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联合考试 生物科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细胞内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人肝细胞都为真核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 颤藻与发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颤藻含光合色素,而发菜细胞中含叶绿体 D. 细菌和蓝藻在结构上有统一性,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和核酸等 【答案】D
【解析】A.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细胞,细胞内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错误;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错误;
C. 颤藻与发菜都属于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发菜细胞中不含叶绿体,错误; D. 细菌和蓝藻都属于原核生物,在结构上有统一性,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和核酸等,正确;
2.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四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选材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斐林试剂检测胡萝卜汁中的还原糖 B. 向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
C. 将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混合,摇匀后检测豆浆中的蛋白质 D. 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结合,呈现绿色 【答案】B
【考点定位】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名师点睛】1.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实验中的四个注意点:
(1)三个实验中都不宜选取有颜色的材料,否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变化。
(2)脂肪鉴定的过程中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原因是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易溶于酒精。
(3)蛋白质鉴定中,若用大豆作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黏在试管上不易刷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作对比。
(4)物质鉴定实验一般不设立对照实验,若需设立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
3. 瑞典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促进脂肪细胞生成的蛋白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这一发现有望为治疗肥胖症开辟新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与血红蛋白的共同元素有C、H、O、N B. 在适宜条件下,蛋白酶可以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解
C. 肥胖症患者的体细胞中C、H、O、N含量最多,其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 D. 理论上可以通过促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功能来治疗肥胖症 【答案】D
【解析】A.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与血红蛋白都是蛋白质,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其共同元素有C、H、O、N,正确;
B. 由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是蛋白质,在适宜条件下,蛋白酶可以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解,正确;
C. 肥胖症患者的体细胞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含量多,故C、H、O、N含量最多,其中C是
最基本的元素,正确;
D. 理论上可以通过抑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功能来治疗肥胖症,错误; 4. 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中有些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有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如性激素 B. 由三个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构成的三肽最多有27种
C. 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失活,但并未引起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断裂 D. 肽键中元素组成的不同也是影响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C
【解析】A项,性激素不属于蛋白质,故A项错误。
.......................................
C项,鸡蛋中的蛋白质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变性。蛋白质的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在此过程中只有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键断裂,肽键未断裂,故C项正确。
D项,不同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均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形成一个肽键。在形成的肽键中,组成肽键的元素均为C、H、O、N四种元素,故D项错误。
5. 下表中列举了几种彼此功能不同的多肽化合物,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肽化合物①②③功能不同的原因有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不同等 B. 若多肽化合物⑧由一条α链和一条β链组成,则⑧中含有的肽键数为49 C. 多肽化合物⑦⑨⑩中常见的氨基酸种类最多为20种
D. 表中数据表明,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这些功能决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组成多肽化合物①②③的氨基酸数相同,功能不同的原因有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不同等,A正确;若多肽化合物⑧由一条α链和一条β链组成,则⑧中含有的肽键数为51-2=49个,B正确;多肽化合物⑦⑨⑩中常见的氨基酸数最多为20种,C正确;表中数据表明,多肽和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功能决定取决于特定的空间结构,D错误。 6. 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细菌中,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RNA B.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 鱼体内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 D. 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具有核酸 【答案】C
【解析】在细菌中,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B错误;鱼体内的遗传物质为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C正确;病毒也具有核酸,D错误。
【考点定位】核酸的种类和作用
【名师点睛】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对于病毒来说,有一部分是DNA,如噬菌体等;有一部分是RNA,如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7. 下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 ①、②均属于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 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储能物质
D. 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④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D
【解析】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可继续水解,A错误;①为单糖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②中蔗糖不是还原性糖,B错误;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肌糖原可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纤维素只能构成植物细胞
壁的成分,不提供能量,C错误;④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8. 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及大豆种子中含量丰富 B. 脂肪组成元素只有C,H,O,且与糖类物质相比,C,H比例低,O比例较高 C. 胆固醇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能够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D. 性激素可由性腺产生并分泌,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也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在脑、卵细胞、肝脏和大豆种子含量丰富,A正确。脂肪的C、H含量高,O比例低,B错误。胆固醇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C错误。性激素不能储存能量,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 运动型饮料可为人体提供水和无机盐。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内无机盐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B. 自由水参与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 C. 磷酸盐是组成磷脂、RNA和纤维素的必需成分
D. 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维持机体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 【答案】C
【解析】生物体液中无机盐的含量影响着渗透压的大小,从而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A正确;参与体内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运输的自由水,B正确;构成纤维素的元素是C、H、O,不含磷酸盐,C错误;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虽少,但对维持机体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及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D正确。
