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层层掌握,理清知识脉络。 (2)查漏补缺,标注知识掌握中的弱点,加强记忆。
(3)区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增强应试能力。符号表示:A—理解、略记;B—理解、强记;C—理解、强记、运用。 (4)第一遍以阅读为主,第二遍以回忆为主。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经济生活每一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独立,所以以“课”为单位组建知识板块。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A
商品 使用价值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A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B
价值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A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人们劳动的交换,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B
含义C 一般等价物
含义A 产生原因A 货币产生的原因B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B 货币的含义B、本质B
神奇的货币
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货币
价值尺度的含义A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B
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B
流通手段的含义B
商品流通的含义B(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A、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A)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B
流通手段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B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C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B 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让渡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如何,关系着价值能否顺利实现。A
贮藏手段:含义B、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B
其他职能 支付手段:产生原因B、表现B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B、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B 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A、优点B、含义B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C 纸币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B
爱护人民币A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B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B
信用工具 信用卡:含义A、银行卡的发放B、作用B、使用要求A
支票:含义A、使用要求A、种类B 外汇的含义B、汇率的含义B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C 外汇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C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C、意义C
起源
正确认识货币 本质
职能
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货
币的发展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C
取之有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正确对待货币 用之有益:有利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
用之有度:花钱要有节制,争取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多 变 的 价 格
总的来说,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有决定性因素(如价值),有非决定性因素(如供求);有直接因素(如价值和供求变化、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下纸币币值的变化),也有间接因素(如气候和地域的变化引起供求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起供求的变化);间接因素还包括主观因素(如消费预期引起供求的变化)。A 供求影响价格 B 影响价格的因素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 决定 改变供给量或需求量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 买方市场:买者居主导作用 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 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 价格 价值 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普遍提 高就导致 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决定 价格 表现 价值 无关 B 相互影响 供求 因 此 价值决定价格 C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有利 促使 原理1: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格降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原理2: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商品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商品价值量降低。 反比 单位商品价值量 无关 原理3: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 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 B 表现形式 单个交换时价格时涨时落,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相符 地位作用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起作用就是市场调节起作用,市场调节的优点和缺点就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 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弹性大。 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 对人们生产的影响 C 可替代程度低的商品需求弹性小, 可替代程度高的商品的需求弹性大。 含义: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的商品。 替代品 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影响:本商品价格上升,本商品需求量减少,而替代品需求量上升。 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含义: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的商品。 互补品 影响:本商品价格上升,本商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也减少。 原因:价格也会影响供给量。 调节生产 表现:价格升高或降低→获利增加或减少→生产规模扩大或压缩 原因:价值决定价格,而价值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 表现: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供降价空间→更具竞争优势 原因:商品的使用价值如何,关系着商品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表现:提供质量好的或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不同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多 彩 的 消 费
总的来说,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有客观因素(如收入、物价),有主观因素(如收入预期、消费心理)。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与物价水平,其中收入又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B 影响消费的因素 当前收入 收入水平 未来收入预期 社会收入差距 物价水平 其它因素 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水平和当前收入成正比 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B 一般来说,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居民就会预支将来收入,提高当前消费水平B 一般来说,社会收入差距缩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就会提高C 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就会减少消费。C 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等B 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商品B 按产品类型不同 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服务。B 消费的类型 钱货两清的消费:适合普通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一次性转移B 按交易方式不同 贷款消费:适合大宗耐用消费品;使用权转移,所有权逐渐转移B 租赁消费:适合暂时使用的商品;使用权转移,所有权不转移B 生存资料消费:满足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B 按消费目的不同 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是提高身心素质。B 享受资料消费:主要是追求身心愉悦。B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的含义B、变化的原因B 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意义C 从众心理 消费心理 求异心理 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人有我有→不由自主。追赶潮流、追赶偶像、追随广告。是否应该从众,要具体分析。C 人无我有→展示个性。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应当考虑社会认可。C 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优→“向上看齐”,意在攀比或炫耀。不健康。C 全面考虑,实事求是,讲究实惠。理智的消费。C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C 三避免: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C 绿色消费的主旨、核心、基本要求(5R)。C 为什么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C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 C 消费的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只有产品被消费了,才意味着生产过程的最终完成。 ③新的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的产业出现。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为什么 大力发展生产力 B ①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物质技术基础。 ③才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国民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 为什么要发展、 ①由其地位决定:支柱、主导 → 控制力(三控制) C 壮大国有经济? ②具有重大意义:三个方面 → 关键作用 怎样更好地发 ①宏观上: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C 挥其主导作用? ②微观上:通过公司制改革,焕发活力,增强竞争力 怎么样 国有经济 生产与经济制度 公有制 的范围 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的含义、形式 集体经济的地位、作用 B 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形式、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 B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可套用股份制的作用) 公有制 为主体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 居主体地位 是什么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量和质的统一)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怎样增强公有 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②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股份合作制 ③努力寻找公有制实现形式 如何判断股份制的性质 → 控股权 股份制 C 股份制作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意义 为什么 个体所有制经济:含义、特点、作用 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多种所发展多种所有 范围 私营经济:含义、特点、作用 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 有制经制经济的作用 外资经济:含义、作用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济共同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和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 ①适应我国生产力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因) B ②实践证明,它符合“三个有利于”。(重要意义) ①继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 B 怎么样 B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
企业的含义、地位(作用) B
按所有制性质分:……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的分类 个人独资企业:个人所有 → 无限责任 B
按组织形式划分 合伙企业:“四共同” → 无限连带责任
公司制企业 → 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①公司的含义:依法设立,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 B ②公司的法律特征:依照法律或政策,办理登记手续 → 得到法律上的承认 B
③公司的社会责任:守法,守德,诚信,接受监督 → 公司的商业目的与社会责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
有限责任公司(特殊类型:一人有限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 ④公司的类型 两者的异同 B
股份有限公司
权利: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
①股东不能抽回出资。
⑤公司的股东
②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C
责任 ③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公司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④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其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
权责明确 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
⑥公司的组织机构 执行结构——总经理及其助手 B
互相制衡 的科学性,使公司发展具备活力
监督机构——监事会 独立法人地位
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可以焕发活力,增强
⑦公司制的优点 有限责任制度 C
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科学管理结构 公司经营的含义、公司经营的目的 A ⑧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顺应潮流,抓住机遇)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形成竞争优势(价格、质量、服务、品牌效应)
C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含义、重要性、如何形成) C
企业兼并的含义及其意义
企业联合的含义及其意义 企业破产的含义及其意义
公司的经营 公司
企业和劳动者 企业竞争 这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C
劳动光荣 A
劳动和就业 就业 C
① 。 ② 。
就业的重要性(意义) ③ 。
为什么重视解决 ④ 。 我国的就业问题? ① 。
就业形势(原因或必要性) ② 。
③ 。 怎样解决我国的 就业问题?
