6350.0 233 24田径0.0 2790.0 2990.0 1300.0 2600.0 0610.0 202 25赛(皮)艇0.0 0480.0 0950.0 0000.0 1900.0 4760.0 1 6226花样游泳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7140.0 159 27

注:1)权重为我国该项目奖牌赋值得分与该项目在25-29届奥运会奖牌赋值总分之比;2)女足、女垒、沙排分别与第26届,跆拳道、蹦床分别与27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 项目;2012年伦敦第30届奥运会女垒项目被取消;3)权重为0.000时,表示该项目在该届 奥运会上没有获得任何奖牌。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在2008-1992年近5届奥运会上的奖牌名次自身与自身相比的 等级依次为:1、2、3、5、4。而在巴雷托截取的我国6个优势项目中,跳水、举重、射击、 羽毛球4个项目的成绩都较为稳定,体操因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失利,成绩曾经稍微出现 过一些波动。不过,被视为我国“国球”的乒乓球,其等级相关系数却表现出负相关。当然 ,这并不代表乒乓球运动成绩的直线下降,主要原因在于:

1)在1996年第26届和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乒乓球先后都夺得了4金3银1铜,而在 2004年和2008年最近2届奥运会上,乒乓球先后夺得3金1银2铜和4金2银2铜,成绩没有前2届 奥运会好。与此同时,我国在这几届奥运会上的金牌和奖牌总数却节节攀升,从1996年的金 牌总数第四2000年金牌总数第三2004年金牌总数第二2008年金牌总数第一,在我国奥 运会成绩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乒乓球的成绩与自身相比却相对于前几届有所下降,导致其运 动成绩的负相关。

2)这与乒乓球在奥运会上总共才设项数量为4枚,设项金牌数少的现实也密切相关, 并且,这一现象也体现出乒乓球的奥运夺金增长点已经趋于饱和状态。

此外,女子柔道的运动成绩也呈现出逐届上升趋势,等级相关系数较高,而游泳项目奥 运会比赛成绩与乒乓球一样,同样表现出负相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前述奖牌贡献率的 比较上,游泳项目要优于女子柔道项目主要是依靠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2届奥运会(1992年的 第25届和1996年第26届奥运会)上,游泳项目夺取奖牌的数量要明显强过女子柔道(5金8银2 铜:2金0银3铜),但在随后的第27届和第28届奥运会它的成绩出现较大滑坡(这2届奥运会 游泳与女子柔道获奖牌之比为,1金0银1铜:3金2银4铜),北京第29届奥运会游泳的成绩虽 然有部分回苏(北京奥运会游泳与女子柔道获奖牌之比为,1金3银2铜:3金0银1铜),却依 然没有回复到1992年奥运会夺得4金5银的历史最好成绩,致使其等级相关系数呈现出负相关 这一现象的出现。

表3 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各运动项目获奖牌等级相关系数统计

注:1)把25-29届奥运会我国各项目获奖牌赋值后名次与这几届奥运会我国奖牌赋值后名次 进行等级相关;2)各项目获每届奥运会得分名次是指该项目在5届奥运会中获奖牌赋值后成 绩的自我相比;3)1级为最高,5级为最低。如果遇到该项目未获奖牌或者未设项的情况时 ,则统一把它们定为5级。

3.2.4 1979-2008年各夏季奥运项目获中国十佳运动员情况分析 为了从侧面进一步诠释与补充说明问题,本研究通过统计1979-2008年我国各夏季奥运 项目获中国十佳运动员情况,对前述巴雷托截取法分析的跳水、乒乓球、举重、体操、射击 、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进行检验(表4)。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共有21个夏季奥运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获得过全国十佳运动员称 号,除了由于田径、游泳是基础大项、女子排球曾经是我国的优势项目,都比较的受到民众 举重、跳水、羽毛球、射击6个项目获得全国十佳运动员的次数与人数都名列前茅,说明这 些优势项目在国人中的影响力还是深入人心的,而女子柔道排序却相对靠后。