10. 细胞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下图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A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最终作用于靶细胞
B. 精子与卵细胞通过图2的方式相互识别,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外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若图2中甲是发出信号的细胞,则乙是靶细胞,2表示受体 D. 图2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是相邻两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唯一方式 【答案】D
【解析】:A、分析题图可以知道,A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并作用于靶细胞的,A正确;
B、精子与卵细胞通过图2的方式相互识别,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外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
C、图2是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其中甲是发出信号的细胞,则乙是靶细胞,2表示受体,C正确;
D、相邻两细胞进行信息交流还可以通过细胞间形成通道进行,D错误. 11.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 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细胞器,各种生物都具有核糖体
C. 液泡内部的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对植物细胞内部环境起到调节作用 D. 叶绿体可以合成ATP,因此叶肉细胞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故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核糖体,故B错误;液泡内含有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具有重要作用,故C正确;叶绿体合成的ATP只供暗反应C3的还原提供能量,而其它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 如图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具膜小
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请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甲代表内质网,乙代表高尔基体 B.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菌
C. 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COPⅡ可以帮助偶然掺入到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收到甲中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甲与核膜相连代表内质网,乙代表高尔基体,A正确;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菌,B正确;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COPⅡ可将甲内质网中形成的未成熟肽链运到乙高尔基体中,再由乙高尔基体来进一步加工,COPⅠ可以帮助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收到甲中,D错误.故选:D. 【点睛】
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如消化酶、抗体、部分激素等.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如图所示:
13.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的核膜有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功能
B. 在电镜下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C. 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DNA和RNA都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再分裂的蓝藻细胞时看不到核膜与核仁,只能看到染色质 【答案】A
【解析】A、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其外层核膜上有大量核糖体,A正确;
B、洋葱表皮细胞为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周期,故在电镜下不可能看到染色体,B错误;
C、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孔道,具有选择性,DNA分子不能通过,C错误;
D、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而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体,D错误. 14. a、b、c、d四图分别是四种生物的细胞结构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b细胞中含有许多具膜结构的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的总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B. d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 a细胞可代表洋葱内表皮细胞 D. c细胞的拟核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B
【解析】A、生物膜系统包括具有膜的细胞器、细胞膜和核膜,A错误; B、d细胞为蓝藻,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a是高等植物细胞,此细胞含有叶绿体,不能代表洋葱表皮细胞,C错误; D、c是原核细胞,拟核是原核细胞中裸露DNA分子存在的区域,D错误.
15. 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渗透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用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 B.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C.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 D. 蔗糖溶液浓度的高低不影响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吸水情况不同,在高渗溶液中失水皱缩,等渗溶液中保持原状,低渗溶液吸水膨胀,所以该实验可用来探究细胞液的浓度,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随着细胞逐渐失水,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错误;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中的水分增加,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浅,C错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但浓度过大时,会引起植物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不能再发生复原,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 通过分离提取出抗疟疾“中国神药”青蓠素,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主要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到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疟原虫通过胞吞方式获取食物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疟原虫丢失胞浆会威胁细胞生存 C. 疟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厌氧型真核生物 D. 青蓠素干扰疟原虫的生物膜系统,影响细胞正常代谢 【答案】C
【解析】A项,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形成小囊,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A项表述正确。
B项,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着多种生物化学反应,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疟原虫失去胞浆将导致大多数新陈代谢活动无法进行,细胞生存受到威胁,即B项表述正确。
C项,由题可知,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并含有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所以疟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的需氧型真核生物,即C项表述错误。
D项,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青蒿素通过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即通过干扰疟原虫的生物膜系统,影响细胞代谢,这种由疟原虫自身形成自噬泡,排出虫体,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的方式为细胞凋亡,即青蒿素引起了疟原虫凋亡基因的表达,即D项表述正确。
17. 如图所示为某细胞吸收4种不同物质的对比图,其中细胞膜上的“●、◆”为载体蛋白。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氨基酸和钠离子共用一种载体蛋白
B. 若该细胞是人的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消耗的ATP主要来自有氧呼吸 C. 图中两种物质对应主动运输,两种物质对应被动运输 D. 氧气进入该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从图中信息可知,转运不同物质的载体蛋白可能相同,如运输氨基酸和钠离子的载体相同,A正确;
B、该细胞是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据图分析,该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吸收钠离子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吸收氧气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即两种物质对应主动运输,两种物质对应被动运输,C正确; D、氧气进入该细胞需穿过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 ①②⑤ B. ②③⑦ C. ③④⑧ 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如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 解: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①错误;
②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不能来源于食物,②错误; ③几乎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③正确;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④正确; ⑤酶是蛋白质或RNA,而不是固醇,⑤错误; ⑥酶只起催化功能,⑥错误;
⑦酶只起催化作用,不起调控作用,⑦错误; ⑧酶只起催化作用,⑧正确. 故选:C.
