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孤立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

孤立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

2020-12-02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中原医刊2005年1月第32卷第1期Central Plains Medical Journal Jan. 2005, Vol 32, No. .l・5・87例孤立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余味文张强英[摘要】目的    探讨孤立性血尿患儿胡桃夹现象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使用腹部B超测量87例孤立性血尿患儿和84例正常组患儿卧位和直立位左肾静脉内径。结果胡桃夹现象在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正常患儿中的发病率分别为39.6%,30.7%,6.0%。胡桃夹现象患儿卧位时非肾小球性血尿组左肾静脉内径比值与肾小球性血尿组、正常组比较尸>0. 05,无显著差异;直立位非肾小球性血尿组左肾静脉内径比值与其他两组比较P <0.05,有显著差异。非肾小球性血尿组1例合并尿路感染,1例合并特发性高钙尿症;肾小球性血尿组5例行肾活检,诊断IgA肾病3例,薄基底膜病2例〔,结论胡桃夹现象不仅见于非肾小球性血尿患儿,亦见于肾小球性血尿患儿和正常儿童,胡桃夹现象可与其他引起血尿的原因并存。超声诊断胡桃夹现象时应注意观察直立位左肾静脉受压情况。    【关键词I孤立性血尿;胡桃夹现象;患儿胡桃夹现象(亦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汇    15一20min后再测量直立位腹主动脉(AO)前方及左侧左肾静脉人下腔静脉的行程中因行走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LRV)内径。左肾静脉扩张的判断参考黄建萍III的诊断标准:形成的夹角内受到挤压引起的临床症状。其病理生理尚未完腹主动脉左侧与腹主动脉前方左肾静脉内径比值(b/a)大于2全明确。孤立性镜下或肉眼血尿是小儿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倍以上;直立15一20min后再测量,二者比值大于3倍以上。症理状态,胡桃夹现象是其中重要的病因之一。本文总结1998结                    果年一2003年本院就诊的孤立性血尿患儿左肾静脉受压情况,探    1.正常组患)L 84例,符合诊断标准5例,发病率为6.0%,讨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报告如下:’年龄8一13岁,男4例,女1例,卧位及直立15一20min后左肾对象和方法                        静脉内径见表to本组87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或住院病人,    男56例,女312.肾小球性血尿组患儿39例,    符合诊断标准12例,发病例,年龄4一15岁,平均年龄9.6岁。病程3月一5年,均以反率为30.7%,年龄4一14岁,男9例,女3例,左肾静脉内径见复或持续血尿为主要表现。全部患儿均无明显浮肿、尿少、高表1。其中5例患儿行肾脏穿刺,经病理学检查,诊断IgA肾病血压等症状。全部患儿均行尿红细胞形态及腹部B超、腹部X3例,薄基底膜病2例。线平片、中段尿培养、PPD试验、尿Ca尿肌配比值、肝肾功能等3.      非肾小球性血尿组患)七48例,符合诊断标准19例,发检查,部分病人行静脉肾盂造影、腹部Cr、肾活检等检查。正病率为39.6%,年龄6一14岁,男16例,女3例,左肾静脉内径常组患儿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3一14岁,平均年龄见表10全部患儿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正形红细胞均>90%,经9.1岁。尿常规、肝肾功能、双肾B超均无异常。腹部B超为腹部B超、腹部X线平片、中段尿培养、PPD试验、肝肾生化尿日本TOSHIBA NEMIO超声仪,探头频率3. 5 MHz。患儿先取仰钙尿肌酉f比值、静脉肾孟造影、腹部CT等检查,排除肿瘤结卧位,观察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左右肾动静脉核、先天性肾及血管畸形、尿路结石,发现合并尿路感染1例,情况,测量腹主动脉前方(a)及左侧左肾静脉内径(b)。直立合并特发性高钙尿症1例。表1仰卧位和直立位各组左肾静脉受压情况比较组别仰卧位直立位a(mm)b(mm)b/aa(mm)b(mm)正常组      2.40士0.854.91 11.332.41土0.322.08土0.576.68士1.48     3.61 10.57肾小球性血尿组122.51土0.915.2011.512. 55 10. 39      2.15士0.436.86士1.65       3.65 10.58非肾小球性血尿组192.32士0.805.92 11.  86      2.89+0.51.1.98士0.767.68士2.08       4. 34 10. 62 0注:.与正常组及肾小球性血尿组比较,P >0.05,无显著差异;△与正常组及肾小球性血尿组比较,P <0.05,有显著差异。                          讨论(胡桃夹现象)[’〕。形成血尿的主要原因是扩张的左肾静脉与左肾静脉通过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狭窄间隙    肾盂肾盏粘膜下有交通支,当左肾静脉痰血时粘膜下静脉窦内回流人下腔静脉。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正常压上升导致出血。.目前,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伊为45”一600。此间隙充以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和腹膜,一般左藤克己认为川诊断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膀胧镜检查为左肾静脉不致受压。但在青春期身体快速增长、椎体过伸及体形侧上段尿路出血;②尿钙排泄量正常Ca/Cr < 0. 2;③尿中红细变化等情况下,此间隙变狭窄,夹角变小,造成左肾静脉受压,胞形态正常>90%;④肾活检呈微小变化或正常;⑤腹部B超血液回流受阻、肾及周围静脉#血,形成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和CT检查LRV扩大;)LRV与IVC之间的压差在0.49kPa以上[1'1a Wolifsh等则认为诊断标准只有两条:①尿中红细胞相作者单位: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差显微镜检查00%以上为均一型;②超声检查见左肾静脉受压,并主张尽可能减少侵袭性检查[[3)。