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_六 趣味拼搭——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六 趣味拼搭——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0-10-22 来源:爱问旅游网
《观察物体》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由正方体拼搭成的几何体,看到的平面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二年级基础上,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空间观念”作为课标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始终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细读上述课标内容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教材结构,循序渐进的落实教学目标

在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观察与认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

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两个学段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相应地,关于观察物体的具体编排,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按以下层次加以编排:第一层次(二年级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的立体图形(积木);第二层次(四年级下册):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

综上所述,教材编排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的形象,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此循序渐进,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激发已有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引导想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空间观念的形成基于对事物的观察与想象,学生的已有经验也是观察、想象、分析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在随堂练习时,将立体图形与相应看到的平面形状图连线,或者看着立体图形的面(或者看着看到的形状图)引导学生想象头脑中“看到”的平面(或者立体)图形。其二,引导学生对实物观察与描述、拼摆与画图、分析与推理等多种途径发

展学生空间观念。其三,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经验的积累、想象力的丰富,因此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和想象、操作和分析。例如,在教学观察一组立方体拼搭的不同图形的前面、侧面、上面,先想一想,尝试着做出判断,然后再实际地摆一摆,把实际操作得到的和想象的进行比较,再后得出结论。在操作、想象、推理和交流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观评记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版教材 二年级下册以观察一个布老虎的形式,表现了一组小朋友在进行“根据照片辨认拍照方位”的活动。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二年级下册所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第一学段,也就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

空间与图形的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由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通过解决“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的问题,引发对“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同一组正方体,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说出从前面、上面和侧面看到的图形的样子。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由一组(4个)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次,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

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观察中理解、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二年级初步学习观察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所以,本节课,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观察活动,能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一组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 学生背诵,课件逐句出示该首古诗。

提问: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揭示课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角度对实物进行观察。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评析:将数学学科与语文知识有机整合,学生兴趣盎然。以学生四年级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喜欢数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探索

1.(一)出示课本情境图,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二)小组合作,温馨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先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立方体块)摆成 再交换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并记录好你们的发现。

2.观察时,要选择最佳的观察角度(研究要与被观察面平视) (三)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结果。

师引导: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适时引导)

学生概括: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评析: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有步骤的操作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体验性特点。】

跟踪练习:

【评析:先让学生想象,连线。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

2.用4个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一)出示课件:先摆一摆,再从前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你有什

么发现?

温馨提示:

(1)先想象,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立方体块)摆出图①②③ ,再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2)记录好你们的发现。

(3)观察物体时,要选择最佳的观察角度(眼睛要平视)。 (二)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归纳结果。

学生汇报(预设): (1)从前面看,形状不同。 (2)从侧面看,形状相同。 (3)从上面看,形状相同。

师引导: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适时引导)

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组物体,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不相同,有时也可能相同。

【评析:让学生先去想象,有了想法在去摆。如果没有想法乱摆,那就失去操作的意义。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比较归纳等,促使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提升技能

1.看一看,填一填

2.填空(机动)

3.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用线连一连。 (机动)

上面

前面 侧面

4. 看一看,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机动)

【评析: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所学,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

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好习惯。】 四、自我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

【评析: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性回顾,可以明确本节所学,了解原有知识有什么欠缺,在反思中得到升华。】 五、作业设计

给售楼处设计一栋别墅,从上面看是倒“T”型。

【评析: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平面图让学生想象立体图,更有挑战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有所用。】 六、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也可能相同。 【评析: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

解和把握,我计划2课时。本节是第1课时,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学生“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有些地方处理的太急,没有让学生自己主动说出。大部分合作探究,忽视个人的自我探究,练习不到位。以后多学习,改进。 【效果分析】

学生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与体验观察物体的操作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让学生经历观察——想像——推理——验证的过程,给学生较大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探究的合作学习的乐趣。

《观察物体》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次,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

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观察中理解、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二年级初步学习观察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所以,本节课,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观察物体》效果分析

学生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与体验观察物体的操作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让学生经历观察——想像——推理——验证的过程,给学生较大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探究的合作学习的乐趣。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我计划2课时。本节是第1课时,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三、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学生“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有些地方处理的太急,没有让学生自己主动说出。大部分合作探究,忽视个人的自我探究,练习不到位。以后多学习,改进。

《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版教材 二年级下册以观察一个布老虎的形式,表现了一组小朋友在进行“根据照片辨认拍照方位”的活动。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二年级下册所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第一学段,也就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

空间与图形的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由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通过解决“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的问题,引发对“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同一组正方体,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说出从前面、上面和侧面看到的图形的样子。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由一组(4个)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看到的平面

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评测练习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2.下面立体图形从上面、正面和左面看的形状分别是什么?画一画

上面 正面 左面

3.填空

上面 正面 左面

《观察物体》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由正方体拼搭成的几何体,看到的平面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二年级基础上,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空间观念”作为课标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观察物体”

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始终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细读上述课标内容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教材结构,循序渐进的落实教学目标

在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观察与认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两个学段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相应地,关于观察物体的具体编排,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按以下层次加以编排:第一层次(二年级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的立体图形(积木);第二层次(四年级下册):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

综上所述,教材编排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的形象,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此循序渐进,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激发已有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引导想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空间观念的形成基于对事物的观察与想象,学生的已有经验也是观察、想象、分析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在随堂练习时,将立体图形与相应看到的平面形状图连线,或者看着立体图形的面(或者看着看到的形状图)引导学生想象头脑中“看到”的平面(或者立体)图形。其二,引导学生对实物观察与描述、拼摆与画图、分析与推理等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其三,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经验的积累、想象力的丰富,因此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和想象、操作和分析。例如,在教学观察一组立方体拼搭的不同图形的前面、侧面、上面,先想一想,尝试着做出判断,然后再实际地摆一摆,把实际操作得到的和想象的进行比较,再后得出结论。在操作、想象、推理和交流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