考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19. 下列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
B. 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多少是(甲+乙)<(丙+丁) C.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D. 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 【答案】B
【解析】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提取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更充分,A错误;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呈黄色,叶绿素分解了,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所以叶片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B正确;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原因是它在滤纸上扩散的最快,C错误;四种色素中,丙和丁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甲和乙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考点定位】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名师点睛】关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要注意几个事项:1、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丙酮:色素的溶剂。2、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3、滤纸上有四条色素带说明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四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4、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6、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1cm,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7、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8、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9、研磨要迅速、充分.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 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20. 下列各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的因素外,其他环境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酶的数量
B. 乙图中d点比c点在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生成C5的速率快 C. M、N点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P点的限制因素是温度 D. 丙图中,随着温度继续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 【答案】D
【解析】甲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a点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和酶的数量,A正确;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增加,产生的ATP和[H]增加,因此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还原量多,生成C5的速率快,B正确;图中M、N、P三点均为三条曲线的限制因素分别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温度,C正确;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有可能下降,因为超过最适浓度,酶的活性降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分析曲线图,图甲中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M点时
两曲线重合,说明二氧化碳浓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a、b两点的光照强度相同,因此影响因素为二氧化碳浓度。图乙中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和温度,图中N点时两曲线重合,说明温度不影响光合速率,而c、d两点的温度相同,因此影响因素为光照强度。
21. 下图所示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核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和图乙的纵坐标分别为核DNA数目和核染色体数目
B. 图甲中ac段过程和图乙中ac段过程代表细胞有丝分裂的同一时期 C. 图乙中b点到c点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
D. 图甲中的cd段和图乙中的de段表示的是同一个过程 【答案】B
【解析】分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由于间期DNA复制导致核内DNA含量加倍,末期核DNA随染色体平分到两子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核DNA含量减半,所以图甲的纵坐标为核DNA数目;由于染色体数目的判断依据是着丝点数,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染色体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图乙的纵坐标为染色体数目,A正确;图甲中ac过程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图乙中ac过程代表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B错误;图乙中b点到c点是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结果,C正确;图甲中的cd和图乙中的de表示的是末期核DNA随染色体平分到两子细胞中,是同一个过程,D正确。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名师点睛】分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由于间期DNA复制导致核内DNA含量加倍,末期核DNA随染色体平分到两子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核DNA含量减半,所以图甲的纵坐标为核DNA数目;由于染色体数目的判断依据是着丝点数,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染色体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图乙的纵坐标为染色体数目。
22. 如图是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视野,数字为细胞标号。下列分
析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①所示的时期 B. 赤道板的出现是在①所示的时期 C. 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③所示的时期 D. ④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是有丝分裂过程中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而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AC错误;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平面,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并不存在,B错误;④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和DNA数相等,D正确。 考点:有丝分裂
23.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奥地利科学家已经使用干细胞在实验室培育出微型人脑。科研人员选取人类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外胚层,再放入特制的凝胶中,引导组织进一步生长。这个豌豆大小的组织已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尚不能独立思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 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 C.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细胞坏死,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若培育过程出现了细胞癌变,则癌变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 【答案】B
【解析】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B正确;细胞坏死的原因是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细胞癌变,由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其呼吸速率加快,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
【名师点睛】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
