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2024-07-24 来源:爱问旅游网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08生物技术二班 曾洋

1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 结构上的比较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 动物细胞无上述结构,但有中心粒(体)。 细胞间连接方式的比较 植物细胞:胞间连丝

动物细胞:细胞连接,连接方式有3。分别是:

桥粒:上皮之间呈纽扣状结构,与质胶中的中间纤维连接,形成细胞骨架网。多见于皮肤、子宫颈等部位。

紧密连接:膜与膜之间的紧密连接。多见于肠壁。

间隙连接:细胞之间存在间隙,有一系列通道贯穿在间隙之间。细胞质通过细胞之间存在的间隙相通。动物细胞最多的一种连接方式。

动物细胞:动物细胞是在结构上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但有中心粒(体);在连接方式上有紧密连接、间隙连接、桥粒三种方式,以间隙连接为主要连接方式的细胞。

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在结构上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在连接方式上以胞间连丝连接的细胞。

动物体的组织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四大类: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根据机能的不同分为:被覆上皮、感觉上皮、腺上皮等。 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类型:按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

a. 疏松结缔组织 b. 致密结缔组织 c. 弹性结缔组织 d. 网状结缔组织 e. 脂肪组织 f. 血液组织,

g. 软骨和硬骨组织等。

骨、软骨、血液、脂肪是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分为三类:横纹肌(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或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包括一个胞体和若干胞突,胞突分为树突和轴突。 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原生质——是细胞内所含的生活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原核细胞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组成。

2章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卵裂的方式分为2种:1.完全卵裂2.不完全卵裂

完全卵裂的两种模式1.辐射卵裂2.螺旋卵裂

少数动物的囊胚中间没有腔,称为实心囊胚。

真体腔: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有两种形成方式:裂体腔法,肠腔法。

假体腔:是体壁肌肉层和消化管壁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残留,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体腔。假体腔一般只有体壁肌肉,无肠壁肌肉,并且没有体腔膜包围,假体腔中充满体腔液。

试比较原肠动物与后口动物的差别。

胚孔的比较:原肠腔的开口称为胚孔。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胚孔发育为动物的口。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胚孔发育为动物成体的肛门,口在胚孔另一端重新形成。 体腔的方式比较: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后口动物是以肠体腔法形成体腔。

卵裂的方式比较:原口动物的卵裂方式是螺旋卵裂,后口动物的卵裂方式是辐射卵裂。 小结:动物有性生殖的发育过程从受精开始,卵细胞受精后即开始分裂、发育。卵裂的形式有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2种。完全卵裂有辐射型卵裂和螺旋型卵裂2种主要形式,不完全卵裂有盘裂、表裂等形式。三胚层的多细胞动物中,根据体腔的有无和形成方式,分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的中胚层只形成了体壁的肌肉层,也有肠壁肌肉层。真体腔有裂体腔法和肠腔法2种基本形成方式。无脊椎动物发育一般经历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和器官的形成几个阶段,脊椎动物还有神经胚阶段。根据动物卵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等,三胚层的动物又可以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第三章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3.1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

双名法,即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来表示物种。 小家鼠的学名:Mus musculus Linne 人的学名:Homo sapiens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个体发育的每一阶段都代表这一动物进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成体形式。

最主要的区分物种的根据则是有无生殖隔离。

印刷体中学名用斜体排版,或加下划线,命名人姓氏用直体排版。 小结:动物界有着异常丰富的多样性。人类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种的概念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对物种的命名采用了林奈倡用的国际通用的双命名法,即属名加种名。传统的分类学以形态学为基础,现在采用的多种分类法根据不同层次的特征来源,如不同类群中的同源分子、核糖体RNA的碱基序列等来确定它们的谱系关系。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声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界。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后生动物门类,其分类的7个阶元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后生动物起源于原始得单细胞真核生物祖先,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系统发育的进化历程,而个体发育则是系统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3.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对称类型:非对称型→辐射对称型→两侧对称型 体腔类型: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真体腔动物

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脊椎动物的脊椎骨和脊神经有明显分节现象 头部形成:

骨骼化:外骨骼→内骨骼

小结:动物体的结构机包括对称类型、体腔类型、身体是否分节、头部是否形成以及骨骼化程度等,在与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得到发展它们不仅反映一个动物体的整个结构和功能,也反映了动物体的进化水平。

3.3 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

生物学特征:

1)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个体或单细胞群体

2) 营养类型:光合自养性营养(植物性营养)、吞噬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 3) 生殖方式: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进化地位:原生动物是一类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真核生物。

原生动物 利什曼原虫 锥虫 痢疾内变形虫 疟原虫 寄生部位 巨噬细胞 脑、脊髓 肠道 血液、肝脏 引起疾病 黑热病 非洲昏睡病 阿米巴痢疾 疟疾 传播媒介 白蛉子 舍蝇 经口 按蚊 症状 肝脾肿大、发烧 昏睡、致死 大便血多脓少 发冷发热 小结: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一般是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构成的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鞭毛、眼点和胞肛等。原生动物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鞭毛或纤毛运动,另一种是变形运动。它们的运动机制不同,前者靠鞭毛或纤毛打动水流运动,后者靠胞内原生质的流动形成伪足运动。原生动物的水分调节和排泄主要靠伸缩泡实现,没有专门的胞器进行呼吸,气体的交换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完成。原生动物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3种类型。有的种类兼有2种或3种营养方式。原生动物的生殖分为无性生殖 (二裂生殖、复分裂生殖、质裂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接合生殖)2类。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有鞭毛纲、肉足纲、孢子虫纲、丝孢子虫纲和纤毛虫纲,它们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有些寄生种类会引起人畜的疾病,给人类造成危害。

