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与思考朱湖根(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安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有一系列有利条件,也存在一衅问题。应采取措施切实做好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关键词: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世化;农业现代化中圄分类号:F327.54文献标识码:A一、17年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1988年国务院同安徽省政府签订了开发黄淮海平原协议书。从此,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在安徽拉开了序幕,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从最初的淮北平原的8个市34个县,发展到全省17个市、84个县(市、区)和9个国有农场。17年来,全省累计投入农业综台开发项日资金100.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4.18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7.27亿元,银行专项贷款12.37亿元,企业、乡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26.69亿元,农民投劳10164,98万个工13。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稂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推进农业结构凋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提高了粮食综台生产能力。17年来,安徽农业综合开发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共完成了中低产田改造2653.34万亩,其中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4574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339.15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综台生产能力466742.96万公斤,新增棉花生产能力16409.01万公斤,新增油料生产能力48320.88万公斤。二是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1988—2004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共营造农田防护林、水保林和经济林528.11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07640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42.71万亩。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专项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包括农村能源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和黄河故道防沙治沙项目。三是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了种养业生产基地。17年共发展秸秆养畜示范县28个,经济林96.83万亩,蔬菜地19.16万亩,花卉0.45万亩,畜禽养殖折合5119万头羊单位,水产养殖117.59万亩。扶持壮大了一大批产业化龙头公司,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58个,其中,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lO个,省级龙头企业36个。促进r“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四是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仅2000—2002年三年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省就完成农业新技术培训294.4万人次,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457.5万亩。全省还建设了一批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区。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整治一片土地,建成一片良田,开发一片基地,扶持一批“龙头”,搞活了一片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通过农业综台开发,使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平均增加300元左右。农业综合开发给乡村和农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仅激发了农民群众自力更生搞开发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万方数据 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二、17年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启示之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开发一以贯之的基本任务。农业综合开发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技术和管理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土、光、热、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努力建设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结构优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财政支农项目最明显的区别。安徽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居全国前列。但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水旱灾害频发,有3600多万亩中低产田,粮油棉总产不稳定,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还很大。要将所有耕地都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农田,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启示之二,“扶优、扶强、扶大”和延长产业链,是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有了较大起色,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较低。全省12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93个年销售收人上亿元。因此,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全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选择一批有规模、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突出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链的延长,集中扶持,连续扶持,力争3—5年使一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启示之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的灵魂。安徽地形地貌呈现平原圩区和山区丘陵特征,农业资源状况多种多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模式也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实行差别化战略。例如沿着等高线治理,这是土地治理尊重自然规律的本质要求,山丘区和平原圩区不同,不宜片面强调格田成方和土地大面积平整,田块划分和平整应依等高线而定。“保水保土”是山丘区土地治理的中心任务之一。启示之四,科学规划、规模治理和特色开发是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最佳效益的根本保证。如淮北市围绕优势小麦产业带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科学规划,连续扶持,连片治理,形成了百善镇lO万亩的土地治理片,充分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效应和整体效益。宁国市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走特色农业开发之路,连续4年集中扶持家禽和林特产品,200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5亿元,有4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启示之五,科技应用与创新是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优质高效农业的内在条件。安徽乃至我国农业的落后,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推动农业科技应用和创新,是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以科技促开发已经涌现大量有说服力的实例,也是今后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着力点。启示之六,机制创新是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少市、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创新机制,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坚持农民自愿、公平竞争和择优立项的原则,变农业综合开发“要农民干”为“农民要干”、“农民先于”,化解了农民筹资投劳农业综合开发的难题。启示之七,领导重视、规范管理、部门配合、形成开发合力,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为了将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抓好抓实,要按照“领导挂帅、财政牵头、部门配合、乡镇实施”的运行模式,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各有关部门都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了全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态势。应当说,安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各地开展得并不平衡,因而先进地区的做法应大力推广。三、当前农业综台开发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着重大机遇。一是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二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的到来,使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三是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土地撂荒情况大为好转,广大农民群众万方数据 《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投身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四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进一步向粮食主产省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投资部分,主要用于包括安徽在内的13个粮食主产省,同时省级财政也加大了资金配套力度。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量的加大,增强了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力保障。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应该看到:安徽农业综合开发还有许多地方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突出表现为:(1)部分市、县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规划实施的严肃性,没有发挥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2)一些地方扶持产业重点不突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没有很好地与推进产业带建设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的思想还需进一步统一。(3)不少地方对土地治理项目以农民为主体的认识还不到位,农民筹资投劳的动员力度不大,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工作不细不深,群众参与的程度还不高。(4)一些地方对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项目实施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推广措施。