党和政府 。 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方面);发扬自主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方面)。(综合探究)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②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国家: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切实提供法律保障。 社会:加强监督,大胆揭露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①明确自己的权利:……(6个方面)。
②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劳动者
③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
④当权益遭受侵犯时,采取合法途径(5种)加以维护。
为什么
保护劳动者权益
C
怎么样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总的来说:从主体来看,国家、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投资的主体;从方式看,有直接投资,有间接投资;从过程来看,与投资相对应的就是筹资,而各种金融机构则担负着资金融通的职责。本课主要讲企业和个人的间接投资,同时兼讲与储蓄存款这一投资方式有关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 含义、组成体系、地位B 存款业务 → 基础业务 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主要业务 贷款业务 → 主体业务 从贷款对象看,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办理机构:商业银行 业务 结算业务 → 收取服务费 银行发放贷款的原则 B 其他业务 → 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 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 → 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作用 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信息 → 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B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管 →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含义A、性质(债权债务关系)B 利息的决定因素B、计算公式C 储蓄存款 唯一收益 → 利息 利率的含义、表示方法(储蓄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B 利息税=存款利息X20% C 活期储蓄 → 特点 种类 B 定期储蓄 → 特点、形式(最常用+其它) 活期储蓄 流动性、收益 定期储蓄 投资评价 便捷的投资 C 低收益 → 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低风险 → 原因、两种风险 发行者 → 股份有限公司 性质 → 所有权凭证 → 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红的权利 不能抽回出资,要么等待公司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第三人。 流动性和流通性 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 → 这种正是股票生命力所在。 投资评价 股息和红利 → 源于企业利润 → 公司破产倒闭带来风险 收益和风险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股票升值 → 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 股票价格的不确定性带来风险 建立和发展股票市场的重要意义 C 性质 → 债权债务凭证 B 组成 → 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偿还方式 B 国债 → 中央政府 → 目的是什么? 发行者 金融债券 →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B 企业债务 → 企业 → 依照法定程序 国债 → 。(原因、比较) 收益和风险 金融债券 → 。(原因、比较) 稳健的投资 企业债务 → 。(原因、比较) 投资评价 C 流动性和流通性 → 到期皆可还本付息,有的债券可以上市流通。 特点 → 针对有价证券的间接投资、集合证券投资 投资评价 →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专家经营和专业管理 → 适合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 投资股票 的选择 债券 基金 C 含义 A 办理者 → 保险公司 人身保险 → 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 种类 保险 财产保险 → 以财产及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 B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三个原则 保险的发展 → 分红保险:保障功能+保值增值功能 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 居民投资原则 C 量力而行,一般不超过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全面评价:全面分析每种投资方式的收益、风险、流动性和流通性 分散风险:组合投资,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利国利民:响应国家的经济政策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总说:生产之后必然面临分配,从主体来看,国家、企业、个人都要参与分配,第七课讲个人参与的分配,第八、九课讲国家参与的分配。从过程来看,又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初次分配,国家的财政收入中有的属于初次分配(如增值税),有的属于再分配(如个人所得税),国家财政支出属于再分配。 A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B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A
前提
按劳分配 是我国现实的经济
我国当前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 物质基础
条件决定的
为什么 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 B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 为主体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是什么
为什么应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 是公有制为主体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
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
为什么说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 B
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是什么
原因: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B
特点: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经营者
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制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B 资本:储蓄和债券的利息、股票的股息和分红、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土地: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劳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多种分配 表现
按生产要素分配 技术:技术入股、技术使用或转让的收入。
方式并存 A
管理:企业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 。 信息: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原因 。 为什么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C
意义 。 其它: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中的分配。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个人收入的分
配 分配制度
生产力决定分配 → 这是根本原因
为什么 所有制决定分配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B
效率与公平
效率 B 公平 C
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的意义: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分配方式→生产积极性→效率。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两个要求。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分配原则
效率与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的辨证关系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公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C
效率优先的含义:收入与贡献挂钩,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
效率优先
正确处理效率效率优先 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与公平的关系 兼顾公平 兼顾公平的含义: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分配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
兼顾公平
C B 兼顾公平的意义:套用前面的“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兼顾效率
三个“既要……又要……”。
与公平
处理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C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财政
财政的含义、本质 A
预算、决算、预算和结算的关系 A
财政收入的含义 A
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利:国家凭借投资者的身份获得。
财政收入的来源
债:包括内债和外债。
B
财政收入 其他收入:服务收费、行政罚没等。
财政收入
与支出
影响财政收入 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 加快经济发展是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途径。 的主要因素 重要因素:分配政策 → 国家占有过多过少都不好 → 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要,又要)
C
财政支出的含义 A
经济建设支出 → 在财政支出中占首位,其中重点是基本建设支出和支持农业的支出。
财政支出 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 → 人员经费开支、设备购置维护费、公务费用。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人员经费开支、设备购置维护费、公务费用。
社会保险:有别于投资中的商业保险。
财政支出的用途
社会救济:针对特定对象。
B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福利:分一般社会福利和特殊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针对特定对象。
债务支出:偿还外债和内债。 财政收入和
→ 财政收支平衡
支出的关系
B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 理想状态,现实中几乎不可能。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略有节余 → 节余太多反而是财政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略有赤字 → 赤字并非一定不好,但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国家收入的分配
集中力量办大事
C
财政的巨 大作用
基础设施工程: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
重要性 。
为什么需要国家投资
必要性 。
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经济稳定职能—调控经济平稳运行 通货紧缩→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税
财政如何调控
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税
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经济社会发展职能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资源配置职能—促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政权保障职能—通过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巩固国家政权。 公共服务保障职能—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分配调节职能—通过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人民生活有保障
C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税收的含义、本质、税收与税法的关系 A
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 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不需要返还
无偿性
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用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和税率
固定性
不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强制性
税收的基本特征
C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B 税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税收
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集中体现税收的权威性。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保障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调控经济总量平衡 → 通过增减税收实现
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 通过税收减免实现
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 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实现
我国税收的种类:按征税对象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 B
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B
纳税人:我国境内——销售货物、加工修理、进口货物——单位或个人 B
我国税收的种类 增值税 基本税率:17% B
避免重复征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重要意义
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税漏税,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C
重要税种 征税对象:个人合法所得 (了解应税项目) B
纳税人:两种人。 B
税率:按应税项目不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B
我国的税收
适用:适用于个人工资、薪金所得。
个人所得税
超额累进税率 特点:所得越高,税率越高。
C 操作:分段计算。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C
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B
含义: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A
标准: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其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B 含义: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A
负税人
标准:不是看单个的交易环节,而是看交易的最终。 A
一致: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由自己负担时 并非人人都是纳税人,但人人都是
二者的关系
不一致:当纳税人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他人时 负税人,都为国家财政作出了贡献
A 纳税人
纳税人和负税人
征税和纳税
依法纳税
为什么 C
偷税 欠税 骗税 抗税
依法纳税
诚信纳税,反对各种违法税法的行为
怎么样 C
偷税和骗税的异同:手段相似,目的不同 欠税和抗税的异同:手段不同,目的一样
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配合国家税收征管,在购物时主动索要发票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但市场调节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手段,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予以弥补;市场经济要求把“看不见的受”(市场调节)和“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
资源稀缺 → 要求合理配置资源 →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 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起基础性作用 B 市场调节的方式:供求、价格、竞争 → 价值规律起作用 B
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 → 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实现资源的合理
市场调节的优点
市场竞争给市场主体以压力和动力 → 促使其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或优化)配置
C
市场秩序的意义: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
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
依靠市场 市场准入规则:不符合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不能进入市场。 规则 市场规则的内容 市场竞争规则:禁止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市场秩序 C 重要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为什么
必要性: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坑蒙拐骗现象。
如何规范 建立社会
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 信用制度
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
C
怎么样 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③个人:要增强诚信意识,诚信交易,诚信消费。
小结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我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求我们树立诚信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良好风尚。 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公共物品的供给
不能让市场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麻醉品等
市场调节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原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
自发性 追求经济效益但牺牲社会效益——环境污染。
市场调节
后果 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盗版。
的局限性
竞争导致优胜劣汰——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原因:生产经营者不能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决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盲目性
后果: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导致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市场也存在缺陷
原因: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事后调节)
C 滞后性
后果: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小结:仅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 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经济波动;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 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的含义
是什么 B
加强宏观调控
经济计划
经济手段
怎么样 C
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国债、税收
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利息税
间接调节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什么 C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国家行政机构强制干预,直接调节,必要时为之。 法律手段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总说:20世纪末,中国解决温饱问题后进入了总体小康,总体小康的不足要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全面小康设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就完成经济建设的目标来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A
实现时间、实现过程
①微观上: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民消费,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GDP排在世界第六位,谷、肉、棉、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①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无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②不足: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B
表现
评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20年
总体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
B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济目标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小康的建设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①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增加,往往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治安形势恶化、社会道德滑坡、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此外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②重要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 C
是什么 B
这一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是什么: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为什么
促进经济持
续协调发展
C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 ②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③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参考树立科学发展观中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
怎么样
③统筹城乡发展
为什么:面临双重任务
怎么样:走什么样的路子?形成什么样的产业格局?