3·4 无脊椎动物类群 3·4·1中生动物门 均寄生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身体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行使营养细胞的功能,轴细胞具有繁殖功能。现在一般认为中生动物是原始的类群。 3·4·2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 海绵动物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这类动物在演化上与其它多细胞动物不同,是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原始性:

1、体型多数辐射对称或不对称。有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瓶状等。 2、体壁由内(领鞭毛细胞)外(单层扁平细胞)两层细胞构成。 3、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canal system)。 4、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 5、没有组织分化和器官系统。

6、只有细胞内消化,没有细胞外消化。没有消化腔。

7、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感受刺激以及反应能力都十分缓慢。

水沟系统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它对适应固着生活十分重要。

逆转现象:除海绵动物外,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形成外胚层。而海绵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动物极小胚泡内陷入里面形成内层细胞,植物极大胚泡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完全不同。因此将海绵动物胚胎发育的这种特殊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小结:海绵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营固着生活;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的现象;具特殊的水沟系统;细胞没有组织分化;通常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骼;没有消化腔,只行细胞内消化;没有神经系统;海绵动物仍然保存了领鞭毛细胞。综上所述海绵动物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3·4·3 辐射对称的动物——腔肠动物门

进化地位:身体出现辐射对称或两侧辐射对称体制;两个胚层、原始消化腔、有组织分化的原始多细胞动物。若将海绵动物看作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侧支,那么腔肠动物就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生物学特征:

1.体壁有两层细胞构成,外层来自胚胎发育时期的外胚层,内层来自胚胎发育时期的内胚层;

2.出现消化循环腔。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 3.除细胞内消化,还具有细胞外消化;

4.有原始的组织分化。出现了感觉器官,网状神经系统 5.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能自由运动。

腔肠动物的身体有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和水母型,水螅型、水母型的构造基本相同。 从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消化腔又兼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有口、没有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遣的功能。 多数腔肠动物的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有的水螅型发达水母型退化。有的相反,有的种类只有水螅型或水母型,无世代交替现象。 腔肠动物分三个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珊瑚是腔肠动物门

栉水母类在进化上是一盲端支流,与高等动物没有直接关系。

小结: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2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适应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另一种是适应漂浮生活的水母型。腔肠动物的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一个消化循环腔,但是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能进行胞外消化和胞内消化;腔肠动物出现了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有神经细胞和网状神经系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种生殖方式;有些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一些群体生活的有多态现象;海洋中的种类一般有浮浪幼虫期;若将海绵动物看作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侧支,那么腔肠动物就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

3·4·4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的体制和中胚层。

为什么中胚层的出现是水生动物向陆生动物进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意义: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提供了物质条件,如:

1)中胚层可以分化出肌肉组织,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2)高等种类:在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

3)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

4)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集中为:梯形神经系统

5)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耐饥饿、抗干旱。

因此,中胚层的产生,不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进一步完备提供了基础,并且使机能也加强,促进了动物新陈代谢的能力,使动物进一步发展进化。

所以,中胚层的形成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两侧对称和中胚层产生是扁形动物区别于腔肠动物的最主要的特征。 扁形动物分三纲:涡虫纲(自由生活)、吸虫纲(体外寄生)、绦虫纲(体内寄生)。 华枝睾吸虫引起的疾病称为华枝睾吸虫病。

姜片虫成虫寄生于人或猪的小肠内 。可使患者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儿童可引起发育障碍。

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它所引起的疾病,简称血吸虫病。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引起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 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引起绦虫病。

纽形动物与扁形动物相似,但较扁形动物更为进化。

颚胃动物可能是介于扁形动物与假体腔的腹毛动物及轮形动物之间的一类,与两者均有某种亲缘关系。 小结:

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和颚胃动物门3个类群均为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它们身体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中胚层,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完备的器官系统,代表了动物进化中一个新的阶段。

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结构;消化管与体壁之间为实质所充填;消化管有口,无肛门,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了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没有呼吸和循环系统。扁形动物分为3个纲,涡虫纲是自由生活的种类;吸虫纲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和腺细胞,有1-2个吸盘,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原始种类营体外寄生,高等种类营体内寄生。绦虫纲全部营体内寄生生活,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幼虫头节具钩,多数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吸虫纲和绦虫纲中有很多是人类和家畜的寄生虫。

3.4.5 具有假体腔的动物

假体腔动物包括: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铠甲动物门、鳃曳动物门。(看得眼熟即可) 假体腔的出现对动物进化的意义:

1. 肠道与体壁之间的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 体壁具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体腔液的作用,使动物膨胀,紧绷,产生压力,加

强了运动能力。摆脱了纤毛运动。

3. 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通过流动可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有类似循环

系统的作用。 生物学特性(高等):

1.消化管分工明确(前、中、后肠)。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消化能力得到加强。假体腔:身体可以自由运动;

2.体表都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角质膜,保护功能。

3.腔内的液体和物质出现简单的流动循环; 4.体内充满体腔液,可以自由运动。雌雄异体。 与扁形动物一致的方面: 1.排泄系统仍是原肾形。

2.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人鞭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直肠等部位,引起鞭虫病 斑氏丝虫形成“橡皮病”

