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自我书写
2021-11-23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14年第10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0.1 0,2014 (总第1 5 2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erial No.152 从 小团圆 看张爱玲的自我书写 李 文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 张爱玲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盛九莉的故事,书写了自己个人的成长史、 家族史和情感史。小说通过时九莉与母亲蕊秋、恋人邵之雍以及童年往事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爱情和童 年的难忘回忆。文章据此分析张爱玲在创作《小团圆》时持有的老年心态和对自我形象的文学化书写。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九莉;自我;老年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4)10—0003—03 2009年,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面世后,在华语文学 中的蕊秋一样一点也不爱自己的女儿吗。事实上,当张爱 界引起巨大反响。香港作家迈克说:“一翻开就叫人魂飞魄 玲的母亲黄逸梵在她八岁回国后,就注重培养张爱玲的欧 散,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 洲淑女风范,让她学绘画、弹钢琴、学英文。这位一直“缺 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 席”的母亲在张爱玲人生中的关键时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 廉价的同情。’,[ 张爱玲在小说中将自我的人生历程设定在 用。在她小时候,母亲不顾张爱玲父亲的反对偷偷把她送 童年到三十岁这段时间,将自我“他者化”为女主人公盛九 进教会办的黄氏小学。为了让张爱玲去英国留学,母亲即 莉,描写了九莉一生中的某些重要阶段,其中重点写了九莉 使手头钱不多,还是给她请了一位英国人补习数学。为了 的童年生活,九莉与母亲蕊秋、恋人邵之雍之间的恨和爱。 让她今后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黄逸梵教她煮饭,用肥皂洗衣 据此我们得以双重审视作为九莉的张爱玲在晚年时是持有 服,甚至还告诉她点灯后别忘了拉上窗帘,这无疑让爱玲此 怎样的心态对自我形象进行文学化的书写。 后在港大学习时省了不少事。初到港大,黄逸梵让李开弟 一、苦痛的亲情回忆.理性反思的缺失 作为爱玲在港期间的法定保护人。在母亲的遗物中,有张 张爱玲在晚年创作时无法疏离母亲对自己造成的伤 爱玲和弟弟的两张照片,一直被母亲珍藏,后来作为遗物留 害,在小说中流露出了对母亲积蓄已久的怨怼,让文中的九 给了张爱玲。实际上,母亲并不是不爱她,黄逸梵作为一个 莉对母亲的关爱始终保持冷漠,并将母亲塑造为一个自私、 时代的新女性,她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是大处着眼。但从 冷酷之人。 小母爱的缺失让爱玲希望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能更世俗化一 九莉说过:“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 点,能在生活的小事上多关心、鼓励和帮助她。张爱玲在 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 ̄E21241《小团圆》中九莉的 《造人》中对母爱曾作过独特阐释:“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 母亲蕊秋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缺席,张爱玲在《私语》 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 中写道:“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 也同样具有——我们似乎不能引以为傲。人之所以为人, 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3] 蕊秋在九莉的生命中 全在于高一等的知觉,高一等的理解力。”_4 在张爱玲看来, 是一个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的过客,母亲传授给九莉的唯 母亲的自我牺牲是理所应当,而真正的母爱是母亲要体会 一一项本领也就是理箱子。从小缺少细致入微的母爱关怀 孩子的心中所想,知晓她到底真正想要什么,对于这一点, 让九莉对蕊秋的感觉是厌恶和反感。九岁时蕊秋牵着九莉 显然黄逸梵没有做到让张爱玲满意。 的手过马路,九莉的感觉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 当张爱玲在她老年时回顾过去的成长岁月,对母亲难 手上。母亲留给九莉的印象也总是严厉而冷漠。九莉的姑 以释怀的冷漠情感始终郁积在内心,萦绕在晚年生活的周 姑让她给母亲写信,九莉想不出话来说,永远是“在用心练 围挥之不去,她自始至终都认定母亲是不爱她的。幼时与 琴,又要放寒假了,此外随便说什么都会招出一顿教训”。 