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讲述了宋濂为激励后生马君则而现身说法自己年幼时求学的经历与环境。
我看到文中的宋濂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比如尊师重道,即使面对老师的训斥,并没有感到难堪,而是表现的更加尊重老师,礼节更加周到;信守承诺,借了别人的书,就算是冬天,砚台里的墨汁冻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放松,抄录完后就赶紧给人家还回去,不敢稍有越过约定的期限。
在文中我特别注意到一点,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衣着破旧而同学者衣着华丽就感到自己低人一等。相反,他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丝毫也没有表现出羡慕的意思。我觉得这在现代社会是很珍贵的品质。快节奏时代中,人人都讲究时尚,要跟随潮流,甚至稍有一点落后,就会被别人所耻笑。社会上充斥着攀比的坏风气,这在学生之间尤为突出。所以学校才会统一制做校服,从而杜绝了攀比的坏风气,但是在同学之间并不能够彻底杜绝。有的学生甚至为了一条小小的发带不吃不喝几天,只为买到和别人相同的一款,只为满足自己的那点虚荣心。甚至在某些同学眼里,这居然是一种常态。长此以往,就算有的同学并不攀比,但当自己没有和他人相同的东西时心中不免也会有一种自卑感,甚至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循环反复,这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也形成了社会上的攀比风气。
面对物质上的匮乏,宋濂却没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而不是物质上的攀比。我觉得现代人更应该学学古代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吧!物质的确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但是却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将目光全部着重于物质生活,还要去追求我们的精神方面的满足,去做一个知世俗而不世俗的人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至今我都没有真正读懂勤苦的真实含义,我自诩聪明绝顶,任何老师讲的东西,只需稍稍意会就能学透,于是乎对学习很不用心,幸得遇到了几位良师,成绩才没有下滑。但当读了《东阳马生序》之后,我才发觉我错了。
宋濂,明初着名诗文家、政治家,官之副宰相,年幼家境贫寒,但勤勉励学,终成一代文豪、政治。是什么让这个穷小子取得如此之成就呢?是勤奋,是信念,是执着。
小时候,宋濂就十分好学,但因家贫,无钱买书,只得向别人借,亲手抄录,并在规定时限归还,在酷冬时节也不例外。试问你不要说在酷冬抄书,就算在初秋时节叫你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恐怕也很困难吧!更何况在寒冬天气亲手抄录了,你想想手指僵硬,寒风扑面的情景也应该十分心悸吧!到底是什么让他这么执着呢?
成年后的宋濂外出求学,在求学途中的艰苦,校舍生活的简陋,老师态度的恶劣与严厉。在一次次冲击着宋濂,假如他向前迈一步,那迎接他的将是成功,但这一步却是理智和理性的厮杀,而向后一步,同样,迎接他的只是水月镜花下的火海,这一步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宋濂选择了前者,到底是什么让他这么执着呢?
是信念,是勤奋。之所以他会成功,是因为他坚信只有勤奋才有成功的资本,只有刻苦才有美好的明天!