表4 1979-2008年我国各夏季奥运会项目获中国十佳运动员情况统 计

注: 1) 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创办于1979 年,主办单位是中国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全 国二十余家新闻媒体。从2003年开始,“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携手“世界劳伦斯体育奖” ,更名为 “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奖;2) 冬季奥运会项目(如速度 滑冰)、非奥运项目(如围棋、国际象棋)和残疾人体育不在统计范围之列。

3.2.5 部分专家对我国优势项目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问题的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对40位举重、体操、羽毛球项目具有国家级或高级教练员职称的专家就我国优势项 目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表5显示:专家普遍认为乒乓球、跳水、羽毛球 、体操、举重、射击6个项目已经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女子柔道则还处于正在形成核心竞争 力阶段。这也与前面的巴雷托截取和奖牌贡献率、权重、等级相关系数比较所得出的数理统 计结果是相吻合的。

4 结 论

1)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应该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项目两类,其中,绝对优势等 同与核心竞争力,是指优势项目中成绩最好、最稳定的项目。跳水、乒乓球、举重、体操、 羽毛球、射击6个项目的累积奥运奖牌贡献率高达68.2%。它们在最近5个奥运周期里是我国 的绝对优势项目,并一直保持着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我国竞技体育的上述6个运动 项目已经具备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表5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的专家调查统计( 总人数=40)

优势运动 项目

已经形成人数/人 比例/%

正在形成人数/人 比例/%

尚未形成人数/人 比例/%

排序乒乓球40

10000001跳水40

10000002羽毛球3177.582012.53 体操3075922.512.54举重3075717.5

37.55射击2972.5615512.56女子柔道6152767.5717.57

2) 相对优势项目并不等于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女子柔道和上述6个绝对优势项目相比 ,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女子柔道应该只能归于我国竞技体育相对优势项目 ,女子柔道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3) 根据近几届奥运会的参赛表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曾经属于我国优势项目的 游泳,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末一段时间运动成绩的低迷以后,现在也接近于我国相对优势项 目发展水平,并有再次成为我国优势项目的潜力。

4) 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蕴含在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之中,由各运动项目的单项 核心竞争力整合而成,它们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跳水、乒乓球、举重、 体操、羽毛球、射击6个绝对优势项目是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体。

5)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具有 生命周期,它要经历导入期、培育期、成熟期和拓展期(或衰退期)四个阶段,从初具竞争 力、提炼与保持竞争优势、挖掘打造核心竞争力,继而进一步巩固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使核 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实现流程再造。

6)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是能给竞争主体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诸多要素系统的 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断保持与维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C•K•Prahlad,G•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2] 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5.

[3] 刘鹏.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w ww.sport.省略,2008,10.

[4] 谢亚龙,王汝英,等著. 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1-2.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3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在煤炭需求的拉动下,企业不断协调各种生产技能、技术流派、管理和运作经验等学识,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以及煤炭工业本身结构调整的原因,都迫切要求煤炭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1用户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方面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

1.2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包含着一项或几项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产品,再由核心产品衍生出最终产品。这个延展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主导力量。

1.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能与诀窍等技术特性高度相关,还深深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企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

1.4动态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也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沦为一般竞争力,甚至完全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若想长久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就必须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以维持和扩大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优势。

二、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1资源的独特性。煤炭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资源保护和战略储备的重要性,我国自然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特点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例在70%以上。

2.2生产的独特性。一是井下开采条难度大。二是工作环境恶劣,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对矿山安全生产构成很大威胁。三是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

2.3安全的独特性。这一特性是由煤炭企业生产的独特性决定的。据国家安全监督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煤炭企业发生重特大事故占全国同期的43%,死亡人数占57%。因此,煤炭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2.4企业文化的独特性。煤矿工人面对的是精神和身心的双重压力。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煤矿职工特别能吃苦的优良品质,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影响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1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煤炭企业员工素质整体偏低,其行为习惯、技术素质离现代企业国际化竞争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2企业的经济规模。只有企业实力雄厚,才更有能力依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竞争力,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在开采工艺、洗选效率、支护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开发,逐步形成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

