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案的归档就是根据病案号

病案的归档就是根据病案号

2023-11-07 来源:爱问旅游网


病案的归档就是根据病案号(medical record number,MRN),将病案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系统排列、上架,从而能快速检索和查阅,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同规模和服务性质的医疗机构可采用不同的归档方法,我国过去和现在使用的归档方法有:(一)按姓名排列归档,(二)按户口集中存放归档,(三)按号码排列归档(其中包括数字顺序号归档、尾号归档、尾号切口病案排列归档法、中间号归档法),(四)按病案号的色标编码归档(其中包括彩色色标编码法、单色色标编码法)。实践证明用编号排架归档优于其他方法。[1] 病案档案与普通档案相比有其特殊性,住院病案保管时间长,保存期不少于30年。临床工作中,医院规模越大,成立的时间越久,病案的数量越多。据了解,很多大型(三级)医疗机构采用按病案号排列归档,因其数字过于庞大对病案的归档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笔者认为,能将文书档案管理中《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的档号结构“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盒号-件号”的理念引入到病案管理中,略做变动为“全宗号-年度-科室-盒号-件号,会带来诸多便利。

一、传统病案归档方法的弊端

按病案号排列归档的方法在病案总数统计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在管理员的可操性方面表现了以下几大难题:

1.准确排号难。对于系列编号的医疗机构,病案号按入院时间先后编制,每就诊一次给一个新号;对于单一编号的医疗机构,病员所有就诊的医疗记录统一集中在一个病案号内;对于系列单一编号的医疗机构采用的是每住院一次都发给一个新号,但每次都将旧病案号并入新病案号内,最终只有一个病案号。三级医疗机构因其开放病床数量大,收治病员数多,病案编号不管是采用哪种编号,其病案号数字都相当大,准确排号难。以采用系列编号医院为例:一个月出院6000个病员,一年要出院72000个病员,产生72000份病案,10年将是720000份病案,720000个病案号,编码人员的准确排号可想有多难。

2.需要多次查找才能排序。编号顺序是按病员入院的先后来排,病案号在前的未必先出院,为排号带来困难。单一编号、系列单一编号的医疗机构在第二次、三次、四次出院后仍要去找第一次住院的病案,准确排号需要多次查找。

3.工作安排难,影响进度。对于病案量大的单位,往往会安排较多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为确保编号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无法安排更多人参与,整理工作进展困难。

二、“全宗号-年度-科室-盒号-件号”的档号结构优势

实际工作中病员入院的先后顺序并不重要,病案号的重要性在于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病人身份识别码,因其数字过于宠大,为归档和利用都带来了困难。采用“全宗号-年度-科室-盒号-件号”的档号结构优势在于:

1.编号方便,准确性高。在一个年度内按科室出院病案的先后编制盒号和件号,盒号、件号的编制为在一个年度内排通号,该方法由于号码规模小,出错的几率也相对较小。

2.实用性强,大大提高病案档案的利用效率。病案档案的利用包括医疗机构方面的管理、教学、科研的大规模调用、医疗纠纷调用;患者方面的医保报销、特病和低保申请、各种商业保险报销、各种官司凭证、出国留学出生证明、检查检验资料查阅调用;第三方调用如:医保抽查、财政局收费检查、保险公司客户参保与理赔、公安司法部门取证等三个方面。利用数量最多的医疗机构、次数最多的是患方,医疗机构调用病案的关键词是“出院科别、姓名、出院时间、病案号”,患方调用病案的关键词是“姓名、出院时间”。因此,以“科室-年度-盒号-件号”查找大大缩小了范围,实用性极强。

3.工作方便,效率极高。此法使各科室的编号可以独立进行,对于病案多,号码规模

极大的医疗机构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工作人员可以分科进行工作,互相没有影响。

三、工作建议

据了解,由于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系统与文书档案的电子管理系统不同,大多数单位并没有盒号和件号的设置,长期以来查找病案档案都比查找文书档案费时费力,不能在办公室精确定位档案的位置,还需在库房查找方能找到;即使使用了“全宗号-年度-科室-盒号-件号”的档号结构仍需要在电子表格中查找盒号和件号,而不能在系统中一次完成。因此,笔者建议:

1.争取信息科的支持,将盒号、件号的设置放在病案首页的录入中,可手动调节,也可在相关需要的报表中采集数据,方便查询和导出,真正做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2. 对采用此方法一个科室的病案件号仍上万的科室建议引入“按病案号的色标编码归档”的理念,变为按“件号的色标编码归档”中的“彩色色标编码法”,即再以每1000个件号为段分色管理。

3.病案档案是医疗机构重要的业务档案,利用率极高,档案部门可以对以上方法开展深入调研,若确实能有效减轻病案档案的归档、利用困难,就试点推广应用。

1 刘爱民,马家润,鲁杨.病案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