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LT
2
3
4
种的间断分布区、属的间断分布区、科的间断分布区
(2)按分布广狭划分的分布区
世界性分布区:分布区遍于世界的种称为世界种(或广布种),其分布区称世界种分布区。
特有性分布区:只限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的种,称为特有种。其分布区,称特有种分布区。
广泛分布:介于世界性分布和特有性分布之间 三、植物的地理成分
地理成分:为按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的区系成分。 四、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五、属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
属相似性指标=两地共有的属数/较贫乏地区属数总量×100% 六、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单位
原则:
①以特有科、特有属、特有种的数量比重为主要依据; ②划分高级区划单位时,考虑历史条件较多; ③划分低级区划单位时,要考虑现存的生态条件。 单位:
①植物区(Kingdom):除含有很多特有种、特有属外,还要有特有科河共同的发展历史。
②植物地区(Region)在区内再分地区,含有很多特有属、特有种,特有科少。
③植物分区(Province):在植物地区内,根据差异分为植物分区,特有属少,但有一定的特有种。 七、世界六大植物区(P50)
Ⅰ.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 Ⅱ.古热带植物区 Ⅲ.新热带植物区
Ⅳ.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 Ⅴ.澳大利亚植物区 Ⅵ.泛南极植物区
5
八、中国植物区系分区(P61)
中国植物区系分为2个植物区、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Ⅰ.泛北极植物区
A.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B.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C.欧亚草原植物亚区 D.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E.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F.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Ⅱ.古热带植物区 G.马来西亚植物亚区
第三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分类
1)非生物因子
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的理、化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等。 2)生物因子
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二、liebig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限制一个植物生长或存活的任何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三、耐热定律、生态幅
耐热定律:指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性范围。
生态幅: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四、生态类群、生态型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样的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生态型:对于广泛分布的同种植物来说,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
6
发育等),称为不同生态型。
五、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类型
影响:
①影响光合作用 ②影响植物生长 ③影响植物发育
生态类型: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弱不同要求,可以把植物区分为阳生(性)植物和阴生(性)植物,属于这二者之间的为耐阴植物。
①阳生植物:
凡是在强光环境中才生长健壮,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为阳性植物。阳性植物多生长在旷野、路边。这类植物常见的有松树、桉树、木麻黄、榆树、杨树等。草原植物、沙漠植物及一般栽培的落叶果树、农作物也多属于阳生植物。
②阴生植物:
不能忍受强光照的植物,在较弱光照下才生长发育良好。阴生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者生于密林内。如林下蕨类植物,树木中如三尖杉、冷杉、铁杉、云杉等。很多药用植物也属于这一类,如人参、半夏、田七等。
③耐荫植物:
是介于上述二类之间的植物。它们既能在阳地生长,也能在较阴的地方生长。如侧柏、胡桃、肉桂等。
六、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日照长度的生态类型
影响:
(1)影响植物对物质(水、无机盐)的吸收 (2)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3)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4)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生态类型:
①长日照植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段时期白天长、夜间短的条件,每天的光照时数超过一定限度(14—17小时)以上才能形成花芽、开花。如冬小麦、油菜、菠菜、萝卜等都是长日照植物。
②短日照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白天短(8—12小时),夜间长的条件,才能开花。如水稻、大豆、玉米、烟草等都是短日照植物。
③中日照植物:是指只有当昼夜长短比例接近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
7
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接近12小时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④中间型植物 :这类植物的开花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较小,只要其它条件如水、无机盐、温度、CO2等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四季豆、番薯等。
七、旱生植物的类型、适应旱生环境的特征
旱生植物的类型:肉质旱生植物、硬叶旱生植物、软叶旱生植物、微叶和无叶强旱生植物
