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身份鉴别技术与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传统身份鉴别技术与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2021-06-27 来源:爱问旅游网


传统身份鉴别技术与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一、传统身份鉴别技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传统系统使用的身份鉴别技术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

(一)个人识别码及密码

两者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这种方式的关键是用户需要牢记某一特定信息(识别码、密码),一旦用户本人遗忘即无法证明自身身份从而被拒之门外;若识别码(密码)被他人获悉,则他人可轻易假冒合法用户的身份进入受控区域。目前,基于这一身份鉴别机制的门禁/出入控制系统仍在普遍使用。不难看出,这种门禁/出入控制系统的安全性、易用性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一旦非法入侵者假冒合法用户进入受控区域,系统的审计核查机制根本无法发现非法入侵事件的发生,更无从提供非法入侵者的相关信息。

(二)IC/感应式ID/RFID卡证件(以下简称电子卡证件)

与前一类型相比,这种方式显然有了明显进步。合法用户只需要持卡即可进入控制区域,因而没有因忘记个人识别码或密码而无法进入的问题。这一身份鉴别技术的问题在于:

1.电子卡证件存在被伪造的可能;

2.电子卡证件无法确保持卡人就是证件真正的所有者,换言之,电子卡证件可能被他人借用或冒用;

3.人工查验存在着出错或是徇私舞弊的可能,同时持卡人有可能进入非授权区域;

4.电子卡证件遗失会给合法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不便。

由于存在着电子卡被借用、冒用的可能,因此人员出入的原始记录难以进行事后审计,从而导致系统的审计核查机制失效;据有关统计,目前基于电子卡证件的门禁/出入控制系统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二、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看好

生物识别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安全技术,也是本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生物识别技术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比尔·盖茨曾预言:“以人类生物特征--指纹、语音、面像等方式进行验证的生物识别技术在今后数年内将成为IT产业最为重要的技术革命”。可见其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之巨大。

(一)指纹、掌形、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与上述两种传统的身份鉴别技术相比,基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显然要高得多。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人类的指纹、掌形、虹膜等生理特征都存在着唯一性,因而这些特征都可以成为鉴别用户身份的依据。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门禁/出入控制系统(指纹锁) 数年前已经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从指纹锁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该技术还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用户配合的程度高。用户在指纹采集过程中需要直接接触指纹采集仪,容易产生被侵犯的感觉,导致用户对指纹识别技术的接受度降低;

2.部分用户的指纹难以采集,存在着较高的系统拒绝录入率问题;

3.实验表明,合法用户的指纹存在着被他人复制的可能,这无疑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4.系统若出现异常情况,单凭指纹信息难以得知进入人员的真实身份。这给系统的审计、核查带来了难度。

掌形、虹膜识别技术的识别精度一般来说比指纹识别系统要高,但仍然存在着要求用户配合的程度高、侵犯性较强、使用专用设备、价格昂贵等缺点。

(二)人脸识别技术

在典型应用环境下,人脸识别技术的识别精度可以达到与指纹识别技术相当的程度,而其用户友好性明显要高于其它的几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其适中的价格、优越的性能更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人脸识别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和非强迫性。它不需要你按手印,也不需要你眼睛注视等配合动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识别是在你不知不觉的行为中完成的。因此,它可以广泛运用于国家安全、军事保卫、公安司法、边境、民航、金融、保险等重要领域,当然也可用于单位考勤、居家保安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在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出现以前,摆在安全、公安部门面前有几道难题:

1.如何在机场、车站、码头、宾馆、 商场等口岸或公共场所的人群中发现特定的目标。安全部门、公安部门以往的做法只能是靠人工布控、蹲守。这种方式除了耗费大量的警力

以外,还往往因为有关人员的疏忽而造成特定目标漏网;

2.犯罪嫌疑人在被控制以后,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且身上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线索。公安人员往往因为无从确认其身份而不得不将其释放。在受害人身份确认方面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难题;

3.在出入境管理方面,常常有受控人员使用假的身份证件而成功逃脱有关部门的监控。

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基于视频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基于图像及视频的照片比对系统在受控条件下,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全、公安部门的需求。人脸识别系统所具备的高速自动识别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公安、安全部门从以往的“人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大大提升了整个国家、社会的安全防范水平,从而达到威慑犯罪、惩治罪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目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数字监控系统作为安防行业的高中端产品,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