为什么: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业的重要性、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 怎么样:6个方面。
为什么:地区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 怎么样:见课本。
④统筹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对 外 开 放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A
生产全球化 →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
贸易全球化 → 国际商品交换的规模迅速扩大、种类越来越多 资本全球化 → 资本在国际市场的流动不断加快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B 经济全球 化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 跨国公司:总公司+子公司
B
有利影响 → 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 原因:具有经济和科技优势、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左右“游戏规则”
不利影响 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后果:世界经济两级分化更加严重。
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C
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 实践: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
要有经济安全意识,防范经济风险。 综合探究
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要有应多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作用:组织多边谈判;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为成员提供解决国际贸易冲突的场所。
世贸组织 B
基本规则
最惠国待遇
非歧视原则(最重要)
国民待遇
市场准入原则 互惠原则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二者的区别
中国与世贸组织
标志: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有利影响
中国加入世贸
B
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加剧 经济风险增加
对策: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不利影响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重要地位: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实条件:我国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为什么
内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C
外因: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坚持“引进来”与“走
为什么:“引进来”为主的原因。
出去”相结合,是我“引进来”
怎么样:新形势下如何“引进来”?
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为什么:现在“走出去”的原因、“走出去”的意义。
怎么样 “走出去”
怎么样:“走出去”的含义、主要内容。
C
为什么: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怎么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政治常识基本知识结构图】
(1)将《政治生活》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整合。
(2)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本知识结构围绕“国家”展开,最后再还原为课本知识体系。 什么是国家:产生、含义、属性、构成要素 国体 我国的国体 国家制度 政体 我国的政体 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 国家 国家结构形式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人大及其职能 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 法院、检察院 国家机构 机构及职能 政府及其职能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国家与公民(公民的政治生活) 公民的政治参与 政 治 常 识 国家与政党(政党领导国家)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与民族和宗教(国家由民族 组成,而宗教和民族密切相关)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国际社会的成员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际社会(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 的延伸) 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多极化 我国的外交政策
〖什么是国家〗
什么是国家
国家的产生: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国家是阶级矛盾 的产物和表现。 B 国家的本质:国家是 的阶级进行 的工具。 B
阶级性:国家的本质属性、根本属性。B
国家的属性
社会性:服务于国家的阶级性。A
人口 领土
国家的构成要素 地位: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构成国家最重要的因素。
政权
B 含义: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主权
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 。
特性
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 。
〖国家制度——国家制度的一般知识〗
总说: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即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B
含义:国体就是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国体 判断标准: 决定国家的性质。 B 历史类型:根据 的不同,国家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迄今为止的最高类型)。
含义:即 ,是国家政权的 。B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B
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政体能够巩固国体。 判断一种政体的优劣,主要看其为什么
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 政体则会危害国体。 国体服务,是否与国体相适应。 表现:国体相同,政体不一定相同(如英美之别);国体不变,政体可能会变(如法国之变)。
原因:政体除了由国体决定以外,还受到地理环境、阶级力量对比、传统文化、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国家制度 的一般知识
政体
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B
二元君主制:君主高于议会,君主有实权。如沙特阿拉伯、约旦等。B
君主立宪制
按国家权力机关和议会君主制:议会高于君主,君主无实权。如英国、日本、西班牙等。B
B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思想上: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分权、制衡。
历史进步性
式和职权范围不同 制度上:议会制取代君主制、选举制否定世袭制、任期制代替终身制。
民主共和制 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民主的形式(全民民主)掩盖其国家的阶级性,民主
C 现实 共和制成为他们有效管理国家的形式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现代国家作用 ②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以失败而告终。
政体类型 ③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体现国家性质,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
议会君主制(英、日) 议会中多数党组阁,政府对议会负责。
议会共和制(德、意) 总统制共和制:总统组阁,政府对总统负责,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而对选民负责。(美国、巴西)
按立法机关和行半总统制:政府(总理)向议会负责(像议会制),总统有行政权(像总统制)。(法国、俄罗斯)
政机关关系不同 委员会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议行一体。(瑞士)
B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最大特点是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
议会制
民主的含义:是指在 内,按照 的原则和 的原则来 管理国家事务的 。B 民主的本质属性:民主具有鲜明的 ,民主总是属于 的。B
从国体意义上讲,民主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
区别:适用对象不同;方式不同。
联系: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从政体意义上讲,民主与专制相对立。
B
资本主义民主:目前比较完备和成熟,但其国家性质决定它终究不可能体现人民的利益。B
民主的类型
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性质比资本主义民主优越,民主程度有待自我完善。B
直接民主: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如:直选总统、全民公决。A
民主的形式 含义:就是由 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优点:既保证了公民的广泛参与,又解决了公民不能经常性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难题。
B 作用:代议制充当了 之间的政治纽带,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国国家管理形式(政体),是指国家的 之间的关系。(国家权力的横向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与国家管理形式的区别 家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 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权力的纵向关系)
B
结
阶级 民族的含义: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有 、 、 、 的稳定的共同体。
构
民族 民族与国家:任何国家都由民族组成,或者是单民族国家,或者是多民族国家。
形影响国家结构的因素
历史 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各国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结构形式。
式 B
文化
的一中央集权型(法国) 单一制 单一制的特征: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
般地方分权型(英国) B
知类型
邦联制:各成员国享有全部独立主权。
识
复合制 组成单位享有相对主权。 B 联邦制 国家整体与组成单位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各自在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不得任意干涉。 〖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制度〗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B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 。B (与以往国家类型的区别) 民主权利的广泛 。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民主主体的广泛 。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三大保障 。
(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体现。
B
我国的国体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坚持专政职能的原因 。
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实施专政职能的表现 。
A
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 ,已被写入宪法。
重要性 发扬民主,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坚持专政,才能保障民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C ① ;② ;
新的时代内容
③ ;④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① ;②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③ ;④ 。
B
①是建立国家其他具体制度的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是
B 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什
地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组织和活动中的最重要特点。 B
么
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B
①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
②人大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全力。
①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 表现 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②在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B 依法定分工行使各自的职权。
①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
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①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决定了不
为什么 能象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分权制衡,而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B ②重要作用:既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又能促进国家机关合理、高效运转。
我国的政体 ①必须正确认识民主和集中的辨证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扬民主,才能确保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离开必要的集中,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怎么样 ②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只讲民主,不C
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③必须正确行使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意见,又要增强纪律性,维护中央权威和全国法律、政令的统一。
为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四个阶段)
B
什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 人大制产生的法律基础、组织基础、标志 么 ②是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C 第一, ;第二, ;
③优越性
第三, ;第四, 。
第一,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第二,实现党的领导,一要规范党委和人大的关系,二是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
①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内活动。
坚C
第三,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三个有利于+一个保证。
持
第一,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和
②坚定不移的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完
C 第二,依法治国的要求。
善
第一,不断完善人大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C ③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 B
第二,不断完善人大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
④总之,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就要更好地把 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
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表现在: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成因:历史传统、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主权完整。
A “一国两制”和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并不矛盾,而是对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完善。
我
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
一 般 知 识 我 国 的 国 家 机 构 及 其 职 能
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性质。
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关系 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A ③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国家职能是通过国家机构实现的。 政治统治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专政职能、民主职能
社会管理职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当代国家的国家职能
防御侵犯和颠覆,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
A 对外职能
从事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交流
对内职能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质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机关,如西方的议会和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当代国家的国家机构 行政机关:如西方的内阁、我国的政府