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4. 如图为哺乳动物某个体内细胞的某些生命活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b具有分裂和分化的潜能
B. 导致细胞c、e、f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多样性 C. 细胞f中同时含有X和Y染色质 D. c和h中染色体数目与细胞b不同 【答案】B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细胞b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分化成分泌细胞或神经细胞,A正确;导致细胞c、e、f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形成RNA分子的多样性,B错误;由h细胞可知该动物为雄性,所有正常的体细胞中都含有X和Y染色质,C正确;若b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则c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h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n,D正确。 25. 中科院近来发现一种诱导细胞凋亡的新机制。在H2O2和TNF-α(一种淋巴因子)等因素的诱导下,鼠肝细胞内的溶酶体释放微量的胰凝乳蛋白酶,将细胞质内的Bid蛋白分解成更小的cBid,后者与线粒体、溶酶体的膜结合,诱导内容物释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如下图所示)。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
B. cBid可能会引起细胞能量供应能力下降,加速细胞的凋亡
C. 溶酶体中胰凝乳蛋白酶释放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他内容物的释放无此功能 D. 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在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A、据图示可以知道,该过程与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有关,故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cBid能与线粒体膜结合,使其凋亡,导致细胞提供能量减弱,加速了细胞凋亡,B正确; C、溶酶体中胰凝乳蛋白酶的释放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其他内容物是否有此功能不一定,C错误;
D、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在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26. 下面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均为1∶2 B. 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 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 D. ④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为1∶1 【答案】D
【解析】①为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与DNA的比为1∶1,其与③产生的子细胞均为体细胞,有同源染色体;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与DNA的比为1∶2,其产生的子细胞无同源染色体;③为有丝分裂中期,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与DNA的比为1∶2;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与DNA的比为1∶1;⑤为分裂间期细胞,其可以是有丝分裂间期也可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可以为体细胞,也可以为配子,若⑤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则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顺序是⑤→③→①。 27.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构成,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使染色体结构保持稳定。当端粒酶存在时,在染色体末端才能合成端粒的DNA,以保持端粒长度。端粒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如图为细胞分裂时,在有、无端粒酶情况下染色体结构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端粒酶和端粒的化学本质不同
B. 无端粒酶时端粒逐渐缩短可能导致细胞分裂次数有限 C. 端粒酶的存在使细胞能长久保持分裂能力且不发生癌变 D. 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分析可知,端粒是由特定的DNA序列与蛋白质构成,而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端粒酶和端粒的化学本质不同,A正确;无端粒酶时不能保证染色体末端完整复制,会使端粒逐渐缩短可能导致细胞分裂次数有限,B正确;端粒酶的存在使细胞能长久保持分裂能力,但是不能防止细胞发生癌变,C错误;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染色体上端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随着细胞的分裂,在端粒酶不存在时,染色体的端粒会逐渐减小,而在端粒酶存在时,可以保持端粒的完整性。据此答题。 28.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当①处受刺激时,该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 若剪断①处,刺激③处,则E仍能收缩 D. 结构②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双向的 【答案】C
【解析】A、图中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
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刺激①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
C、若剪断传入神经上的①处,刺激传出神经的③处,则E效应器仍能收缩,C正确; D、结构②突触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29. 研究人员将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迎春花插条分别用一定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和清水处理,然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插条生根数目如图所示,图中乙代表用清水处理的插条生根数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浓度范围是a~b浓度 B. b~d浓度的NAA溶液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
C. 研究人员在该实验过程中设置了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 D. 该曲线不能说明N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分析实验可知,用清水处理的插条作为空白对照组,其生根数目作为NAA溶液处理的对照,C错误;曲线表明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0~c浓度,A错误;抑制生根的浓度是c~d浓度,B错误;该曲线说明了NAA具有两重性,D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功能相关实验
【名师点睛】1.对照实验可分为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和相互对照四种类型,本实验中仅存在空白对照,没有其他对照。2. 分析实验可知,用清水处理的插条作为空白对照组,其生根数目作为NAA溶液处理的对照,曲线表明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0~c浓度,抑制生根的浓度是c~d浓度,因此能说明NAA具有两重性。
30. 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贝类的示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D代表细胞呼吸,一部分能量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B. B是贝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 C. 贝类摄入的能量就是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A、D是细胞呼吸散失能量,一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还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A正确;
B、A是贝克的同化,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中用散失,一部分用于B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信息传递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31. 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造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可以进入皮肤和细胞膜上的黑色素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黑色素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B. 内皮素拮抗剂与内皮素结构相似