3.3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必须明确哪些是大家都有的产品或技术,哪些是自己独有的产品或技术。对独有的优势或者某个环节上的优势,企业要着力研究开发和培育,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3.4企业的创新机制。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和一套机制,包括企业组织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的相互融合、协调运作。

3.5独特的企业文化。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各异,其企业目标也各有不同,企业文化与企业目标被员工认同后,便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能够使职工与企业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四、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4.1着力打造新的煤炭生产基地,走规模发展之路,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九五”、“十五”期间,淄矿集团公司用十年时间,建成千万吨规模的济北矿区,集团公司煤炭产量实现第一次翻番,达到千万吨以上。2002年4月,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实施了“走出去”建设煤炭基地战略。十年来,先后建设了年产300万吨的陕西亭南煤矿和500万吨的内蒙古杨家村煤矿,以及年产30万吨的内蒙古世林化工煤制甲醇生产线,成为拉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根据集团公司 “十二五”发展目标,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500万吨,“山东济宁、陕西彬长、内蒙古鄂尔多斯”三个千万吨煤炭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将初具规模,煤炭主业将再迈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

4.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提升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淄矿集团坚持“以煤为本,多元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新建矿井配套建设了选煤车间(厂),不断扩大煤炭洗选加工能力。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条,新增熟料生产能力300万吨/年;水泥粉磨站2座,新增水泥生产能力200万吨;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15MW。建材产业已成为集团公司非煤产业首先形成规模的骨干企业。通过受让方式相对控股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为加快总部经济圈建设搭起了快速发展的平台。2013年底内蒙古世林化工30万吨煤制甲醇生产线建设投产。一批非煤骨干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团公司非煤产业支柱。

4.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淄矿集团公司历来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成立了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依托高等院校,走上下结合、内外联合的技术研发路子,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以淄矿集团公司为主完成的“千米埋深矿井建设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特厚表土中高垂直度超深冻结孔施工技术研究”、“大功率无级变速器传动技术研究”等7个项目获得山东省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集团公司综采放顶煤和薄煤层开采技术、“三下”压煤开采研究、瓦斯综合治理新技术、大型矿井快速建井综合技术等都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一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4.4积极培育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保持旺盛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更高层次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形成核心竞争力离不开独特的企业文化。淄矿集团公司是一个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企业,特殊的环境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淄矿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独特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已在淄矿深深地扎了根,并渗透到企业各个层面,成为推动淄矿发展的强大动力。淄矿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企业文化做支撑。要突出抓好精细化管理,从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从员工日常行为抓起,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结束语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动态核心竞争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15-03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竞争环境日趋动态和复杂:世界整体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渐趋严厉;建筑技术日新月异;城市家庭结构和人们的居住观念快速变化,购房者需求日益多样化;房地产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导致房地产企业的核心能力系统无法适应,如不及时进行更新,企业将逐渐丧失竞争优势,甚至被市场淘汰。此外,在高度动态、复杂的超竞争环境下,房地产企业传统的竞争优势,比如土地、资本、项目、关系甚至人才等,很容易在短期内为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任何房地产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都不过是暂时的。为塑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竞争模式,不断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而隐性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更新的关键。

(一)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而隐性知识是指那些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文化中的,难以用书面形式表述或记载、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资源,深植于企业的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之中。隐性知识约占企业知识的80%以上,是企业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1]。企业的隐性知识通常有四种: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

由于竞争环境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现有知识体系很快会过时。因此,需要不断对隐性知识进行创新。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知识螺旋”的过程,他将知识螺旋分为社会化、外化、结合化和内化四个子过程。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

基于以上理论,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就是两种组织知识反复螺旋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它不断产生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并将知识运用到新领域,最终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管理学教授C.K.普拉哈拉德(C. K・Prahalad)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教授C・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逾额利润的独特的资源、知识和能力。其主要特征有:1.有用性。能为顾客带来价值,帮助企业减少威胁和利用机会。2.独特性。这种能力对顾客而言是稀缺的,能满足顾客独特的需求;对竞争者而言,是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3.延展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4.动态性。能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组织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能力形成的过程。

