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华为是中国较早实施全员持股的企业之一。全员持股属于股份激励的范畴。
股权激励(Stockholder's Rights Drive)走指企业以股权的形式给予相关员工的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企业决策中来,同时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持久动力的一种激励方法。
全员持股是股权激励中风险较大的一种,但具收益也是显著的。当时,华为推动全员持股的行为,可以说是敢为大下先。它直接成为华为的崛起支柱,时至今日,华为仍然奉行着全员持股这一举措。华为内部股权激励始于1990年,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大的股权激励。
(1)创业期股票激励
1987年华为起步,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但公司拓展市场、搞研发、资金周转依然非常困难,任正非决定推行内部股权和高分红制度。1990年,华为提出员工持股,每股10元,以利润的15%作为股权分红(税后)。
员工进入公司一年后,依据员工的职级、季度绩效等进行分配,采用员工的年度奖金购买。如果年度奖个不够参股股票额,公司帮助员工从银行贷款购买股权。
华为采取这种全员持股方式,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全员持股等于给员工描述了一幅愿景——在未来会拥有高额的回报,同时,由于全员待股,员工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意识,责任感和归属感也随之而来。
在股权激励和主人翁意识的驱动下、华为人夜以继日地奋斗着,即使拿着微薄的薪水、住着简易的农村房,他们也始终保持高昂的状态,期望着年底的 奖金、分红及股权。
全员持股是一种绝佳的绩效激励措施,它以利益均沾的形式,让每个员工 都心系公司命运,并为之而努力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绩效。当时,华为员工自嘲 道:这些躺在纸面上的“数字”不知何时能兑现 但同时,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努力,这些数字永远不会“复活”。
随着华为人的不断努力,市场越来越好,研发技术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公司的财富也越来越多。2000年年底,华为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00亿元大关。 (2)“华为冬天”时期的股权激励
以全员持股作为绩效激励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企业经营 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绩效。
2000年IT泡沫破灭,华为迎来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冬天”,为了保证充足的现金流和改善人浮于事的弊端,华为开始实行“虚拟受限股”的期权改革。
虚拟股票借用了股票的名义和内容,实际上并不存在股东,更多的只是一种承诺。但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和股价升值权。
A. 华为还出台了一些新的股权激励政策: ①新员工不再分配一元一股的股票; ②老员工的股票逐渐向期股转化;
③取消固定的分红,从期股所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获取。
B.依据公司的评价体系,向员工分配一定额度的期权,期权期限为4年,每年兑现1/4的额度。同时为了保证期权的可行性人不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 华为确定了四种兑现方式: ①兑现差价;
②以1元/股的价格购买股票; ③以后兑现;
④放弃(保持现状)。
期权比股票的方式更为合理。在保证员工收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竞争。以往只要持有股票,即使不干活,也能获得分红,久而久之,破坏了
公司内部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利于个人和公司绩效的提升;而期权则需要个人奋斗,达到什么等级的绩效标准就获得该等级额度的期股,拉开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效激活了内部竞争。
C.对于期权的行使华为还规定了一些约束措施: ①持股较多的核心员工每年兑现比例不超过1/10; ②股权额度向骨干员工倾斜;
③配股锁定期限,几年内不允许兑现,期间离开所配股票无效。
其中原因不言而喻。华为建立的集竞争、开放、约束于一体期权激励机制,使公司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销售业绩和净利润也大幅攀升。 (3)经济危机时期的期权激励
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华为再次推出新一轮的期权激励措施。当年,华为开始了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配股。
本次配股属于“饱和配股”,依据职位级别分配不同的期股额度。不同职位级别匹配不同的期股量,例如职位级别为13级的员工,持股上限为2万股,14级为5万股;其中收益呈波浪线,是因购买/分配数量不同而形成的。此外,持股已达到其级别持股量的上限,不参与配股。
华为此次配股一方面缓解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员工收益,同时使 绩效(期股)与职位等级挂钩,进一步完善了绩效分配机制,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
#今日话题#
“全民持股”的股权激励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那对今天有什么借鉴作用?又该怎么灵活地运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