特点:
①减少水分损失的结构 ②加强吸水能力 ③加强储水能力
八、水生有花植物的类型、适应水生环境的特征
水生有花植物的类型:
①沉水植物:整个植物体沉没在水下,与大气完全隔绝,如金鱼藻、眼子菜等。
②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的植物称浮水植物。如满江红、水葫芦(凤眼莲)
③挺水植物:植物体下部沉没于水中,而上部露出在空气中,如芦苇、慈菇、莲(荷花)等,根插于土壤。
适应水环境的特征:
①水生有花植物的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各器官对氧气的需求。 ②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水体流动。
③叶片薄或常呈带状或丝状,有利于增加对光照、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面积。
九、适应土壤酸碱度的生态类型
根据植物对土壤的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PH<6.5)、中性土植物(PH6.5—7.5)和碱性土植物(PH>7.5)。
⑴ 酸性土植物:能在酸性或强酸性的土壤里生长的植物称为酸性土植物。如:马尾松、铁芒萁、映山红,桃金娘、茶树、油茶、咖啡、橡胶等。这些植物的根能与真菌一起形成一种复合体,称为菌根。
⑵ 盐碱土植物(①真盐生植物②泌盐植物③不透盐植物(抗盐植物)) 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统称。盐土含NaCl最多,还有Na2SO4,PH8—9;碱
8
土含强碱性的Na2CO3、Na2HCO3,PH>9。
⑶中性土植物
指生长在接近中性壤(PH6.5-7.5)上的植物。中性土一般结构良好,微生物活动强烈,肥力较高。众多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树都是中性土植物。阔叶林的许多植物也是中性土植物。 十、沙生植物的适应特征
①形成不定根、不定芽的能力很强; ②某些灌木的枝条迅速生长;
③叶子强烈退化或变小,这样缩小蒸腾面积; ④根系特别发达; ⑤根具沙套;
⑥在繁殖方面有特殊适应性、果实、种子小,多且发芽快。 十一、冻害、冷害(寒害)
温度冷却到冰点以下,使植物组织结冰所引起的伤害,称为冻害。冻害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对植物发生作用,即冰点的形成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蛋白质的失活与变性。
零度以上几度的低温使喜温植物(如热带植物)受害甚至死亡,称为寒害。寒害主要是由于低温造成植物的生理活动,如光合、呼吸、蒸腾、吸收等活性的降低和生理平衡的破坏。
十二、植物生活型、raunkiaer生活型系统、《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
植物生活型是不同植物对于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生活型主要是指植物外貌的特征,如大小、形态、分枝和植物的生命期长短等。
raunkiaer生活型系统: 《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
四大类: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叶状体植物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竹类、藤本植物、附生木本植物、寄生植物 半木本植物:半灌木、小半灌木
草本植物:陆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 叶状体植物:苔藓、地衣、藻类、真菌 十三、生活史类型
①一年生植物 ②多年生植物
9
③乔木和乔木状植物
第四章 植物群落
一、概念:植物群落、层片、季相
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由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组合称为植物群落。如森林、灌丛、草丛、栽培植物群体等,都是植物群落。
层片: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叫层片
季相:植物群落外貌随气候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称季相。 二、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表现为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层片结构。 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层次结构、成层现象)
①地上成层现象:植物群落中,尤以陆生森林群落地成层现象最为典型,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每一层都可称为层次。在每个层次内又可按高度划分成不同的亚层。
②地下成层现象:植物群落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种植物根系深入土壤的不同深度而形成的。
水平结构: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植物群落的水平排列状况,在水平分布上有四种方式:
1)随机分布
2)群聚型分布(成群分布) 3)均匀分布(有规则的分布)
4)个体高度的簇生结合成群,以及整个群体有规则的分布。 三、种群的水平分布方式
在水平分布上有四种方式:1)随机分布 2)群聚型分布(成群分布)3)均匀分布(有规则的分布)4)个体高度的簇生结合成群,以及整个群体有规则的分布。
四、概念:多度、盖度、重要值、频度
多度: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表示群落中各种植物数量的多少。多度的统计方法有二种:直接统计法和目测估计法。
盖度:投影盖度:盖度是样方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地面面积与样方面积的比例,表示植物占据的水平空间,以覆盖地面的%表示。基部盖度(纯盖度):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与样方面积的比例。对乔木来说,一般取胸高(1.3m)断
10
面积;对于草本,取2.5㎝高处的横截面积。
重要值: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
频度:表示一个种在一定地段上出现的均匀度,指各种植物在群落内不同部分的出现率。频度(某一种植物的频度)=某一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全部样方×100%
五、根据年龄结构划分的种群类型:衰退,增长,稳定 六、概念:优势种、共优种、建群种、共建种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里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共优种: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可以二个以上,称为共优种。 建群种:群落地主要层次(如森林的乔木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共建种:在主要层中,有两个以上的种占优势,则把它们称为共建种。 七、概念:群落波动、群落演替、顶级群落