C. 当内皮素拮抗剂与黑色素受体结合以后内皮素就不能再与其膜受体结合了 D. 该研究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具有特异性,A正确;由“内皮素拮抗剂可以进入皮肤和细胞膜的黑色素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可知,内皮素拮抗剂与内皮素结构相似,B正确;当内皮素拮抗剂与黑色素受体结合以后内皮素就不能再与其膜受体结合了,C正确;该研究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2.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主动运输分为下图所示的a、b、c三种类型(图中▲、■、○代表跨膜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Q侧是细胞质基质
B. 转运Y的能量可能是来自转运X时释放的能量 C. 进行b类型主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线粒体 D. 进行c类型主动运输的生物有可能是某些细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P侧有糖被,所以P侧是细胞外侧,Q是细胞质基质,故A正确。转运Y的能量可能来自转运X时产生的能量,因为它们是同一个载体,X是跨浓度梯度运输,会存在势能,故B正确。进行b类型的主动运输需要的ATP可以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故C错误。进行c类型主动运输利用的是光能,可能是光能合成细菌,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3. 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酶1与产物 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 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 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 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产物B浓度低时酶1有活性时,将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产物A和另外一种物质在酶2的作用下合成产物B;当产物B浓度过高时,与酶1的变构位点结合,使得酶1失去活性.
解:A、由图中关系可知:酶1失活后与有活性时相比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A正确;
B、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同,故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不同是因为氨基酸的序列不同,B正确;
C、从图中可知,酶1只催化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的反应,具有专一性,C错误;
D、酶1与产物B结合使酶1无活性,合成产物A的反应会中断,这样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D正确. 故选:C.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
34. 科学家发现某些蚜虫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其体内的类胡萝卜素不仅能吸收光能,传递给负责能量生产的组织细胞,而且还决定蚜虫的体色。阳光下蚜虫的ATP生成量将会增加,黑暗时蚜虫的ATP含量将会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蚜虫在黑暗中合成ATP时会伴随着O2的消耗 B. 蚜虫合成ATP时所需能量仅仅来自呼吸作用
C. 蚜虫做同一强度的运动时,阳光下和黑暗中的ATP消耗量不一样 D. ATP水解掉两个磷酸余下部分可成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答案】A
【解析】A、黑暗中蚜虫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伴随着氧气的消耗,A正确; B、蚜虫合成ATP时需要的能量不仅来自光能,还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化学能,B错误; C、蚜虫做同一强度的运动时,消耗的ATP只来自于呼吸作用,故在阳光下和黑暗中的ATP消耗量相同,C错误;
D、ATP水解掉两个磷酸集团余下部分可成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D错误.
35. 将质量均为x克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 h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由此得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在O2相对浓度为3%时,苹果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也进行有氧呼吸 B. x克的果肉在O2相对浓度为3%时每小时分解葡萄糖0.15 mol C. 表中最适宜贮藏苹果的环境O2相对浓度为5%
D. O2相对浓度为5%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强度均最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细胞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细胞总呼吸和氧气浓度的关系,回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6CO2+12H2O+能量,无
解:A、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氧气浓度3%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苹果细胞积极性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分析实验数据可知,O2相对浓度为3%,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是0.3,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是0.3,消耗的葡萄糖是(0.3÷6),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是0.5﹣0.3=0.2,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2÷2),所以Xg的果肉在O2相对浓度为3%时每小时分解葡萄糖是:(0.3÷6)+(0.2÷2)=0.15mol,B正确;
C、分析实验数据可知,O2相对浓度为5%时,氧气的吸收量为0.35,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35÷6),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0.4﹣0.35=0.05,消耗的葡萄糖是(0.05÷2),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35÷6)+(0.05÷2)=0.0833,氧气浓度为7%,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5%时相等,但无氧呼吸大于5%,因此储存苹果的环境中,O2相对浓度为5%较好,C正确;
D、分析实验数据可知,O2相对浓度为5%时,无氧呼吸最弱,但有氧呼吸不是最弱,氧气浓度为0时,有氧呼吸最弱,是0D错误. 故选:D.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不可能是由CO2固定减少引起的 B. 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步
C. 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D. 实验2~4 d,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引起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中可以看出,随干旱时间延长,叶片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干旱,气孔关闭,导致细胞间隙CO2浓度下降而引起的,A正确;比较图甲和乙,图甲中光合速率在第2天就开始下降,而图乙中叶绿素含量在第4天才开始下降,因此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B错误;图乙中,实验2-4天中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没有下降,C错误;实验2~4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很有可能是由于干旱,气孔关闭,导致叶片中CO2浓度下降而引起的,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 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6/12黄色卷尾、2/12黄色正常尾、3/12鼠色卷尾、1/12鼠色正常尾。上述遗传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 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黄色卷尾鼠彼此杂交,子代中黄色:鼠色
,对于毛
色来说,性状发生了分离,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黄色是杂合子,且黄色是显性性状;卷尾:正常尾
,说明该黄色卷尾鼠的卷尾是杂合子,且卷尾是显性性状,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A、根据题意可以知道,该遗传现象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子代中黄色:鼠色后代性状分离比偏离
,不符合
的分离比的原因是控制黄色的基因纯合致死,导致
的情况,B正确;
C、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不是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卷尾、黄色正常尾、
鼠色卷尾、鼠色正常尾的原因,C错误;
D、鼠色由隐性基因控制不是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卷尾、黄色正常尾、鼠
色卷尾、鼠色正常尾的原因,D错误.
