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 少年闰土 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 少年闰土 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2024-06-04 来源:爱问旅游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一等奖教学设计精选3篇【教案】

篇一:25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体会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能说出“我”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望无际、家景、郑重”等词语。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鲁迅,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读中关于鲁迅的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教师过渡: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走近这位伟人。在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会认识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机智勇敢、见多识广,他就是——少年闰土。

3.揭示课题:少年闰土,板书课题:少年闰土,学生齐读课题。 二、资料链接

《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少年闰土》是“回忆中的故乡”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初识鲁迅,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少年闰土》借助《故乡》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1)教师出示词语:闰土刺猹祭祀正月装弶竹匾秕谷鹁鸪獾猪厨房毡帽怕羞撒下束缚刺猬伶俐一望无际无穷无尽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

(2)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教师提醒学生“租、撒、缚、猬、伶、俐”书写时左窄右宽。

重点指导“缚”字的书写:书写时要注意右上角不要少一点,右上的部件不要封口。

重点指导“撒、俐”的书写:右半部分都是由两个部件组成,这两个字左中右三个部件书写时要注意宽窄相当。

重点指导“拜、郑”的书写:“郑、拜”左右等宽,“郑”在书写时要注意左高右低,“拜”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最后一横的起笔位置。

重点指导“厨、羞、毡”的书写: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先外后内”。“厨、羞”是左上包右下,要注意“厂”和“⺶”的撇画要向左下方伸展,使字重心平稳。“毡”是左下包右上,要注意“毛”的两横长短有别,但都要避让里面的“占”。

四、关注课文中的用词、语序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圈画文中用词、语序与现今用法不一样的句段,并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 3.汇报交流

(1)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预设1:“家景”指家境,也就是家中的经济状况(贫富)。

预设2:“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指旧社会大家族全族对祖先的祭典,大家族分若干房,每年由各房轮流主持祭祀活动,轮到的叫“值年”。意思是这一年轮到我家主持祭祀活动。

(2)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琼捉小鸟雀的。

预设1:“仿佛年纪”指年纪差不多大。 预设2:“装琼”指安装捕鸟的用具。

(3)①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②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预设: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将“于是”一词放在句首。

(4)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预设:“许下愿心”就是许愿,体现了闰土的父亲十分爱闰土。 五、梳理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要求: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哪些情节。 2.学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 3.汇报交流

预设1:第1自然段写记忆中的闰土。 教师板书:忆中的闰土

预设2:第2—5自然段写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教师板书: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预设3:第6—18自然段写讲新鲜事的闰土。 教师板书:讲新鲜事的闰土

预设4:第19自然段写离别时的闰土。 教师板书:离别时的闰土

六、学习“记忆中的闰土”部分内容

1.(1)默读第1自然段,圈画描写环境及动作的关键词,思考:“我”记忆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是环境描写,表现了夜晚海边瓜地的静谧。

预设2:“捏”“刺”是动作描写,表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教师板书: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2.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背一背

尝试借助插图内容背诵第1自然段。 七、学习“初次相识的闰土”部分内容

1.(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第2—5自然段,圈画文中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并作简单批注。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批注。 (3)汇报交流

预设1.第4自然段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说明闰土很健康,“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他的与众不同。

预设2:“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说明他很淳朴。

2.教师提出问题:第4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与我们平时习作中的外貌描写有什么差别?

预设1:我们平时会描写五官、衣着等。

预设2:第4自然段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笔就让一个来自农村的健康可爱的少年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本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学生回答: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讲新鲜事的闰土、离别时的闰土。

教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气勃勃、害羞朴实的闰土。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二、学习“讲新鲜事的闰土”部分内容

1.(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第6—18自然段,思考:闰土给“我”讲了哪些新鲜事?请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尝试概括小标题,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2.感受四件新鲜事中所体现的闰土形象 ➢ 学习“雪地捕鸟”部分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部分的动词,这些动词可以说明什么?

预设:这部分的动词有“扫、支、缚、拉、罩”,通过这些动词可以看出闰土聪明能干,经验丰富。

(2)通过“什么都有”,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预设:可以看出闰土见多识广。 教师板书:见多识广 ➢ 学习“海边拾贝”部分

教师提出问题:闰土捡到的贝壳是什么样的?

预设:“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贝壳种类繁多。 ➢ 学习“看瓜刺猹”部分

(1)教师提出问题:闰土看瓜是管贼吗?

预设:“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教师追问: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可以感受到闰土的淳朴善良。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哪些描写词闰土刺猹动作的词语? 预设:“捏、走、刺”。

教师追问:通过这些动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预设:可以感受到闰土机智勇敢。

(3)教师提出问题:文中有哪些描写猹的动作的词语? 预设:“奔来、窜了”。

教师追问:通过这些动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猹怎样的特点? 预设:狡猾。

➢ 学习“看跳鱼儿”部分

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感受跳鱼儿这种让人感到新鲜的动物。

教师过渡: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的跳鱼儿是在是让人感到新鲜,闰土讲述的新鲜事让我们也跟着大开眼界。

3.教师提出问题:这四件事情哪件讲得最详细? 预设:看瓜刺猹。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件事讲得最详细?

