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力量”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这篇作文题,是一篇观点型材料作文,类似以前的“观点+话题”的材料作文。
“好的故事”是材料的核心概念;“可以……可以……”是提供的写作范围示例,是“好的故事”的主要作用,但不是全部外延;最后一句“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总结句,相当于话题,也是文章主题的一个规定。
材料第一段主体部分,隐含了价值导向,就是须写积极向上的故事。角度除了已给出的几个“可以……”外,其实还可以添加。
另外还暗合一个时代的主题,那就是要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国家民族形象,这是向世界开放交流的必然结果,也是大门越开越大的更高阶的要求。
此次作文命题特点是降低审题难度,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改变了以往多任务驱动及多角度思辨写作的导向,感觉有点回归传统话题作文的意图。
虽然话题作文写起来比较自由一些,但一些提示语(四个“可以……”)却是一张无形之网,让考生难以挣脱,再加上主题范围的确定(“故事的力量”),所以写起来约束多,还是“戴着镣铐跳舞”。
任何一道作文题,无论限制多或少甚至无,只要不是有逻辑漏洞,只要是有利于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就不能以高下好坏来定性。对于考生来说,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题,如何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得与众不同,才是硬道理。
所以我来“试水”这个作文题,就会从解释概念的角度切入,突出故事的形象意义,比如“人物、情节、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好的故事”,分述故事的人物和价值观,起到进一步深入论证好故事的作用,再从思辨的角度对好故事和怎样讲好故事进行辨析,最后回应材料中的有关时代话题,关注现实。
【高分作文】
1打破“第四堵墙”
仍然记得侯孝贤电影里舒缓的长镜头,伴随着海滨渔村的清新空气,将电影故事中的静谧深远娓娓道来,风情摇曳似诗经时代。我的心也随之飞到那一片湖光山色中。
可当我抬起头来环顾四周,却失望地发现,我们再难在如今的文艺作品中觅得这样一处湖光山色。
当下的文艺作品缺乏力量,缘于精心打磨故事的匠心缺席。韩寒执导的电影《四海》虽然打着青春文艺片的旗号,以青年人为目标受众,却最终败在把故事讲成了无病呻吟的青春伤痛文学,缺乏真实感。浮躁功利之风下,大多数文艺工作者宁愿加大力度虚假宣传,也不愿沉淀下来,回到故事本身,因此电影故事也难以俘获观众的心,无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面临这样的困境,我必须自问:中国电影怎样才能讲好故事?我们能做些什么?
戏剧学中有个著名的“第四堵墙”理论,第四堵墙意味着上演故事的舞台与观众之间有着无形障壁,它使观众无法真正走进故事。而我认为,唯有打破“第四堵墙”,才能赋故事以力量。
侯孝贤作品《风柜来的人》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透过懵懂渔村青年阿清的眼睛,乡村人从未见过的车水马龙的繁华如同彩色电影般呈现在广阔的城市幕布上。那一刻,镜头语言真正打破了“第四堵墙”,让我的心震颤。透过主人公的眼睛,城乡文明的冲突从静谧的镜头语言中流淌出来,不再是疏离的,而是将观众带入了真实故事中。
与之相比,近年来商业片大多爱用跌宕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却忽略了故事真正的力量并非源自夸张的表演,而是源自反映生活本身的张力。侯导在“去戏剧化”中追求故事的力量,向世界宣告,平淡的故事亦能迸发力量,打破“第四堵墙”,抵达观众的内心。
故事因真实而有力量,更因个体关怀而动人。《风柜来的人》将目光投向亚文化人群-乡村青年的命运,关注边缘群体的迷惘与彷徨,而非一味迎合主流。这样走近世情冷暖的人文关怀,也同样成为使故事破墙而出的力量的一部分,深深打动了我。
我愿意终其一生以电影为载体,继承侯孝贤的故事情怀,将对生活本身的感知和对个体的关怀抖落在镜头下,用镜头语言诠释故事的力量。
除此以外,我将在中华文明中挖掘优秀文化基因,向世界传递力量。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曾深受侯孝贤作品的影响,爱上了侯导中国式的故事表达方式,并将
其融入自己的电影。二人一同守卫着东方美学的神秘力量。中国故事不仅要流淌出“第四堵墙”,更要流淌出国门,流向四海。
也许曾令人心驰神往的湖光山色,正在逐渐褪色。也许中国故事中的东方美学,正被商业片淹没。所幸,尚有未来的你与我,将倾己所能,重寻这一片湖光山色。让我们打破“第四堵墙”,重拾故事的力量,使其直抵人心。
2雪国列车与海棠花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又一个故事的开头展开,又一趟通往未知的列车启程,我们每个人又一次踏上旅途,又一次为之沉醉。
真实的人性,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或真或假的人名与地名,不同的要素交错组合成故事,必定引人入胜也发人深省。当列车掠过雪原,对面姑娘的眼睛与灯火重叠的一瞬,我不禁好奇:我们为何如此热爱故事,而它的力量又来源于何处?