群落波动:植物群落的波动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群落演替: 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顶级群落:每一个演替系列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称为演替顶极。处于顶极阶段的植物群落,称为顶极群落。
八、水生基质的演替系列、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
水生基质的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发育是从水中和潮湿的土壤上开始,由水生植物群落向中生植物群落发展。
水生演替系列:
(1)沉水植物群落阶段---水生环境 (2)浮水植物群落阶段 (3)挺水植物群落阶段 (4)湿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 (5)木本植物群落阶段---中生生境
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植物群落的发育从发育的基质上开始,由旱生植物群落向中生植物群落发展。
旱生演替系列:
(1)地衣植物阶段-----旱生环境 (2)苔藓植物阶段
11
(3)草本植物阶段
(4)木本植物阶-----中生生境 九、中国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单位
分类的原则:
1.群落外貌的分类原则
2.形态学的分类原则(苏联——北欧学派) 3.生态学的分类原则:(瓦尔明学派) 4.特征种的分类原则(法瑞学派) 5.群落动态的分类原则(美派) 6.生态——外貌的分类
7.群落学——生态学原则,按群落本身的特征及与环境条件的联系进行分类:
1)种类组成 3)生态地理特征 2)外貌结构特征 4)动态特性 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基本单位)
十、中国植被分为10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
中国植被类型:(植被型组10个) (植被型29个) (群系560多个) (一)针叶林(植被型组) 1.寒温性针叶林(植被型) 2.温性针叶林 3.温性针阔混交林 4.暖性针叶林 5.热性针叶林 (二)阔叶林 6.落叶阔叶林
7.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8.常绿阔叶林 9.硬叶常绿阔叶林 10.季雨林 11.雨林
12.珊瑚岛常绿林
12
13.红树林 14.竹林
(三)灌丛和灌草丛 15.常绿针叶灌丛 16.常绿草叶灌丛 17.落叶阔叶灌丛 18.常绿阔叶灌丛 19.灌草丛
(四)草原和稀树草原 20.草原 21.稀树草原 (五)荒漠 22.荒漠 23.肉质刺灌丛 (六)冻原 24.高山冻原 (七)高山稀疏植被 25.高山垫状植被 26.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 (八)草甸 27.草甸 (九)沼泽 28.沼泽
(十)水生植被 29.水生植被
第五章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
一.热带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环境特征:
①气候:赤道多雨气候(赤道雨林气候),全年长夏,无明显的季节区别;气温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全年多雨,无干季。
②土壤:为砖红壤。 群落特征:
①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13
在马来西亚的一个50公顷热带雨林样地里有植物830种; 云南一块3㎡的石头裂缝里有21种植物。
②外貌:不规则的锯齿形轮廓。生活型特征是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占80%以上,有的高达95%。季相变化不明显;叶级为中型的全缘常绿单叶占优势,80%以上;叶具有滴水叶尖
③群落结构复杂:可以分为5—8层。
1)乔木层:可分3—4层;乔木高大;具有板状根、支柱根。具有茎花现象(老茎生花)
2)灌木层:种类丰富,一般很少分枝,叶大而薄(因为雨林密、湿),具滴水叶尖。
3)草木层:不发达,以蕨类为主。
4)层间植物丰富:包括木质藤本、草质藤本、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绞杀植物。
分布: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但在大陆向风边缘地带,可伸展到15—25°左右。全世界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 二、热带季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中国季雨林的类型
环境特点:
①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0—25℃,年雨量100—1500㎜,或更高,但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干湿季明显。
②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红棕壤及各种石灰土。 群落特点:
①种类组成上。季雨林在单位面积上的种数比雨林少,但植株的密度则较大,优势种比较明显。
②群落外貌: ⅰ.季相变化明显。
ⅱ.生活型以木本高位芽植物为主,约占70--80%,但其中的落叶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
ⅲ.叶级中型叶占60%以上,但有落叶成分。 ⅳ.植物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③群落结构:
ⅰ.乔木层:一般只有二层。第一层落叶阔叶树多于常绿阔叶树;第二层常绿阔叶树多于落叶阔叶树。板根不发达、茎花现象较少
ⅱ.灌木层,高0.5—1m。
14
ⅲ.草本层:稀疏,盖度仅5%左右。
ⅳ.层间植物。藤本植物以木质藤本为主,但数量比雨林少。附生植物以草本为多见,兰科、蕨类和木本附生植物稀见。寄生、绞杀植物稀见。
分布:季雨林分别于南、北纬10°到回归线范围的大陆东岸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不连续地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在东南亚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分布在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我国南部等地的干热河谷和盆地中。季雨林为: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