腹毛动物门假体腔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因身体腹面披有纤毛而得名。 线形、线虫、轮行、棘头动物有寄生的种类,其中棘头动物全部是寄生。 小结:

假体腔动物外部形态差异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层,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物,包括: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内肛动物门、铠甲动物门、鳃曳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它们的共同特征除都有假体腔外,还有:卵裂均为螺旋卵裂,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具有完整的消化管,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这类动物中有很多是寄生的种类,广泛寄生在动物和植物等体内,给人体健康和农、牧、渔业的生产带来危害。 3.4.6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 生物学特征

1.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具有3个胚层和真体腔。

2.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个部分。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 3.排泄系统后肾型。

4.出现了循环系统、专门的呼吸器官。 5.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具有担轮幼虫期。 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贝壳由外到内分为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

其中,角质层和棱柱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可逐渐加大,但不增厚。珍珠层是由整个外套膜表面分泌,可不断加厚。 珍珠的形成:外套膜通常分三层:外层和内层为表皮细胞层,中间层为肥厚的结缔组织。 在生长过程中,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等异物进入蚌外套膜内,刺激上皮细胞分泌珍珠,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

水温、食物都能影响外套膜的分泌功能。外套膜分泌旺盛时,贝壳生长也快,反之生长减慢,于是在贝壳表面形成了疏、密的生长线,可作为生长情况依据。 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现象,软体动物就已经具备几乎所有的器官系统,是目前已知最早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器官系统。 小结:

软体动物分布很广,是目前已知最早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具有3个胚层,出现了不发达的真体腔。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多数有石灰质的贝壳。排泄系统是后肾型,出现了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除头足纲属于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属于原口动物。海洋中生活的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有担轮幼虫期。腹足类不对称的体制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的旋转和扭转造成的。

3·4·7 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环节动物门

同律分节:除前端2节及末端的1节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形态、机能)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同律分节。节与节之间以隔膜分割,体表形成节间沟。所以分节不仅表现在体表,

内部器官也按节重复排列,例如:排泄、神经、循环系统。体节的数目因种而异。

异律分节:同律分节的体节进一步分化,不同部位的体节在功能上分工,完成不同的功能,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逐渐分化出头、胸、腹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

由于对生活方式的适应,多数疣足退化只留下刚毛(寡毛类) 。有的刚毛也消失(蛭类)。

发达真体腔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1. 次生体腔的出现,使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 2. 肠壁有了中胚层的参与,为肠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条件。

3. 真体腔把消化管和体壁隔开,对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形成及功能起到促进作

用。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 环节动物分为三纲,即:多毛纲(沙蚕)、寡毛纲(蚯蚓)、蛭纲(蚂蟥)。 小结:

环节动物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土壤甚至陆地上,它们多为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两侧对称,具体3个胚层,身体同律分节,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的疣足和刚毛,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既有自由游泳的,也有爬行的,还有居穴生活和寄生的种类。一般自由游泳的多毛类头部明显,有眼和触手等感觉器官,是环节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穴居的寡毛类头部和感觉器官均不发达;蛭类的身体有口吸盘和后吸盘,体腔被间质所占据,形成血窦。海洋中生活的环节动物都有担轮幼虫期。 3.4.8 身体分节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演化出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 具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有几丁质外骨骼; 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 原口动物中演化程度最高的类群,也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动物门。

头部 前6个体节都不同程度地愈合形成头部——动物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 昆虫头后的3个体节成为胸部——动物的运动中心; 腹部 昆虫胸部后的体节成为腹部——动物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分节的附肢增加了附肢运动的灵活性。

混合体腔内血液和体腔液是混合的,又称血体腔。 其中有2个隔膜,将血腔分为3个部分,即背血窦、围脏窦、腹血窦。

血液通过动脉离开心脏——流入组织间隙——汇集到混合体腔(腹、脏、背)—再通过心孔流回心脏。

水生的种类呼吸:鳃、书鳃。陆生的种类呼吸:书肺、气管。 昆虫的口器主要有哪几种?最原始的口器的是哪种?

1.咀嚼式口器2.剌吸式口器3.虹吸式口器4.嚼吸式口器5.舐吸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最原始的口器类型,适合取食固体食物。如蝗虫。 (l)增节变态:体节逐步增加。

(2)表变态:触角及尾须节数增多;成虫期仍然继续蜕皮。 (3)原变态:短暂的亚成虫期。亚成虫外形与成虫相似。 不完全变态:具卵、幼虫和成虫3个虫期。 完全变态 :具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

节肢动物分为4亚门:三叶虫、螯肢、甲壳和单枝亚门 小结:

节肢动物的身体异律分节,不同的体节在一定程度上愈合,形成头部、胸部、腹部等形态不同的体区,完全不同的生理机能。与环节动物的疣足不同,节肢动物偶带关节的附肢,附肢可以形成口器、触角、步足等各种类型的足。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体腔是混合体腔形式,体液与血液合在一起,循

环系统式开管式。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有腮、书腮,陆生种类的有书肺、气管。水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为后肾型的基节腺、绿腺、鄂腺等,陆生节肢动物的是马氏管。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门,分布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各种环境中,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多足纲和昆虫纲具有对陆生生活的高度适应。

3.4.9 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触手冠动物 小结:

