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视点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视点

2022-08-16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11卷第7期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11 No.7 201 2年7月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Ju1.2012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视点 刘玲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网络文学成为文学新宠,是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学现象。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和消费社会的转 型,网络文学也据此作出了自适性改变:一方面它因无法疏离”图像转向”的时代而不得不与图像频频联姻, 另一方面它又因无法避免消费社会带来的挑战而不得不与“符号消费”彼此依附。面对这样一种挑战,对网 络文学的“文学性”成分加以考察,对此双重语境加以审视,能够管窥网络文学的新视点。 关键词:图像转向;符号消费;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2)07—0078—06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随着消费社 一、与图像共生 会的到来,媒体的发展经由口传媒体和印刷媒体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对于网络文学 速进入电子媒体阶段,并带来文学转型的新变化。 来说,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少数人的尝试到大众的狂 特别在网络媒体风生水起之时,文学的王国也迎来 欢,见证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与时俱进。当电子 了新生的力量——网络文学。以网络和文学两个要 媒介改变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 素作为基点的网络文学,深深地打上了消费社会的 同时,文学也同样嗅到了时代变化的气味——依托 时代烙印。对这个语境加以考察和审视,无疑可以 电子媒介这个新兴的平台,网络文学逐渐走人文学 成为管窥网络文学的一个新角度。 大军的队伍之中。网络文学赶上的是一个数字化生 什么是消费社会?冠名“消费社会”的第一人 存的时代,也是一个全球化浪潮下“图像转向”的时 波德里亚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 代。在这个时代,当前的文学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 不断增长的物质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 变得更加视觉化和具象化,当前的文学信息更趋于 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 可视可感的图像表达。作为电子媒介和庄重文学的 本变化。”… ¨这种变化表明时代已经步人一个由 结合而衍生出来的鲜活样式,网络文学是图像与文 生产过剩、产品过于丰盈而不得不走向以消费为主 字结合于一身的产物。文学在消费社会里求得了新 要动力和目标的社会阶段。这个社会的典型特征 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学架起了文学与消费社会之间 是:物品在电子媒介的编码下具有了符号意义,它们 的桥梁。它所扮演的角色,为当前文学囿于“精英 是N个之间的一个,也是可以代表任何一个的虚拟 文学”的庙堂而无法走向现实的尴尬现状带来了新 符号。在符号的世界里,现实被缺席,中心被消解, 的发展空间,也为疲软的文坛吹来一阵清风。 意义被架空。没有什么深度,没有什么中心,没有什 略举几例:其一,图片给文字增色。著名女作家 么经典,唯有个人在消费自己的欲望,来求得区别于 刘索拉费时7年写就长篇小说《女贞汤》,乃是一部 他人的自我认可。网络文学这个新兴的关键词,借 典型的图文本。文本进行了超大容量的图像粘贴, 着消费社会的东风,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生根、 经统计,在120多万字的236个页面里,高达140多 发芽与成长。它是网络媒体的时代产物,在消费社 个页面挤满了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插图170多帧 会的新语境里赢得了自己作为新生力量的一席 (包括文中插图、单页插图、跨页插图、题图、尾饰等 之地 等)。这些图片之多,让人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甚 至使人感觉图片与文本大有平分秋色之意。