B 司法机关:如我国的法院、检察院
暴力机关:警察、监狱、军队 中央国家机构图:B 国家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地方国家机构图: A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人大常委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人民法院 地方人民检察院 地方人民政府 总说: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我国国家机关之间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活动的,不同于西方的分权制衡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全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法定分工行使各自的职权。C
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我国的权力机关。B 地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其行使。
组成 B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
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制定地方性法规。
决定权:依照法定程序决定重大事项:如经济发展计划、重大工程等。 职权
任免权:任免同级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
监督权:监督同级的“一府两院”的工作。如听取工作报告,审查预算决算等。
①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B ②产生方式和任期 B
组成人员——人大代表 ③职责: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 的实施,与 保持密
切联系,听取和反映 ,努力 , , 。C ④权利: 、 、 、 。C
性质:国家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 职权:国家审判权 A 重要的工作原则: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独立) 性质: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人民检察院 职权:检察权 A 重要的工作原则: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独立)
〖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我国的政府〗
总说: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为人民服务通过行使其职能来实现。政府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同时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才能确保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真正的树立政府的权威。A
政府性质 →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C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是什么 管理和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发展教科文卫体事业。 C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要职能
政府: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不等于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造福于人民。
怎么样 公民:我们既享受着政府的服务,又接受着政府的管理,应当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C
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C
正面: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为人民谋利益。B
工作态度:为人民服务
反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损害人民利益。B
是什么
正面:真抓实干,一一落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的紧迫问题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
工作作风:求真务实 上,努力使政府的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B
则:对人民负责
反面: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文牍主义(文山会海)。B
工作准则 C
正面:广开言路,广纳良策;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B
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反面: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B
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四难”现象,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怎么样
公民:要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四种途径),既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能促进政府改进工作。 C
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B
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总说 → 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
对人民 → ;
C
重要意义 ;
对政府 ;
依法行政
对国家 → 。
① ;② ;③ ;
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④ ;⑤ ;⑥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①行政立法 → ; ②执法体制 → ;
怎么样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③执法队伍 → ;
C (审慎用权)
④行政管理体制 → 。
①只有把依法行政和民主决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民主决策
②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原则: ; ; 。 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
是由权力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权力是把“双刃剑”。
为什么 ① ;② ;
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③ ;④ ;
⑤ 。
接受监督
一靠民主,发挥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C 关键 →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二靠法制,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怎么样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
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原因 。
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 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现 。
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 。
政府接受监督的原因 政府权威的含义: 。 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 。
是什么
① ;② ;
B 我国政府权威的体现 ③ ;④ 。
树立权威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政府有无权威,取决于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权威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德行操守。
怎么样
政府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C 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切实履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 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国的政府
〖公民和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基础、准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
总说: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体现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B
含义 。
①公民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三个方面)
②选举和被选举的特定对象: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人大代表)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权利和自由 ③地位: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
B 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①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内容 政治自由 ②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③重要性: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
公民参与政治的基础
①监督的对象: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监督权 ②监督权的内容: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③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不得捏造或者歪曲实施进行诬告陷害。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政治性义务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公B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民与
平等地享受权利。
国守法平等
平等地履行义务。
家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司法平等 → 平等地适用法律
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 表现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公民参与政治的准则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 树立权利意识,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要求
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在我国,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也有具体问题上的矛盾。 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公民政治生活的共同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公共管理的内容(两个方面)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途径(四大途径)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地位
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根本途径)
B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相辅相成。
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
如何参与 学习政治知识。
贵在实践,多种方式。(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途径)
优点 。
局限性 。 优点 。
间接选举
局限性 。 优点 。
等额选举
局限性 。 优点 。
差额选举
局限性 。 直接选举
选举方式
民主选举
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途径
B
接下一页
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选举制度 确立我国选举方式的依据:国家性质、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基本国情
我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对公民的要求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接上一页(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途径)
间接参与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方式: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作用: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
适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点事项。
方式:专家论证会、座谈会。 专家咨询制度
作用:集中专家学者的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直接参与 适用:涉及公众利益的重要决策。
民主决策 B 社会公示制度 方式:在网络、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作用:享有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公示可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适用:涉及公众利益的重要决策。
社会听证制度 方式:召开听证会。
作用:听证于民,决策利民。
反映民意,决策利民。 对政府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重要意义 集中民智,科学决策。
→ 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增进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 对公民
C 增强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民主选举: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这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村民自治
民主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B 村民自治的内容
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和管理本村日常事务的有效途径。
民主监督: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监督村委会的工作。
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民主管理
居民自治 民主选举: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干部。 公
B 民主决策:反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解决。 民居民自治的内容
民主监督: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质询和监督。 参
①……,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与重要意义
②有利于调动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政C
治
民主监督的对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B 生
批判权、建议权:针对其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职责,没有做好他们应该做好的工作。 活
民主监督的内容 申诉权、诉讼权:对其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受其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 的
B 检举权、揭发权:针对其违法、失职行为。 主
方式:写信、打电话、当面指出等。 要信访举报制度
作用: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途
方式:通过人大代表反映意见、建议和要求。 径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作用:能够使公民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 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渠道
方式: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C 舆论监督制度
作用: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民主监督中发挥独特作用。
其他渠道: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是近年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
① ;
民主监督的意义 ② ;
C ③ 。
一方面,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行使监督权。
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如张贴大字报等非法方式。 负责地行使监督权 另一方面,要负责
在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或检举权时,要实事求是,不能诬告、陷害他人。 C 地实行民主监督
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等。
①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有序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④是否坚持党的领导。
政治参与 有序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准绳:法律和规则。
B 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意义
③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④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政党和国家——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总说: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掌握、领导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为什么要坚持党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的领导和执政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人民服务。 位?(执政资格) 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B 坚持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现代会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致力于现代化建设。