触手冠动物既有原口动物的某些特征,又有后口动物的某些特征。它们一般都有真体腔,并且发育过程中出现前体腔,中体腔和后体腔;都有兼作生殖导管的发达后肾;海洋生活的种类均有与担轮幼虫相似的幼虫期;受精卵的卵裂是辐射卵裂;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这些特征可将触手冠动物是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度类群。 3.4.10 无脊椎后口动物——辐射对称的棘皮动物门

棘皮对称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体壁 :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其它无脊椎动物体壁都没有真皮层。 小结:

棘皮动物与前面各类多细胞三胚层动物的螺旋型卵裂不同,都是辐射型卵裂。早期的胚胎发育时不是端细胞法产生中胚层,而是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原肠口(即胚孔)最终形成了成体的肛门,而成体的口则在原肠孔相对的一端另外形成,属于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棘皮动物的幼虫都是两侧对称,而成体都是次生性五辐射对称。成体身体表面有棘和刺突出体壁外。棘皮动物全部营海洋底栖生活,活动能力不强。有体腔形成的水管系统,血系统和围血系统,骨骼全部起源于中胚层,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

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及中空的神经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根据对半索动物组织与胚胎的研究,证明口索与脊索既不同功又不同源。是非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3.5 脊索动物类群

3.5.1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有哪些共同特征?分为哪几个亚门? 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

2)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腹面等次要特征。 3)脊索在低等种类终身保存,以后被脊柱取代。背神经管在脊椎动物分化为脑和脊髓。

脊索:具有支持功能,增加了动物的运动能力。

脊神经管: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脑和脊髓,神经系统充分发展,使生物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为其进一步演化准备。 腮裂:增加了动物的呼吸能力。 肛后尾:有利于水生动物的运动

分属于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椎动物亚门

逆行变态:变态时,失去一些脊索动物应具有的特征,在发育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头索动物被认为是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脊椎动物的姐妹群。 小结:

脊索动物门的动物在生命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或一生具有纵贯全身的脊索,并因此而得名。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可能有共同的生活在前寒武纪的祖先。所有脊索动物具有3大特征即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以及肛后尾及其他次要特征。本门分为3大亚门。尾

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仅由脊索为支持结构,无头部分化。在尾索动物中,其幼体具有上述特征,脊索仅在尾部,自由游泳,经过逆行变态而成为成体,大部分成体固着生活。头索动物鱼形,是典型脊索动物的缩影,代表动物是有名的文昌鱼。

脊椎动物亚门动物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作为支持结构,其中圆口纲因具雏形脊椎骨而被包括在脊椎动物中。脊椎动物有头的分化,而且重要的是出现了内骨骼即脊柱等中轴骨和成对附肢,使动物有较大体型,并提供肌肉附着,大大加强了运动能力,伴随其他系统的完善,使脊椎动物有很强的适应辐射。

3.5.2低等的无颌脊椎动物——圆口纲 小结:

圆口纲动物是最原始的有头但无颌的脊椎动物,包括盲鳗和七鳃鳗。身体鳗形,无成对附肢,具软骨(虽然其祖先甲胃鱼具有硬骨骼,,脊索终生存在,有雏形脊椎骨。具口吸盘以吮吸方式取食,管寄生或半寄生生活。寒武纪晚期底栖的甲胃鱼类与圆口类有共同的祖先。

3.5.3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鳔:绝大多数硬骨鱼类通过鳔调节比重。

鳔内气体的调节有2种方法:吞咽或吐出空气——管鳔类,依靠红腺分泌气体——闭鳔类。 软骨鱼通过肝脏调节。

感觉器官:包括嗅觉听觉视觉和侧线。

硬骨鱼类绝大部分为体外受精和发育,软骨鱼类为体内受精,受精卵的发育方式有3种:卵生、卵胎生、假胎生

软骨鱼和硬骨鱼形态结构上的相同点:有颌、以腮呼吸、变温。 不同点:软骨鱼纲 1) 骨骼为软骨。 2) 体被盾鳞。

3)口在腹面,肠中有螺旋瓣。

4)鳃隔发达,鳃裂一般5对,无鳔。

5)体内受精,雄性有鳍脚,卵生或卵胎生。 6)尾属歪尾型。 硬骨鱼纲

1) 骨骼一般为硬骨。

2) 体被骨鳞,有一部分种类被硬鳞,少数种类无鳞(次生型退化)。 3) 口通常端位。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鳃盖遮护. 4) 鳔常存在。

5) 多数是体外受精,卵生. 6)尾多呈正尾形。

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鳞的类型:盾鳞、硬鳞、骨鳞(园鳞、栉鳞)

鳍的类型:奇鳍(背鳍、臂鳍、尾鳍)和偶鳍(胸鳍、腹鳍) 尾的类型: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 小结:

鱼类是有颌、以鳃呼吸、变温的水生脊椎动物。

1. 具有偶鳍,体被鳞片,最早出现于奥陶纪,祖先可能是由原始有头类在进化中向有颌的方向发展的一支。

2. 现存鱼类分为2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它们在体型、行为、栖息地及适应性方面具有多样性.