如此强 收稿日期:2012—05—06 作者简介:刘玲华(1979一 ),女,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2012年第7期 刘玲华: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视点 势的眼福体验,让人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 文本变为“超文本”成为可能。在今天,面对消费社 其二,作品本身成为一个视觉品。郭妮,一个“80 会里光怪陆离的图像表象,单纯的文本已经难以充 后”的网络写手,习惯于将作品华丽变身于吸引人 分阐释铺天盖地的视觉体验。出于对新文本表达的 眼球的视觉创意品。她的每本作品都会附送很多便 需要,如上述举例所看到的那样,网络文学开始打破 笺、粘贴纸等之类的衍生礼品,并将它们与作品一起 常规,在文字之外添加图片、图像、FLASH、音乐等, 放在同一个包装华丽的盒子里进行出售,让人错觉 突出了图文直观的视觉性。第二,迫使文字与图像 它就是个赏心悦目的视觉产品,而不是一本书。其 能够在某个层面找到契合点,以激活日渐疲软的文 三,作品集看、听、演一体,突出视听感受。饶雪漫的 学旧有格局。时下流行于青少年群体中的“网游 网络作品,现实地连通了文学与绘画、戏剧等视觉感 书”,以照片为主的“图文书”,以漫画为主的“漫画 官之间的联系。她的作品,一方面附带音乐歌词和 书”等,是文本与迎合个人喜好相契合的例证。其 音乐链接(此链接为真人歌声演绎,在网络阅读时 次,“超真实”置换真实,图像霸权导致网络作品或 可进行试听,在出售时,则以音乐光盘附带配送), 反映真实,或脱离真实。波德里亚将消费社会概括 一方面配以美丽的插图来直观人物形象及情节发 为“超真实”的社会——“是用模型生成一种没有本 展。更与众不同的是,其作品在出版之前就采用视 源或现实的真实:超真实” ¨郧 。“超真实”提供 频形式的预告片来大肆宣传,书中的每个人物在宣 比真实更加真实的体验,这是一件如此令人惊讶与 传片中都由现实人物来真实演绎,从服装、相貌一直 期待的事情,例如作品中描写网恋的桥段比真实的 到故事情节的演进,无一不让人先睹为快。读者在 恋爱更沁人心脾,虚拟的文学图书馆比实体图书馆 期待作家作品的同时,也在期待着一系列的视、听觉 更加藏书丰富。在“看”和“被看”的图像世界,各种 惊喜——作品封页、故事人物造型、主题音乐……其 现象杂糅到一起,连一向游离于生活之外的高贵文 四,图像成为整个文本作品的重要部分。2003年, 学也不能幸免。网络文学“看”到了什么?它“看” 中国首本“多媒体小说”《哈哈,大学》面世,结合音 到的不仅仅是超越现实之外的那个“超真实”,也 乐、影视、摄影、FLASH、游戏等时下多种流行手法, “看”到了它自身改写文学惯例中有关“生活真实”、 让小说成了一个怪胎。这本书虽然采用的也是“书 “艺术真实”的范畴的可能,拓宽了文学反映现实的 +光盘”的形式,但与以往随书附赠光盘(光盘仅仅 内容,填合了网络平台与文学体裁之间的空隙。 为单纯文本内容的拷贝)不同,《哈哈,大学》是让光 无疑,文学面对“图像转向”的大背景,发生了 盘唱主角,文字成为陪衬。光盘中的内容与小说文 自适性改变。 本紧密结合,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必须两者兼顾,而不 长时间以来,语言文本以言语为媒介,形象的显 能独立进行。文本构建故事框架,推演情节发展,而 现是一种间接体验。“图像时代”的到来,迫使语言 文字无法直接视觉化的部分内容,如小说的背景呈 文本作出改变,更加优先考虑可以直接显现形象,能 现、人物形象、细节刻画等则由DV短剧、FLASH动 被直接的视感所捕获的图像语言。这样做也不是没 画来着力承担。图像与文本彼此结合,拒绝互相独 有道理,因为所有文学作品的观念和意义是看不见 立,呈现出作品有“声”有“色”的新貌。 的,而图像的手法却是可视的。在文学作品中,意义 网络文学何以如此出位,如此“离经叛道”? 有时会产生于图像自身,有时会产生于图像与文学 究其原因,在于网络文学能够得以与图像共生。 的处理手法中。考察一下网络文学对语言逻各斯的 这是第四媒体——影视网络媒体①带来的契机。首 拆解,便可窥其一斑。《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蔡智 先,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电子技术的介人 恒著)中有一段经典话语:“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 导致“读书时代”转向“读屏时代”。欧阳友权先生 倒出/也浇不息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 曾形象地指出,纸和笔的时代已经让位于光和电的 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不爱你。……如果 无纸书写和阅读时代。网页替代稿纸,鼠标键盘替 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代笔,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字式微,图像不断挤压 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吗?