我国季雨林的类型: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生境特征分为:落叶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石灰岩季雨林。
三、热带稀树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环境特点: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降雨750—1000㎜左右,但都集中在雨季。旱季几乎没有降雨,温度常年很高,年均温18—24℃。土壤(燥红土)。
群落特征: ①乔木:
ⅰ.独株分散地分布,矮生,多枝,树干不整齐。 ⅱ.树冠伞形、扁平。 ⅲ.为旱生型乔木
ⅳ.常见的乔木为金合欢属植物。 ①.草本层
ⅰ.草本植被构成整个群落的背景。以热带高干禾本科植物占优势。 ⅱ.草本植物为旱生植物。 ⅲ.季相变化明显。
分布:主要位于赤道南北5—20°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非洲。 四、红树林的环境特点和群落分布
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潮间带淤泥海滩上的高温耐盐、湿生的乔灌木植物群落,以红树林植物为主。
环境特点:
①风平浪静、淤泥深厚的热带海滩。
②海水温度的年平均值约在24—27℃,气温则在25—30℃3.红树林下的土壤为滨海盐土(红树林沼泽土),土壤含盐量较高(3.5%左右),PH3.5—7.5。
群落特征:
⑴种类组成:红树林植物有24科、38属、84种;主要由红树科、马鞭草科、紫金牛科、海桑科的植物组成。
⑵为常绿乔木,盐生、沼生,从南(赤道)到北,树高从30—50m。
15
⑶生态适应特征 ①具支柱根、板状根 ②具呼吸根 ③具胎生现象
④具旱生、盐生适应特征。
ⅰ.叶肥厚草质化,有光泽,气孔下陷; ⅱ.叶具有泌盐腺,能排出过多的盐分; ⅲ.具有高的渗透压; ⅳ.树皮富含丹宁
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环境特点:
1、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特点是夏季炎热而潮湿。年均温16——18℃,年雨量1000——1500㎜,夏天降雨多,冬季降水虽少,但没有明显的干旱,空气湿度大,相对湿度75—80%,云量多。
2、土壤:红壤、黄壤 群落特点:
1.种类组成: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四个科的树种组成,是建群种。
2.外貌:
①乔木高度差不多,林冠呈波浪形 ②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70% ③乔木叶子以小型叶为主。 ④常绿,无明显季相变化
分布: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南北美洲、非洲、大洋州均有分布,但分布的面积都不大。在亚洲,除朝鲜、日本有少量分布外,以我国分布的面积最广。
1.美洲:主要分布于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南美的智利、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等地。
2.非洲:分布于非洲西岸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和马德拉群岛。 3.大洋州: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岸、新西兰。 4.亚洲:分布于日本、朝鲜南部和我国东南部。 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内的植被类型
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环境特点:
16
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年降雨量为500——750㎜,集中于冬季降落,夏季降雨量很少。
群落特点: 1.叶子常绿。
2.叶子有旱生适应特征:叶厚、硬,栅栏组织厚密、海绵组织疏松,角质层厚,气孔凹陷;有些植物的叶子常退化或缩小变成刺。
3.花比较鲜艳
4.植物能分泌挥发油(如柠檬桉),有防止害虫作用。
5. 乔木或灌木多刺;藤本植物很少;草本层为多年生草本种类,具鳞茎、球茎、根茎的植物多。
分布:
1.地中海地区:原始林全被破坏,现看到的都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人工植被主要是油橄榄(木犀科),是地中海的主要油料
2.加利福尼亚地区(北美),多为灌木。 3.智利中部(南美) 4.非洲西南角(好望角)
5.澳大利亚:乔木以桃金娘的桉属为最多,约600种。
6.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其中金沙江峡谷两侧高山,是其分布的中心。
八、荒漠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一)环境特点: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1.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超过250-300㎜。有的只有十几毫米,有的地方好几年不下雨。
2.日照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几倍到几十倍。
3.夏季炎热,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可达40℃,日温差大。 4.多大风与尘暴,植物常受风蚀和沙埋。
5.土壤薄,质地粗(或为砾石,或为细砂),缺乏有机质。 (二)群落特征:
1.植被十分稀疏,土地大面积裸露; 2.植物种类稀少;
3.植物生活型多种多样,有超旱生的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小半灌木,还有一年生植物、短生植物等。
(三)地理分布:可以分为五个大区:北非欧亚荒漠区、南非荒漠区、北美荒漠区、南美荒漠区、澳大利亚荒漠区。
17
1.非洲
非洲是荒漠发育的典型地区,它占了40%的大陆面积。
1)撒哈拉荒漠占面积9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属于热带、亚热带荒漠。
2)南非的主要荒漠有纳米布荒漠、卡拉哈里荒漠和卡鲁荒漠,其中纳米布荒漠最典型。
2.美洲荒漠
1)北美:主要分布在美国西南和墨西哥高原。最主要特点是仙人掌科肉质植物很多。如仙人球、仙人掌、仙人鞭、仙人柱等,因此也称仙人掌荒漠。
2)南美:南美荒漠分布在智利、阿根廷、秘鲁。 3.澳大利亚荒漠
澳大利亚荒漠在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占据很大的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763万平方公里,沙荒约占1/5)。
4.亚洲荒漠
亚洲荒漠面积大,类型多样
九、夏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十、寒温性针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十一、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十二、苔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 十三、名词:草甸、沼泽
