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成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大学也逐渐在进行扩招,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在心理发展商显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正确的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干扰,对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都存在显著的意义。
标签:大学生;就业心理;心理研究;心理负担
引言
就业是目前大学生、家庭乃至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1-3],而由于就业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则逐渐的凸显出来,不容忽视[4] 。为了培养满足社会主义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则需要正确的面对由于就业对大学生心理建设中产生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扰,从而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的目的[5,6]。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于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对就业形势了解较少,从而在面临就业时候产生过多的焦虑,对就业赋予更高的期许也导致了不良心理的发展[7] 。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大学生合理的选择就业,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工作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实现顺利就业[8] 。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过于焦虑造成较大心理负担
大学生的就业是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社会充满了幻想,但是同时也充满了懵懂,就业是学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学生对踏入社会充满了期望但同时又充满了恐惧,目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很多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认知,认知的程度与焦虑的心理正好呈现反比关系,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就业后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对工作环境不够熟悉,同时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懂得交际,较大的心理负担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的生活,但是完成的学习任务已经在越来越近的督促他们离开校园,而此时的学生则对校园充满了更多的留恋,焦虑的心理也就会日益强烈。
1.2 期望过高且依赖性较强
在对学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要求都很高,对相应的工作回报也有较高的期待,在工作的城市选择中更多的同学选择了在较大的城市发展,而对薪资的要求则更是一个比一个高,对于低回报的工作表示无法接受。学生认知的是在大城市机会更多,而得到的回报也会更多,因此薪资自然期望较高,但是很少有同学能够考虑到在一线城市的花销问题,更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在不就业和低标准就业的选择中,大多数同学倾向于不就业,情愿自己不工作也不愿意放低自己的就业标准,没有考虑到毕业以后给父母造成的心理负
担,过分的要求就业的环境和位置则降低了就业的概率。
1.3 自我认知不够准确
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年纪正式学生处于青春期时代,此时的学生更多的关注点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对存在感的迫切需求。此时的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明确,更加的不稳定,同时过于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就业选择之前对自己的期许过高,而在面对就业挫败后,自卑的心理又过于强烈,这种现象更多的产生学习成绩在中下等的同学,这些同学成绩不够突出,如果在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不够努力,则势必会造成在找工作时候碰到困难,此时的学生容易自我否定,再就业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成绩较好的学生中,也容易产生自我认知不准确的现象,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能力上都较为突出,这些学生也更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对工作的要求容易显现的更高,最终导致目标过高,而就业会产生障碍。
2、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
2.1 高校和教师发挥主体作用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根据地,而教师则更是学生的后援军。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发挥本身的作用,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理念,在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时时的调整,顺应时代的需求。在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培养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尽量减少就业产生的心理负担,学校不要一味的追求就业率而忽略学生的感受,高校更应该注重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扩招的大环境下能够做到学生的针对式教育。学校应该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树立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最终引导大学生朝着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 大学生完善心理建设
大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在社会中又千千万万的工作机会和岗位,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学生正确的面对个体差异,在明确自己的优势后对工作建立合理的期望,在就业选择时更多的依据客观条件,而不是主观的论断。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给自己明確的定位,根据自己的个性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有助于促进就业的成功率。在就业过程中期望更多的回报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大学生的自助就业提出了挑战,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机会的时候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合理的择业,正确的择业办法和观念可以大大的降低就业心理压力。人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经历较多的不如意,培养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真正的成功者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也一定有更加强大的内心,因此大学生要完善心理建设,提高心理承受力,对缓解就业时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很好的效果。
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大学生培养环节中比较较重的成分,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同样证实了高校高等教育的成果。高校和教师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关键,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认识,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就业,可以提高就业成功的几率。此外,大学生应该加强心里建设,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正确看待严峻的就业形势,由此引发的心理负担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正视大学生因为就业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调整高校的学科建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客观的看待就业形势,磨练自己的一直,培养自己乐观的态度,客服由于就业产生的心理压力,尽量选择积极健康的状态面对就业问题,相信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积攒力量。学校、教师、学生统一认识,积极面对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引导和机会,促进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3(5):60-61.
[2]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学刊,2011(6):81-88.
[3] .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3(9):50-52.
[4]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吉林大学,2010.
[5] .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69-70.
[6] .袁成钢,熊艳.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与调适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0(33):91-93.
[7] .卞素琴,刘丽梅,卢春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6):50-51.
[8] 李琦,潘芳,江虹,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4,13(2):217-2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