3. 大多数在水中生活的硬骨鱼靠鳔来获得浮力,鳔是有效的调节气体以调节浮力的结构。

4. 水中的氧气和鱼体内的血液在鳃部以逆流接触的方式进行高效的气体交换。 5. 鱼类有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6. 鱼类进行有性生殖,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雄性软骨鱼类有交配器(鳍脚)。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后两种方式较为少见。

3.5.4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纲

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重要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 生物学特征

1.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2.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3.具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4.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5.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鼻器; 6.原脑皮;

7.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骨骼系统:包括头骨、脊柱、带骨和肢骨。上陆后由于重力作用骨骼发生了深刻变化。

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首次出现了出现了颈椎、荐椎、胸骨,成体无肋骨。

叙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代表动物和主要特点。

无足类是小型热带无四肢的类群,身体细长,适于穴居生活,我国仅有一种即版纳鱼螈。有尾类具尾,并具有几乎等长的四肢如中国大鲵、泥螈等。无尾类是现代两栖类中最大的类群,无尾,身体粗短,后肢发达,特化为适合于跳跃运动方式,常见的有:黑斑蛙,大蟾蜍、花背蟾蜍等。 • • • • • •

1.无足目

因营地下穴居生活,外形细长似蚯蚓或蛇。 四肢及带骨退化。 无尾或尾极短。 营地下穴居的生活。 尾短或无尾。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我国仅有一种即版纳鱼螈 2.有尾目 体长似蜥蜴。

四肢细小。少数种类仅具前肢,尾发达,有些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 体表裸露。有的种类终生具鳃或以皮肤呼吸。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多数体外受精。幼体水栖,成体半水栖,生活于潮湿环境。也有终身水栖种类。 如中国大鲵、泥螈等。 3.无尾目

无尾目是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

体形宽短。四肢强健,后肢特别强大,适于跳跃。趾间具蹼也适于游泳。成体无尾。

a) b) c) d)

a) b)

c) d) e) f)

皮肤裸露,分布有大量粘液腺。 眼具活动性上下眼睑和瞬膜。 肺呼吸,具有胸骨,但无肋骨。

体外受精,幼体为蝌蚪,鳃呼吸,经变态转变为肺呼吸的成体。 常见的有:黑斑蛙,大蟾蜍、花背蟾蜍等。 小结:

两栖类是变温的、具有典型五指 (趾)型四肢的、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是低等四足类。在由水生向陆生环境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两栖类大多数以肺作为呼吸器官,但同时辅以皮肤呼吸,有的终生水生的种类终生具有鳃。两栖类发展了陆生动物所具有的骨骼结构,包括在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嗅、视、听器官的变化和脑的相应的发达有利于在复杂的陆生环境中生活。但由于结构的不完善,至少在繁殖期要走向水中,身体不能抵抗寒冷、干旱等,限制了它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现代两栖类包括3个生要类群:无足类是小型热带无四肢的类群,身体细长,适于穴居生活。有尾类具尾,并具有几乎等长的四肢。无尾类是现代两栖类中最大的类群,无尾,身体粗短,后肢发达,特化为适合于跳跃运动方式。

大多数两栖类在其生活史中具有变态阶段,最初是由水生的幼体蝌蚪开始的,蝌蚪结构似鱼,以鳃呼吸,经变态后产生陆生的以肺呼吸的成体。在繁殖期返回水中产卵。无足类和一些有尾类体内受精,大多数两栖类生殖期雄性发出特有的鸣叫以吸引异性,雌雄两性有抱对现象,体外受精。

3.5.5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 行 纲 爬行类:在两栖纲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为什么说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事件? (1) 羊膜卵的结构

卵壳:坚韧——避免机械损伤,减少微生物侵入 不透水——防止卵内水分蒸发

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时气体代谢的正常进行

卵黄囊:内有大量营养物质,保证胚胎不经过变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 (2) 胚胎发育期出现胚膜

羊膜:羊膜包围胚胎形成的羊膜腔内有羊水,使胚胎处于胎内水环境中发育,免于干燥和机械损伤

尿囊膜:形成尿囊充当胚胎发育时排泄器官

绒毛膜:和尿囊膜共同充当胚胎的呼吸器官,因二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通过多孔的卵膜和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由于羊膜卵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可产在陆地上借日光孵化。从而使个体发育摆脱了水的束缚,是脊椎动物有完全陆生的可能性。因此,羊膜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的一大重大进步事件。

颞窝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有1-2个空洞,是颞肌附着部位,它的出现与咀嚼肌有效地执行咀嚼功能有关,为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颞窝主要有3种类型:无颞窝类、双颞窝类、合颞窝类。

完整的次生腭使内鼻孔的位置后移,口腔和鼻腔完全隔开,呼吸通道畅通,不影响动物吞食活动。

胸椎与胸骨共同组成胸廓(羊膜类特有),具肋骨;首次出现,(保护内脏,增强肺呼吸)。

• • • • • • •

爬行动物具有肋间肌、皮肤肌、四肢肌,躯干肌和咬肌。 毒蛇的毒腺是变态的唇腺,而毒蜥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小结:

• 爬行类在系统发生上是起源于古生代末期的古两栖类,是3亿年前出现的真正

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其成功主要归于羊膜卵的进化。产于陆地的羊膜卵不仅具有坚硬的壳,重要的是胚胎发育得到卵内3层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的保护,使胚胎在干燥陆地上仍得以在水中发育,使爬行类彻底脱离了水的束缚。爬行类还具有干燥的有角质鳞片保护的皮肤,有效防止水分蒸发;以及进步的骨骼支持、循环、呼吸、排泄、体内受精神神经系统等,使爬行类真正生活在陆地。爬行类与两栖类一样仍是变温动物,但大多数种类以其更有效的行为来控制体温以适应陆地温度的变化。中生代爬行动物种类极大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 爬行类在古生代末期的3大分支即无颞窝类、合颞窝类和双颞窝类是以在头骨