母亲的疏远,使得张爱玲没有与母亲建立太深厚的感情,当 当九莉帮着母亲铺地毯时,蕊秋会嫌弃她笨手笨脚而骂她: 她成年后回头再看这段母女情,依然对母亲心存芥蒂,故事 “你这是干什么?猪!”母亲的训斥和责骂对从父亲家出逃 的最后也没写出对母亲的感悟,一个“坏”字将母亲的形象 后渴望在母亲这里得到关爱的九莉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心 最终定格。母女之间的矛盾仅仅是母亲一个人的问题吗? 灵的受伤。成年后的九莉一再向姑姑和恋人强调要尽早还 张爱玲在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时是不是缺少了一种 清母亲为她上学所花的钱,她不想欠下母亲的任何人情。 对自我的反思?从小养尊处优的大小姐生活让她基本的生 晚年的蕊秋临终时写信来只想再见她一面,九莉也没去,在 活技能欠缺,从父亲家逃出与母亲住在一起后,独立生活的 九莉看来,即使与母亲见面,从小脑海中母亲冷漠而严厉的 能力太差,开朗活泼的少女可爱不见了,淑女的规范一样也 形象也不会改变,更不会给她带来多大的感动 没学会,她太让母亲失望了。张爱玲自己也承认在现实的 九莉是张爱玲在小说中的化身,张爱玲为什么将九莉 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最后因为钱与母亲生分,也因为 描写为一个如此冷漠无情的人,现实中的母亲果真如小说 张爱玲骨子里是个喜欢享乐的人。在《童言无忌》里,张爱 [收稿日期]2014—03—13 [作者简介]李文(1990一),女,西南大学文学院在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3 ・ 玲也谈到“从小似乎我就很喜欢钱”,“一学会‘拜金主义’这 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 道钱的好处”,“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 东西。”口 她手上没有钱只好向母亲要,母亲不愿再无限 制地满足她,“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拿钱,为她 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 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l3 在张爱玲看来,她从金钱偿还中试图获得心理上的安 慰,来弥补她对母亲的亏欠,这样她才能将母亲从此在自己 的心底抹去。自传体文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写作主 体的自我反省和对自我弱点的揭发,“除了这种揭发和暴露 之外,更需要的应该是超越于外在感性体验层次上的内在 深层的理性思索,或者说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基础上的感悟 和警醒。” ]因为张爱玲从小没有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生 活,成年后一直也没有孩子,那么对张爱玲来讲她是无法体 会到母爱的真正内涵,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许能体谅她对 母亲的这种不理解和不认同,使得她在晚年写作时仍抱着 深深地怨恨去回忆书写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那些不愉快的事 情。 二、甜蜜的爱情书写,崇拜卑微的姿态 张爱玲怀着对初恋的美好回忆,没有丝毫伪饰的书写 与恋人之间甜蜜悲凉的爱情故事。当爱情来临时,九莉像 所有女子一般的矜持;当与恋人走入婚姻殿堂后,九莉又自 觉维护着爱情的美好,甚至对邵之雍的出轨行为一再保持 理解和宽容;当婚姻对九莉带来的失望和伤害太大时,她忍 痛割爱,壮烈而决绝地离去。 在张爱玲的人生故事里,胡兰成是一个不能缺席的角 色。他让她在二十二岁时享受了恋爱的快乐,同时也带给 她无尽的伤痛。张爱玲把他们的故事写进《小团圆》,我们 看到她在爱情当中的姿态卑微而又痴迷。《小团圆》中,九 莉在之雍走后,会把一烟灰盘的烟蒂都收在一只信封里,她 爱他爱到包容他的一切。对于之雍到武汉时与医院护士小 康小姐的恋爱,九莉想“在内地客邸凄凉,更需要这种生活 上的情趣”,他与辛巧玉的恋爱,“她不怪他在危难中抓住一 切抓得住的”,知道邵之雍与房东日本主妇发生了关系,九 莉也认为,“这种露水姻缘她不介意,甚至于有点觉得他替 她扩展了地平线”。九莉一直在维护着这个滥情之人,不惜 为他的到处留情寻找种种借口,只要之雍心中还有她,还爱 着她就够lr,陷入爱情的女人对男人永远是这样的倾心倾 力。 张爱玲把她与胡兰成发生的爱情故事写进小说时,她 的态度是真实而忠诚的。张爱玲自己也说过,《小团圆》是 个爱情故事,不是打笔墨官司的白皮书,里面对胡兰成的憎 笑也没像后来那样。但无疑她把这段恋情美好化了,她始 终没有写出邵之雍的可憎之处而处处为其滥情找借口。张 爱玲抛开了现实中胡兰成的负心所带给自己的巨大伤痛, 描写了二人之间浪漫美好的爱情往事。她崇拜胡兰成,“她 崇拜他,为什么不能让他知道?等于走过的时候送一束花, 像中世纪欧洲流行的恋爱一样绝望,往往是骑士与主公的 夫人之间的,形式化得连主公都不干涉。.[z]142在她的追忆 中,没有“汉奸妻”的头衔带给她事业发展上的巨大阻碍,没 有因为他的出现让她的文学创作陷入止步不前的困境,有 的只是刻在她脑海中胡兰成那美好而又憧憬的半侧面。 “他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 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棱,”r2 J1 张爱玲崇拜 她,纵然二人之间有隔离也无法消除她无所顾忌地去爱他, 与他之间发生的爱情将成为张爱玲人生书写中挥之不去的 美好记忆。 