可以。/所以,我爱你 文字空间,带来文学的新变化。第一,使得文学从纯 …… ¨则’作为网络作品的开山之作,《第一次的 ①一般认为,人类的媒体发展经历了““口传媒体——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影视、网络媒体)”几个阶段, 俗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媒体。 ・8O・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 亲密接触》已经出现语言突破的端倪。“如果……” 的句式是一种假设式的逻辑句式,这里却将抽象的 逻辑实化为“太平洋的水、浴缸的水”如此一个可供 至作品在未完成状态中就受到了狂热的追捧),但 也很快地被人遗忘。一批作品完结,另一批作品马 上涌现,如潮水一般层出不穷,永不停歇,无限地满 足着受众的阅读兴趣,刺激着受众的视觉神经和阅 读快感。第二是挑战了文学的深度审美。消费社会 参考的图像画面,以太平洋的浩淼来加以强调这个 逻辑的不可能,又以浴缸的容量来强调这个逻辑的 可能。语言的张力就在于此,不可能与可能并非不 能同时存在,只在于你以何种手法来加以处理。这 段对话,陆续产生了许多山寨版,被网友用来调侃各 是典型的后现代社会,在这里,一切宏大叙事和元话 语被破碎的片段和无深度的平面表达所替代。网络 的写作较之以往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更新频率更 种社会现象,“太平洋的水”可以是钱、可以是人、可 以是物,可以是任何你能看到的形象。由此,“小说 叙事由艺术语言所构建起来的深度想象空间,逐渐 被影像叙事的直接视觉感知蚕食” ¨ ”。拆解语 言的逻辑,还表现于网络作者过分注重语言带来的 图像体验,文字流于表面,对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直 观的描述,在颜色、形状和logo上,不厌其烦地加以 重复表达,为受众构建一个纯粹可视可感的图像世 界。网络作品里的语言没有词性的搭配规则,也寻 不到前言一定要搭后语的硬性规定,电子媒介带来 的复制、拼贴技术将语言引向了深度的解体。语言 的图像化体现正在成为一种倾向,读一下时下流行 的玄幻小说就能发现,这种类型的作品根本不需要 作很多变动,非常适合改编成动漫或者网络游戏。 玄幻小说的代表作《诛仙》(萧鼎著,幻剑书盟长篇 连载)已经被“完美时空”成功改编成一款 3DMMORPG网络游戏,并于2007年开始运营。 不仅是语言,为了迎合图像,网络文学或多或少 摒弃了“文学诗意”,将供养在神坛上的传统文学进 行了距离解构。第一是滋生了文学的快餐消费。网 络技术的平台,提供了写作过程中快速、便捷的服 务,让网络作品的成书时间大大缩短。与传统的文 人式创作不同,网络文学的作品批量化生产明显,致 使传统的“居庙堂之高”的文学创作大有“旧时王谢 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之势。以晋江文学网 (www.jjwxc.com)为例,每天大约有几万部的原创 作品在此平台上同时出现,同时成文。这些作品以 文学类型的方式出现,作品与作品之间存在很多相 似性,无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非常相似,有的甚 至可以互相注解和补充。梳理当下热门的穿越作 品,仅言及清穿,以特定到康熙年间并与康熙诸子产 生感情纠葛的作品为例,已完结作品就有《步步惊 心》、《梦回大清》、《熙颜花开》、《半生缘・一生怨》 等,且有众多类似的作品正在撰写过程中。这些作 品从生产走向消费的整个过程,崇尚的就是一个 “快”字,很快地开始畅销、很快地开始受到关注(甚 快,物质牵绊最少,也最能让写作者心态轻松和愉 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执著状 态,消失于网络文学浅层次的自慰式创作之中。无 所谓创作动机,无所谓创作水平,无所谓揭示主题, 也无所谓是否有人来捧场阅读,文学的诗意断裂于 此。这样一个全民狂欢的状态,任凭文学创作中有 多少奇才,也不免沦落为芸芸普通大众中的一个。 二、与消费合流 网络文学拥有一个无穷大的市场,每天都有无 数的作品在源源不断地汇集。仅以起点中文网为 例,网站收录了8万余本不同类型的小说,聚集了 600万的注册用户,每天的页面浏览数值超过一个 亿。这个市场孕育着无限的商业生机,市场频频向 网络文学招手 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近几年,随着 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探索渐趋柳暗花明,网络文学如 何拥抱商业市场这个论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 究。网络文学如何产生商品价值,文学网站如何让 文学作品得以盈利,网络写手如何主动被“招安”等 等这些话题,无须再费笔墨来一番人云亦云。掩藏 于商机之后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概而言之还是网 络文学如何跻身于消费大潮的问题。 消费市场是根据消费终端的需求来创新消费服 务的,作为消费终端的大众,需要更为明确、简单、快 捷、平面化的标识来引导他们选择消费产品。