政治领导:确定党的纲领、路线,依照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培养优秀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
对国家机关的领导 组织领导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A
思想领导:用其指导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使其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自觉执行。
对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的领导: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B
科学执政: 。 民主执政: 。 依法执政: 。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它来三者关系 保证实现。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领导方
不断完善党的领
式
导和执政方式 (执政能力) 执
政方式 C
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指导思想的地位:“主义譬如一面旗帜”。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
我经济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 文化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指导思想 的政治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
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和三个代表 集中起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党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制“三个代表”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度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如何贯彻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当前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坚持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八个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的性质:……政治联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我国的民主党派 ①参加国家政权;
B 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民主党派的地位:是我国的参政党,拥有参政权 ③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④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政党关系:执政党+参政党+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执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领导。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什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B 互相监督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政协的性质: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社会主义民主形式。
我国的政党制度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政协的组成: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C 政协的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原因:适合我国国情,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总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党派行使参政权。
为什么 意义
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党派拥有多学科的“人才库”。
B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民主党与港澳台同胞有着密切的社会联系。
照搬西方多党制的实质与后果:……
〖民族、宗教和国家——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总说:国家都是一定的民族组成,民族又与宗教息息相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解决影响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
是什么: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
得以形成的原因:国家性质、三大原则、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法律保障。(课本P78)
B
处理民族关系,我国为什么历史原因——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政治前提——是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要求。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现实国情——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发展不平衡(差别)。
B
①含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②原因: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平等
③表现:依法平等地享有各方面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如历届全国人大都又少数民族代表参加。
B
④地位: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①表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②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
民族团结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我国处理民族关 B
③地位: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系的基本原则
①表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原因: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B ③地位: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①三项原则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②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三者的关系
③民主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B
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不含民族乡)B 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含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B
地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 含义:…… B 内容:立法自治权、变通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爱的历史传统。
实行民族区域
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自治的原因
政治基础: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为什么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为前提的。 B 实行民族区域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自治的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自治地方内的各民族交往。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优势。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既保护信仰自由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自由的自由。 ②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保护人权的体现。 ③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④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共同致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管理的对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我国宗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②管理的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宗教活动。 教政策 ③管理的手段——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的内容 ①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B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 ②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我国的宗教政策 ③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 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原因:社会主义对宗教的要求+宗教自身的要求 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不是要求……+而是要求……(三个方面)
①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宗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强制消灭,也不能强制发展。
弘扬科学精神 ②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B ③中学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结——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为什么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3)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基本内涵: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 (2)根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社会主义方向。
(3)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多方面。
怎么样 (4)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扩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贯穿全书的总线索
党的领导体现在: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体现在: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要求是:人大要依法立法,政府要依法行政,法院检察院要依法司法,执政党要依法执政,从而形成依法治国的有机体系。
党的领导之所以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因为:从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来看,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党的领导之所以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因为:党坚持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体现在: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治国就是贯彻人民的意志。党依法执政,人大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法院检察院依法司法,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依法进行,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这些都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都是为了确保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英国的政体:君主立宪制〗
议会: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英国政体的结构 内阁: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事,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 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
总说 英国政体的特点 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既有分权,又有制约,体现了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
C
①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
英国政体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②从执政党的政策看……
英国国王的职权和地位 A
①作为国家元首,体现 。 ②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
现代职能(积极作用)
③维持英联邦的团结。
国王 C
④在政治生活中行使三项重要权力: 。
英
①一些人对王室的社会功能提出质疑;
国
②更多的人在思考纳税人为王室每年提供的巨额资金是否值得;
的英王存在的危机
③王室丑闻打破了其充当道德典范的神话;
政C
④决定英王存在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 。
体
英国议会被称之为“议会之母”的原因 A
下院:最高立法机关+最高权力机关 → 立法权、一定的财政权和司法权、监督权 →“至尊议会” 组成 议会 上院:最高司法机关 → 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行使“延搁权” → 只起辅助作用
C
表现: 。
议会实权不断萎缩
原因: ; 。
C
产生:议会大选后,由国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B
① ;② ;③ ;
内阁与首相 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领导机关,权力很大 ④ ;⑤ ;⑥ 。
地位与职权 首相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 “责任内阁制一定意义上成为首相内阁制”
C ① ;
首相
② ;
首相权力受到制约
③ ; ④ 。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国的政体:半总统半议会制〗
产生和发展:形成始于1789年大革命,历经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A
总统: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不设副总统,一旦总统不能履行职务,由参议院议长代理。
总说
总理: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 结构
国民议会: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
B 议会
参议院,选举团选举产生(代表地方)。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①通过 和 、 ,直接领导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施,尤其在 和 领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统是权力中心,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 法②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总统可以通过 、 、 等,控制国国家局势,决定国家命运。 的①总统掌握 ,总理负责 ; 政运行 行政双头制 ②总统占 ,总理听命于总统。 体C ③总统的施政重点是 ,总理的施政重点是 。 及① ; 其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表现在 ② ; 运③ 。 行 一方面,总统处于很高的地位,权力很大。
半总统半议会制 ① ;
C 另一方面,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 ② ;
③ 。
法国政体结构导致的一种特有现象。
特点
左右共治 成因:总统和总理的权力来源不同。 C 影响:一方面可以进行权力制衡,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对双方都是挑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危机。
① ;
多党制,主要表现在 ② ;
C ③ 。
〖英法政体的比较〗
英国 。 法国 。 英国 。
国家元首
法国 。
两国政体的差异
英国 。
C 政党制度
法国 。 英国 。
政府首脑
法国 。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
历史背景
法国是封建农业国。
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超过封建势力,采取革命加改良的方式。
政体相异的缘由 阶级力量对比
法国封建势力特别强大,只能采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
C
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采取渐进方式。
政治文化传统
法国启蒙思想家促成其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崇尚革命。
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看, ;
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 ;
B 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 。
议会的地位
英
法两国政体的比较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美国的联邦制、两党制〗
