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囚徒,A和B,都想逃跑,且具备逃跑的能力和条件,但面临两种不同的行动选择。一种是在知道对方想逃跑后,把消息报告给监狱长,可因此获得一个奖励,比如减刑;另外一种就是谁都不通知。就是这两个选择。也就是说,假如A要逃出去,B去通知监狱长的话,A就会被抓起来,然后受到很严重的惩罚,B则会受到奖励,反之亦然。但假如两个都要逃出去,而且两个人又都不通知监狱长的话,那么两个人都有可能成功离开监狱。但事实上,往往由于以上两位互相之间难有协调或沟通,因而无法知道对方确切的想法,一旦双方之间没有互信,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此出现:由于双方都担心对方变卦,最终通常还是做出了最无需冒险的选择———通知监狱长,因为总没有错,至少还能得奖。这个经典的例子揭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由于没有一个协调的机制或者一个互信的基础,大家往往很容易会选择一个双输的策略,而并非一个双赢的策略。
猪肉周期
猪肉价格大家都很关心,去年早一点时价格就非常高。受到猪肉生产周期的影响,差不多是一年左右,很多国家猪肉价格波动都很大。一般说来,如果今年猪肉的市场价格高,那么来年农户的养猪积极性便会高涨,大家都愿意养猪。到明年这个时候,市场上的猪肉必然供大于求,价格肯定下跌。价格高时,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吃不起猪肉;价格低时,农村养猪户的收入又得不到保障。美国人为此还专门开发了一个术语,叫做猪肉周期(Pork cycle)。但这个问题本身却是很难靠市场自己去调节的。而且这个问题不光局限在猪肉市场,其他农产品也差不多有同样的问题。当然,天气的因素也是可能造成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
这时候,就需要由政府站出来缓和这个矛盾了。具体该怎么做?其实早在汉代,我们
的先人就用古老的智慧解决了这道难题。“常平仓”是当时的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与此类似,到了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如这样来化解猪肉周期的问题。那就是,政府可以和农户签订协议,允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收购农户不少于500斤猪肉,到那个时候,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协议规定价格,农户可以选择自由交易,不卖给政府,或者只卖一两百斤给政府;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协议规定的价格,农户则有权在自愿的前提下把500斤全部卖给政府,以保障自己的收入。而政府则可以把收购的猪肉储存起来,待到价格过高时投入市场,平抑物价。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农户的利益,又确保了稳定的市场供应,为尽可能保持物价稳定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双赢。
国际贸易
经济学中有一个叫“比较优势”的理论,就是说假如两个国家之间在没人强迫的情况下自愿进行贸易,双方都会得到好处,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常常还是有那么多人反对自由贸易?甚至在有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还相当严重?
原因在于,国际贸易是两头进行的,如果其中一方增加出口,出口所在的行业就会扩张,一扩张,相关行业的就业和利润就会增加。但贸易是有进有出的,出口的时候你可以扩张,但进口的时候呢?与这些进口并行于相同的竞争跑道上的本地行业和业务就会相对地萎缩。所以,在每一个国家开放贸易的时候,一定是有利也有弊。但总的来说利是大于弊的,不然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国家崇尚自由贸易并不断从中获益。这一点也是不断被事实证明的。于是,下一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大家都受益,让每一个人都没有损失,也就是实现“双赢”呢?
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可以把由于出口增加的好处,通过资源或者利益“再分配”,
分一点给那些因进口受到影响的行业,以期实现进、出口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对平衡。主要就是政府可以做一些工作。一个是政府可以向出口商收税,然后拿去补贴那些受进口影响的行业。还有就是可以将进口执照授予那些受进口冲击的本地企业,赋予他们进口的权利。这样他们就能从进口中赚得利润,从而补贴他们受到冲击的部分。比如在美国,汽车行业就受到很多进口汽车,比如来自日本、韩国的进口汽车的竞争压力,直接使其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如果美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本土汽车企业可参与汽车进口贸易,然后再授予他们一个进口执照,那么这些企业就能用从进口赚来的利润去补贴工人、生产。这样一来,由进口引发的贸易不平衡也就迎刃而解了。
国际贸易往往是国家之间产生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其实只要好好处理,所谓因国际贸易产生的“输家”完全有办法成为新的“赢家”。
棉花期货
棉花的期货市场,也是一个创造双赢的制度框架。比如说,我想在新疆种棉花,但由于我不知道等到收成时,也就是未来一年,价格是高是低,收入是不是足以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假如没有期货市场,也没有一个政府保护价,那么我可能就不敢种。但只要有了期货市场,那好,我可以把自己生产的棉花变成期货卖掉,到时直接交货就是,这样的话,我心里就踏实了,因为我知道无论到时价格如何,我都最少能卖500斤,至少过得去。另外,假如我在上海,想要开纱厂。那么我就要买机器,要盖厂房、接订单、请工人,而棉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料,没有棉花,纱厂就不能运作,但是假如到时棉花价格太高,我接了订单就会亏本,工厂就会做不下去。所以我需要一种“保证”,就是说到时棉花价格不能太高,太高的话我一定就做不成功了,于是我就会到期货市场买棉花期货,确保原料,这样子的话我才敢去建厂房、买机器。不然的话,生意根本就不敢做。
可以看到,有了期货市场,就为原料和生产商双赢创造了条件。于是,种棉花的人就可以安心地去种棉花,开纱厂的人因为知道了原料的价格,也就可以心里比较踏实地投入下一步的生产。期货市场的建立,为双方创造了一个有效的避险机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能否双赢要考虑到每一个参与者的利益,而不是说,不需要考虑人家,只考虑自己就够了。真正要实现双赢,以下几点可以说是必要条件:第一,需要很多的合作和协调,不然的话双赢不会自然发生。第二,所有有份参与的人都需要有一点规范性,就是说大家要有一个协定,对于这个协定,大家可以选择不遵守,但如果不遵守的话,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结果。最后,双赢的实现还需要有一个执法者,或者无论隐性、显性都要有个机制,让大家能够根据协定履行协议,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此外,中国有句老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大家都做到这一点的话,也能对实现双赢有所帮助,甚至还可以替代一部分执法的功能。当然,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行为伦理主要还是一个文化上的传承,未必对所有人都有效,所以,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如果大家都能习惯性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就会更容易找到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双赢策略,捕捉到实现双赢的机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