与消 费社会结伴而生的网络文学,在消费市场的驱动下, 跳出了单一的实体出版模式,书籍、电影电视、游戏 等一系列相关的文化附属产品,高举着“新意”的大 旗,以作品为载体,同样受到空前的狂热追捧。作为 个案研究,可以略举二三例。例如,“玄幻文学”作 品作为“网络文学消费”的主体对象,提供了一种对 文学类型作品的选择性消费。玄幻文学占据网络原 创文学的半壁江山,数以十万计的用户心甘情愿地 为阅读这些内容支付一定的费用,不是一个纯粹的 偶然现象。无论人物形象、身份设计,还是场面描 述、情节设置,玄幻文学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自身的优 势,轻轻松松地将文本之外的附属产品送人“创富” 2012年第7期 刘玲华: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视点 的利益追逐点之中。2004年开始,盛大公司开始了 收购“玄幻文本”之旅;2005年,“完美时空”和“网 易”也开始进军网络文学领域,继而又有越来越多 品,每一个作者都被印上标签——言情的、玄幻的、 历史的……等待着被大众所挑选。认可自己是小资 的,就看安妮宝贝;认可自己是伤感的,就看张悦然; 的公司加入,纷纷瞄准了“玄幻文学”商业利润的这 块巨大蛋糕。从文学到文学的产业链(主要是改编 崇尚古典爱情体验的,就看穿越系列;崇尚现代浪漫 的,就看言情系列…… 这个消费以指向自身为旨归,可以经由“他者” 来寻求自我定位,也可经由自身来到达心理需求的 彼岸。对于网络文学的消费而言,前者指向作者作 自网络文学的网络游戏),使得商业利益的延伸成 为可能。又例如饶雪漫商业模式。作为一个商业运 作的成功网络写手,她的“吸金大法”可谓网上网下 无一遗漏。在“网络创作一实体出版”的稳定模式 上,饶雪漫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从VIP收费 阅读走到动漫和影视剧的有偿改编。不仅如此,她 的作品还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作品海报、书 中人物的真实模特造型、服饰、箱包等都用来出售。 点击饶雪漫之淘宝店“雪漫书屋”(shop34422292. taobao.tom),签了名的作品,作品中人物的实体衣 饰、书模照片,限量的书名徽章等这些被拍成图片的 “宝贝”正待价而沽。如此“消费社会”的消费方式, 在以前的文学作品商业链层面是前所未见的一种形 式。再例如,网络作品《死亡13记》(陆幼青著)在网 站“榕树下”的商业运作。这在当时是一个轰动一 时的大事件,为遗作进入商业化运作首开先河。陆 幼青既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商人,在发现自己患上 了绝症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处理冷静得让人吃惊。 一方面,面临生命倒计时的最后时光,他依托于网络 媒体,以纪实性文字来描述死亡的进程;另一方面, 他采用消费社会最有效的市场运作方式——利用亲 情和社会的人道关怀作为卖点来博得“眼球经济” 的关注。事实证明,他的两步走果然成功,作品获得 了居高不下的点击率,电视台节目对他进行了访谈、 图书出版商签下了他的作品版权。这不仅让他赢得 了在世时的知名度,也让他了却了身后可以照顾亲 人的夙愿——依靠版权费等,其遗孀和女儿从此处 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 在消费社会的时代,网络文学被商业化成为既 定的宿命,受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操控。但特别 之处在于,畅销书的写作、出版和营销,是全程符号 化和消费化的,读者购买的不是那本书,阅读的更不 是那本书,而是那本书所指代的消费文化符号。消 费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单纯的物质性商品的占有 和消耗,而是消费它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 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在符号的解码中获得丰富的 乐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以此作为标准,无数 的文学作品被打上了符号和文化的烙印,它们被消 费的同时意味着被符号进行了分类排列,每一部作 品,后者指向形象、情节等的暗示。呢称作者为“x 大”,守着电脑屏幕进行“追文”,在当下的网络文坛 时时可见。作者是一种符号,同一类型的作者很多, 很难一下被区分,通过符号记忆就容易得多。因此, 作者是实体,符号意义则是灵魂,它传递的重要信息 是对自身存在方式的一种言说。很“安妮宝贝”、很 “郭敬明”、很“匪我思存”还是很“霸唱天下”,很容 易就被读者加以定位,从心里浮现出一个有关作者 的符号来。作品则以披露灵魂的隐秘、倾诉心灵的 声音,抒发漂移的情绪、宣泄生命的欲望这些内容, 充分满足广大网民的心理需求,从而被大众欣喜接 受,并在时尚的潮流中“狂欢”。另一条途径则是从 自身的内心需要出发,找寻符合自己梦想和欲望的 消费符号。