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do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doc

2020-03-10 来源:爱问旅游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

.教案示例之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束缚。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生活,对封建教育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描述中,应通过分析具体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于长妈妈讲故事、私塾先生读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讲入中学所接触鲁迅先生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一生是战斗一生,也是勤奋工作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宝贵财富,也是极其宝贵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字、不理解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词。

确凿ZUò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

斑蝥MáO缠络CHáN,相互缠绕在一起攒CUáN 珊瑚SHāN蟋蟀SHUàI豁HUō,此处状声 敛LIǎN

脑髓SUǐ陌Mò人迹罕至HǎN竹筛SHāI

觅食Mì,找食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渊博YUāN,学识深广宿儒Rú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窦DòU厥土JUé拗ǎO 倜傥Tì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 锡箔XīBó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是“百草园”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是“三味书屋”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生活。

布置作业

1.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2.解词要再理解巩固。

3.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舍百草园感情。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生活有什么不同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乐趣;三味书屋生活则是枯燥乏味。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是“我”在百草园中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读书生活

。这就是本文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课文第1段写出百草园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缘由。 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眼光看当年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乐园”。

课文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同学朗读第2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回答:菜畦,石井栏。

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

美好呢?

学生回答。(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师板演) 投影或小黑板板书设计: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乐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事物足供好奇心盛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奥秘。这当然是“我”乐园了。这里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共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可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语言,生动文笔描绘了百草园可人。 碧绿菜畦、紫红桑椹,写是春季;鸣蝉,肥胖黄蜂伏在菜花上,写是夏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可人。

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事物?表现出了事物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悦耳。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景物和童年生活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文章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作用。从对百草园景物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叙述上去。

②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其一,故事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心理,这也是儿时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故事后,“长草”是不去,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探险猎奇、战胜邪恶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生活内容和赤链蛇传说,对儿时作者有着极大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乐园”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得出写捕鸟方法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性格,对捕鸟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乐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农民——闰土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语气,表达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体会丰富感情和深刻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变化,用最恰当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2课时 《繁星》2课时

《冰心诗三首》1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魅力在于它美形式,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本单

元所选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语言向新初一学生阐述文学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模糊认识清晰化,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观察融合了自己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主要因素。

《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有现实中依据。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方式去塑造你要表现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品位文学语言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真实美好情感,将学生对文学作品原有模糊认识清晰化,并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分信心。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情感和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1、文学内容和阅读意义。 2、优美丰富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忠实读者。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默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部分词语大意。 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就课文第4节开展小组朗读比赛。方法如下:

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同学用心倾听,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精神。

四.研讨课文1—4节:

1.理清思路: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那么,作者是如何引出文学之门?

【讨论明确】:

(1、2)两节由门谈起,引入话题,然后由“无数扇”门谈到“一扇”门指出这扇门就是文学之门,在此基础上论述打开这扇门重要意义。

2.学习1、2两节: (1)集体朗读

(2)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门”、“世界上没有打不开门”各是什么意思?体会这样写好处。

【明确】:

第一句,世界上有种种未知领域。第二句,世界上所有学问都是可以探索并了解。以“门”为喻,生动形象。

3.学习(3、4)两节:

(1)在无数关闭着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大门,这就是文学之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大门”?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从第四节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理解文学之门重要性。)

(2)如何理解“高智商野蛮人”?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学生举例,如电脑黑客,向黑熊泼硫酸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等,他们就是“高智商野蛮人”。

(3)启发谈话:文学之门实在是一扇非常重要大门,你以前意识到文学重要性了吗?你是如何对待文学?(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点燃其对文学热爱之情)

(4)齐读第四节。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智慧”。 2.预习课文5—11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智慧”。 2.说说阅读5—11节感受。 二.学习“致文学”部分:

1.指导朗读:要读出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文学热爱之情。 2.教师范读第6节,学生感情朗读6—11节(分男女生配读)。 3.理解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作用。 【讨论明确】:

作者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对话方式描绘文学魅力,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4.学生同座交流:“致文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文学魅力? 【讨论明确】:

文学可以增长读者知识 文学可以打动读者心灵 文学可以启迪读者想象

文学可以引起读者共鸣 文学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5.找出这部分你最喜欢句子并作简要分析。(学生思考片刻,相互交流) 6.“你把生活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角色在人生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喜剧和悲剧。”同学们能从读过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角色吗?(要求学生对所说角色作一些简要分析)

7.集体朗读(6—11)节,进一步感受文学魅力。 三.教师小结:

