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数学思考”中具体地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设计饱含情感、美感、动感的数学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所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一、借动感体现数感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例如,在《认识两位小数》的数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商场的某些物品标价,说:为了预防非典,下级需购买以下卫生用品,谁能付对价格,谁就可以为班级把这样东西买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观察动画,买卖付钱,立即就弄明白了;毛巾3.25元=3元2角5分;喷小壶1.80元=1元8角。我又问:消毒水4元5角标价中角怎么没了呢?谁会写出正确的价格单?写成0.45元、4.5元错在哪?这么说来如果用元做单位,几元就写几,1角怎么写?几角呢?1分怎么写?几分呢?学生们在充满生活体验的活动中完全弄明白了两位小数的含义、写法和读法。
2、数的运算是数学课的必要活动,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讲究运算方法的判断,注重结果的估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发展抽象思维,形成良好的数感。
小数除法的计算错误率往往较高,根本的原因除了学生们没有掌握好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外,还有就是学生们的数感不够。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数学计算题:4.8÷0.32、52.92÷8.4、2.04÷3、0.4÷0.5,问:这里哪一道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再算?然后可问:①哪些商比1大?哪些商比1小?为什么?②哪些商比被除数大?哪些商比被除数小?请学生先猜测,再计算验证,从而加强了对小数除法结果的预测、判断和估计能力,培养了如下数感:①被除数大于除数,商大于1;被除数小于除数,商小于1。②在被除数非0时,除数小于1,商反而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商反而小于被除数。这样的运算比讲大量繁杂的算理,更直观有效。对运算方法的判断和对结果的估计是数学课的必要活动,它增进了学生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从美感中挖掘数感
1、教材形式美与内容理性美交织下的数感培养。
低年级的小朋友一入学就得到学习逐渐增加的数学语言、符号、数字等。老师恰如其分地利用图片、表格、游戏、对话等呈现方式,挖掘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图中有几只鸭子?几棵苹果树?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少?数感的培养在观察、数数中进行。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引导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在学完《比和比例》后,介绍黄金分割线,观赏生活中与之有关的美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中的缩腰位置。在《循环小数》中,通过:1÷7、2÷7、3÷7、4÷7、5÷7、6÷7等一系列算题,丰富学生对数学规律美的感受,从中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且理解“两个自然数相除,如果商是无限小数,那它一定是
无限循环小数”的道理。在这里,我们适当在教材中增加选学内容或阅读材料,数学美淋漓尽致的体现、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数感的培养对后继学习也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2、老师人格美与课堂设计美辉映中的数感培养。
一个健康心态的老师善于关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培养不同层次的数感,一个有艺术性的数学老师还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个体的认识方式、学习能力与思维策略的不同,尽力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提倡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沉着风趣的课堂设计为数感的培养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课即将结束,他问:“今天的课都明白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明白!”“今天我们班来上课的多少人?”“40!”“发言过后同学请起立。”老师迅速点了人数说:“37人,真好!”“谁能用一个分数说说?多不多啊?”“没发言的同学是全班的几分之几?我们把机会给还没发言的同学好不好?请没发言的同学说。还有谁会说呢?”当全班都发言过后,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心的笑了。“现在全班都发言了,谁会用一个数来表示?”学生们说出了各种满意的答案,数感的培养浸润在老师人格美和精彩饱满的课堂设计之中。
数学课堂的安排应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感,而不要堆砌太多的知识,让孩子们觉得乏味枯燥;数学老师的语言应像演讲家那样富含逻辑。只有不断地研究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数学美,才无愧于教师是研究者称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