(一)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本质

从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的定义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企业特有的、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复杂性、难以言表性和动态性与核心竞争力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要素能力的获取、扩散实质上就是隐性知识的获取、扩散。房地产企业任何单项的资源或能力都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真正的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的隐性知识才能将各种资源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让竞争对手看不懂和学不会的核心竞争力。

(二)隐性知识创新是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隐性知识创新和能力学习是房地产企业构建、维持和转换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芮明杰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隐性知识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很强的正面影响[2]。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有形资源,包括土地、资金甚至人力等基本是同质的,企业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各种能力,它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每个房地产企业应被视作特定知识的集合体。特别是隐性知识是独特和难以模仿的,而且也无法从外部市场买到,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干中学和用中学才能成功获得。正是由于其获取十分困难和成本较高,隐性知识己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房地产企业促进隐性知识创新的措施

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是一个可控的过程,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知识创新场境,以及加强组织学习来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积累、共享、整合和创造,从而提高隐性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效率。。

(一)建立系统知识库

系统知识库是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的基础。房地产企业应积极搜集、选择和储存对企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最新知识,包括:1. 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实践知识;2.最新技术标准、技术图集以及法律、法规专业等规范文献;3. 市场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的情况和分析报告;4. 项目流程中产生的成果性文件:设计图纸及变更、策划报告、项目计划、调查报告、合同文件;5. 项目流程中形成的记录文件:会议纪要、总结报告; [1] 另外,还要定期剔除陈旧内容,不断添加新内容,以及防止知识库里充斥大量未经整理的、无规则的信息。

(二)培育学习型、创新型企业文化

合适的企业文化,是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它决定一个企业对知识创新的态度,能促进或者阻碍一个组织里隐性知识的选择、传播、共享、吸收和创新。房地产企业要努力营造一种不断学习的文化,一种鼓励创新、冒险和允许失败的文化,一种宽松、和谐、团结、互助、友爱和人人向上的文化。著名房地产企业万科倡导一种把学习当成生活方式的文化,鼓励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以持续改进和创新房地产开发模式,最终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领跑全行业。

(三)科学招聘和管理知识员工

知识员工是隐性知识创新的主体。房地产企业选聘人才时应着重考察其隐性知识拥有程度和创新潜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技能和专业知识;(2)认知能力;(3)经验;(4)品格;(5)学识。然后根据岗位特点和要求,确定对人才隐性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例如:对于工程师,主要依据专业方面的学识和经验;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更侧重于经验、认知能力、品格和学识[3]。对知识员工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给他们以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了解和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为其设计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让他们可以在组织中自由发展,让他们自觉自愿、高兴地把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以及为企业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四)构建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

。员工之间的接触频率越高,隐性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为此,企业首先可以频繁地将人员进行调换和轮岗,以及通过培训、知识集市、研究会、顾问班子等形式给员工提供碰面和交流的机会,这些活动对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非常关键。其次,还可把规划、土建、营销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技能的人集合在一起,通过知识的融合创新知识。再次,房地产企业应增加员工与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与交往来加速隐性知识的形成和创新。

(五)建立科学的知识激励机制

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不愿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房地产企业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采取措施来激励组织中的各种“师傅”和“专家”把隐性知识传授给他人,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房地产企业应把隐性知识创新作为一个关键考核指标,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上海瑞安房地产公司通过建立知识考核制度,设立分专题的社区论坛,鼓励员工对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多样化产品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各类问题提出观点和意见。每半年、一年对员工发表文章进行评选激励,员工还可将知识积分兑换成奖金,以此激励员工参与到隐性知识创新过程中[4]。