为何放弃邦联?(P43)B
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为何选择联邦?(P45)B
联邦制的确立标志、联邦和邦联的区别 (是否均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B
①联邦政府享有宪法“列举的权力”;
联邦与州分享权力
②州政府拥有宪法“保留的权力”。
①联邦和州有各自的中央政权、宪法和法律;
联邦制 联邦制的特点 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②互不监督,互不干涉。
C
① ;
联邦地位高于州 ② 。
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 。
联邦制的优缺点
联邦制的最大问题在于: 。
C
在总统选举中:执政党+在野党,轮流执政。
美国是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两党制主要表现在 B
在国会选举中:多数党+少数党,相互制衡。
主要职能是组织选举,包括 ,但其职能已逐渐衰弱,原因是 。
美国政党的特征 四个层级的金字塔结构:基层选区\\县\\州\\全国委员会。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上的联系。
B 没有固定的党纲,也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党员来去自由,不纳党费,也无义务对党负责。
过渡的原因
两党制
两党在意识形态和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 意识形态: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
阶级基础: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
①两党的分歧只是在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的差别,而非根本利益的对立。这些分歧走在逐渐走向融合,但不会彻底消除。
②两党的分歧正是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两党的分歧,其结果是互相牵掣,避免
正确理解两党的分歧和对立 任何一方走向极端,背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
两党制的实质
③两党制在客观上给民众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渠道,但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之间相互监
C
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
从两党制的运行来看,美国的竞选不过是有钱人的权利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
结论:美国的两党制,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两党轮流执政,不过是统治阶级左手放下权力,又被右手抓起而已。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美国的三权分立、利益集团〗
历史条件
美国选择三权分立作为其政体的缘由 具体国情
国家性质 → 美国宪法为什么要加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和权力? B 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 中央政权机构彼此平等而又相对独立 B
国会行使立法权,负责立法。
立法权 国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
国会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和影响,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也不能决定议员的工资待遇。 总统行使行政权,负责实施法律。
三权分立 行政权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国会不得增减总统的报酬,更不能罢免总统(除非定罪)。 B 总统任命政府官员(组阁),政府对总统负责。
联邦各级法院行使司法权,负责审查法律。
司法权 联邦最高法院行使终审权和司法审查权(审查联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为是否违宪)。
法官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
三权分立 ① ; 总统 ② ; 对国会的制约 ③ 。
法院: 。
① ; 国会 三种权力相互制
② 。
相互制衡 对总统的制约 约,保持权力平衡
① ; B 法院
② 。 ① ; 对法院的制约 ② ; ③ 。 利: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阶级局限性: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对权力的运用施加重要影响,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 。
利与弊
消极作用: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C 弊端
名不副实:国会地位下降,法院力量向来较弱,总统的行政权力日益膨胀。 本质:三权分立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利益集团的地位 利益集团的活动深深地渗入美国行政机构、国会和司法系统中,与政党、政府共同成为美国政治的三大支柱,成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形式。可以说,利益集团是透视美国政治结构的一扇窗户。 B
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利益集团是由拥有共同利益的人或组织组成的团体,可以克服个人或单个组织力量薄弱的弊端。 B 利益集团的种类 A
通过金钱(政治捐款)干预政治。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政治的途径 通过人数(选票)影响政治。
向政府提供专业知识,充当智囊(思想库)。
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直接游说:直接游说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以图影响政策。
利益集团
B 间接游说:通过游说选民来影响决策者。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政府的合法手段 游行示威
影响选举
承担法庭诉讼
充当公民于政府间的桥梁。
资产阶级各派通过利益集团相互制衡,有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①只有少数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如工商业利益集团、农场主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代表众多劳动人民的利益集团影响力很小。
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②利益集团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中间人”,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普
C
通公民只能通过利益集团提出政治诉求,直接参与政治的权利反而被削弱了。 ③各种利益集团内部少有民主机制,大都为少数人所控制,广大群众对之寄予厚虚伪性和消极作用 望,投入力量,但他们的利益却得不到关注。
④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利益集团在很大程度上是用金钱购买政治影响力,是一种滋生腐败的行为。
⑤实质:利益集团机制,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积极作用
〖国际政治——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B
社会主义国家
类型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 发展中国家
主权国家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B 独立权:按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如修改宪法、制度变革)、外交(如缔结跳跃、进行自卫战争)。
平等权:在国际法的地位一律平等,在外交文件上有权使用本国文字。
基本权利
自卫权:(事前)防御、(事后)自卫。
权利和义务 管辖权:对本国公民的管辖(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本国物的管辖(包括驻外使馆)。 B
基本义务: 、 、 。
含义 A
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A 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B
主要特征:跨国性、目的性、组织性、自主性 B
政府间国际组织:其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
按照成员的性质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团体或公民 全球性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开放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分类 按照地理范围 区域性国际组织: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或共同的军事、经济利益,或共同的文化、宗
B 教、民族背景。
一般性国际组织:职能范围广泛
按照职能范围
专门性国际组织:只具有专业技术职能,主要进行科、教、文、卫、体专业技术性活动。
国际组织的机构 A
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
积极作用
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于发展。
国际组织的作用
国际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力量差别、利益矛盾,一旦矛盾激化,其能力就受到影响。
C 局限性
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国际政治——中国与国际组织〗
联合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B
联合国的地位: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组织。B
联合国的宗旨:简单地说,就是 。B
联合国及会员国遵循的原则: 。B
地位: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
组成:全体会员国,每一会员国都有以各投票权。 联合国大会
议事原则:三分之二多数+简单多数。
职权:职权广泛,了解即可。
地位: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组成:5个常任理事国+10个非常任理事国。 安理会
议事原则:程序性问题:九票通过。实质性问题:九票通过+大国一致。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职权:主要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了解即可。 B
经社理事会 中国与联合国
托管理事会
国际法院
秘书处: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任命,任期五年,可以连任。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维和行动;裁军机制。
联合国的作用 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联合国经社系统。
B 促进人类文明:人道主义援助。
为什么:联合国是 的最佳场所,是 的有效平台,……,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联合国改革
怎么样:改革应发扬民主,广泛协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C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重要力量。
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与联合国 总说: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
C 项工作,支持联合国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①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如:参加维和;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
防扩散等。
②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如:参加经社系统会议和活动;推动南 表现
北对话与南南合作;人权保护等。
③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中国主张……;应增加
发展中国家的……。
〖国际政治——中国与国际组织〗
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 ,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与 、 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WTO的地位与职能 ①是多边贸易体制的 ;②是众多贸易协定的 ;
职能
B ③是各国贸易立法的 ;④是 的场所。
① ;② ;③ ;
WTO的宗旨 ④ ;⑤ 。 B
地位和作用:是各成员处理贸易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重要) WTO的基本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市场准入原则
B
内容 互惠原则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中国与世贸 部长级会议:最高决策机构,全权履行世贸的职能,并可为此采取必要的行动。
总理事会:行使部长级会议闭会期间的职能;还履行争端解决机构和贸易政策审议机构的职能。
WTO的组织机构 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各行其职。
B 专门委员会:处理三个理事会的共性事务及其管辖外事务。
总干事及秘书处
① ;② ;
积极作用 ③ ;④ 。
WTO的作用
局限性:世贸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也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C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原始缔约国。B
中国加入WTO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见《经济生活》第十二课提纲) C
中国与WTO 义务:7个方面,了解即可。 A
中国在WTO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6个方面,了解其内容,明确我国行使这些权利的意义。 A
APEC的地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 ,是促进 主要机构。B APEC的的宗旨: 。(注意与世贸宗旨的异同)B APEC的的积极作用:推动了 , 。
内容: ; ; 。
中国与APEC APEC方式 C
意义: 。
APEC的主要机构: 。 A
中国是APEC的重要成员,对APEC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与APEC 总说:中国坚持APEC 。
中国是对APEC的基本政策 坚持APEC方式,妥善处理分歧,寻求利益汇合点,保持凝聚力。
具体 坚持循序渐渐的道路,稳步推进合作,切实为本地区人民带来好处。
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适应形势变化,稳步深化合作内容。
欧盟的地位:当今世界 的区域组织。B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 、 、 。(欧盟东扩的本质?)B
欧盟的宗旨: 。 A
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欧盟 决策机构,由 组成。 欧盟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盟 决策机构,负责 ,拥有 。
主要机构 欧盟委员会:欧盟 机构。
欧洲议会:欧盟的 机构,拥有 、预算权及 。
欧盟的运作机制 欧洲法院:欧盟的最高法院。
中国与欧盟 B 主要特点: 是政府间机构,代表成员国利益; 是超国家机
构,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欧盟主要机构的设置和运作机制体现了 特点。
欧盟的发展模式(整体建设方案):柱形结构 → 、 、 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三大支柱。
B 经济实力:GDP、对外贸易、官方发展援助 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对外交往中的集团优势
C 政治影响力 在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
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国际事务、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
中国与欧盟 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C 中欧关系发展的原因 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都主张 。
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的含义(最主要的关系是什么?) B 国际关系的内容 B
国际关系的形式(基本形式是什么?) B 国家间交往的主要方式 A
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通常情况下,
是什么
一个国家的利益首先体现了 的利益。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为什么
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国际社会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怎么样
影响国际关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从根本的、长远的观点看,这样的行为……。 系的因素 是什么:国家力量又称 、 。
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C 为什么: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重要尺度。
是什么: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 。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为什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怎么样:我们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 ,并维护 。
〖国际政治——国际社会的发展态势〗
和平的含义、重要性 A 和平问题的含义 A
和平是时 和平成为时代主流的含义 B
代的主题 和平成为时代主流的主要原因 A
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B 当前世界和平的基本态势 B
和平与发展:发展问题的含义 A
发展是时
时代的主题 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表现 B
代的主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B 当前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B、解决途径 B
维护和平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的基础 B、内容 A
促进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B、重要意义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A
世界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积极意义 B
世界多极化
国际竞争的表现
国际竞争 国际竞争的实质 C 我国如何应对?
