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南朝时期)
作者:徐 鞠
来源:《椰城》2008年第05期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鼎立。吴国疆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南岸以南及东南沿海。吴主孙权(182—252年)利用优越的通达外海的地理条件,发展海外贸易和进行友好的国事活动,既开辟了国库收入来源,又巩固了大后方。
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为广州,广州之名自此始。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属广州管辖。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频繁,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岭南相对稳定,广州生产和商业繁荣,中原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经济、技术、交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国至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南海“丝绸之路”的中心基地和对外贸易港口,广州的首要地位更加突出,超过了交州取代了徐闻、合浦港,成为南海“丝绸之路”的主港。 广州港地位的提高,与广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地理形势有关,也与海南岛东部、经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一带航线的利用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1975年广东省的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北礁发现南朝的青釉半陶瓷六耳罐、杯,证明当时许多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航行在这条航线上。而且,并非到南朝时才开始通航,因为三国时就已有明确记载。
公元226年,孙权命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出使东南亚各国。朱应、康泰访问了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及“西南大洋洲上”诸国。(《梁书·海南诸国传》)朱、康二人归来后,分别写了《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二书,记述他们“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的情况。这既是公元3世纪时南海交通及各国情况的真实记录,又是我国(吴)与东南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实录。如康泰在《吴时外国传·扶南传》中对南海诸岛的形态和成因的精确描述,而为本书前面有关篇章中所引用。如说:“涨海中多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这里的“珊瑚洲”即指西沙、南沙群岛,“珊瑚生其上”是说岛屿与沙洲是由珊瑚礁组成。又如稍后的万震所撰《南州异物志》中讲到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时,清楚指出:“东北行,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所谓“磁石”,是指航行南海的船只在南沙、西沙群岛一带遇到礁滩而搁浅,好像被磁石吸住一样。也就是在孙权派遣朱应和康泰二人到东南亚进行友好访问的这一年,大秦(罗马帝国)贾人秦伦来到交趾(今越南境内),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伦方土风俗,伦具以事对。……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伦。咸于道物故,伦乃迳还本国也”(《南史·夷貊传》)。
自朱、康两人回国后,东南亚各国也先后派遣使者来到东吴访问,络绎不绝,尤其是扶南国。据史籍记载,从3世纪的30年代到7世纪前半期,使节的派遣至少有26次。扶南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引起了朱应、康泰的注意。康泰在《吴时外国传》中说:“扶南国伐木为舡,长者十二寻,广肘六尺,头尾似鱼,皆以铁镊露装,大者载百人。人有长短桡及篙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从头至尾,面五十人作,或四十二人作,随舡大小。立则用长桡,坐则用短桡,水浅乃用篙,皆当上应声如一。”
万震在记载南海舶的巨大规模和载人载重量外,还特别详尽地记叙帆的数量、制作和使用技术。由这一记载可见,当时南海船舶利用风力和使帆的技术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比前代大大进步。
由于对海外贸易的重视,依靠造船技术的进步,使得在三国时期,我国和东南亚及西方的海上交往十分发达。既有友好互访,也有物资交流。南海、印度洋上,巨舶穿梭,风帆片片,一派繁盛景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