(5)部分市、县的项目管理人员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浓厚,在项目申报、实施和建后管护等项目管理诸环节中,市场观念淡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影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效益的发挥。(6)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有关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尚需进一步健全。(7)少数市、县项目和资金管理仍然不够规范,执行制度不力,出现了一些违规违纪现象。(8)仍有一些地方应配套的资金不能到位,除财政困难外,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认识不到位。(9)一些地方干部还存在作风不实、思路不宽、能力不强等问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要求。四、切实做好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首先,坚持科学规划。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依据和指南,是避免盲目投入、分散投入,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手段。规划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开发任务、预期目标和投资规模;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高标准、高起点,突出解决科技推广弱化和农机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大力提高项目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物质装备能力。要认真编制市、县级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每个县重点扶持1—2个产业,按区域或灌区集中连片的要求,抓紧编制优质和特色产业扶持规划。要统筹协调各类项目。其次,坚持分类指导。安徽省可大致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圩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等5个自然经济区域,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业资源状况、生产条件各具特色。对各个经济区域要实行差别化开发的扶持政策,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努力消除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第三,坚持规模开发。近年来,农业开发系统围绕培育农业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建设生产基地,着力发展区域性优势农产品生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面上的整体情况来看,农业开发中产业规模偏小、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大力推进规模开发、培育当地优势产业仍然是农业开发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要连片治理,动态管理,要现场推进。第四,坚持突出重点。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当前,就是要集中资金,突出扶持农业主产县,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突出重点产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有限,不能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一段时期、一个地区只能围绕l一2个重点产业来扶持。重点产业,具体讲就是省政府确定的10个优势产业。要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全面理解结构调整的内涵,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提升项目区档次,使项目区成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示范样板。三是突出重点内容。安徽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土地治理项目要重点用于小麦、水稻、油料、棉花、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将70%以上的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第五,坚持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万方数据 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与思考41心任务。搞好结构调整,关键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围绕市场组织生产,全面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安徽既有粮油棉生产大省的比较优势,也不乏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如何整合这些资源,适应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结构调整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要结合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解决好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矛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走优质和特色农业之路,全面优化粮油棉品种结构,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和蚕丝绸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特别足发挥安徽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打响农产品的市场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六,坚持可持续开发。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搞“竭泽而渔”、掠夺开发,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开发利用,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针对安徽实际,当前农业综合开发要认真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优先扶持资源综合利用型项目,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要坚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相结合,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把土地开发与农村水利建i殳、道路建没、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改善乡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要在项目区实施植物综合营养管理技术,强调多种有机肥与化肥的混合使用。扶持有机肥生产工业化、产品系列化、产出商品化和废物资源化。加强深耕细作、秸杆还田、绿肥种植,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四要在项目区实施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用作物轮作、播种期调节、抗性品种、生物防治和适期防治等办法控制病虫害,降低农药施用量。同时,大力提倡高效、低残留生物农药的使用;五要加强土地治理项目的节水农业示范作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维持皖北平原地下水的生态平衡;六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和黄河故道防沙治沙项目建设;七要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在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做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等工作。第七,坚持招商引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入“三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可以扩展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渠道,增加农业的投入规模,有效地缓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续投入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农业市场经营理念的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利于农业向深度开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第八,坚持科技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在于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E来,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创新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农业综合开发要通过项目引导,使科技力量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集中,使项目区成为农业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培训的主战场。要在农业开发中转化科研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在开发中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科技系列化、全程化推广,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第九,坚持机制创新。为农民谋利,为农民造福是农业综合开发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机制,允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通过项目实施把一家一户农民想办但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办实办好,让农民群众获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在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确屯上,要以能带动农民增收为前提,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保证农民群众从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受益。在项目的社会监督上,要实行项目和资金公示制,让农民群众及时知晓项目扶持的资金额、资金构成、建设内容和建设工期,自觉接受项目区农民群众的监督。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上,要积极探索“农民专家监理制”尤其是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监理,让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去。要大胆尝试开发项目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下转第60页)万方数据 《江准论坛》2005年第6期它产生吸引力,引导公众消费,这也是产生商品化权的源泉。再次,关于商品化权权能。商品化权的权能分为积极权能和消极权能,商品化权以积极权能为主,消极权能为辅。积极权能包括:独占使用权——将商品化的诸多因素独占使用的权利;转让使用权——将商品化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转让他人的权利;许可使用权——将商品化权在合理使用范围内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消极权能包括:禁用权,即禁止他人未经转让或许可擅自使用自己商品化权的权利。禁用权的效力范围应等同于积极使用权能的范围。3.商品化权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知识产权中常提到的对权利的限制。《伯尔尼公约》对合理使用做了一个总的限定,即:“必须符合公平惯例”。o在对商品化权的合理利用进行解析时可适当借用上述原则。商品化权行使中有CommercialSpeech(商业言论)与CommunicateSpeech(交流言论)之分,二者会发生冲突。对商品化权加以限制,即在CommunicateSpeech(交流言论)中使用被认为是合理的,当行为本身已经侵犯了他人的权利,但是基于言论自由和宪法的确认,从而该行为具有正当性。对商品化权行使中涉及与宪法第32条的冲突,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具体的可以作为准确衡量的标准。然而正如古老的法律原则一样,它是普遍存在于法律之中的。我们在确认了商品化权合理利用的原则后,可以交由法官来依公平正义、公序良俗的观念来加以评判。a』莸原・有里,《日本法律对商业形象权的保护》,知_(}}产权2003年第5期。②汪新蓉,《商品化权小议》,科技与法律2001年第2期。③McCaahy,Supranote5,11.ATl—2。④吴议东:《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法学2004年第10期。