(六)组建知识创新团队并对其合理授权

房地产企业可根据项目或任务建立自主创新团队,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知识传递的时间和空间,加快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另外,公司应积极增强团队知识创新的可能性条件。第一,给予团队充分的自;第二,确保团队每位成员都有独特的技能;第三,拥有不同技能的成员目标一致,信息容易沟通;第四,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比如向研发部门提供适时的销售信息;第五,制定具有挑战性目标并向员工灌输组织观念,引发创新性冲动。

四、房地产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动态核心竞争力,它能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可通过公司的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这七方面来进行评价和测度。房地产企业隐性知识创新演化为动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是:

(一)核心竞争力开发

房地产企业通过隐性知识创新,可形成一系列独特的知识资产和核心能力。知识资产包括:品牌、技术、信息、社会关系、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哲学、管理制度等,它们比土地、资本等有形资源更有价值,而且不易在市场上购买,是一种稀缺资源。核心能力包括:对房地产市场变化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创建优秀品牌的能力,优秀的产品设计能力,准确把握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能力,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等等。此外,房地产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和创新活动,不仅可形成良好的内部合作关系,而且可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专业团队以及科研机构建立动态的知识联盟。这些知识资产、关键技能和社会关系都是公司的战略性资产,对房地产企业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它们与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高度内化于组织之中,就能成为一种复合的、难以言传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传递和共享

房地产企业应被视为核心竞争力或创新性知识的集合体,而不是资源和业务的简单组合。公司总部主要行使知识创造者或经纪人的职责,通过集中性的研究试验室向各业务单位推介优秀的实践经验,或作为一个横跨不同业务单位传播知识诀窍的中介。母公司在各业务单位之间建立起技能和信息的共享机制,并提高这些活动运作效率,使之成为共享优势的资源。。此外,可利用组织成员技能的标杆作用,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通过交叉知识共享扩大知识创新的效应;利用现有业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迅速地以较低成本创立新业务单位的战略性资产,在创立新的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公司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竞争力反过来有助于增强现有业务单位的战略能力。万科、碧桂园等著名房地产企业的共同做法是将一个地区事业部的优秀开发经验迅速推广到其他地区,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势变化进行改进和创新,获取新的隐性知识和体验,再反馈给原业务单位进行学习,如此反复传递和共享,形成知识螺旋,最终提高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核心竞争力更新与重塑

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后,如不及时进行变革和创新,就会形成所谓的“竞争力刚性”,导致企业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甚至消亡。。在隐性知识创新过程中,通过知识创造、积累和运用,可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实现技术的突破或创新,形成企业与众不同的技术和知识积累,进而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比如:运用先进软件优化房地产设计;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二是推动管理创新。隐性知识创新可以推动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把企业的各种关系理清,使各种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整合起来,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新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更新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三是促使人力资源创新。通过员工培训,使其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组自己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将员工的新知识融入到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之中,保证企业拥有不断更新的人力资源。

综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高度动态、复杂的超竞争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必须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有形资源和政府关系的竞争模式,强调组织的隐性知识创新和能力建设,不断培育和构建能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的良好绩效。

参考文献:

[1]

[2]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5-58.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大学;知识;核心竞争力;评价框架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2009805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全球化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竞争,使得竞争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国各大学在其“十二五事业规划”中也都纷纷提出由规模扩展的外延发展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转变。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产生并兴起于企业管理领域,虽然中国高教界最近开始借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对大学竞争,但这些观点并不成熟,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即是从大学的知识本质出发,研究和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框架,以期对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文中对大学的界定是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

一、大学及其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属性

大学是以传播、发展高深知识并为社会提供服务作为其目标的特殊社会组织[1]。“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 [2]。从大学自身看,无论是其组织结构,还是运行过程,基本上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知识是大学所有活动的载体,是大学的操作材料,大学的全部活动就是知识生产、知识传授、知识转化的结合。因此,大学本质上是基于知识的组织。

C.K.Prahalad和G.Hamel于1990年率先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指出核心竞争力就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3],为核心竞争力深深打上了“知识”的烙印。D.Leonard-Barton认为,组织核心竞争力是使组织独具特色并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4]。U.Ljungquist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能力的支持和知识性等资源的利用[5]。国内的邱均平、丁敬达等从学科的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6]。谢卫红等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其根基在于对知识的科学管理” [7]。林莉等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则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大学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8]。。。