《小团圆》中,九莉形象与张爱玲本人是重合的,她真实 而又坦诚地记录下这段爱情故事的点点滴滴,直到她晚年 回忆起来,对胡兰成落笔之间依然有暖暖的爱意。在理智 上已对胡兰成恩断义绝的张爱玲,仍在内心深处珍藏着对 胡兰成那种短暂而真挚的初恋感觉。诚然,晚年独居的张 ・ 4 ・ 爱玲没有丈夫孩子的陪伴,内心的孤苦只有靠美好的回忆 治愈。纵然胡兰成劣迹斑斑,可在邵之雍形象的塑造上,张 爱玲把他描写为一个有足够的聪明与机趣,有应付自如的 才情与智慧,与她志同道合的男人。在张爱玲回忆结束之 时,九莉的梦中出现了美丽的画面:有她和之雍的孩子,之 雍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张爱 玲在生活中没有得到的,她通过文学创作来做一场梦,希望 在这梦里实现生活中未及实现的愿望。张爱玲秉笔直书的 描写表达出自己没有爱错人,她回忆三十年前的胡兰成,她 释怀了,也体谅了他,“他是这么个人,有什么办法”,胡兰成 终究还是《小团圆》的主角,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爱 情故事背后难得的坚毅与勇敢。张爱玲在给宋琪夫妇的通 信中写道:“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 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l】。j她用温暖 而深情的文字写下了她与胡兰成在动荡岁月里的倾城之 恋,张爱玲想表达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幻灭后,留给她的是 经历和人生。 三、难忘的童年记忆。故土家园的怀念 被斥为“文化汉奸”的张爱玲被文艺界的大小人物口诛 笔伐了几十年,严酷冷漠的政治环境使得张爱玲远离大陆, 晚年在美国过着离群索居的孤苦生活。她在孤独寂寥的环 境中沉浸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小说为她建造了一处心灵 的栖息地,用来抵挡来自外界的流言,她可以在这属于自己 的一方小世界里追忆前尘往事,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 验。 张爱玲说过:“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 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如要证 明自己的存在,抓住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 于古老的记忆,这比晾望未来要更明晰、亲切。-E6]当张爱玲 站在人生晚年的位置时,她想要记录下过去久远的记忆,因 此在晚年创作完成了刻录她三十年前人生经历的自传体小 说《小团圆》。从小说的叙述过程来看,她尤其对童年发生 的事情记忆犹新,小时候的人、事、物不断插入到张爱玲正 常的回忆书写中去。张爱玲运用了一种蒙太奇式的闪回叙 事技巧,即中止或中断某一正在进行的线性叙事脉络,而退 遁至由这个叙事话语引起的另一条叙事脉络中,从而开始 另一次寻找回忆的旅行。在《小团圆》的第三章,开头写九 莉从港大毕业回来后与姑姑住在一起,姑姑提到了蕊秋离 婚的原因,九莉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蕊秋在她八岁那年回 国后发生的种种事情:母亲的饭后训话,和竺家纯姐姐蕴姐 姐的姐妹情谊,父母离婚后韩妈带着她和弟弟到大房的小 公馆去拜年等一些难忘的回忆。第六章首先叙述了姑姑与 已经二十多岁的九莉谈起蕊秋的感情私事时提到了诚大侄 侄,之后作者正常的写作思路被打乱,将九莉的记忆拉回到 四岁时母亲和姑姑出国后在天津的生活。韩妈带着她和弟 弟去诚大侄侄家做客,父亲的姨太太爱老三搬进家来后给 她做新衣,父亲请的先生给她上课的故事等等。 小说是一种回忆,“从生理上说,人到老年的记忆力会 慢慢衰退,但是生命前半期的经历却会慢慢重现和加强。 而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们来说,这种回顾和反思最直 接的方式就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L ]张爱玲对过去的 生活有着详细的描述,然而却对就近发生的故事只字不提。 在《小团圆》中她没有写离开上海后在香港呆了三年期间自 己的谋生经历,也没有写在美国为了生存如何艰辛地辗转 于各个文艺营栖身,更没有描写在美期间与赖雅相识相恋 相伴的美好爱情故事。久远的记忆如此清晰,就近的记忆 模糊不写,这其中跟晚年张爱玲的创作心态有很大的关联。 一方面晚年蛰居美国的张爱玲过着闭门谢客,离群索居的 生活,此时的她人生酸甜苦辣都已尝遍,心态上趋于平和, 形单影只的老年处境加上异域流离漂泊的精神流亡让她更 容易产生一种对故土家园的怀念,她想用温暖的回忆填补 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另一方面,张爱玲在她三十二岁时 离开放士,从此便开始了无根的辗转流离生(下转第78页) 大突破。它涉及到了通俗文学以及相应的文学娱乐消遣功 能的探讨,基本上能够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下的文学现实。 而且对于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完善,比 如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网络文学或 的观点。