是因为故事打通了内部与外部互动的渠道,成为带领我们远行,又带领他人靠近的列车。《雪国列车》驶向的是纯情至美之地,也是民族的侘寂幽深与夏雪冬花之时,而结尾火光熊熊时难掩的一声叹息便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的最好注脚。故事相比说教与数据有着先天优势,同时为读者理解提供了思路。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故事带外国网友走近古典的中国,电视剧《大考》则带领不同年龄的人走近正在路上的我们。列车内外穿行,拓展了我们的世界。
是因为故事也是驶向内心的列车,能够在他人故事中发现并塑造自我。身为艺伎的驹子却给十六岁以来看过的每部小说做了笔记,在“徒劳”之美中寻求自己的生存意义,她在故事中找到了加缪所言的隆冬时的夏天。而我们在故事当中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汲取知识与力量,在心底下一场六月雪。故事参悟了我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故事的缱绻,亦是与自己心灵的缠绵。
是因为故事也带给我们更多关于美好的触动。“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为何能得到全世界的共鸣?车窗外的花也会像杜拉斯的那朵一样有不同的名字,都被赋加了象征意义。
既然知晓了故事的力量,我并不满足于只做故事的聆听者,而要做故事的讲述者。我希望我也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朵海棠花,我希望它是真善美,希望它有趣迷人。我想去回答伍尔夫“我们为什么要生活”之问;我想讲家乡的角角落落,像卡尔维诺一样给她献上一首爱情诗;我想讲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看复兴的曙光,迎接变革的洪浪······我知道我要走得更远也需要回归本心,需要如实记载也需要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不只是乘客,不只是列车长,我们本身就是那朵海棠花。投身科研或是
下沉基层,坚守平凡或是生活在别处,抑或是每天用自己的消费与言论给未来的世界投票,我们的故事从未睡去,生生不息。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少年,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
列车驶入雪原,我们既是旅人亦是风景,既是形式亦是意义。而那朵海棠花,便是我们的旗——这或许便是故事的力量。
3品味故事,书写故事
有感于梁祝凄美的爱情故事,折服于《长津湖》叙事的宏大奇绝,从古至今,故事以真情动人,以真理启发内心,有磅礴之伟力。
故事能够直达内心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与人经历的相似、情感的共通,故而能勾起共鸣。像是保尔于《牛虻》中获得坚守革命的信念,像是范成大以苏武牧羊之故事为高标,写下“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的豪壮诗篇。无论儿女情长,抑或是家国情怀,都能表情达意。
好故事历久弥新、能跨越时代,给人以启发。从反方向上看,即使是某种意义上的“坏”故事,也同样警醒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醒我们观照自身,躬身而行。好故事会因时代而有局限性,儒家的三纲五常于今人已不再被奉为圭臬,但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核跨越千年而不衰颓。
故事好坏的评判标准不在于结局是否完满,甚至也不全决定于读者是否喜欢,更在于它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作为表达的方式、传播的手段,故事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含蓄内敛、意味悠长。大概人人都有自表的冲动,若将其内涵都揭示在表层,反倒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故而,于作者,如马尔克斯一般将拉丁美洲的奇绝瑰丽暗含在《百年孤独》的晦涩之中;于读者,也需善于感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光芒。
好的故事不只是创作者、经历者单向度的输出,也有受众的反馈,此为共同创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从中看到的是他的忧郁与沉思,有人窥见他人性的善良与正义。作者予以启发,继而读者做出回馈,是从一个圆心向外扩展开来的过程。在双向互补的过程中,故事的内涵被挖掘得更深,是为共同获益的机制。
故事或虚构或真实,或浪漫或现实,都包含了情感与态度,从个人到集体,再上升到一个国家。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气韵情致。
书写民族故事,展现国家形象。从百年前满目疮痍的清政府,到如今灿烂盛大之中华,我们的创作体系不再拘泥于一隅,而是将中国故事推广开来。“天问”问天,“祝融”探火,卡塔尔世界杯上的中国元素,中国故事书写在各个领域,
将大国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正因如此,故事赋予我们软实力、硬实力上的自信,让我们获得更多执笔书写时代答卷的勇气。
站在时代的猎猎风口,于乱云飞渡中,我辈青年必须以笔为剑,用故事传情达意、用故事书写美丽篇章、用故事展现强国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