再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倍感羞愧,宋濂在物质生活短缺、无师咨询的艰苦条件下自学成才,在优越的今天,我们竟连其千分都比不上,是否我们该反思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送东阳马生序》讲述的是现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讲述他们的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腻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致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
豪艰苦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侥幸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爱我如今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由于家贫以致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他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蜿蜒,他照旧会按照商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点,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成绩。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褴褛烂,但他素来都不艳羡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咱们如今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成绩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咱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咱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咱们的条件太好了,让咱们只懂得享用,却不懂得利用。咱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细心的想一下,中国现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咱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心而已。如今的咱们很侥幸,咱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前些时候,我又预习了一篇名叫《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让我获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从文中我们知道,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
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把心思放在比吃穿上,对自己的成绩毫不在意,每逢考试都一心思地想着多抄几道答案,多对几道题目,却从不肯自己好好用功读书,真是可悲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费尽了他们所有的心思和精力,为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殊不知我们却弄巧成拙,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能怪谁?怪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单单是嘴里说着,自己长大以后要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实际行动呢?天上永远不会掉下黄金,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
一是要勤奋。宋濂家中贫穷,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笔录,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终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
二是要虚心。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好机会。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如此强烈的对比,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了宋濂的求学之苦。处于当代社会的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
宋濂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所以去借书,拿回来抄;又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来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老师去请教。尽管他每天只有两顿粗茶淡饭,尽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尽管他饱受了风霜之苦,但他却不羡慕有钱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最终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人。
这个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励了我,它同时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
可是现在,有太多的学生都普遍的认为;自己家中的学习条件差,因而成绩不如学习条件好的学生。这种想法是特别得错误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学习虽受环境条件影响,但只要肯去克服,恶劣的环境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这使我想到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书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四处借书看,他很希望能够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无法点灯读书,正当他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读书,从此,匡衡每晚就借着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
后成了著名的学者
这是个催人奋进的故事,但同时又印证了那句话: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获得成功。
所以,让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跨越环境的障碍,打开一片新天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读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觉得,宋濂也是一块金子。而这块金子,是因为它经历了无穷的磨难还有还有它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才得以焕发出永远夺目的光芒。
宋濂从小就特别爱好学习、读书,但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如愿以偿。勤奋好学的他不得不借书抄书,就算天气再恶劣,也不会有一丝松懈,也要把书及时归 还。因为他的守信,许多人都把书借给他,他也因此得以广泛遍读群书。长大后,宋濂的求学经历更是艰难,他听从前辈的批评,认真地吸取知识,最后收获了很多 学问。他曾因为求学路途漫长、天气寒冷而倒下,但他好学、坚定不移的心却热情着、跳动着。他从来不顾自己的生活,他觉得能读书就是最快乐的。
宋濂能够有现在的成就,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和坚持不懈,正是因为他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对老师的恭敬.......这一切都成为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宋濂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学有所成了,当今我们的学习环境及条件都非常优良,是不是更应该刻苦学习、珍惜学习环境呢?即使我们做不到宋 濂那样大的成就,但我们应该使自己在提升一个层次、让自己的学习态度再端正一些、使自己的读书热情更高涨。其实,客观的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主观 上的努力。
宋濂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言必行的优秀品质。他不管天气有多恶劣,都不放弃抄书,也不把书晚些归回。所以,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这正是他用实际行动换来的行必果。
勤励奋勉是我从宋濂身上看到的刻苦;勤学好问是我从宋濂身上学到的态度;言必行,行必果是我从宋濂身上得到的忠告。
我会用这些收获,换取一个更加爱学习、更加会学习的自己。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我十分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可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此刻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十分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此刻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可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此刻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富足的家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这样会把我们培养成一个懒惰的人,没有上进心,不能自力更生,使我们不想学习。当我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之后,我对学习又有了
新的认知。
宋濂是我国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却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来买书看,只好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在约定的日期之前换回去。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而现在,我们的学习环境比当时要好上数百倍,我们每天坐在明亮的教室,老师们一丝不苟地向我们传递知识,没有寒冬的烈风,没有长途的跋涉,也不需要亲自抄书,而我们自己有没有像宋濂一样去刻苦认真的学习呢?
我们都坐在教室里,但有些人的思想却早已飘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是左耳进右耳出,就像原文里说的一样: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日优越的条件下,要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近来,我读明代学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获益匪浅。作者的求学精神固然可贵,但他那种守信用的良好品德更令人敬仰。
宋濂家境贫寒,在无从致书以观的情况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能坚持做到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正由于作者守信用,所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学有所成,除了主观方面的努力之外,藏书之家乐于借书给他,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宋学士在文中特意提到这点,也说明他对成才的因素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可以说,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我们前辈身上十分明显地表露出来,而宋学士正是让人尊敬的前辈之一。
曾几何时,这种美德在一些人心目中渐渐被忽视了。即使在今天,
不守信用的人和事经常可以见到。
有个成语叫背信弃义,它的意思是不守信用和道义。宋濂借书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便是守信用的具体表现。守信用是一个正直的人必须具备的品德。相反,那种背信弃义的人则为人们所指责、所唾弃。我们应仿效宋学士的做法,养成守信用的良好品德。在同学中,有的夸夸其谈,说而不干,被人讥笑为许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奉劝有这种毛病的同学好好改一改。
如果整个社会把守信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大家都能以守信用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