预设:看瓜刺猹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深刻,“我”一想到闰土,脑海中就会出现这幅画面,第1自然段选择了这一场景进行描写。

三、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1.(1)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下面三句话,说说三句话写了什么,并在文中标记这三句话的位置。

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

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

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学生标记三句话在书中的位置,并思考相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这三句话写了“我”的内心感受,它们别在第13、16、18自然段。 2.教师提问:这三句话穿插在闰土讲新鲜事的过程中,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预设:可以感受到“我”的孤落寡闻,闰土的见多识广,“我”对农村丰

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3.教师提出问题:闰土是这样见多识广,而“我”和往常的朋友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预设:“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师追问: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空间有限,“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

4.(1)教师出示教材中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插图。

(2)教师提出问题:插图中描绘的是闰土给“我”讲新鲜事,闰土绘声绘色地讲新鲜事,通过图中“我”的神态,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我”对闰土丰富多彩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5.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第6—18自然段,通过文中的对话及心理描写,进一步体会“我”对闰土丰富多彩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四、学习“离别时的闰土”部分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第19自然段,思考“我”和闰土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我”与闰土难舍难分。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提出要求:文中的“我”和闰土长大后变成么样了呢?阅读《故乡》(节选),并谈一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故乡》(节选)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2.学生阅读选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身手敏捷、见多识广,成年闰土面容沧桑、精神麻木、生活困苦,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拓展延伸,主题概括 1.拓展延伸:《故乡》的写作背景 2.主题概括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七、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板书设计

篇二:25.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语文要素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

2.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师: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2.(课件出示鲁迅简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

乡》。(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我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画出相关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生字词) (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4.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明确这篇课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的场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交代了“我”和闰土认识的缘由。 第三部分(第6~18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重点写闰土给“我”讲述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的趣事。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写“我”和闰土的分别与友谊。 三、初识闰土

1.师: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幅美丽而神奇的图画。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师:“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第2~5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闰土的句子。(齐读)

3.过渡: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要认识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认识这个人的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如先看他的外貌。)

4.(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交流:(1)少年闰土是什么样子呢?(指名说)

(2)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小结:在习作中,如果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深入了解他,看看“我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二、探究深读,了解闰土

1.默读课文第6~18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讲了哪几件事。 2.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3.你们能想象出闰土向“我”讲述他的海边生活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绘声绘色、眉飞色舞等)

4.学生自由朗读。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时指导。

(每件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朗读。如“雪地捕鸟”可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看瓜刺猹”教师可扮成“我”引导朗读,调动学生情绪。)

(2)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教师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3)想象画面,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三、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师: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新鲜事吗?(指名答。小结:不,他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师: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希奇事还会有哪些呢?(学生自由

交流)

3.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说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好这句话?(高兴、佩服、羡慕、惊奇、自叹不如……)

4.思考: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5.课件出示,想象说话。

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在( )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 ),不知道( )。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文章结尾一句“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戛然而止。其实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那时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推荐阅读《故乡》。

2.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我们结合这一主题猜测一下,编者把这篇课文作为起始课,有什么用意呢?

预设:借作品了解作家,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

3.小结:仅凭一篇文章去了解鲁迅先生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可以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阅读鲁迅先生更多的作品,比如:《朝花夕拾》《端午节》《社戏》《故乡》。

教学板书

篇三:25.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描述,猜人物。

导语: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年龄有点大的朋友,想认识他吗?听好了——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大家了解鲁迅先生吗?请大家把课本翻到单元导读页,上面有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简介,我们先来读一读,对鲁迅先生有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将课本翻至对应页,自主阅读。)

2.引入本课课题。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少年闰土》,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一部分。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儿时的一位朋友——闰土。请大家跟着我一起书写他的名字,(板书:少年闰土。)和他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注意生字、难词。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读课文时要注意一些生僻字词,做好记号,可联系上下文想想字词的意思。

2.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郑 拜 租 厨 毡 羞 撒 缚 猬 伶 俐 窜

(2)交流理解生僻字词。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师生交流预设: (生读第一句。) 师:什么是“家景”? 生:就是一个人的家境!

师:没错。就这样用现代词汇去代替理解。 (生读第二句。)

师:知道什么是“值年”吗?(生迷惑不知。)那么“值日”知道吧? 生:在学校里轮到我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

师:没错。轮到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那么轮到“我”家做祭祀的那年就叫——

生:值年! ……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

1.快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预设:学生先读课文,再交流思考,最后教师出示课件进行总结。 2.读批并重,感知文字画面美。

过渡:通过梳理文章的脉络,我们知道作者对闰土的描写是从回忆开始的。 说起这段回忆,对于作者可以说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请大家轻轻地读文章的第1自然段。

(1)感知环境描写,读出色彩。

①指名读“深蓝的天空中……碧绿的西瓜”,教师随学生的朗读及时评价。 师: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中同时就浮现出句子所描绘的景象。这一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色彩鲜明、优美无比的画面。大家感受到了吗?