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载体

关于知识,国内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给出了众多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我们认为,大学所涉及的知识,除维持自身运行所需要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包括了作为操作原料的科学和学术知识,比如科学研究问题和社会需求等。我们将后者定义为:“是从人类探究性活动中获得的真理、原则、思想、资讯及技能,其中尤以传播事实性知识和解释、探究原理性知识为主,可以是个人、群体拥有的知识资源,也可以被嵌入在大学教学实践、科研过程或个人与团队的竞争能力中。” 而对知识类型进行探究,可以加深对知识内涵的认识,通过分析作为核心能力知识的类型和载体,能够为大学组织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这里,笔者借鉴知识分类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大学知识分为抽象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嵌入性知识、文化性知识和编码性知识等五种主要类型[11-12]。;实践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比如课程、学科等;嵌入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大学组织各种关系中的对既有问题处理时的程序、原则和规范,如组织流程、规则、惯例等;文化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大学成员共同理解、共同价值观中的知识,即大学组织在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能够不断获得共识以解决问题的知识;编码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大学的团队、成员所生产的各种教材著作、论文报告以及电子文献等知识。

(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抽象性知识载体

人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大学教职员工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因此抽象性知识的依附载体是人才或人力资源。虽然人才可以在广泛交流的学术网络中进行不同大学组织和科研机构的转移、流动,但在当前知识的跨学科、网络化以及大科研项目的团体合作中,大学组织中单一的人力资源只能在它赖以存在的网络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所在。。因此,人力资源是大学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大学的人力资源还包括教学、科研支撑和管理人员等,只有将他们共同融入知识操作的过程之中,密切配合,协同分工,发挥整体效应,大学组织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性知识载体

大学的教学及科研组织等基本上是按照学科进行的,教师属于一定的学科领域,并通过学科的建制形式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学科是按教学和训练所定义的知识的分类,是一种范式,但随着科研活动的不断实践和发展,范式会逐渐发生改变。社会的重大需求导致知识不断被重组,一些学科逐渐消亡,而一些新的学科又不断产生。“新学科诞生是学者们对自然、社会和科学规律的新的探索和认识的结晶,一个新学科形成的标志在于围绕核心问题形成的基本范式。一流的学科往往就是围绕着一个重大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开创新的学科领域”[13]。因此,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场所,是科学研究的平台,是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的基地,是大学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依附载体。大学基于自身的战略规划,组合优化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形成自己的学科集群、特色知识领域、研究深度和学术影响等便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精品课程、科研成果以及发明专利等则是作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实践性知识的另一体现,因为它们将大学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贯穿于其中,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嵌入性知识载体

在大学的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过程中,既需要保持个体知识的独立性,还需要相应的组织架构形成一种稳固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关系[14],以便按照固有的组织化流程和大量的信息流动实现其知识目标[15]。基于课堂、课题组、科研团队、实验室、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创新平台等知识组织模式,个人和群体通过交互活动实现知识的转移和转化,促进知识的增值和创新。因此,大学的基层学术单元是知识表现形式的组织化,体现了知识的组织结构及其网络,其运作机制和效能决定了大学的知识创造能力和竞争优势,是大学基于嵌入性知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信息网络系统作为连接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组织之间、信息和个体之间的技能和技巧[16],深深地嵌入在大学的知识生产流程和架构之中,通过它可以收集到与大学知识生产有关的各种信息,所以,拥有与大学的知识结构、操作流程相融合且沟通便捷的信息系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另一体现。此外,现代科学研究中所高度依赖的实验设备是一系列知识和技术组合物化的产物,其对科学知识生产的支持作用成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借鉴、利用和转化的重要途径。B.Latour认为,通过现有知识与各种实验设备和操作程序的结合和转化,实验室可以利用多个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实现既定目标[17]。因此,大学所拥有的科研实验设备及其应用效果,尤其是自行研制或改进的科研实验装置及其与之紧密结合的操作规程和技能等体现了其所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性知识载体