B 控制黄色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 C. 卷尾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D.鼠色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38. 已知玉米有色子粒对无色子粒是显性性状。现用一有色子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实验,后代有色子粒与无色子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测交后代的有色子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 B. 玉米的有、无色子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玉米的有、无色子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 测交后代的无色子粒的基因型至少有三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测交后代的类型和比例能真实地反映F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该植株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测交后代的有色子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A正确;由测交比为隐性:显性=1:3,是由两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双显表现为有色,其他则表现为无色。即基因型为A_B_时为有色,其他均为无色。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测交,则子代基因就为1AaBb(有色):3(Aabb、aaBb、aabb)无色,即有色子粒与无色子粒的比是1:3。故C错。
考点: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9. 基因型为AaX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B
【解析】对于2号染色体,两个A基因原本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应在减数第二次分裂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两个A基因进入同一个配子,因此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末分离,①正确,②错误;对于性染色体,由于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说明一对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末分离,两条性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因此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就不含性染色体,产生的精子中也不含性染色体;也可能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使姐妹染色单体都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另外一个精细胞也就没有性染色体,因此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40. 下图是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据图分析下列错误的是 ( )
A. 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与Ⅱ5基因型相同的男子与一正常人婚配,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2 C. 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Ⅲ-2的基因型为AaXbY
D. 若Ⅲ1与Ⅲ5结婚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8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Ⅱ5和Ⅱ6都患甲病,而后代出现女性正常,则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但后代出现患者,说明乙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三代13号患乙病,所以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为隐性),又Ⅱ8两者的家庭均无乙病史,因此13号的致病基因只来自Ⅱ7,所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乙病为隐形遗传,若Ⅱ8没有家族遗传病史,则说明Ⅱ8不带有致病基因。而Ⅱ13患乙病,其患乙病的致病基因必须由母方继承而来。母亲不患病,说明母亲为杂合子。继承的患病基因只有一个,则只能是伴X隐形遗传。只有这样才只需要一个致病基因。(伴X隐形遗传特点:隔代遗传 父传女-女传子、母病子必病)错误;B错误;C错误;D。
考点:本题考查 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二、简答题
41. 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测量一盆芦荟光合速率的实验密闭装置。现有三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做如下处理,并记录相关数据。已知氧传感器用于测量装置内氧气的含量,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a的液滴__________(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移动”),测量数据可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的大小;影响装置b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植物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装置可用于测量____________。
(2)利用a、c两套装置测量该芦荟在适宜光照、25 ℃下的总光合速率时,下列可用的数据有________。
①M—N ②M+N ③P—Q ④P+Q ⑤P—Q—2E ⑥P+Q—2E
(3)利用该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该盆花卉光合速率的影响时,无关变量主要是_________。 【答案】 (1). 向右移 (2). 净光合速率 (3). 温度和光照强度 (4).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5). 呼吸速率 (6). ①③ (7). 温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探究植物光合速率的新情境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及其速率影响因素的理解,考查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1)a装置中的条件是适宜光照、25℃,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液滴会右移,此时测量的数据表示净光合速率.