殊途而同归,“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 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所体现的是梦想、欲望和离奇 幻想” j【负2 。有的读者读完类似《鬼吹灯》的小说 《冤鬼路》之后,将小说中的“樱花路”加以符号化, 于是武汉、南京等地的樱花路都在读者的眼里有了 灵异色彩。有的读者则从文学形象中寻求自我欲望 的满足,在字里行间挖掘符号意义,一步一步走向自 我的符号定位。首先读者需要寻求一个文化符号, 其次从这个符号期待获得内心满足。阅读《佳期如 梦》(“匪我思存”著)就能获得这样的体验。文本 讲述一个故事:女主角尤佳期经历了与初恋孟和平 的分手之痛,却在几年后与初恋男友的好友阮正东 相遇。阮正东因为看到好友孟和平始终对佳期念念 不忘而产生接触佳期并报复她的想法。殊不知,佳 期的善良与真诚,最终也让东子彻底陷入了情网。 而正当佳期和东子的恋情进人一个甜蜜的阶段,东 子却因绝症离开了人世……作品中的东子帅而多 金,对感情坚贞不二,彻底满足了当下许多女孩对感 情的憧憬。在作者的个人官方网站里,他被众多粉 丝奉为择偶对象的首选,甚至还拥有庞大的粉丝 群——冬菇。很难想象一个被虚构出来的人物,竞 如此活生生地生活在读者心中,他们评论、解析小说 中东子的一颦一笑,窥探他的生活起居细节,甚至去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 小说中提到的地方寻找他的踪迹。更有众多冬菇完 全不接受东子离世的结局,强烈要求作者重新修改, 有的网友甚至自己重新编写,将结局改写为大团圆 的模式。与其说对东子形象的追逐是对作品的一种 阅读认可,不如说东子的形象因契合众多读者心中 对感情的定位,而成为完美情人的一个符号。从作 但依然顽强地坚守着文学的阵地。在文学性“返 魅”的层面,理应为网络文学来作辩护。 文学不是死了,而是文学太多了,太繁荣了。与 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量”的积累上向前跨越 了一大步。网络文学生产的速度令人咂舌,如果说 当下一年的网络文学产量胜过过去几十年传统文学 产量的总和一点也不为过。鼓吹“文学性”的危机, 者的单独个人扩充到无数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是一 种对符号的消费。 三、“文学性”返魅 很大程度上是夸大了“阅读”的危机。“阅读”危机 暗指着这样一个现实:传统的文学作品封闭于时间 和空问的维度,读就是读,写就是写,很难获得读和 写之间的互动。尤其面对一个时空界限被解体的网 当下是一个“无纸书写”的时代,“作者死亡”的 时代,“经典消解”的时代——缪斯之神褪去了灿烂 夺目的光辉,化身为无数的普通大众,匿迹于浩淼的 网络海洋。正是如此,很多人宣称,在网络媒介的时 代,文学死亡了。美国文学家希利斯・米勒最先提 络时代,传统文学作品更容易消失于即时传播的 “眼球文学”之后。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罗兰・ 巴特就开始呼吁文学的对话功能。他认为传统文学 的缺点在于它是一个封闭的文本,只能听到作者的 出“文学终结论”,他说:“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 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终 结。”。。 当文学陷入消费的漩涡,与大米和日用品一 样随处可见,从哪里去寻求文学的崇高感和神秘感? 声音,读者被缺席,作品呈现出单线式的言说。网络 时代到来之后,文学创作的平台发生了改变,既面对 作者又面对读者。文学如果还停留于“闭门造车”, 当网络的自由开放拆解了传统平台的壁垒,又从哪 里去找寻文学的踪迹? 面对着交互平台而特立独行,不免太不合时宜。在 今天,网络完美地实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问的相互融 的确,网络技术的兴起挑战了传统文学的旧格 局,冲击了传统文学惯例的定义。网络文学之所以 屡遭诟病,首先在于它自身的缺陷,例如写作的门槛 大大降低,例如写手的写作水平、自身修养以及知识 结构参差不齐。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科学的对象 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 文学作品的东西。” 与传统文学相比,在遣词造 合。文学活了,文本开放了,作者“死亡”了。网络 祛魅了“作者”,它的开放性和共时性为之提供了 “作者之死”的硬件。“作者之死”,就是解放读者, 消解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立,让作者“返魅”重生。 每个作者都是读者,每个读者也是作者。网络文学 作品的诞生绝不是一个人的独奏,在网络的平台上, 读者(网民)的及时介入和随意的发挥,改变了传统 意义上作者的至尊地位,让罗兰・巴特说的“读者” 得以真正诞生。如前所述,网络文学的作者充分注 重读者的感受,有关作品的回帖、评论甚至是读者的 续笔,全都成为作品的重要参考和构成。最好的例 子莫过于“接龙小说”的出现。维基百科如此定义: “接龙小说是由两人以上的作家轮流书写故事的一 部分之写作类型。