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指导朗读讲座

指导朗读讲座

2023-05-11 来源:爱问旅游网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讲座稿)

高锦秀

请大家先看看从新课标中摘取的几条目标(出示幻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说,新课标对学生的“读”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教材中也是这样要求的,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去实践的,不过,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相对来说很容易,但如何指导学生读得有感情,读出怎样的感情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共同探讨一番。(出示题目)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从而做到扎实、有效呢?

(一)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它是一种整体感,是各个局部的有机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基调,就是把握朗读课文的整体感。

一般地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写景状物的文章可读得抒情优美些,如六年级上册的《山雨》;儿童诗歌可以读得欢快有趣些,如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有的文章感情基调是悲伤、凝重的,如六年级的《最后一头战象》,有的是充满趣味性的,如四年级的《白鹅》;但有的文章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还要依其行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写圆明园的“辉煌”部分应怀着“自豪”的情感读,而“毁灭”部分就应怀着愤恨的情感来读。

我们在备课时就应准确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借助课文背景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差距较大时,提供课文背景,便于理解,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感知文本,为学生的想象创造空间,为学生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引用了《中国青年报》当年75岁的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照片,再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同样是教《二泉映月》,特级教师孙双金和王崧舟就有不同的方法:孙双金老师是从“听“切入的,听《二泉映月》乐曲,谈感受,然后让学生“拿出笔来,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文本细读,乐曲、人物、景色融为一体,最后以小泽征尔听《二泉映月》的感受——“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行拓展、提升。王崧舟老师则是由“景”切入,“《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王老师用课件播放“二泉映月”的风景。并引导学生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然后由景入情,沿着“发现一片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的思路去感悟课文。

(三)有效创设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以下是几点创设情境的途径:

1、情真意切的语言

主要表现在导语、过渡语和总结语三方面。

(1)精心设计导语,以教师深情的叙述激发学生的情感。

(2)过渡语言的设计与表达。

再如《再见了,亲人》指导第四段的朗读前可以这样过渡:

如果说读完第一段,我们的耳边会回荡起一首慈母的赞歌,那么,读完第二、三段,我们的眼前就会呈现一束美丽的金达菜花。作为志愿军战士,要离开这些美丽善良的朝鲜妇女,怎么能不依依难舍?所以,在这即将分别的有限时刻,战士们只有在心底一次次地呼唤:(感情朗读第四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这个过渡语,揭示了课文情感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思绪,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且激发学生准确表达的欲望。

(3)情真意切的总结语能升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回味无穷。

2、美丽动人的画面

3、渲染气氛的配乐

4、声情并茂的引读

(四)寻找“提示语”

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

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

如,《做风车的故事》第4自然段根据提示语再读:“(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小的风车(果然)做成了,用扇子一扇,风车就(吱吱地)转起来。”学生的感受不一样,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同。

又如,《火烧云》第4自然段加上几个词再读,感受也就不一样:“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哇!)腿伸开了,(哦!)脖子也长了,(唉!)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五)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教师的范读要把握好时机:

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范读;

课文重点词、句、段学生理解不透时,教师要范读;

较长的句子学生无法读通、读顺时,教师要范读;

在文本的情感升华处,学生无法用读来表达情感时,教师要范读;

学生对文本内容各有独特体验而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教师要范读;

把握范读时机,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范读中获取与文本价值取向不发生矛盾的信息,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句话,教师的范读,应该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进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