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 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2.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太过,即绝对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
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
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若胜气为木,则复气为金;胜气为火,则复气为水;胜气为土,则复气为木;胜气为金,则复气为火;胜气为水,则复气为土。 (三)五行相乘与相 1.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金→火→ 水→土→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境的统一。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 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 黄色、甘味入脾,如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 白色、辛味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
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 2.控制疾病的传变
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
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
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3.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藏 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心、肝之内。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成。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 2.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及精神的化生;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呼吸和输布水液;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情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脏藏精 2.精化为气 3.气分阴阳
即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分为五脏之阴和五脏之阳。 五脏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 藏 象 五脏
第二节 五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一、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
之心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 ∣ 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
血─运于心脉系统的血液充盈├─ 心推动血液 脉─与心相连的脉道通利畅达┘ 运行于脉中 2.藏神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神能驭气,以调控和主宰脏腑的功能。 心 → 神 → 气 → 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藏 驭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四、肝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 2、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2、肝主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 2.主水
3.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 主蛰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通于冬气。 ★肾为先天之本: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一)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的概念: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2)肾精的构成: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融合而成。 先天之精——
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 后天之精——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脏腑之精 (3)肾精的作用
A.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女子一七至七七,男子一八至八八的规律性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方面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
B.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
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肾阴和肾阳两部分:肾阴是一身阴气的根本,五脏之阴皆以此为根;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五脏之阳皆以此为本。
故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主司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阳有促进脾肺等脏输布水液的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肾气通过蒸化作用,能升清降浊,生成尿液,并控制尿液排泄。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肾气衰减,摄纳无力,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 2. 在窍为耳及二阴 3. 在志为恐 4. 在液为唾 5. 与冬气相通应 藏 象
(六腑与奇恒之腑)
第三节 六腑
概说:六腑的生理特性,七冲门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藏 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概说 一、脑
二、髓(在“ 肾” 中已讲) 三、骨(在“ 肾” 中已讲) 四、脉(在“ 心” 中已讲) 五、胆(在“ 六腑” 中已讲) 六、女子胞(精室)
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神是指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规律。而中医学中的神,是有关人体生命的认识。
研究人体之神的概念、生成、作用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的神学说。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作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形神之间的关系
形:在中医学中有二义,一指人之形体结构,二指构成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但中医学将“气”称为“无形”—肉眼不可见。
神: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中医基础知识试题
科室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3、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_______和阴阳相互转化。 4、五脏指的是 、 、 、 、 。 5、心主血脉,______;其华在 ,开窍于 。
6、肾的生理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华在 ,开窍于_______。
7、六腑包括 、 、 、 、 、 。其生理特性为________;_______。 8、、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_。
9、肺开窍于____,在志为____,在体合____,其华在___,在液为_____。 10、奇恒之府包括 、 、 、 、 、 。
11、脾的生理功能________;_______。其华在 ,开窍于 。 12、肝_____,_____;开窍于_____,在志为_____,在体合_____,其华在_____,在液为_______。 13、血液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
14、人体之精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 、 、 。
16、_____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精生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7、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________;及其化生的营气和津液.。 18、卫气的生理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津液是_____和_____的总称。其功能为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2、.肺的生理特性是( ) A.喜润恶燥 B.不耐寒热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的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
4、脾统血的含义是( )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5、.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
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6、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命门.
7、.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 )A .脏腑生理 B .脏腑病理 C .脏腑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 D .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E .脏腑组织器官结构形态
8、.六腑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 ) A.泻而不藏 B.满而不能实 C.藏而不泻 D.实而不能满 E.以补为用
9、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10、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
11、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A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12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13、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 A. 膀胱B. 三焦C. 胆 D. 脑 E. 女子胞
14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 ) A. 主运化 B. 主升清 C. 主统血 D. 主四肢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整体观念、辩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4、心、肝、脾 肺、肾5、主藏神、面、舌6、藏精、主水、主纳气、发、耳及二阴7、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8、受盛化物,泌别清浊9、鼻、忧、皮、气、涕10、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精室)11、主运化、主统血、唇、口12、主疏泄,主藏血、目、怒、筋、爪、泪13、濡养、化神14、繁衍生命、濡养、化气、化血、化神15、升、降、出、入16元气17、水谷之精、18、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19、津、液;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