合作探究式教学也称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 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自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 提,以教材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 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质疑、表达、解决问题的机 会,学生通过自身探究、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多种解决疑 难问题的方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 影视文学的相关介绍和分析,可以专题讲解和讨论的方式 进行,选择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或影视文学作品及对其评 论进行理解,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 生进行网络小说、诗歌等方面的创作,或进行影视剧本的写 作练习,并交换各自的作品进行学生问的互评。不再是只 重视传授教条的概念、原理、规律这些死的知识,而是更注 重对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 分析批评文本的能力。 2.调整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 自主创新的能力 《文学概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刻 板,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的“满堂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 趣和积极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照本宣科,忽视 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实际,“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产 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 据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来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 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 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注重启发学 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合作探究 式等,并配合多媒体和网络教育平台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 学生的理论转化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 人才。讨论式教学可以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通过对经典 文本的阅读,组织学生围绕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讨论,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鼓 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比如在“文学与审美”这一章 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论美的艺术》和《沧 浪诗话・诗辩》两个文本,然后围绕“文学艺术的特性是什 么?”和“文学的审美属性表现在哪里?”两个问题让学生进 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西方的康德和中国古代的严羽对文学 特点的论述中进行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当下的文学现实各 抒己见、不拘一格,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并勇于坚持自己 种教学形式。”口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很好地突出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以及合作 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文学写作这一章的教学中, 围绕学生自己在进行文学写作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实际遇 到的问题,结合本章的经典文本阅读,分四个小组,每组8 个人,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体会和感受,对“文学写作需要 哪些条件?”“文学写作中的心理机制?”“是否有灵感的来临 及其表现?”等问题进行个人和小组探究,学生个人可充分 展现自己的实践体验和认识,并和本小组的成员进行合作 交流:看看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创作者那里是如何呈现的? 这样写和那样写有什么不同?按照小组讨论的意见修改自 己的作品又会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 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文学写作的能力,而且锻炼他们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 新能力。