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浓度煤层气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2023-09-02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3O卷第2期 加 工利 用 超低浓度煤层气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杨仲卿 张力 唐强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杨仲卿等.超低浓度煤层气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天然气工业,2010,30(2):115-118. 摘要 超低浓度煤层气由于甲烷含量低、浓度变化大,常规技术难以实现有效利用,世界上几乎所有超低浓度煤 层气都没有经过利用而直接排向大气,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污染了大气。为此,综述了国内外超低浓度煤层气 作为能源利用的技术、方法和机理,分析了国内外把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辅助燃料、主要燃料及其浓缩技术的优点和不 足之处,重点介绍了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主要燃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提出除了要加强超低浓度煤层气燃烧机理研 究之外,还应对利用技术的适应性和运行的可靠性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为减少超低浓度煤层气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在我国 的排放和能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超低浓度煤层气 辅助燃料 主要燃料 热氧化 浓缩 D0I:10.3787/ .issn.1000 0976.2010.02.031 超低浓度煤层气是指煤层气中CH 的体积分数 低于5 的煤层气,通常条件下,它不能被点燃或者维 持燃烧。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超低浓度煤层气都 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中的甲烷浓度变化幅度较大, 给超低浓度煤层气的利用带来了难度l_3 ]。 尽管存在诸多能源化利用的难题,美国、澳大利 亚、波兰、加拿大等国已经对超低浓度煤层气展开了研 究和利用,而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未进行回收处理就直接排向大气口 ]。超低浓度煤层 气的排放一方面造成了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浪 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超低浓 度煤层气的主要成分CH 的温室效应是CO 的20~ 2国外研究进展 2.1作为辅助燃料 24倍,CH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占15%,仅次于 CO 。因此,合理回收利用低浓度煤层气具有节能和 环保双重意义。 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辅助燃料可以在电站锅炉内 混烧,也可以在燃气轮机、内燃机中替代部分空气。 2.1.1 电站锅炉内混烧 l超低浓度煤层气能源化利用难点 造成超低浓度煤层气难以利用的原因主要如下: 1)CH 含量低。低浓度煤层气常存在于废旧矿 超低浓度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氧气、氮气和少量 的可燃气体,可以作为辅助燃料在电站煤粉锅炉、循环 流化床内混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Vales Point电站实验了在煤粉锅炉上用超低浓度煤层气替 井和矿井通风气中,通常条件下,甲烷爆炸浓度(体积 分数)区间为4.5 ~15 ,为了安全起见,在废旧矿 井和矿井通风气中的超低浓度煤层气中CH 体积分 代部分空气,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目前还没有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混烧超低浓度煤层气的实验研 数常低于5 ,甚至低于2 9/6。常规的方法很难实现超 低浓度煤层气的能源化利用。 究,其技术可行性以及混烧超低浓度煤层气对流化床 锅炉的影响有待于研究和证实。值得注意的是从矿井 2)CH 浓度变化大。超低浓度煤层气中的甲烷 含量常受到矿井下煤层气含量、煤炭开采量、通风量等 抽采出来的超低浓度煤层气的气体速率和浓度常是变 化的,这就给锅炉燃烧的稳定性和电站操作条件带来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编号:CSTC,2008AC2051)。 作者简介:杨仲卿,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2006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低热值能源和燃烧环 保。地址:(400030)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407室。E-mail:zhongqing.yang@foxmail.com 天然气工业 2010年2月 了困难。同时,还要求电站建设离矿井较近,便于超低 浓度煤层气的输送。 2.1.2燃气轮机、内燃机中替代部分空气 在常规燃气轮机中可以利用超低浓度煤层气替代 部分空气。Solar气轮机公司对该项技术进行了研究, 但发现煤层气浓度过高时,会因燃烧温度升高过快而 引起转子损坏,甲烷体积分数应低于0.5 ]。