上出现的颞窝数目来区别的。无颞窝类衍生出现生的龟鳖类,合颞窝类是似哺乳动物类群,最后演化出现生的哺乳类,双颞窝类进化出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新西兰喙头蜥已面临绝灭,其形态特征与中生代双颞窝类化石相同。龟鳖类是一群特化动物,具有沉重的骨质板,无牙齿,均为卵生。有鳞目的蜥蜴和蛇类占现生爬行类的95%,体被角质鳞片。许多种类在炎热和干旱贫瘠的地带生活。鳄类是初龙类支系留下的唯一生存的爬行类代表,是最高等的爬行类。

3.5.6 适于飞翔生活的恒温脊椎动物动物——鸟类 鸟类是继鱼类之后的第二大类群脊椎动物。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的进步性特征(小题)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一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4.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5.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6.心脏四腔,完全双循环,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大大提高了鸟类的新陈代谢水平,成为真正的恒温动物。 鸟类与爬行类共同的特征: 1.皮肤干燥且缺乏皮肤腺。

2.羽毛和爬行类的鳞片均是表皮角质层的产物。 3.头骨仅有一个枕髁和第一颈椎相关节。

4.两者的受精卵都是盘状卵裂,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都属于羊膜动物。 5.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

鸟类的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如羽毛、角质喙、爪和鳞片等。 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是:尾脂腺

羽毛是表皮细胞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角质鳞同源。 小结:

世界上大约有9800种鸟类,是全身被羽、前肢变为翼、产大型羊膜卵、恒温的脊椎动物。鸟类是从初龙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与中生代的兽脚类恐龙最接近。最早已知的来自侏罗纪的化石鸟始祖鸟具有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除具有羽毛外,几乎与某些兽脚类恐龙相同。

鸟类对飞行的适应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减少体重和加强飞翔的力量。鸟类最

明显的特征是具有羽毛,羽毛是从爬行类角质鳞片演变来的,轻而坚韧,在维持体温和飞行中起重要作用。减轻体重表现在骨骼高度愈合,且为气质骨;轻便的角质喙以代替爬行类沉重的牙齿和颌骨;内脏结构简化,如无膀胱,一侧卵巢退化等。适应飞翔的特点有前肢变为翼,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发达的胸肌和腿部肌肉,有效的血液完全双循环,伴随能量丰富的食性,使鸟类具有高的新陈代谢率和较高的恒定的体温。此外,鸟类还具有敏锐的视力,良好的听力;小脑发达,对飞行有极好的协调能力。

鸟类飞行的力学原理与飞机飞行的原理相同,翼的形状、小翼羽的结构和运用、尾舵的作用等均使鸟类能在空中获得所需的上举力和推进力。所有鸟类都是从能飞行的祖先进化而来,但不是所有现生鸟类均能飞行,它们分成两大类,一是失去飞行能力的平胸鸟类,以及具良好飞行能力的突胸鸟类,而其中一部分突胸鸟类也失去飞翔能力。

鸟类具有复杂的社会和繁殖行为。(判断题) 3.5.7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纲 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持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一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胎生和哺乳的生物学意义:

胎生方式为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对胚胎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低。

乳汁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以乳汁哺育幼兽,是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成长。 原兽类(卵生)、后兽类(育儿袋)、真兽类(真正的胎生) 并不是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判断题)

角: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为有蹄类所具有,主要分2类: 洞角(不分叉,终生不脱换,雌雄均有,如牛羊角) 实角(分叉,多数雄性发达,每年脱换一次,如鹿角)。 牙齿为真皮和表皮的衍生物。

食草类——盲肠极发达,其中的反刍类胃为四室胃(复胃)。 肺由支气管树和最盲端的肺泡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单位。 终尿:尿素为主的含氮废物,原尿中的1%水分从终尿排出。 小结:

1.哺乳类是具有乳腺、有哺乳和抚育后代能力的动物,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具有胎盘,极大提高了幼仔成活率和向成体成长过渡的能力。

2.最原始的现生哺乳类是产卵的原兽单孔类,其他哺乳类均为胎生哺乳类。 3.除原兽亚纲动物外,均有再生性的异型槽生齿,并由于不同食性而产生很大变异。食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动物的体型、器官结构和生理机能。

4.哺乳类全身被毛,具有汗腺,其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感觉整合能力和调节体温的能力,有灵活快速的运动能力,有冬眠、半冬眠以及迁徙的习性,有极强的行为可塑性。

5.哺乳类的祖先是一支似哺乳的合颞窝类爬行动物,经中生代二叠纪的盘龙类、三

叠纪的兽孔类、兽齿类,在三叠纪末期进化出真正的哺乳类。

6.哺乳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的第三纪得到空前大发展,迅速辐射开来,形成现在的、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的哺乳类多样性。

第四章 动物体的生命活动

4.1 动物身体的保护、支持和运动

表皮衍生物:外骨骼、角质鳞、毛、羽、喙、爪、蹄、指甲。黏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等。

真皮衍生物:鹿角、骨质鳞、鳍条、骨板等。 小结:

动物体的保护和运动能力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动物体由保护性的皮肤包围,其结构可像一个原生动物的细胞膜那样简单,也可像哺乳类的皮肤那样复杂。无脊椎动物的皮肤基本上是单层表皮细胞,以及由这层细胞分泌的角皮组成,并可能由于钙化而坚硬。这种皮肤不随身体长大而长大,因而必须周期性蜕皮以允许动物体生长。脊椎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并产生多种衍生物参与保护、运动、分泌、排泄等活动。陆生脊椎动物表皮为防止干燥而角质化,并有蜕皮或脱落现象。