草甸:是一类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草本类型。
沼泽: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展优势的一种湿生植被类型。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一、 植被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以北半球为例)
南亚热带 暖温带
18
热带 亚热带 中亚热带 温带 中温带 寒带 北亚热带 寒温带 与此相适应,植被也成带状分布,从南到北依次出现 北
寒带冻原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夏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季雨林 南
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我国东南部,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为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的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荒漠 草原 夏绿林
内陆 海
西 东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北美最明显。
(常绿硬叶林) 洛基山 (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森林 荒漠 草原 森林 太平洋 大西洋
纬度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植被类型按垂直高度出现的交替变化,称垂直地带性。如大明山,800-900m以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800-900)——(1200-1400)m,为山地常绿阔叶林,1200-1400m以上的为山顶矮曲林。
苔藓矮曲林
山地常绿阔叶林 19
季风常绿阔叶林 (成因)
1.海拔每升高100m,温带下降0.6℃。 2.湿度、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3.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孤立山顶风更大。 4.太阳辐射随海拔升高而加强。
由于从山脚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空气湿度、雨量、风速、太阳辐射都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 二、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世界植被分布图) 三、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我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也决定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是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变化的方向,不象俄罗斯的从北到南,也不象美国的从东到西,而是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西北
荒漠 草原 森林 东南
(1)纬度地带性
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我国为西半部分东南半部和西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较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向南随着热量的递增,植被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带。
在我国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
(2)经度地带性
①温带暖温带地区:大致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和东南到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区到内陆的干旱区,
20
植被依次为更替着: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草原——荒漠。
②热带、亚热带森林区域: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向差异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植被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
总之,中国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即所谓植被地理分布的三度或三向规律性。但是,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决定于某个单一因素,既有纬度地带性的痕迹,也存在着经度地带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又是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即服从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综合的影响。
四、 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单位
1.原则——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的分布规律,即植被的地带性(三向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结合是植被区划的原则。
以地带性植被为主体,但在局部范围内可能以非地带性植被占优势。一般来说,区划的高级单位以地带性植被为主要根据。在较低级的区划单位,不能忽视非地带性植被,当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占优势时,则成为区划的主要根据。
2.依据(指标)——植被本身特征 1)植被类型。
植被分类的不同等级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群丛等)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植被类型的高级单位是植被区划高级单位的依据。植被类型的中、低级单位,则是植被区划中、低级单位的依据;一些重要的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也可作为较低级区划单位的依据。