由于左肾静脉受挤压后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的左肾静脉高压是产生血尿的主要原因,所以左肾静脉高压是诊断胡桃夹现象的金标准。但在实际诊断时左肾静脉压力的测定却因有创、复杂而难以做到。B超诊断15一20min后立位侧量,非肾小球性血尿组LRV比率b/a与正常组及肾小球性血尿组比较P <0.05,有显著差异。田绍荣等胡桃夹现象目前被认为是首选的无创伤检查方法[(4)。胡桃夹现象所引起的血尿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多发年龄为13一15岁,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为24:5。为一侧性(左侧)非肾小球性血尿,出血程度不一,多数因突发性肉眼血尿被发现,也常在尿常规检查时发现无症状性镜下血尿。病程中可有数次及反复观察到:仰卧位时LRV受压,直立位时SMA与AO夹角变小,脊柱后伸位时LRV受压明显,膝胸卧位时已扩张的LRV得到级解,这说明仰卧位及直立位时小肠的重量拉紧了肠系膜根部,使SMA和AO夹角变窄而压迫LRV,膝胸卧位时重量移开,不再产生压迫,因此左肾静脉不再扩张[71。因此.超声诊断胡挑夹现象时应注意观察直立位左肾静脉受压情况。参考文献                   性肉眼血尿,有时持续数月或一年多,并多在剧烈运动后及傍1孙安远,杨核华.谢恺庆.成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并IgA肾病三晚出现血尿,可伴有全身倦怠,左腹部疼痛,左腰部不适、疼痛。例.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1,17(6);364.运动和感冒可为诱因,病程可持续几年。从理论上讲胡桃夹现2伊膝克己,甲能深雪,川口洋,等.小儿‘:寸汁为非系球体性血尿.小象所引起的血尿应为非肾小球性,且不影响肾功能,预后良好,儿科临床,  1988,41(3);463.小儿随着年龄增长,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疲血得到改善,同时3  Wolfish NM, Mclaine PN,Matrin D.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 fre-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周围脂肪结缔组织增加,左肾静脉受压程qu  ency and diagnosis. A Lesson in conservatism. Clin Nephro1,1986,26度缓解。但从目前观察到的病例看,有些血尿患儿在排除其他(2):    肠 ̄100.疾病的基础上,可确诊为单纯性胡桃夹血尿。但也有一些血尿4宋红梅,魏琅,非肾小球性血尿的病因、检查方法及评价.中国实用患者既有肾脏疾患(I护肾病、轻微病变、IgM肾病等),又同时儿科杂志,  2004,19(2);67-69.出现胡桃夹现象。在非肾小球性血尿的患儿,也应排除急、慢5陈以平.胡挑夹性儿童血尿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3(2):65一68.性泌尿道感染,尿路结石,特发性高钙尿症,先天性肾及血管崎6黄建萍,白克敏,杨雾云,等.B超对小)L非肾小球性血尿与胡桃夹形,肿瘤,结核等疾病。正常儿童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胡桃夹现现象的探讨.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5,1:13一15.象。本组病例胡桃夹现象的发病率在非肾小球性血尿组为7田绍荣,杨界云,张惠,等.实时超声诊断儿童直立性蛋白尿和非肾39.6%,肾小球性血尿组为30.7%,正常儿童组为6.046,与文性血尿—  胡挑夹现象.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9) :37一38.献报导相近(5,61。(收稿日期:                 2004 -04 -25)本组病例卧位时各组LRV比率b    /a比较P >0.  05,直立眼日.  q民习协三处・手术植入法治疗拓痊1894例张战胜    我科从1994年3月一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植人疗法诱它治疗,或再次植人疗法。疗效标准:痊愈为皮损全部消退,显导免疫治疗m优189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效为皮损消退60%以上,有效为皮损消退占20%以上,无效为资料与方法                        皮损消退不足20%或增多。    1.病人人选标准:临床上符合kw疵疹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结                    果病变。治疗前无使用任何药物治疗,或有治疗者停止治疗3个    1894例中2周 ̄1月优体消退者为367例,1一2月沈体消月以上,再做植人疗法。退者为1044例,2月优体消退者为392例。痊愈1803例,占2.1    894例患者中,男922例,女972例,最小年龄8岁,最95.19%,显效42例,占2.21%,有效10例,占0.5%,无效39大46岁,平均27岁。病程24天一22个月,平均11个月。皮例,占2.06%。总有效率97.40%。损主要分布在拓部位,约65%,分布在指趾趾拓面26%,分布治疗中除3%的患者出现植人部位红肿化脓超敏反应外,    在趾背侧占4%,数量3-56个不等,平均29.5个,米粒至蚕豆未见其它不良反应。大小,表面粗糙、微隆角化性皮损。讨                   论3.治疗方法:    选择一庆体,用尖刀片切除绿豆大小皮损,剥    断疵是由人类乳头瘤空泡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去角质层,把疵体扇形切开,植人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处,并缝病。也是一种较顽固的疾病,泛发性坏优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生合皮肤。活。以往采用激光、冷冻等治疗痛苦较大,复发率高,采用中西    4.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2周复诊1次,连续复诊4月,并药物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效果差。我们采用手术植人疗法,记录以下指标:①停止新皮损出现时间;②疵体萎缩时间;③疵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杀死乳头瘤病菌方法简便,疗效高,值体全部消退时间。4个月内抚体无萎缩脱落者为无效.改为其得临床推广。(收稿日期:2004-04一11)作者单位:453001)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