对于 内燃机也可以利用超低浓度煤层气替代补充空气,但 内燃机的工作温度介于‘1 800 2 000℃,因而会产生 更多的NO _7 。由于开采出来的超低浓度煤层气常 含有细小的煤炭颗粒和粉尘,会对燃气轮机和内燃机 的运行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要求在进入燃气轮机和 内燃机之前对超低浓度煤层气进行净化和除尘,这就 增加了投入,同时运行均要求超低浓度煤层气在浓度 和输送方面有较好的稳定性。 2.2作为主要燃料 利用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主要燃料,主要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利用材料蓄热特性的TFRR(Thermal Flow Reversal Reactor)、CFRR(Catalytic Flow Re— versal Reactor)、CMR(Catalytic Monolith Reactor) 技术;另一类为贫燃气轮机。 2.2.1 TFRR、CFRR、CMR技术 2.2.1.1 TFRR技术 TFRR是由美国Sequa公司和瑞典ADTEC研制 开发的(图1)。由图1可见,反应器的两端是石英砂 或者陶瓷颗粒构成的热交换介质,热交换介质中心装 有电热元件,反应器周围有较好的绝热层。基本原理 是气体与热交换介质在反应区进行热交换,气体受热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 量 ]。 空 一阀l打开,阀2关闭 一阀2打开,阀1关闭 图1 TFRR装置示意图 开始运行时,电热元件对热交换介质进行预热,使 之达到反应所需要的温度。一个循环包括两次风流转 向,每一次转向称为一个半循环。在第一个半循环中, 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以常温通入反应器,阀1打开,阀 2关闭,风流从反应器顶部流向底部,当空气和甲烷的 混合物到达热交换介质时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 产生的热量及反应产物持续通过反应器的出口,出口 处的热交换介质不断吸热,从而温度不断升高。而人 风侧因风流以常温通过,热交换介质不断被冷却,当冷 却到一定温度时,反应器自动转换风流方向,进入第二 个半循环。风流从高温侧进入,并吸收热交换介质的热 量,从而达到自燃温度。反应生成的热量,一部分被热 交换器吸收,另一部分用于补偿热损失,从而往复循环。 2.2.1.2 CFRR技术 CFRR和TFRR在设计和运行上有着相似之处 (图2)。CFRR是加拿大能源多样化实验室和NRean 研制的,与TFRR相比,在换热器和热交换介质之间 加了催化剂层,其目的是使风流中甲烷的自燃温度降 低,使风流转向的周期延长_1。 。由于增加了催化剂 层,也使得CFRR燃烧超低浓度煤层气的最低甲烷浓 度有所降低。 l 】 :阀1 阀2】 霆 一一 气、甲烷】 :阀2 阀1】 · ● I 一阀l打开,阀2关闭 一阀2打开,阀l关闭 图2 CFRR装置示意图 2.2.1.3 CMR技术 CMR技术应用了一种蜂窝状的整体反应器,反应 器的整体框架由许多平行的管道组成,管道壁面是多 孔的支撑结构,上面附有很多具有催化特性的活性颗 粒。这种反应器在高质量流时有较低的压降、大的几 何面积以及高的机械强度,并对超低浓度煤层气里所 含的灰尘有较好的阻碍效果。Shi Su等[】 研究表明, 在CMR中Pd/A1 O。对超低浓度煤层气的氧化利用 有着较好的催化效果。 从实验和商业运行情况来看,TFRR要求超低浓 度煤层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至少在0.2 之上,CFRR 由于有催化剂层,只要求甲烷体积分数在0.1 之上 就可以运行,而CMR则要求甲烷体积分数在0.4 之 上,当甲烷体积分数低于0.4 时,要求有额外的能量 补充才能继续运行。从技术可行性和适用性角度来考 第3O卷第2期 加 工利 用 虑,TFRR单元如果要处理150 m。/s的气体,其装置 占地面积约为(63×14.62×4.49)m,占地相对较大, 但CMR处理相同的气体量只需要其1/8的占地面 积。但TFRR、CFRR的大尺寸装置由于热惯性较大, 在处理甲烷浓度变化方面有优势。无论是TFRR、 CFRR还是CMR,只有甲烷浓度和通风气速度比较稳 定时,燃烧释放的热量才可以用来发电,一般情况下都 应用中没有获得成功。Warmuzinski K等口 对含有 0.25%~1.5 (体积分数)甲烷的超低浓度煤层气利 用变压吸附技术进行了研究,变压吸附过程在两个柱 状装置中进行,装置中堆积了5A的碳分子筛,在供气 速率为0.49 ITI。s时获得的气体浓度是送气中甲烷浓 度的2倍。Zielinska I、Warmuzinski K等对含有 0.5 (体积分数)甲烷、送气压力为100 kPa的超低浓 需要补充天然气。 2.2.2贫燃气轮机 对贫燃气轮机的研究和开发包括EDL的问壁回 热式气轮机、CSIRO的贫燃催化气轮机和IR的带有 催化燃烧室的微型气轮机。 2.2.2.1 间壁回热式燃气轮机 EDL开发的燃烧超低浓度煤层气的问壁回热式 气轮机,利用从燃烧过程产生的热量来预热气体,使其 达到自动点火的温度(700~1 000 oC),然后用燃烧气 驱动气轮机。据报道,这种气轮机在甲烷体积分数高 于1.6 时,就可以把气体加热到700℃,从而使系统 能够连续运行,但它需要在矿井通风气中另外增加一 定的甲烷来达到要求的浓度 。进气在预热腔内被 加热到450℃。然后燃烧腔又把燃料 空气混合物加 热到着火点。燃料和气体通过不锈钢管通入到燃烧 区,燃烧气体在钢管外加热来气,然后驱动气轮机。 2.2.2.2催化式燃气轮机 催化式燃气轮机是指带有催化燃烧室的燃气轮 机,包括CSIRO开发的催化式燃气轮机口 ]和美国IR 研究开发的催化微型燃气轮机口 。其共同点是燃烧 室采用整体蜂窝状结构,不同的是微型燃气轮机的单 机功率更小,一般在25~300 kW,其基本技术特征是 采用径流式叶轮机械以及回热循环。研究表明,催化 燃烧室中Pd/A1 o。是首选的催化剂,因为它有更高 的操作温度和更高的催化剂负载,允许有更宽泛的操 作条件。采用催化剂后,只要超低浓度煤层气中的甲烷 体积分数大于1 ,两种燃气轮机系统都可以持续运行, 但仍然要求煤层气中甲烷浓度稳定才能产生电能。 