⑤孙宏涛、宫继英:《论角色商品化权》,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卷第2期。⑥董炳和:《死者姓名的民法保护》,法学1997年第12期。⑦王文英:《商品化权之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法学天地2003年第7期。⑧杨明:《试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兜底保护》,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⑨程合红:《商事人格权论》,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⑩陈军:《商品化权初探》,渝州大学学报2002年4月第2期。旺∞吴汉东:《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秘》,法学2004年第10期。@郑成思:《私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法学2004年第9期。(上接第41页)制度改革。对产业化经营项目要进一步探索经营性开发方式,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以参股形式投人产业化经营项目,逐步形成将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继续用于开发的自我积累、滚动开发机制。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实施贴息贷款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逐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格局。全面引人竞争机制,根据公正、公平、公开和奖优罚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综合因素法,加大资金分配与工作绩效考核、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情况相挂钩的力度。在土地治理项目区立项上,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鼓励农民先期筹资投劳的竞争立项机制。在产业化项目安排上,取消原来分配基数的办法,围绕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实行全省统一选项、科学选项,积极探索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式、竞争性选项。在项目施工单位确定上,全面推行招投标制,按照国际惯例,委托采购中心等社会中介机构组织招标活动。改革项目检查验收方式,解决国家、省、市、县对同一项目进行重复验收,职责不明等问题;改进检查验收的方式,逐步建立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事前检查、中期检查和竣工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责任编辑顾锦)万方数据 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朱湖根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江淮论坛
JIANGHUAI TRIBUNE2005,(6)2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丁中文.刘用场.DING Zhong-wen.LIU Yong-chang 影响闽北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以建瓯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 -福建农业学报2005,20(z1)
以建瓯市为例.分析了影响闽北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科技推广基础条件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及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等主要制约因素,并针对建瓯市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等实际情况,结合该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提出了开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选择和实施策略.
2.期刊论文 朱湖根 农业高新技术扩散的制约因素及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5)
分析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扩散的制约因素,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按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农业综合开发围绕项目建设,加速农业技术扩散的对策.
3.期刊论文 董宝荣.乔永勤.荣海燕.DONG Bao-rong.QIAO Yong-qin.RONG Hai-yan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旅游农业发展 -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3)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山东省海阳市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旅游农业的规划、建设密切结合,强化措施,整合资金,加强管护.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旅游农业高标准建设.发挥了农业综合效益,走出了一条以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4.期刊论文 王金安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定位的理论视角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8(7)
农业综合开发,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实施的一项创新的支农制度.但由于各级政府对于农业综合开发在市场经济下的战略定位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严重影响了这一制度潜在优势的充分发挥.为此,本文从农业准公共产品的理论视角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定位作一审视,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应定位于农业准公共产品提供,并确立以地方政府为开发主体的论点.
5.期刊论文 戚炳来 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6)
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在农业综合开发中,龙头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综合开发中,诸城市进行了有益性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
6.期刊论文 李惠.孟庆娜.焦建红.LI Hui.MENG Qing-na.JIAO Jian-hong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农机化研究2007(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应当大力支持循环农业的发展,支持农村节水、节地及发展生态农业等节约资源的项目.为此,从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循环农业的实践出发,分析了循环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同时对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7.期刊论文 任秀省 大力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与管理2003(11)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着力增强龙头市场、龙头企业和科技园区的辐射扩散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才能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本文结合高邑县第五期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对以农业综合开发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论证,给人们以启示.
8.期刊论文 郭爱芳.GUO Ai-fang 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和发展的探讨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8)
介绍了阳高县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等促进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议.
9.学位论文 纪建兵 镇江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方向与对策研究 2007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的主要问题:农业基础落后、农民收入低、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竞争力差及农业服务体系薄弱。而我国工业已经进入中期化阶段,工农业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为有效的使工农业能平等发展,发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我国政府对农业进行长期的扶持和保护,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转变。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扶持农业的重要手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镇江市自1994年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在全市农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效益,提升本市农产品的竞争力,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于国际一体化背景,针对本市农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作总括的分析,着重剖析了在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比较竞争优势,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机制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从机制创新、标准化研究、土地资源管理、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镇江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目标、方向,及本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布局。并在体制上提出了本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 本研究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入手,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兴起、发展、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笫二部分,根据镇江市在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要求,评价和分析了镇江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第三部分,研究和分析了镇江市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研究并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必须遵循相应的对策。 本研究致力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探索性和创新性兼有,可为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0.期刊论文 王金安.Wang Jin'an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定位问题的思考 -农业经济问题2005(4)
本文运用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理论以及多级政府分工管理理论对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定位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应定位于农业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并应确立地方政府的开发主体地位的观点.
引证文献(2条)
1.朱湖根 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研究[期刊论文]-华东经济管理 2007(08)2.伍德林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6(1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ianghlt20050600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