大学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嵌入在一定的运行机制、制度结构等文化性知识之中,它决定了知识生产和转化的效率。。这种文化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大学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生产和操作的规程、模式、范式内化的组织知识观和价值观[10],是存在于各成员头脑中的大学知识的一种沉淀和汇集,对大学成员发挥着重要影响,成为凝聚各种知识要素、产生整体合力的大学核心竞争力。

(五)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编码性知识载体

编码性知识是指能够通过文字、图形、符号等进行表述的记录型知识,即是人们通过艰辛的科学探究活动转化而成的知识形态,包括教材、论文、著作、专利、研究或咨询报告、标准文献以及机构知识库等。因其能够被传播和利用,所以,其本身蕴含的知识或创新可以被人们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认识和测度,诸如产生的学术影响、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等,是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揭示了其知识创新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客观尺度并会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以后知识创新活动的取向,被广泛应用于决定科研、教育资源的分配,所以,大学生产的编码性知识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和质量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三、 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框架

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单元,承担着知识生产、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的重任。所以,知识是大学所有活动的载体,其一切竞争(包括吸引资金、人才等)都是围绕着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而展开的, 其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主体最终获得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力,外在形式是竞争主体的知识创新力。。

(一)基于抽象和实践性知识所形成的大学独特的知识体系

大学好比一棵大树,学科是其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院、系、所、研究中心等,知识体系则是为大学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10]。大学所具备的核心知识体系决定了其发现未来机会、获取资源以及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从而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任何一所大学,即使是世界顶尖的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每个知识领域都有最好的资源,都居于领先的水平。因此,对每所大学,重要的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确定学科发展的重点,办出特色和水平[18]。。

(二)基于嵌入性知识所培育的大学知识操作能力

大学的知识操作是大学对知识的组合、运作程序、功能选择以及转化运用的结合,它处于大学各种战略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大学知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优势[10]。知识的操作包括知识的生产(表现为科研成果等知识产出)和知识的转化(表现为技术转让、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两个方面,大学及其成员在知识生产和转化等操作过程中形成和获取的诸如知识操作规程、知识发展及转化路径、知识创新战略预见等核心专长及特殊技能,将使其他科教组织难以模仿和预见,从而成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而良好知识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包括学术结构、行政结构、组织流程等),以调节知识生产和操作的行为模式及相互关系,实现信息和知识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激励知识产出和转化等。比如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主导的知识生产模式向跨学科、协作性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等。

(三)基于文化性知识所塑造的大学文化和价值观

大学的核心竞争优势不仅在于独特的知识体系、卓越的知识操作技能,而且在于大学的文化和价值观系统。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基于人力资源、学科建设、知识营运程序、管理技能等在大学组织内形成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文化,成为大学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深深地隐含在大学成员内心深处和思维模式之中,被大学成员有意与无意接受,并自觉与不自觉地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中,在大学知识价值链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引导着成员的行为,渗透到知识生产和操作的网络之中,而恰恰正是这种网络达成的共识和价值观念维系着大学成员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信任,促进大学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并逐渐形成具有内在协调和整体竞争性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造就了综合且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编码性知识所体现的大学知识创新能力

编码性知识是人们通过艰辛的科学探索转化而成的知识形态,由于能够被检验、传播和使用,其本身蕴含的知识或创新可以被人们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认知和认同,如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学术影响等,是大学知识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揭示了其知识创新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此外,随着网络和数字学术交流环境的迅猛发展,不断出现的编码性知识的电子载体形态,如高质量的e印本、机构知识库等,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体现出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

四、结语

核心竞争力本身具有知识的属性,而大学本质上是基于知识的组织,因此,围绕知识来认识大学的内在竞争优势才真正抓住了其竞争的实质。大学在追求自身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体系、组织结构程序和运行机制以及大学文化和价值观等,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环境系统和大学知识生产模式之中,很难被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模仿,也就形成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源。因此,大学应从自身的知识资源和能力出发,从知识创新、转化和应用过程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相比较于另一所大学而存在的,是一种比较优势[19-20]。本文仅仅从理论上基于大学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开发论述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依附载体和评价体系框架,在后续研究中,还应将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框架进一步细化,构建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以便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识别和评价,以确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程度并指导大学发展战略制度。

参考文献:

[1]汪怿.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伯顿・R・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PRAHALAD C K, GARY H.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

[4]LEONARD-BARTON D.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5]LJUNGQUIST U. Core competency beyond identification: Presentation of a model[J]. Management Decision,2007(3):393-402.