2.3浓缩技术 超低浓度煤层气的浓缩技术有流化床浓缩技术、 变压吸附技术和膜分离技术。ECC设计了流化床浓 缩技术,主体为流化床浓缩器,包括一个吸收器、一个 储存器、一个释放器和一套传送及给料系统。床料由 吸收介质组成,常选用的吸收介质是活性炭或者沸石。 超低浓度煤层气在上升过程中,其中的甲烷被吸附,吸 满甲烷的吸收介质会因密度增加而落入流化床底部, 从而被收集至储存器然后至释放器。但该技术在实际 度煤层气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了研究,分离膜采用二 甲基硅氧烷橡胶(PDMS),得到的分离效率为3.34。 对于超低浓度煤层气,无论采用何种浓缩技术,其 富集的气体浓度仍很低。通常只能作为逆流反应器或 者贫燃气轮机的进气,且富集气体的运行费用超过了 气体浓度提升后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工业应用受到了 限制。因此,超低浓度煤层气的浓缩提纯技术还应在 降低成本费用、提高成品气的浓度方面进一步努力。 3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对超低浓度煤层气的研究才刚刚起步_2 。 上海交通大学和csIRO合作,对超低热值燃料催化燃 烧燃气轮机系统特性进行了研究,开展了稳态热力循 环性能计算,对其压气机和透平等主要部件进行了结 构和气动特性设计,并对变工况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 仿真模拟l_2 ,研究分析了超低热值燃料中甲烷体积分 数为0.8 ~2 、压气机压比在1.5~3.5之间变化 时的燃气轮机机组热力循环效率。研究表明超低热值 燃料催化燃烧燃气轮机系统热效率可达8.43 。 重庆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所针对超低浓度煤层气 的特点,研究开发了流态化蓄热技术。该技术将流化 床燃烧和蓄热式燃烧的优点结合起来,采用流化床反 应器作为燃烧装置,反应器内填充石英砂作为蓄热材 料,从底部通入超低浓度的煤层气,流化床反应器就为 蓄热体,可以维持900~1 000 oC高温;反应器上部高 温颗粒可以运动到反应器下部,传递大量的热量;能够 适应煤层气中甲烷浓度大幅度变化;启动方便,可以用 油、气或电启动;装置的散热较少,热能回收的受热面 布置比较灵活。 4存在问题及展望 1)发达国家已对超低浓度煤层气能源化利用技术 进行了研究和开发,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甲烷的排 放,当超低浓度煤层气中甲烷浓度稳定时还可以用来 产生饱和蒸气和发电。但由于受超低浓度煤层气甲烷 含量、流量和浓度变化、输送距离、经济成本等因素制 约,上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天然气工业 2010年2月 2)我国是煤层气排放大国,但对超低浓度煤层气 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才刚刚起步。目前,上海交大、 重庆大学等单位对超低浓度煤层气的能源化利用开展 了研究,但离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3)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超低浓度煤层气利用技 术,对煤层气中超低浓度甲烷的着火机理、燃烧反应动 力学等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还有待深入研究 4)超低浓度煤层气催化燃烧利用时,往往受到催 化剂使用寿命的限制,催化剂的良好性能和如何延长 其使用寿命需进一步研究。 5)超低浓度煤层气作为辅助燃料为其利用提供了 多种途径,但有些技术如在循环流化床中混烧等还需 要进一步实验验证,同样,超低浓度煤层气加入后对装 置的影响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特性也要进一步研究。 6)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超低浓度煤层气利 用技术和装置对其浓度和流量的适应性、运行成本的 降低以及运行的可靠性上。 参 考 文 献 [1]KRZYSZTOF wARMuzINsKI.Harnessing methane e— missions from coal mining[J].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 merit Protection,2008(86):315-320. [2]胡殿明,林柏泉.煤层气瓦斯赋存规律及防治技术[M].徐 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232—273. [3]NAKAYAMA S.Simulation of methane gas distribution b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99):259—262. [43 SHI su,H0NGwEI CHEN.characteristics of coal mine ventilation air flows[J].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 merit.2008(86):44—62. E51 SRIVASTAVA M.Systematic quantification of ventilation air methane and its evaluation as an energy source[J]. Mining Engineering,2006,58(11):52—56. [6]SHI SU,ANDREW BEATH.An assessment of mine methane mitigation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 -IJ].Pro 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2005,31:123— 170. r7]cAROTHERS P,DEO M.