……”很显然,接龙小说拥有无 句、作品构架、文学价值方面,网络文学成为文学作 品的东西,也即“文学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当传统文人将文学作为自己终生热爱的情人一生心 系之时,网络文学则被充斥着欲望、娱乐所主导的快 餐式消费所折腾。它毫不怜惜地撕碎了文学温情脉 脉的面纱,祛魅了文学“诗意地栖居”的家园。“祛 魅”一词,来源于马克思・韦伯,汉语之意为“解 咒”,指神秘性、神圣感、魅惑力等的消解。一般的 理解为,曾经一贯信奉的或被追捧的人或物或事或 感情或文化或定论,受到新的认识后地位下降。网 络文学在一个更为便利快捷的平台上,说我话,写我 数个作者,而且这个作者还由读者产生。各大网站 纷纷相中了它聚敛人气的独特之处,相继开展接龙 小说的活动。新浪网以“全球华人携手共谱网上佳 作”为主题的接龙正在火热进行,这次原定最终完 心,并乐此不疲地玩着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游戏。它 蔑视文学传统,轻视文学创作手法,不屑“文学千古 事”的古训,我行我素,在“离经叛道”的文学道路上 越来越远。 成一篇六万字的小说的活动,现已写到第八章。每 一章都有一个不同的作者,而且正在等待新的作者 网络文学的很多地方逸出传统文学的规矩之 继续接龙下去。 然而,网络文学并非仅仅停留于遭人诟病的层 外,或放大,或变形,或缩小,更倾向于在通俗文学的 面,尽管它更多地流于芜杂、浅显、琐碎和无深度化, 层面展示它的特点。范伯群先生在《建立生态平衡 2012年第7期 刘玲华: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视点 ・83・ 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中曾将“知识精英文学”与 大学生的心理历程,《天堂往左,深圳往右》揭示了 “市民大众文学”比喻为文学的“两个翅膀”。很长 金钱对人性的影响,《蜗居》反映了底层人奋斗的艰 时间以来,文学都是载道教化的工具,“文以载道” 辛……这些作品通过对琐碎、浮华、复杂的现实表象 被认定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重要准则。在此准 的描述来引领我们进入生活的深处,更具震撼力和 则下,精英文学一统天下多年,大众文学在世俗的眼 说服力。在传统文学对现实反映无力和失当的当 光里却始终不被重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 下,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的动力,在开掘新的精神 经济的兴起,理想主义的神圣光环受到“祛魅”,代 审美价值方面,构成一副具有独特力量的审美图景。 之以消费至上、娱乐和快乐至上。全球化和消费社 在消费社会,当文学作为特殊的消费品,网络写作成 会的进程加速了文学的“祛魅”,文学在消费文化的 为一种生存的策略时,就与功利性结下了不解之缘。 入侵下日益被生活化,“文学性”消解于通俗的生活 生存之必要“祛魅”了文学的无利害写作之要素,使 之中。人们更愿意将文学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工 得网络文学在担负文学之责任,体现文学之审美的 具,更加注重审美愉悦、文化消遣、自我表现、自我认 方式上寻求新的方式改变。在当下的网络写作中, 知。文学由载道教化逐步回归自身,与之相适应的 写作的自由和开放,写作者不求稿费的纯真化文学 便是对于通俗文学的重新审视。网络的平等性、兼 书写,无疑是“无功利性”的佐证。从这个角度来 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永保平民姿态,语言自不 看,网络文学的生存重新“返魅”了无功利性,体现 必说,题材、手法、商品化倾向、娱乐性故事、网络化 出“文学性”的存在。进一步而言,网络文学虽然良 趣味无一不体现了网络文学通俗化的特征。“返 莠不齐,特别是“目前的网络原创文学大约有三分 魅”不仅是回归,也是扩张的过程。网络写作通过 之一属于文学,三分之一属于准文学,三分之一属于 不断尝试的读写磨合,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 非文学” 儿郧叭,但也不乏优秀作品的出现。在针砭 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出现了更通俗的文学类型 现实、体现人文关怀,甚至是弘扬主旋律的基调上, 的新探索。博客文学的兴起即为鲜活例证。博客开 也并不逊色于传统的宏大叙事作品。比如,2009年 启了文学写作的平民化时代,“你开博了吗”大有取 度的网络文学出现了一部不容忽视的作品《大江东 代“你吃饭了吗”的国问之势。除去最活跃的“草 去》。该作品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中宣 根”写手,传统作家开博也不以为怪。博客的平台 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成为首次获得该奖的 面向大众,只要你有此意愿,就可以开博说话。博客 网络作品。细读这个文本可以发现,与当下“娱乐 的内容无所不包,大到民生,小到心理波动,都可一 至死”、“虚幻缥缈”、“喃喃自语”的格调截然不同, 吐为快。