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51的演奏技法
作者:房新宇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5期
摘 要: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其键盘音乐的峰巅之作,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其中作品BWV851是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中的第六首曲目。本文试图通过该作品的前奏曲和赋格在演奏技法上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与体会,为今后的实践教学与演奏提出一些建议、起到一定的教辅作用。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前奏曲;赋格;演奏分析
一、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和作品BWV851的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历来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是他音乐创作的峰巅。它由两部分组成,从24个大小调入手,每一个调都包含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是我国专业院校钢琴教学运用极为广泛的教材之一。
巴赫平均律BWV851为d小调。前奏曲部分为4/4拍,中速的快板,演奏时需要注意把握音符均匀、节奏平稳、触键清晰,弹奏时不宜加重音,以防破坏其整体的流畅性。赋格部分为3/4拍,行板,是用严格对位的手法创作的,演奏时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演奏指法、手指的触键以及极少量的踏板辅助来保持各声部间的联系。由于巴洛克时期作品多为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而写,于是在弹奏方法上应注意与现代钢琴的演奏区别。 二、巴赫平均律BWV851前奏曲的分析
巴赫平均律BWV851的前奏曲部分是一首优秀的手指训练作品,分解和弦三连音构成的旋律富有动感,变幻出华丽多彩的色调。它在音乐基调和风格上虽然与赋格部分截然不同,但在音符旋律线中多次出现了与赋格主题十分相近的旋律进行。
在前奏曲开篇,左手均为八分音符,要想象是在大提琴上轻轻地拨动琴弦演奏发出的声音效果,所以不宜将左手跳音弹得过于短促,要有大提琴拨奏的韵律,保持低音的厚重感,突出左手低音声部的旋律。右手的音型织体为大篇幅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对手指训练极具价值,要弹奏的轻巧、均匀,稍稍有连线的感觉;弹奏时应注意力度上的层次变化,旋律线连贯而有起伏,全曲整体的强弱对比不要过于明显;要在平稳的力度范围内做出小幅度的强弱变化,切勿有突强、突弱的情况出现。如第10小节至第11小节和第13小节后两拍至第15小节出现的三次模进,每一遍均要做出强弱的对比,切勿三次模进的力度一致、无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第20小节后两拍至第22小节结束,应将中声部的旋律突出,并注意其中的大连线,不要将一句完整的旋律线弹断。在第24小节到第25小节处,应强调右手旋律声部中每一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以表达出进行了从B到D的半音下行模进处理。前奏曲的最后以f作为强收结尾,最后从减三和弦解决到主三和弦并做适当的延长,以此结束全曲。 三、巴赫平均律BWV851赋格的分析
巴赫平均律BWV851的赋格部分基调为有表现力的行板,因此弹奏速度不宜过快,且应表现出柔和、流畅的音乐情绪,勿将旋律弹奏的过于急赶有力。
第1小节主题声部由右手高声部引出,应注意第2小节第二拍后有乐句与乐句间的呼吸,不要将两句揉为一句,听不出乐句的划分。第3小节处在左手低声部将主题声部第二次引出,此时应注意右手十六分音符一定要做弱奏处理,以突出左手主题声部;第4小节需注意,左右两手均出现了乐句间的呼吸,切勿糅杂。
主题声部的第三次出现,位于第6小节左手低声部。在第8小节处,主题声部第四次出现,此处右手有主题声部和中声部两个声部,可先分手练习,用左手弹奏中声部,右手弹奏高声部,即主题声部,以区分两声部在力度上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旋律。之后再用右手独立完成两声部的弹奏,最后加上左手低声部十六分音符的弱奏,完成三声部间音色的对比。第9小节右手第一拍也是如此,应弱化中声部的bE、D,突出高声部十六分音符的主题旋律;左手的G、A也应注意乐句间的呼吸,勿将这两个八分音符弹连;右手第二拍的bE用小指弹奏时,不可过于突出该音,将前一拍的力量延续到下一拍即可,不用单独重新发力弹奏。每组十六分音符最后一个音与下一组的第一个音为同音时,注意不要弹断,应均匀而连贯的弹奏清楚,右手中声部大指弹奏要轻,突出高声部旋律即可。
主题声部第五次出现,是在第13小节的右手高声部,一小节后又在中声部出现了主题倒影。此处应注意,主题倒影的第一个音用右手的大指弹奏,第二个音往后均用左手大指和二指弹奏。弹奏时,应注意中声部主题倒影的连贯性,不要因为左右手的切换而将旋律线条的流动感打断。直至第17小节,主题旋律又在左手低声部出现,第18小节又交替至中声部出现。第20小节处,左手中声部颤音应做到轻颤,以听清下方声部为主;但就三个声部而言,下方两个声部又应以听上方高声部旋律为主,因此此处三个声部的力度应为高声部>低声部>中声部。至第一大部分终止处,主题声部共出现八次,第21—23小节、第27—29小节,主题声部与主题倒影在高、中、低三个声部中交替出现。
在第34小节处,主题声部在低声部出现,之后左手双声部均为三度叠置进行,也是主题倒影的再现。自第36至38小节的三次模进,将全曲逐渐推向了高潮,之后第39小节、第40小节紧接着出现了两次主题旋律。至此,全曲共出现十七次主题旋律。最后,第43小节中声部三度叠置上行,逐渐渐慢并渐弱的结束了全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孙建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的分析与教学[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2] [日]市田羲一郎 著,孙同瑟 译.巴赫“平均律”第一册第六首D小调(前奏曲)解析与演奏法[J].钢琴艺术,2004,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