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sess— ment:mitigation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coal mine ventilation air[R]{}Coalbed Methane Outreach Program. Washington: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0. [8]MALLETT C W.Opportunities for utilization of mine methane in Australia—a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review [c].Sydney:The Australian coal seam and mine methane conference,2003. [9]BAGHERI,HAMID.Ventilation of gas turbine package enclosures:Design evaluation procedure[c].Hamburg: Proceedings of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2006. [1O]XIAO F,SOHRABI A.Effects of small amounts of fugi— tive methane in the air on diesel engine performance and it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2008,5(4):334—345. [1 11 GOSIEWSKI K,WARMUZINSKI K,JASCHIK M,et a1.Kinetics for thermal oxidation of lean methane-air gas mixtures in reverse-flow reactors[J].Chemical and Process Engineering,2007(28):335—345. [121 GOSIEWSKI K.Efficiency of heat recovery versus maxi— mum catalyst temperature in the reverse-flow combustion of methane[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5(107): 19~25. [131 G0SIEwSKI K,WARMUZINSKI K.Effect of the mode of heat withdrawal on the asymmetry of temperature pro— files in reverse-flow reactors[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7(62):2679—2689. [14]GOSIEWSKI,KRZYSZTOF.Effective approach to cyclic steady state in the catalytic reverse-flow combustion of methane[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4,59(19): 4095—4101. [151 SHI SU,JENNY AGNEW.Catalytic combustion of coal mine ventilation air methane[J].Fuel,2006(85):1201— 1210. [1 6]FIASCHI D.The recuperative auto thermal reforming and recuperative reforming gas turbine power cycles with CO2 removal-Part II:The recuperative reforming cycl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2004, 126(1):62—68. r17]SU SHI,BEATH A C.Coal mine ventilation air methane catalytic combustion gas turbine[J].Greenhouse Gas Con— trol Technologies,2003(2):1287—1292. [1 8]KOSMACK,DEBORAH A.Use of coal mine methane in a microturbine at Consol Energy's Bailey Mine[C1}}Pitts— burgh:2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Pittsburgh Coal Confer— ence.IS.1.]: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6. r 1 9]KRZYSZTOF WARMUZINSKI,MAREK TANCZYK. Multicomponent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part modelling of large—scale PSA installations[J].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1997(36):89—99. [20]范庆虎,李江艳,尹全森,等.低浓度煤层气液化技术及其 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8,28(3):117—120. [21]王艳杰,翁一武,尹娟,等.燃用超低热值燃料的燃气轮机 及其热力分析[J1.热能动力工程,2007,22(3):259—263. (修改回稿日期2009—11—17编辑何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