动物体的支持系统可能是流体静力的或坚硬的。具有柔软体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由于体内不能被压缩的液体而产生流体静力骨骼。节肢动物具有不随身体长大的外骨骼,脊椎动物发展了随身体长大的、由软骨或硬骨组成的内骨骼支架。(填空题)肌肉或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或附着在内骨骼的外表面,构成运动装置。 3种运动方式即变形运动、纤毛运动和肌肉运动(填空题),均依赖于特化的有收缩性的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肌球蛋白系统,在ATP提供能量的情况下,肌小节中的粗肌丝和细肌丝在收缩时相向滑行,产生肌肉运动。

• •

4.2 动物的排泄和体内水盐平衡调节 小结:

• 动物保持体液的稳定主要靠将代谢物移出体外的排泄和调节体液水盐浓度的平

衡机制。无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有伸缩泡、原肾、后肾和马氏管;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主要是肾,另外还有盐腺、直肠腺等肾外排盐结构。(填空题)

• 动物摄入的蛋白质必须释放出氨基,转化为糖原或脂肪后在细胞中贮存,或者

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放出的氨基则转化为无机氮NH4+排出体外。动物的代谢废物主要是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和蛋白质等分解产生的含氮废物,而其中NH3、尿素、尿酸等含氮废物则是由排泄系统排出。

• 一般水生动物代谢产生的NH3可直接通过细胞膜透过体表而溶于外界水中。也

有一部分NH3被水稀释,毒性减弱后从排泄系统排出。所以水生动物尿中的含氮废物主要是NH3。陆生哺乳类动物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主要以尿素形式排出。尿素是氨经氧化而生成的产物,易溶于水,毒性较小,同时排出的水分也就较少。陆生动物代谢的另一种产物为尿酸,(填空题)这是将氨转化为不溶于水的尿酸排出的方式,几乎不损失体内水分。

4.3 动物的循环、呼吸、淋巴和免疫 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 :(了解)

鱼类:一心房和一心室的双腔心。单循环。

两栖类:心脏均有3个腔:右心房接受体循环的缺氧血,左心房接受肺循环的多氧

血;两心房将血排入单一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爬行类:心室被部分分隔,而鳄鱼的心室几乎被完全分隔。 鸟类:心脏4室,仅具右体动脉。完全双循环。右心房将体循环的缺氧血泵入两肺,左心房将两肺的多氧血泵入体循环。

哺乳类:心脏4室,仅具左体动脉。完全双循环。 呼吸色素:(了解,小题)

①血液中通常含有对氧有特殊亲和力的呼吸色素,这种呼吸色素可以使血液的氧容量增加许多倍。

②呼吸色素是1种含有金属物质铁、铜的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体。

动物中的血液中有4种呼吸色素:血红蛋白、血绿蛋白、血蓝蛋白和蚯蚓血红蛋白。无脊椎动物的呼吸色素多存在于血浆中而不存在于血细胞中,有少数无脊椎动物血红蛋白在体腔液的血红细胞中,脊椎动物中的呼吸色素则存在于红细胞中。 无脊椎动物不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特异性移植免疫。脊椎动物除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外,在进化过程中还获得特异性免疫功能。 小结:

• 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与体腔的形式有关系,分为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

环。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的程度往往与动物的呼吸形式,以及呼吸器官的结构有关系。当呼吸器官比较集中,它们的循环系统就相对复杂。脊椎动物循环系统都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等部分所组成。

• 动物中的血液中有4种呼吸色素。呼吸色素是1种含有金属物质铁、铜的卟啉

与蛋白质的结合体。血红蛋白是动物中普遍存在的l种呼吸色素。无脊椎动物的呼吸色素多存在于血浆中而不存在于血细胞中,有少数无脊椎动物血红蛋白在体腔液的血红细胞中。脊椎动物中的呼吸色素则存在于红细胞中。哺乳动物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可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类,均来自造血干细胞。 •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液和淋巴器官构成。淋巴液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没有

红细胞。毛细淋巴管末端封闭。组织液可从毛细淋巴管壁渗入到淋巴管中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的流动和血液的循环流动不同,淋巴液始终是向心脏方向流动的。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等是淋巴器官。淋巴系统具重要的免疫机能。 4.4 消化和吸收

• 胞内消化:胞饮和吞噬 • 胞外消化:消化管或消化腔

消化管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消化液的分泌:化学性消化 小结:

• 动物的消化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2种方式。二胚层的腔肠动物出现了消

化循环腔,有了胞外消化的机能,但有口、无肛门。假体腔动物具有了完全的消化管,软体动物出现了肝等消化腺。节肢动物的消化管更加复杂,而且出现了各种适应不同食物类型的口器。脊椎动物的消化管则更加复杂化,人的消化管由口腔、食管、胃、小肠、结肠 (大肠)、直肠等部分组成。在唾液腺、胰腺、肝等消化腺的作用下,完成对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消化与吸收。小肠是动物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小题)

4·5 动物的神经调节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在动物的器官系统中,与演化历程联系最紧密的是神经系统。(判断题)

突触:神经元轴突分支的末端膨大,并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的表膜形成接点,这种细胞间的功能接点称为突触。根据神经冲动通过方式的不同,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种。