在天然植被已遭破坏的农垦地区,区划时则以农业植被为重要依据。 2)组成植被的植物区系。
植被类型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的,它们的区系成分也是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植物的建群种、优势种。
3)生态因素。
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子,如水分、温度、地形的及水、热状况等,均可作为植被区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3、植被区划的单位
植被区域——植被地带——植被区——植被小区。在各级单位内,还可以划分为亚级,如:亚区域、亚地带、亚区等。 五、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中国植被区划图) 六、 人工植被分类
中国植被区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包括16个植被亚区域)、18个植被地
21
带(包括8个植被亚地带)、85个植被区。现按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从北到南和从东到西的顺序排列全国的植被区划单位系统如下:
Ⅰ.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Ⅰ1 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地带 Ⅱ.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Ⅱ1 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带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Ⅲ1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ⅣA.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ⅣA1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 ⅣA2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A3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B.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ⅣB1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B2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Ⅴ.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ⅤA.东部(偏湿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ⅤA1 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ⅤA2 南热带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ⅤB.西部(偏干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ⅤB1北亚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ⅤC.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 ⅤC1 季风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ⅤC2 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Ⅵ.温带草原区域 ⅥA.东部草原亚区域 ⅥA1 温带草原地带 ⅥB.西部草原亚区域 ⅥB1温带草原地带 Ⅶ.温带荒漠区域 ⅦA.西部荒漠亚区域
ⅦA1 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地带 ⅦB.东部荒漠亚区域
22
ⅦB1 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 ⅦB2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 Ⅷ.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ⅧA.高原东南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亚区域 ⅧA1 山地寒性针叶林地带
ⅧB.高原东部高寒灌丛、草甸亚区域 ⅧB1高寒灌丛、草甸地带 ⅧC.高原中部草原亚区域 ⅧC1 高寒草原地带 ⅧC2 温性草原地带 ⅧD.高原西北部荒漠亚区域 ⅧD1 高寒荒漠地带 ⅧD2 温性荒漠地带 七、自然保护区:概念、分区
A 草本类型 一、大田作物型 (一)旱地作物亚型 1.一年一熟作物组合型 2.二年三熟作物组合型 3.三年五熟作物组合型 4.一年两熟作物组合型
5.二年五熟与一年三熟作物组合型 (二)水田作物亚型 1.一年一熟作物组合型 2.一年二熟作物组合型 3.一年三熟作物组合型 二、蔬菜作物型
1.一年一物为主的蔬菜组合型 2.一年二作为主的蔬菜组合型 3.一年三作为主的蔬菜组合型 4.一年多作为主的蔬菜组合型 B木本类型 三、经济林型
(一)落叶经济林亚型
23
(二)常绿经济林亚型 四、果园型
(一)落叶果园亚型 温性果树组合型 1.苹果园 2.梨园 3.葡萄园 4.核桃园 5.板栗园
(二)常绿果树亚型 1.暖性果树组合型 (1)柑桔园 (2)枇杷、杨梅园 2.热性果树组合型 (1)荔枝林 (2)龙眼林 (3)橄榄林 (4)黄皮林 (5)番木瓜林 (6)芒果林 (7)蕉类林 五、其它人工林型 C草本木本间作类型 六、农、林间作型 1.农、桐间作组合型 2.杉、桐、粮间作组合型 七、农、果间作型 1.农、枣间作组合型 2.农、柿间作组合型 八、林、药间作型 1、八角树-砂仁 2、橡胶树-千年健
十、自然保护区:概念、分区
24
自然保护是指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及其它自然历史遗产和重要水源地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地域的总称,也指某一特定的保护区。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表 类别 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 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遗迹类
地质遗迹类型
古生物遗迹类型 (四)自然保护区的分级 自然保护区分为 国家级、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市(自治州)级
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四级。
野生动物类型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