〖国际政治——我国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的含义 A
我国外交政策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
对内目标:……——首要目标。
基本目标
对外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独立自主的含义
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内容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原则——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周恩来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打开外交局面。
我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邓小平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外交政策更加完善,外交活动更为活跃。
A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是什么: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而是……,实现自身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②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
为什么
③现实条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
④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B
①我们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
怎么样
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文化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 。(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
B ①文化是精神现象 → 非物质现象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非自然现象
文化的特征
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 非天生具有 ④文化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 非独立存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中。
文化的社会作用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C
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相互影响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对立性,文化发展并非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亦步亦趋。 C ③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经济文化化:教育、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经济化: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日益重要。
相互交融
政治文化化:文化素养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C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政治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重要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 ,成为综合国力的 。
文化与综合国力 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在 ,也在 。
C 如何应对:发展中的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净重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
牢牢把握 ,大力弘扬 ,优先发展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 。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来自于 。
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 ,有的源于 、 等。
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 、 、 等,也见诸 。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文化如何影响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B
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表现: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总会受到文化氛围的影响。B
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 要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主动感悟健康文化的熏陶。B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表现: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对人的影响难以抹去。B
C 深远持久 要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因此应当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B 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
丰富精神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B 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
文化塑造人生 增强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着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B
C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辨证关系?B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B 重要性: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①维护经济安全:当前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竞争的压力,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
为什么 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
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
②维护政治安全: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
中国家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综合探究:文化竞争力
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牢牢把握
C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
怎么样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在经济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而且在文化上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⑤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总说: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为文化传承。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因此,本单元提到的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A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 、 和 等文化因素,是民族 的长期积淀。 B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 ,也是 的集中表达。 B
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 B
世界文化
自然遗产:地形、生物或自然景观等。如我国的九寨沟。 B
多样性的 世界遗产的分类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如黄山是文化与自然遗产,庐山是文化景观遗产。 B
集中表现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如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 B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
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意义
究 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 有独特作用。 B
文化遗产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 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B
民族节日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 B
样性的内涵 世界文化多样性,可见诸 等各个方面。 B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 有其共性,有普遍的 ,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
世界文化
民族文化共同构成 由于各民族间的 等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
和民族文
文化是民族的,文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 。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也
化的关系
化又是世界的 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 。 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C
必要性: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方面促进文化相互交融,另一方面也有使文化同质化的危险。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 的重要
为什么 是发展民族文化的 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
尊重本民族的文化。
重要性
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 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
尊重世界文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化的多样性
展的 。
C
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 ,又要尊重 。
怎么样
必须遵循 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传播的含义 A
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B
文化传播的途径
总之,小到 ,大到 ,都可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B 传媒的含义、发展阶段 A
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媒介 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大众传媒的形式 B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已称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 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 A
文化交流 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C 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促进经济、政治的交流 传统文化的含义A、传统文化的特点 B
传统习俗的含义 A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
传统习俗的作用: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A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B
传统建筑的继承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A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传统文化的特点z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B
之一——继承性
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的主要内容 A
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传统思想的含义 A
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B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影响 A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既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化
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发
——传统文化在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就起积极作用 展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双重作用 今天 如果一成不变,就起消极作用
C 对外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文化发展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C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是文化传承。B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与享用者。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的更替 → 文化发展 B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根本变革) C
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思想运动既催生着社会变革,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B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作用…… B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B
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再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 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的作用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
B 文化创新的作用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 和富有 的重要保证。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主体与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B
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文化继承性是文化创新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前提,面对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重要途径之一 继承和创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体现
新的关系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文化创新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必经历程。 的途径 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创新与借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与文化竞争,尊重差异,平等交流。
重要途径之二
C 的重要基础,文化创新鉴、融合 辨证分析外来文化,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克服的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要克服的错误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小结: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C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建立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为什么
“学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爆炸”要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
B
习型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特点
是什么
社会”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目的
B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 华 文 化 的 基 本 特 征
古代辉煌的历程:雏形、统一、全盛、衰落 →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B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作用。 B 汉字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B
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民族历来就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B 史书
中华文化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B 历程:源远流长 汉字、史书的记载 B
源远流长的原因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含义 C
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包容性的意义 C
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内因、外因)B
再创新辉煌 近代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B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B 文艺:文艺的作用;中华传统文艺的特点、意义、地位 B 科技:科技的作用;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特点、意义 B
中华文化的成就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因素各异 B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和魅力:博大精深 区域文化(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B
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因素各异 B
中华瑰宝,民族骄傲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C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B 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是中华民族之魂。B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B
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B
团结统一精神的形成:复杂多变的环境 → 整体意识 → 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团结统一 A
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精神的表现:顺利发展的时期;国家危亡的时期。A
团结统一精神的作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 历史:中华民族素来就是“礼仪之邦”。B
爱好和平
现实: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之路。B
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中华民族历来就把……优良品格。B
的基本内涵
勤劳勇敢 地位: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B
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B 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B
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一面旗帜……精神支柱。
核心: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具体内涵。
C 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中华民族精神突出表现:…… 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民族精神,为之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B 突出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为什么 重要性 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反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精神支柱,……强基固本。
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怎么样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人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 C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表现(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A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支撑,为人们提供大批量的文化产品。A
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A
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B
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影响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B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B、形成原因 A 当西方学者眼中的“大众文化”A、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B
面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对策 代一个原则
文“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如何发展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化“三贴近”和“三创新”
B 生四种思想和精神
活
增强辨别和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的必要性 B
落后文化的含义、表现、对策 B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腐朽文化的内容、影响、对策 B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B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之势 B
对策:奏响主旋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为什么能发挥主导作用 B
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A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B
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指导思想;
根本目标;核心的、本质的要求;时代品格;本质要求与时代品格的关系)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为什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和 。B
①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尽
为什么
管当今世界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要坚持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从来
马克思
把握先进文化 是判别文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主义为
的前进方向 ③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只有马克
指导
怎么样:关键在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B
于坚持马克思主这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 是义在 领统一的,同 是统一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既要 ,又要 。没有文化的多样性,社会主
如何坚指导地位与坚持文
义文化就会 ;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
持马克化多样性是统一的
化建设就会 。
思主义C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 。B
的指导
毛、邓、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
地位
毛、邓、三的指导地位。B
永不褪色的旗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C 三个文明的辨证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B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B
为什么要吧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B
发展教育事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A 要内容:发展教育、发展科技事业: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B 科学和文化事业 如何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A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B
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就是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根深叶茂的土壤。 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亿万人民的精神文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明创建活动
当代青年应当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C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道德。B
道德本身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思必要性
在当代中国,发实现培育“四有”公民这一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需要加强……
想道德建设的必展先进文化,就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这
要性和重要性 重要性
是建设社会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是因为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C
义精神文明 心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为人民服务——也是其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B
社会主义思想道思想道德建设 原则:集体主义——与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根本对立,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和政治。B
德建设的内涵
主要内容:……(核心、原则、重点、基本要求、着力点、目标)B 重要性: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B
建立社会主义思原因: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B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想道德体系 重点:诚实守信 B
要求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B
今天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B
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基本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的关系是什么?B
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什么是知识文化修养?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 知识文化修养之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
思想道德修养之于知识文化修养的意义?