博客的境界,既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共同 它体现的是崇高的人文关怀,宣扬的是永不落幕的 分享。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传播载体,博客因为消 精神之光。 除了一直以来横亘在大众面前的“通道壁垒”,使文 四、结语 学真正意义上贴近了生活和大众。网络文学由“思 判别“一时代之文学”的标准无外乎:第一、是 变”而“思归”的追寻强调的是更加贴近生活、重视 否是那个时代主要的流行文体和文学;第二、文本是 自我消遣的通俗表现形式,而此正是文学性的生成 否拥有广泛的受众群;第三、是否存在提升文学典范 转换过程。 的空间。承上所述,在消费社会这个语境下,网络文 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网络文学也不例外。 学成为时代的新宠完全契合这个标准。第一,网络 消费社会眼花缭乱的生活“祛魅”了文学的崇高审 媒介的兴起,图像时代的转向,使得网络文学凭借着 美境界,却无力将它从网络文学里彻底驱逐。与此 网络的便捷平台迅速成长,并蔚然成林。第二,网络 相反,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审美境界进行了继承 文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海量,在网上发表过作品 性创造和借鉴的“返魅”过程。文学具有传承性,古 的人数无法确切统计,仅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的 典文学的传统在网络文学的范畴里并没有断裂,无 人数就突破百万,在网上阅读作品的人更是不计其 论是新的文学类型还是新的审美创造,都抹不掉传 数。这样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亦很可能是创作群,为 统的影子。网络文学继承了文学针砭现实反映生活 网络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三,如评论 的审美传统,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网络文学更 家白烨断言,当代文坛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以文学 加排斥粉饰太平,对现实进行大胆揭露的方式更质 期刊为主导的传统纯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 朴、更直接、更犀利。例如,《草样年华》再现了当代 (下转第97页) 2012年第7期 舒甜:提高理工院校学生音乐鉴赏兴趣的策略 ・97・ [3]房卉,房居清.试论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之改革 [4]陈燕.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1). [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 Strategies on Enhancing the Musical AppreciatiVeness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ollege Students SHU Tian (School of Music,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Henan 473004,China) Abstract:It is of necessity that music teachers at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olleges should put priority on cultivating students’interest in music appreciation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psycho- logic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Only in this way,students may be able to truly feel the aesthetic beauty of music and boost their interest in music learning.As the saying goes,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Students like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o what they like to do.and it iS also the case with music appreciation and learning. Key words: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olleges;students;music appreciation;strategy 【责任编辑:李玉恒] (上接第83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众文学和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已三分天 [3]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M].