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管、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
2、安全管理学的特点:系统性,决策性,前瞻性,综合性,交叉性,实用性。 3、事故的分类
伤亡事故:人或集体在行动过程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的外来能量,该能量作用于人体,致使人
体生理机能部分或全部损伤的现象。
一般事故:人身没有受到伤害或只受微伤,停工短暂或与人的生理机能障碍无关的未遂事故。 未遂事故: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 二次事故: 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
4、海因里希法则: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为1:29:300,无伤害事故就是既没有造成人身伤害,也没有造成财物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故,也称为未遂事故或险兆事故。要消除重伤事故,必须从消除大量的无伤害事件着手。 5、事故的基本特征: (1)事故的因果性;(2)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3)事故的潜伏性、再现性和可预测性. 6、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应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论据。 7、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过程:
(1)遗传及社会环境(M) (2)人的缺点或失误( P)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 (4)事故(D) (5)伤害(A)
8、事故致因理论积极的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重心就是移去中间的骨牌—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不足之处在于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单链条”化,事故灾难往往是多链条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海因里希“直观化”的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9、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1)系统原理: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安全管理的优化目标,既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运用系统原理应遵循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弹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运用人本原理应遵循原则: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3)预防原理: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并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运用预防原理应遵循原则: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原则、3E 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运用强制原理应遵循原则: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5)责任原理:管理工作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组织各级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相应的责任。 10、安全文化
(1)文化是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既包括主观内涵,也包括客观存在; (2)安全文化强调人的安全素质,要提高人的安全素质,需要综合的系统工程;
(3)安全文化是以具体的形式、制度表现出来的,并具有层次性;
(4)安全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属于文化的范畴;
(5)安全文化最重要的领域是企业的安全文化,发展并建设安全文化,最终要建设好企业安全文化。 11、安全文化的层次性:安全文化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 12、安全文化的功能
文化力应第一表现为影响力,第二表现为激励力,第三表现为约束力,第四表现为导向力
(1)影响力是通过观念文化的建设影响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对安全的态度和观念,进而强化企业员工乃至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
(2)激励力是通过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激励每一个人安全行为的自觉性。
(3)约束力是通过强化政府行政的安全责任意识,约束其审批权;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提高企业决策者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规范其管理行为;通过安全生产制度的建设,约束员工的安全生产施工行为,消除违法违章现象。
(4)导向力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观念、态度、行为的引导。 13、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有内在的联系,但不可相互取代,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
首先,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有影响和决定作用;其次,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软手段;再次,安全管理有赖于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的支撑和指导;最后,管理活动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总之,安全文化能够促进安全管理的理论与机制创新,安全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反过来又能激励安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4、安全生产五要素: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
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五要素的地位?
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可见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因此,提升决策者、管理者及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理念和科技素质,是预防事故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只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并不断提升全社会成员的安全文化及科技素质,安全生产形势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
15、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杜邦安全文化
三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三点控制:危险点、危害点和事故高发点。 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三级安全教育: 指企业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的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