识文化修养的关系
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C
加强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加强知识文化修养
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树立正确的“三观”,划清四个“界限” → 就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共同理想,树立远大理想)
德目标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B
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指导思想+根本目标+时代品格+本质要求。 B 判断是否先进文化的标准——是否站在时代前列和符合历史潮流,是否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表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先进性 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原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是什么 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体现。
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体现。
关于“三个面向” 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体现。
B “三个面向”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品质。
之所以是民族的,是因为它渊源于民族文化,体现着民族精神,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关于“民族的科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淘汰没落文化。 学的大众的” 之所以是大众的,是因为它来自于人民大众,又服务于人民大众。老百姓喜爱不喜爱、欢迎不综合探究:建设 A 欢迎,是判断文化工作是否得失的根本标准。 当代中国的先进
发展先进文国际: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加剧国际竞争,带来严峻挑战。 文化——中国特
化的必要性 国内: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并存,腐朽文化与健康文化并存。 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 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发展先进文化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发展先进文B 文化影响个人成长。发展先进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化的重要性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先进文化能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把握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主要内容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怎么样 根本途径: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C 基本途径 重要途径:发展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取世界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
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主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亿万人民共同参与,才能确保其永葆生机。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 学 的 一 般 知 识
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与生活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区别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联系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 区别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联系
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联系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
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是
哲学的基本问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
基本问题
题和基本派别 题的回答。
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哲学的基本派别 为什么是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基本派别 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唯物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评价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
评价
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 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一定借鉴意义。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哲学和时代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塑造功能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②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论证自然界唯物辩证
历史条件 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马克思主义哲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哲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学的产生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 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的全部理论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学的基本特征 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以实践为目的,指导无产阶级追求解放。
三个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也是马哲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产生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 主要贡献: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主要内容: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产生条件: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伟大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 邓小平理论 主要贡献: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学的中国化 主要内容: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产生条件: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主要贡献:进一步回答了……创造性地回答了……归结起来就是……。
重要思想
主要内容:“三个代表”的内涵、“三个代表”的本质、“三个代表”对于党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
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我们少走弯路。
学的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
世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界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都按其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 统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一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于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质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物
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运
规律的含义: 。 动
有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规
律 反应特性—物质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生物学前提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促进人脑生成、语言产生、提供意识的内容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来源。 小结: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有别于动物无目的本能的活动。 质 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 和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不但能够反映现象,还能认识本质和规律 意 不但能够反映当前,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思维的眼睛)C 的 正确的意识——积极作用 辩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意识——消极作用 证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 关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 系 小结: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 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 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 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应当充分发挥主管能动性,自觉认识和利用规律。
小结: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规律的客 动性的辩证关系
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是什么:我们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哲学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 ①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现实意义 ②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实事求是 ③从一般的哲学道理看: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①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怎么样 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安于现状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是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 实践的构成要素即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 践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在认识中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及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其 实践的特征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认识中贯彻了辩证法思想
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特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征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活动不同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自身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完成
实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需求,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唯一桥梁 认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认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显示它的实际意义。 识
的认识凡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辩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证小结: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 关
系 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真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理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的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特 征 脱离历史条件照搬认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受到主体实践水平(客观因素)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看
认识受到主体的主观因素(立场、知识水平等)的限制 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从认识的客体看
认识具有反复性 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的意义: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
认识的对象: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识
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 的
认识的基础:实践在不断发展 过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的意义: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程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认识的规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求 党的思想路线 主要内容: 。 真 重要地位: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务 解放思想,就是 。 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与时俱进,就是 。 与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时 含义:“求真”强调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务实”强调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俱 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进 求真务实的现实意义: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的辩证法】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总 特 征 之 一 ↓ 联 系 的 观 点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总 特 征 之 二 ↓ 发 展 的 观 点
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和 。 联系的普遍性
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当然是客观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人为
表现: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
联系的客观性 于人的意识之外。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方法论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1: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
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作用不同:整体居于 地位,起着 作用;部分处于 地位, 和 于整体。
相互区别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功能不同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
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辩证关系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部
整体和部分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分离不开整体;部分的功能受到整体功能的影响。
辩证关系 相互联系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1: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
方法论2: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 、 、 。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方法论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系统优化方法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从整体出发认识系统,又要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 。
一是 ;
相对静止的含义
绝对运动和相二是 。 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 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是 。
发展的实质 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关系
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
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
自然界是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方法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看问题。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发展的原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方法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
含义不同:量变是指 ,质变是指 。
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特点不同: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物表现不同:量变表现为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质变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辩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证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法发展的状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经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的方法论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方法论2:质变是量变
方法论
总的必然结果,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不能缺乏信心、优柔寡断。 特生物激变论——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割裂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征庸俗进化论——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之
①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
③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发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
展
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与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的
③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观
方法论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点 方法论
方法论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 。
矛盾的同一性,是 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含义: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 一是 ; 和基本属性 二是 。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的属性。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 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
二者的关系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表现: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1: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方法论 方法论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的方法。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表现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形成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 。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
作用
物解决矛盾的关键。 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 、 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证
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性,或叫“共同本质”。(与上面讲的普遍性不同)
法相互区别
特殊性即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或叫“特殊本质”。(与上面讲的特殊性相同)
的矛盾普遍性和特
一方面, ;
实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联结
另一方面, 。
质相互联系
原因: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与相互转化
条件:在不同场合下
核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
心
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地位与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
矛
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盾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支配与从属、决定与非决定)。
相互区别
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能有多个。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每一矛盾中,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支配和被支配、主导和非主导)。
相互区别
坚持两点论与重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点论相结合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反对的错误倾向……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对立统
小结:矛盾分析一规律也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因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世界充方法的重要地位 满矛盾,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是就是解决矛盾,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 否定,即 , 。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 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扬弃。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
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
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形而上学否定观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其否定的理解,即对其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的革
辩证法对每一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即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 ; 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注重 。
唯
物辩证法的根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
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求创新的社会作用 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创和文化的发展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新 小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 、 、 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 、 、 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形而上学 两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两者的分歧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社会存在和社会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科学的社会意识——积极作用
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错误的社会意识——消极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适合——积极作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不适合——消极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 适合——积极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不适合——消极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积极作用 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消极作用
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的关系
辩
社会发展规律得以发现的意义: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
证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唯
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其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物
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主社会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非对抗性的,其解决只能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
义的实现途径
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历
总之,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史观
人民群众的含义……
唯物史观从 、 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先是 的历史,是 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 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 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 。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重要地位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作用 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价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值观正确与否,影响着改造世界的成败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含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意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
辩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 。
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特征
证面对同一问题,可能产生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冲突。 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主要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义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旧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价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值人生价值的内涵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
观
看他对广大人民的贡献。
①劳动者的人是幸福的。幸福源于为社会和他人奉献。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生价值
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
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能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 ——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②在社会中实现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这种个性应当表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跨越挫折和失败。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③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辩证的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 人生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