(2)装置b的条件是自然环境,此时二氧化碳缓冲液供应充足的二氧化碳,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光照强度。
(3)装置c的条件是黑暗环境,此时只有呼吸作用产生ATP,所以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该装置可以用来测量呼吸速率.
(4)利用a、c两套装置测量该芦荟在适宜光照、25℃下的总光合速率时,总光合速率=呼吸速
率+净光合速率,所以可用的数据有①③.
(5)利用该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芦荟光合速率的影响时,二氧化碳和温度是主要的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应该保持稳定或一致。
42. 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在________段。
(2)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细胞主要在________段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导致同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出现不同基因的变化可发生在________段。
(4)从曲线的________点开始,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单个细胞中可能含两个Y染色体的时期是________段。
【答案】 (1). AD (2).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3). CD (4). BC和CD (5). D (6). FG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在分裂过程及其相关数量变化,考查了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的理解,重点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AB段处在间期的G1期,此时DNA还没有开始复制,BC段DNA进行复制,CD段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DE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F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FG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存在于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即AD段。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CD段。导致同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出现不同基因的原因有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发生于间期,而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即D点,单个细胞中可能就不含Y染色体。单个细胞中可能含两个Y染色体的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FG段。
43. )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决定,A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代表现型及其
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试问: (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 (3)若让F1中的黄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现型应为__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黄色雌鼠的概率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Rr (2). Aarr (3). 1/3 (4). 黄色和白色 (5). 8∶1 (6). 4/9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应用能力和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1) (1)根据题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灰色雄鼠为A_R_,黄色雌鼠为A_rr.后代出现白色小鼠aarr,则可知亲本中灰色雄鼠基因型为AaRr,雌鼠基因型为Aarr. (2)根据亲本AaRr与Aarr杂交,知
中黑色鼠基因型为aaRr.让黑色雌、雄小鼠交配,
黑
色个体的基因型为或.理论上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3)若让F1中的黄色A_rr雌、雄小鼠自由交配,F2中的基因型为A_rr和aarr,表现型为黄色和白色,aarr只可能是Aarr自交产生,其比例为2/3×2/3×1/4=1/9,所以两种表现型的比例为8:1,黄色雌鼠的概率应为8/9×1/2=4/9。
44. 野生型果蝇(纯合子)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特点,便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及性染色体放大图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中F1的表现型可知,果蝇眼形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若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等位基因
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3)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等位基因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也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
(4)请从野生型、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实验方案,对上述(3)中的问题作出进一步判断。 实验步骤:
①让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得到棒眼雌果蝇;
②让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交配,观察子代中________个体出现情况。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子代中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 ②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圆眼 (2). 常 (3). X染色体的Ⅱ区段(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4). X和Y染色体的Ⅰ区段(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5). 棒眼雌果蝇 (6). 野生型雄果蝇(圆眼雄果蝇) (7). 棒眼 (8). X染色体的Ⅱ区段(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9). X、Y染色体的Ⅰ区段(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遗传实验现象判断显隐性关系;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格根据后代表现型、比例及雌雄性状比较判断基因的位置。 分析图甲:圆眼和棒眼子一代均为圆眼,说明圆眼相对于棒眼是显性性状;
分析图乙:图乙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即,其中X和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Ⅰ,而Ⅱ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段,Ⅲ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段。 (1)图甲中,圆眼母本和棒眼父本杂交,(2)若
中圆眼:棒眼
全部是圆眼,说明果蝇眼形的圆眼是显性性状.
,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说明颜色的遗传与性别
无关,即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若
中圆眼:棒眼
,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说明颜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即控制
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Ⅱ区段,也有可能位于X和Y染色体的Ⅰ区段。 (4)判断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Ⅱ区段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采用隐性雌性雄性,即棒眼雌蝇
圆眼雄蝇.因为野生型雄蝇为圆眼,所以还需要棒眼雌蝇,通过
显性中棒
眼雄果蝇再用棒眼雌蝇
或与中雌果蝇
或
交配可以得到棒眼雌果蝇,
圆眼雄蝇,观察子代棒眼个体出现情况.若控制
圆眼雄蝇
,则
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Ⅱ,即棒眼雌蝇
子代中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若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即棒眼雌蝇圆眼雄蝇
,则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