-[43只有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适应专业定位 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 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增强《文学概论》课程的 实践性和应用性,从而推动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 考 文 献] [1]周兴华.文学概论课程的“应用性”与相关思考[J].浙江万里学 院学报,2008(5). [2]郑仪东,彭彦录.体现《文学概论》课程实践品格的改革设想 [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Ol1(1). [3]张嫒,宋兴斌.探究式教学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 探索,2O13(8). [43周显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结构化程序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j].学习月刊,2o1O(30). [责任编辑:曾宏] (上接第4页)活,日子过得艰辛而落魄。她离开大陆的决 定是明智还是不幸我们无法妄下论断,但从之后她的文学 创作和个人生活来看,张爱玲的生活状况远没有在上海时 那么风光,即使后来与赖雅携手走人婚姻的生活,可三十岁 的年龄差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让二人很难在精神上达到真正 的契合。《小团圆》中九莉这样说:“对于汝狄,她也不相见 恨晚,他老了,但是早几年来未见得会喜欢她,更不会长 久。”孤单一人在美国无依无靠,赖雅的出现让张爱玲从内 心上有了归属和依靠,也许二人之间更多的是艰难处境下 相互之间的一种扶持和帮助。还有一点,张爱玲闯荡美国 文坛没有获得巨大反响,晚年的婚姻生活平平淡淡,甚至到 最后充当了保姆看护的角色照顾生病的丈夫,独居时对别 人的拜访也是拒而不见,当发现有人知道了她的住所后就 会立刻搬家。孤傲的张爱玲从内心深处不愿写自己晚年生 活的孤苦,她更愿意在自己的这本人生故事中记录下与母 亲相处时的种种细节,即使回忆不那么愉快,但母亲在她的 心世界,但这一次,在《小团圆》中,她为自己剖白。她将自 己的难言之隐留于一纸文书,让那些曾陪伴过她的人们超 越时空共存于同一个文学世界里,将所有的情感重新聚集 在那曾经团圆的梦境中。 我们在《小团圆》看到了张爱玲孤傲清瘦的身影,里面 有她现实生活的映像式对照,这让读者不得不将主人公九 莉和张爱玲本人联系起来。但其实九莉是张爱玲自我选择 后的女主角,她的主观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涂抹掉了她潜意 识里所希望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张爱玲在写作《小团圆》的 过程中反复涂改,她将现实与小说中的故事不断重写、改 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她晚年创作时心态的复杂。纵然在小 说中张爱玲缺乏一种自我的省思和批判,可是这对于文学 创作又何尝不好,小说本来就是作者将自己美好的愿景用 文学化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从小团圆这个作者命名的题目 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内心中对亲情、爱情和故乡的一种向 往和怀念。 心中,永远是一种令人心仪的生活风范的象征,是她所倾慕 的榜样。她也愿意花大量的笔墨描写和胡兰成之间让人议 论纷纷的乱世之恋,毕竟那是她曾经用了真心深深爱过的 个人。她也只有在故乡童年的世界里,在上海的文坛上 看见那个努力的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的自己。 一[参 考 文 献] [1]艾墨.《小团圆》揭发了什么[N].南方周末,2009~03—26 (D21). [23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 艺出版社,2009. [3]张爱玲.流言[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2009. 四、结语 《小团圆》真实地再现了张爱玲本人的生活经历,毫无 保留地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作者的爱恨情仇自然流露于 字里行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许子东教授说:“张爱玲那 时是个五十多岁,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还是能怀着那么丰 富的感情去记录它,这是一个文学创作家、一个艺术家的不 凡之处。”张爱玲个性孤僻,很少会在作品中展露自己的内 ・ [4]杨联芬.小团圆:张爱玲的“忏悔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2011(3):149. [5]张丽斐.张爱玲遗作:《小团圆》解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O10. E63张洁宇.“张看”与“看张”[J].文艺争鸣,2009(10):98. [责任编辑:曾宏]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