②说说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色彩。

明确:景物:天空、圆月、大海、沙地、西瓜;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2)感知人物描写,学习批注。

①读一读第1自然段中剩下的句子。

②结合图片,交流文中少年给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形容。

过渡:我们把刚才阅读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这就是批注。老师也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我用这两个词来形容。(板书:机敏、勇敢。)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呢?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自由选择批注词语。)

预设:教师出示课件,提醒学生抓住句中的动词来感受。“捏”“刺”两个动词写出了闰土刺猹时动作的有力和迅速;“扭”“逃”不仅写出了猹的狡猾,而且反衬出闰土的机敏与勇敢。

(3)对比朗读,感受变化。

师:下面,我们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你们读写景的句子,我来读写人的句子。如果说对景物是静态的描写,那么对人就是动态的描写;如果读静的景物用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就需要用明快的语调。动静相生,我们就来比比谁读得好。

(4)看插图,试着背诵这一自然段。 3.初识主要人物——知来历,识外貌。

(1)快速默读第2—3自然段,说说闰土的身份及名字的来历。 明确:闰土是“我”家忙月的儿子;因为他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2)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闰土的外貌特点。 ①学生找出外貌描写句,画出来。

示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②齐读句子,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能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你能用几个

词来形容吗?(纯朴、健康、勤劳。)

③从“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你能看出什么?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可见闰土的父亲非常爱他。)

(3)请一位学生用一句比较完整的话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生:闰土是一个健康、勤劳、深受父母喜爱的海边农村少年。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他有着一张——(紫色的圆脸),头上戴着——(小毡帽),脖子上套着一个——(银项圈)。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指名回答。)

2.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再读句子,说说描写人物的外貌时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小练笔: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班上一位同学的外貌。

(3)写完后,请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小练笔,其他学生猜一猜他写的是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重点研读闰土给“我”讲的几件事,感受闰土的形象特点。 (1)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2)概括课文中描写的主要事件,教师相机点拨。

①概括闰土讲的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田刺猹、沙地看鱼。 ②引导学生感受描写事件时详略结合的写法。(课件出示) (3)教师引导学习“雪地捕鸟”。

阅读与思考:①文中描写雪地捕鸟的过程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画出相关词语。

明确:动作描写,如“扫、支、撒、拉、罩”。 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只能在下雪天捕鸟可以看出闰土有经验,从捕鸟的方法可以看出他很聪明,从他能叫出各种鸟的名字可以看出他知识丰富。

③朗读指导:读出趣味来,表现闰土的自豪感。(想象:闰土在讲这件事时带着怎样的神情?)

(4)小组交流,学习“瓜田刺猹”。

交流提示:①发挥想象,描述闰土“瓜田刺猹”的场景。

②各小组赛读:选出两人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该怎么读。

提示:闰土——热情、自信、得意、遗憾等语气。 “我”——疑问、紧张、害怕、好奇等语气。

③“瓜田刺猹”这一段描写在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最为详细,为什么?你从

中感受到了闰土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因为这件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在这里才会写得这么详细。“捏”“走”“刺”这些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勇敢、聪明、能干的少年形象。

(5)自学“海边拾贝”和“沙地看鱼”。

阅读与思考:①这两件事写得非常简略,你从中感受到哪些有趣的地方? ②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你觉得闰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这两件事只是几笔带过,非常简略。但也折射出了闰土生活的丰富多彩,显示了他的见多识广。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即可,如果有疑难,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再全班交流。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对比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过渡:闰土的话把我们也带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文中一连串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见多识广、无所不知、聪明能干的闰土是多么厉害呀!所以,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 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 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自己读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闰土给“我”讲的稀奇事只有我们刚才讨论的四件吗?

明确:不可能只有四件,从“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可以看出他知道的事情还有许多。

②为什么说“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教师先鼓励学生自己发言,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然后出示课件进行总结。

(2)师生共同复述,说说闰土和“我”生活的不同。

①引导学生采用“当闰土在(雪地里捕鸟)时,‘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下大雪时可以支起竹匾捕各种鸟儿)”的句式说一说闰土和“我”生活的不同。

②从中你体会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通过一次次的对比,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的“我”对闰土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对自己枯燥生活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其中有羡慕,有遗憾,有渴望。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可引导学生再把课文第18自然段读一读,注意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篇(段)

1.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感受“我”和闰土依依不舍的真情。 2.引导学生读《故乡》中“我”和闰土三十年后再次见面的部分,体会人物的变化。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少年闰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想起他,就仿佛一张张照片呈现在眼前一样。我们读第1自然段时,仿佛就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这就是描写的生动性。今天我们也来训练一下,描写一张印象深刻的照片。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照片记录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挑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提示:仿写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细致地描写出照片的背景,景物描写要细腻、生动;二是生动地描写出照片中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丰富画面内容,使照片中的人物活起来。

2.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