三群:群策,群力,群管。 四全安全管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 “五新” 作业安全教育: 指凡是采用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使用新设备、 试制新产品的单位, 必须事先提出具体的安全要求,由使用单位对从事该工作的工人进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在未掌握基本技能和安全知识前不准单独操作。
五新作业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应急措施的应用等
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应该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三防管理:尘、毒、烟。 四查工程:岗位、班组、车间、厂区 六个一工程:查一个事故隐患、提一条安全建议、创一条安全警示语、
讲一件事故教训、当一周安全监督员、献一笔安全经费。
杜邦公司将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描述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本能反应。处在该阶段的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安全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这一阶段的事故率很高。第二阶段是严格监督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员工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仍是被动的,因害怕被纪律处分而遵守规章制度,此阶段,安全绩效会有提升,但事故发生率仍较高。第三阶段是自主管理阶段,事故率较低。企业已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及体系,员工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视安全为自身生存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进入第四阶段,事故率更低甚至趋于零,员工不但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且有意帮助别人;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和条件,而且能留心观察其他岗位;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等。
16、安全决策的分类:确定型安全决策,风险型安全决策,非确定型安全决策。 17、安全决策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安全决策者的素质要求,智囊参谋人员的素质要求,安全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18、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直线制机构,职能制机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矩阵制结构,网格结构 19、对安全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1)品德素质好,坚持原则,坚持原则,热爱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身体健康; (2)掌握职业安全健康技术专业知识和劳动保护业务知识;
(3)懂得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了解企业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和危险源,熟悉现有的防护措施; (4)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协调能力。
20、根据安全管理中安全激励形式的不同,将安全激励方法分为五类:经济物质激励,刑律激励,精神心
理激励,环境激励,自我激励(外部激励,内部激励)。 21、安全控制系统的分类
宏观安全控制系统:一般是指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应用安全监察、检查、经济调控等手段,实现整个社会、部门或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的整体控制活动。
微观安全控制系统:微观安全控制是指应用工程技术和安全技术手段,防止在特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发生事故的全部活动。
22、安全目标管理是目标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它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至每位职工,从上到下
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的总目标,层层展开各自的目标,确定行动方针,安排安全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有效的组织措施,并对安全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管理制度。
安全目标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的科学管理方法。它能有效地调动起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和全体人员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一切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积极作用;能充分体现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现代管理思想。它的实行可以全面推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
23、系统安全与传统的技术安全的区别|系统安全管理和传统安全管理的区别(论述) 24、系统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1)技术指标论证阶段; (2)方案论证及初步设计阶段; (3)工程研制阶段;
(4)生产阶段; (5)使用和保障阶段; (6)报废或退役处理阶段;
原理和适用范围
25、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OSHMS)的运行基础是戴明循环( PDCA 循环):计划、行动、检查、改进.
计划(Plan):确定组织的方针,目标,配备必要资源:建立组织机构、规定相应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识别管理体系运行的相关活动或过程, 并规定活动或过程的实施程序和作业方法等。
行动(Do):按照计划所规定的程序加以实施。 检查(Check):为了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对计划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并采取措施修正、消除可能产
生的行为偏差。
改进(Action):管理过程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因而需要随着管理活动的深入,针对事件中发现的缺陷、不足、变化的内外部条件,不断对管理活动进行调整、完善。
26、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1)输入功能 (2)处理功能 (3)存储功能 (4)输出功能 (5)传输功能 (6)计划功能 (7)预测功能 (8)控制功能 (9)决策优化功能 27、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把受伤害者的伤害分成三类:
轻伤:损失工作日低于105天的失能伤害。
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天的失能伤害。
死亡:发生事故后当即死亡,包括急性中毒死亡,或受伤后在30天内死亡的事故。死亡损失工作日为6000天。
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事故按严重程度分为四类: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常见伤亡事故统计图:伤亡事故排列次数排列图,伤亡事故发生趋势图,伤亡事故管理图等 28、事故统计主要指标 伤亡事故频率:aA 式中 a——伤亡事故频率 A——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次) NTN——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人)T——统计期间
死亡人数平均职工数重伤人数平均职工数