反射弧:反射弧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单位,反射弧从感受器到效应器一般要经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特点和进化:(了解)

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但在体内有多种神经肽存在。 海绵动物已经有神经元,但是这些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 腔肠动物已有神经系统(网状,也见于棘皮动物和海鞘),它们的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已经存在突触传递,但由于神经细胞多是多极神经元,因此神经传导是不定向的,也没有神经中枢。

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梯状中枢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系统(链状,也见于软体动物)是神经细胞集中,形成神经节,神经细胞的胞体部分集中在神经节的外周,这是无脊椎动物神经节的共同特征。 小结:

• 最原始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网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

的中枢神经系统,称为梯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系统形成神经节,出现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部分的链状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集中,脑和脊髓是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的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脑。从脑发出的脑神经和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外周神经系统。无羊膜动物有10对脑神经,而羊膜动物有12对脑神经。脊椎动物的脊神经多是由脊髓两侧的背根和腹根混合成的,是既有感觉神经,又有运动神经的混合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不受意志的支配,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是支配动物内脏器官的活动,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判断

题)反射弧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单位,反射弧从感受器到效应器一般要经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轴突传递电信号。由于细胞膜的内外存在电位差而产生膜电位,膜上的离子通道会随着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开闭,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能够沿一定方向传播。神经元轴突分支的末端膨大,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的表膜形成突触。根据神经冲动通过方式的不同,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种。电突触的突触前、后膜非常接近,加上缝隙连接的作用,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传导没有方向。化学突触由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间隙远比电突触大,神经冲动只有在神经递质参与下才能通过。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哺乳动物中2种重要的神经递质。

4.6动物的激素、分泌和调控

昆虫的生长发育受3种激素的影响,它们是脑激素又称促前胸腺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肾上腺素(强心针):升高收缩压(高血压、心脏病)、呼吸加深、提高代谢率、机体应急(如恐怖、逃走或休克、急中生智)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性激素、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髓质激素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机能减退:呆小症(克汀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缺碘。

甲状旁腺是人体最小的腺体之一,使血钙水平上升,血磷含量下降。 动物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由2个不同来源的部分组成,即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与性腺的发育有一定关系。 前列腺素在临床上用于人工流产手术。 小结:

• 动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在协调各器官、系统,完成正常的生理机能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的激素种类多,特异性高。一般每种动物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对其他器官或细胞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产生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动物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多方面的生理机能有调节作用。很多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 无脊椎动物中的激素一般来自神经系统,但是也有一些内分泌腺不是神经性的,

而与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相同,是上皮组织形成的。昆虫的变态发育受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控制。哺乳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脑下垂体、松果体、前列腺、胸腺、性腺等内分泌腺(小题),以及它们分泌的多种激素。

激素有脂溶性的固醇激素和水溶性的激素2类。前者能够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细胞质内或细胞核内的相应受体结合,影响基因的活动。后者在细胞表面与受体结合,使靶细胞所特有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从而表现生理效应。

4.7生殖系统

吃了米猪肉会得绦虫病。 小结:

动物的无性生殖包括裂殖生殖、出芽生殖、芽球生殖、再生等形式。有性生殖增加了子代的遗传变异,有利于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原生动物没有专门的生殖结构。海绵动物生殖靠中胶层内未分化的原细胞。腔肠动物雌雄异体,性细胞由间细胞形成。扁形动物的生殖系统已较为复杂,并出现了交配器官。环节动物的生殖细胞由体腔上皮发生,生殖管起源于体腔膜向外突出的体腔管。节肢动物具复杂的生殖系统,生殖腺来自残存的体腔囊,外生殖器是由附肢特化形成。无脊椎动物和一些低等脊索动物中普遍存在变态发育。

以人为例,脊椎动物生殖系统,男性的句括睾丸、排精管道、附属腺和外生殖器,女性的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生殖器。

动物的发育从精子和卵的发生,经过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和中胚层发生等阶段。陆生脊椎动物胚胎外面有羊膜、绒毛膜、卵黄囊和尿囊的膜。人和其他哺乳类胎盘的绒毛膜厚,并有绒毛状突起长入子宫壁中。随着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形成和胎盘相连的脐带。脐带中有深入到胎盘内,形成胎儿毛细血管网的动脉和静脉。胎儿通过毛细血管网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氧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二氨化碳和代谢物。

雄性生殖器官和精子的发育与成熟。以及雌性的发情和排卵都是受激素控制的。

• •

第五章 进化理论与动物演化

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种群是小进化的基本单位。 大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 小结:

• 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大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

群的进化。种群是小进化的基本单位。遗传漂变、迁移、基因突变以及自然选择是小进化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自然选择是造成种群进化改变的最重要的因素。 • 物种是大进化的基本单位。种形成的模式有两种:分支进化模式和线系进化的模

式,分岁进化比线系进化更普遍。种形成方式主要为渐进种形成和量子种形成。在大进化中进化革新事件的出现和物种的绝灭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进化的型式包括辐射、趋同和平行。渐变型式与断续平衡型式是大进化的两种不同型式。在地球生命进化史中生物大爆发和集群绝灭存在“周期”更替的现象,早期动物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为现今的动物体系奠定了基础。

•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介绍人类在自然分类系统中的地位以及

人科谱系和现代智人种的起源。

第六章 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多样性保护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古北界、新北界、热带界、东洋界、新热带界和澳洲界 我国动物区系: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