北京:知识出版 下 。三足鼎立的基本态势已是事实,尤其以网络 社,1999.网络电子版:WWW.21gbook.com/zc/z31.htm. 文学为中坚的新媒体文学最强。不仅是网络原创文 [4]郑崇选.镜中之舞——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 学,包括传统文学上网,传统文人再续网络之缘,经、 叙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Mike Featherstone.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 历了大浪淘沙的筛选,兼顾可读性和文学性的网络 ism,Sage Publications,London,1990. 优秀作品并不少见。依靠出色作家来提升网络文学 [6][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 的质量,充分提供作品逐渐经典化的可能,已经成为 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 网络文学高度重视和积极面对的问题之一。 [7]Garvin Paul,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Aesthetics。 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 参考文献: versity Press,1964.P.104.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 [8]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M].北京:中央文 出版社.2001. 献出版社.2008. [2][法]让・波德里亚.仿真与拟像[M].马海良,译// [9]白烨.“三分天下”:当代文坛的结构性变化[N].文 汪民安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 汇报,2009一l1—1. New Perspectives into Network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Mass Consumption Society LIU Ling—hua (Institute of Literatur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Network literature,as a new favorite form of literature,is a peculiar literary phenomenon in the mass consumption society.With the prosperity of electronic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ss consumption socie— ty,network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in a position of constantly adapting itself.Onthe one hand,the fact that net- work literature cannot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era of“pictorial turn”compels it to combine with pictures more often than not;and on the other hand,network literature also has to be mutually dependent on“symbol consumption’’ due to its inability to escape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mass consumption society.In view of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literary elements of network literature in dual contexts SO as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network literature. Key words:pictorial turn;symbol consumption;literariness [责任编辑:王金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