文学魅力无处不在,愿在座每个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大门,在文学世界里尽情地遨游。

四.布置作业:

1、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感受,说说你心中文学是什么。 2、练习:一、二、三 五、教后反思:

二、繁星 巴金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情景及不同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情景及不同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繁星》“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词你知道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

(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夜晚纳凉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用……点出有关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③)“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怀里似,这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点出有关词语)又有怎样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④)“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

一.以简介《山海经》导入

《山海经》成于战国-西汉年间。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

二.比较《山海经》中另一段文字 ①《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走到太阳中?),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戴天,极高)。有人珥(挂耳上)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日光),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三.神话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

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谜,不断向西迁移。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 【清】郝懿行夸父族聚居于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

解释二:月神

台湾杜而未:月与日竞赛,“入日”—日蚀。成功后即死亡。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仗,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茅盾《神话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地下阴间神 ①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底下穴(塔塔罗司)。夸父为后土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神。

②从北方成都载天山出发,逐日一周后又回到此山。北-东-南-西(禺谷)-北 神话之本质:以夸父为代表阴间势力与天神争霸,被天神所征服。

解释四:水神

吕思勉,王孝廉:夸父神话“夸父逐日”和“夸父之死”水神与火神之争,而作为火神光明神胜利神话象征。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状如夸父而彘(ZHì)(猪)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①“循环运动”是夸父神话本质特征。对降雨现象诗化寓言表达。水神上下循环运动。出自北方阴间,失败于南方阳盛之位,最后重返北方,回归水生命之源。“黄泉”。

巨人追赶太阳——水上下运动 与日逐走——遵循太阳运行之道 丢弃杖——象征雨水降下 邓林——新生命

②《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③夸父——水神阴性或女性身份。(降雨功能)

《读山海经·其九》 【晋】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喝完两条大河哪里够,突出其神力妙殊。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神力既非凡又巧妙,黄河水已倾尽却未喝够。

四.神话比较

1.精卫填海(复仇之象征) 2.【法】加缪《西西弗斯神话》(荒诞对抗)

五.象征层面

李锐《旷日持久煎熬》《读书》97年第5期 只是这一个半世纪以来,一次又一次战乱,一次又一次流血,一次又一次自毁自戗,使这场煎熬变得惨绝人寰般酷烈。一百五十年,对于历史太短,对于生命却又是何其漫漫!当希望一次次地变成绝望,当绝望一次次地变成虚妄,我们又拿什么来慰藉生命?拿什么来慰藉一代又一代悲绝心灵?每想到此,我就反复想起那个中国人古老神话,这神话很短,它只有三十七个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三十七个字,越过千年悠悠岁月朝我们走过来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一个长长没有

走到“大泽”“道渴而死”者名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们死了,孙中山、黄兴、秋瑾们死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们死了,王国维、陈寅恪们死了,鲁迅死了,胡适们死了,胡风、老舍、傅雷们死了,离我们最近顾准也死了……总有一天,会轮到我们道渴而死。是,还是“道渴而死”。我们不能欺骗自己,我们心里都知道去“大泽”路正遥遥无期。在我们之后,还会有不知多少“道渴而死”者倒在这去往“大泽”路上。我们该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到石碑上,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在石碑两面,把这石碑放在我们心里--以悼念死者,以昭示来者。

是,“未至,道渴而死。”这是我们宿命。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4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设想 安排一课时。 突出课文描写上“细”、“美”特点,课文中工笔画可作为解决初中生阅读和.写作粗疏问题范例,启发学生领会课文中通过精细描写、含蓄抒情,新颖想象而感悟人生哲理。对文中表现出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适当点拨、引导,使年龄小、不注意体会文章内容学生受到美熏陶。

教师联系课文背景讲读一、二段,帮助学生理解描写对象、描写顺序、描写方法、描写语言,进而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对比阅读,加深对课文理解,发展想象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联系旧课,导人新课,激发爱美热情。

我们通过第一课《短文两篇》学习,认识了生命美好本质和对待生命正确态度。今天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仍是赞美生命顽强和美好,只是文章形式与第一课有别。

二、指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课文背景,释题。 “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

三、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作者如何在花瀑前,将心中悲痛焦虑化为精神宁静,感悟生命永恒,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

要求:

1.读不准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句子画出来。

3.文中从欣赏紫藤萝写到回忆紫藤萝,再思索到人生。读后分段。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问题。 第1—6节:看花(第一段)。 第7—9节:忆花(第二段)。 第10—11节:悟花(第三段)。

四、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抓住描写对象特征细致描绘特点。 1.文章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NB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