千人死亡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千人死亡率 千人重伤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重伤的人数。千人重伤率 伤害频率:某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由于工伤事故造成的伤害人数。伤害频率
伤害人数实际总工时数
目前我国仍然沿用劳动部门规定的工伤事故频率作为统计指标。工伤事故频率
本时期内工伤事故人次本时期内在册职工人数
29、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1)人身伤亡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含护理费)、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2)善后处理费用,包括处理事故的事物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财产损失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伤亡事故间接经济损失
(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2)工作损失价值; (3)资源损失价值 (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6)其它费用;
30、事故的原因分为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一次原因;
间接原因是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在本次事故中,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中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原因。 31、事故调查组应根据《生产安
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按事故严重程度组成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
32、事故处理原则
(1)事故是可以调查清楚的,这是调查事故最基本的原则; (2)调查事故应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3)坚持做到“四不放过”原则,即①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②当事人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③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放过;④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4)一方面,事故调查成员要有调查的经验或某一方面的专长,另一方面不应与事故有直接利害关系; (5)政府领导,分级负责。 33、事故预防是什么
事故预防与控制体现在三个方面:
(1)消除事故原因,形成 “本质安全”系统。即消除危险源、控制危险源、防护和隔离危险源、保留和转移危险源。
(2)降低事故发生频率;
(3)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的经济损失。 34、事故预防的安全设计方法
(1)能量控制方法; (2)内在安全设计方法; (3)隔离方法; (4)闭锁、锁定和连锁; (5)故障—安全设计; (6)故障最小化设计; (7)告警装置。(NQUANSE) 35、减少和遏制事故损伤的安全技术
(1)实物隔离; (2)人员防护装备; (3)能量缓冲装置; (4)薄弱环节; (5)逃逸和营救;
36、在事故预防与控制中,有哪几种安全对策,分别是什么?首选安全措施是哪种?为什么
事故预防与控制对策包括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和安全法制(3E对策)三个方面。
安全技术对策主要是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安全问题,预防事故发生、减小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安全教育对策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养,努力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素质。
安全强制管理对策是用各项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约束人的行为和自由,达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
少事故的目的。
安全技术对策是事故预防和控制的首选和最佳安全措施.
因为安全教育和安全强制管理对策都是针对机械、设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人的相关知识和操作采取的措施,由于人的多变性,也无法实现人的本质安全;而安全技术对策涉及系统设计的各个阶段,是通过设计来消除和控制各种危险,将发生事故的风险降至最小或可接受的水平,或者通过隔离、闭锁、安全装置、安全警示等方法,通过设计防止人的误操作,或者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将人员损失或设备损坏程度降到最小,因此,能从源头上减少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首选措施。 37、安全强制管理对策(大题,框架,思路,对策)
安全审查的内容:(1)可行性研究审查 (2)初步设计审查 (3)竣工验收审查
38、事故应急救援演习分为室内演习和现场演习。室内演习又称组织指挥演习,现场演习又称事故假定实
地演习。根据任务要求和规模又分为单项训练、局部演习和综合演习。
A、单项训练是针对性地完成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某个单项科目而进行的基本操作。如个人防护训练、空气监测训练、通讯训练等等的单一课目训练。
B、局部演习是针对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某个科目、某个部门进行演习,是考核各应急援救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而进行的基本工作。
C、综合演习是检验指挥部的指挥、协调能力和救援专业队的救援能力及其配合情况、各种保障系统的完善情况及员工的避灾能力等。
39、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
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物质的数量就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2Q1Q2qn≥1 Qn40、5S 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41、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安全是基础,效益是目标。安全是效益的“保险箱”。安全与效益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安全与效益始终是成正比关系的,安全好必然效益好,安全差效益必然差,安全就是效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安全就象一个“保险箱”,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安全就象一个“保险柜” ,保障着效益的最大空间。安全没保证,效益就会流失,安全发生重大事故,效益就会大打折扣 42、安全风险与事故隐患的关系
(1)安全风险来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或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2)事故隐患是风险管控失效后形成的缺陷或漏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安全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可认知性,要强调固有风险,采取管控措施降低风险;
(4)事故隐患主要来源于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要强调过程管理,通过全面排查发现隐患,通过及时治理消除隐患。
(5)但两者也有关联,事故隐患来源于安全风险的管控失效或弱化,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就会不出现或少出现隐患。
(6)风险:抽象、是一种可能性、通过辨识可以判断、可有效管控;隐患:比较具体,能排查发现,是风险演变事故是中间环节,在风险管控措施失效后出现。 43、双重预防机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