[6]邱均平,丁敬达. 2009 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做法――特色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2009(2):19-28.

[7]谢卫红.国内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8.

[8]林莉,刘元芳. 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51-53.

[9]罗志文,王婧.基于知识价值链的高校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624-626.

[10]毛亚庆,吴合文.基于知识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1]BLACKLER F.Knowledge, Knowledge Work and Organizations:An Overview and Interpretation[J].Organization Studies,1995,16(6):1021-1046.

[12]OECD.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Paris:OECD,1996.

[13]杨玉良.关于学科发展及建设的思考.[2011-10-12].http:///zhuan_jia_ping_shu_1113/20090908/t20090908_405560.shtml.

[14]赵彦志.大学组织模型:一个基于知识分析的理论框架[J].教育研究,2011(5):31-35.

[15]Federal Ministry of Economics and Labour. Federal Ministry of Economics and Labour.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Made in Germany[EB/OL].[2011-11-01].http:// bmwa.bund.de.

[16]魏江.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载体和特征[J].科研管理,1999,20(2):55-60.

[17]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2005.

[18]谢卫红.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构建途径[J].教育导刊,2010(12):43-46.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6

[关键词] 模仿创新 国际战略联盟 认知风格

一、引言

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赢取市场竞争和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由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国外优秀企业、特别是国外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意味着,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以学习和追赶为特征的模仿创新将是我国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近年来,兴起的国际战略联盟为我国企业模仿创新提供了良机,我国一些企业纷纷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组建战略联盟。但是,通过国际战略联盟学习并进行高水平的模仿创新成功的企业却不占多数,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忽视对参与联盟企业员工的个性化管理是个重要因素。

企业的模仿创新的主体是员工,模仿创新是企业员工在与联盟成员的交流学习中有意识的获取对方的核心竞争资源并结合本企业的资源状况通过模仿改进使对方的核心资源成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过程。知识的学习和转移无疑都是信息的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信息加工与个体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认知风格不同信息加工的方式也不同。这种不同将影响到员工知识转移和模仿创新的路径和速率。。。

二、分析型认知风格与模仿创新的激励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和一贯性的偏好方式。以整体―分析为维度,认知风格可以分为整体型认知风格和分析型认知风格。 大量的研究表明,整体型认知风格和分析型认知风格对加工信息的习惯方式是不同的。。。

与整体型认知风格相比较来看,具有分析型认知风格的员工更适合模仿创新的工作。模仿创新注重的是与联盟其他成员的互动学习,主体信息加工过程中具体、清晰的信息是主要的,信息加工的着重点是把联盟企业明晰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融合到本企业的知识库中,信息加工遵循的是熟悉和相似原则。这是分析型认知风格的主要特征。本企业的知识库中最具有含金量的知识是由核心员工掌握着,因此,企业在选派核心人员参与联盟活动时,如果更多的考虑具有分析型认知风格的知识员工,那么,信息加工的熟悉和相似原则将会促使他们的模仿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很明显,如果国际战略联盟中信息加工的要求与分析型认知风格相匹配,具有分析型认知风格的员工就能够很快认识其周围环境信息是否重要,并及时识别和捕捉重要的信息,就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获得信息修改并发展自己原有的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并通过模仿改进使对方的核心资源成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对他们的能岗的最佳匹配,使他们的模仿创新个性得到了发挥,这是不仅对他们的最大激励,而且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三、模仿创新与国际战略联盟的管理干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