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2020-09-24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五讲 正始之音与阮籍

•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 文学史上的“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这段时期的诗歌。

•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一、“正始之音”时代特点

1.政治黑暗的时代:篡夺、杀戮

• 曹魏后期,是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魏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

2.文人命途多舛的时期: 普遍的危机感和幻灭感

• 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大肆杀戮、排斥异己。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咏怀 • 其三十三

阮籍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3.思想上反对“名教”,崇尚老庄思想的时期

魏晋文士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嵇康 “非商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是指责和鄙视司马氏利用儒家的礼法美名而作为篡夺的手段。

4. 产生魏晋风度的时期

• 特殊的乱世与特别的文化,名士的才识与个性造就了体现名士风流的“魏晋风度”。

他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其实是他们抵抗压抑、张扬个性的特殊方式。

• 代表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

二、正始诗歌的总体特点

1. 忧生之嗟成为诗歌的主调

在政治恐怖下,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正始诗歌以文

人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为主,取代了建安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 。

咏怀• 其三十二

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2. 崇尚老庄式的人生理想

由于政治黑暗,士人由追求儒家功业理想转而崇尚老庄的人生境界。

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处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为后世山水诗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3. 出现哲理化倾向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诗歌创作出现哲理化倾向。

正始诗歌注重表现哲理,诗歌从抒情向哲思发展,成为后来玄言诗的滥觞,也对后来诗歌的议论化倾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具有沉痛委曲隐蔽曲折风格

正始士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达,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形成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

三、阮籍的咏怀诗

• 阮籍,是“建安七子”中阮瑀之子,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人。曾任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 。竹林七贤之一,文学家,音乐家。

1. 阮籍:魏晋风度的典型

2. 阮籍:时代的孤傲和孤独者

• 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3.《咏怀》:正始诗歌的最高代表

•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正始诗歌的文学成就。

• 其代表是以五言写成《咏怀》八十二首。

• 《咏怀》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 《咏怀》实为阮籍一生思想情感的总汇。

李善《文选注》: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咏怀 •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 这诗典型地表现了诗人“身在乱朝,常恐罹谤”的孤寂和苦闷。末两句更充分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咏怀 •其十七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咏怀 •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珮,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 刘向《列仙传》: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交甫下请其珮,遂手解珮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去数十步视珮,空怀无珮。顾二女,忽然不见。

•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

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

• 《诗•卫风•伯兮》: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 《汉书 • 韩信传》:

项王使武涉说韩信:“足下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 元• 刘履《选诗补注》:

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言交甫能念二妃解珮于一遇之顷,犹且情爱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怨。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背之伤也。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借金石之交为喻。

• 全诗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讽剌现实君臣关系。

• 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微。

咏怀 •其 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 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

•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由繁华而零落憔悴的过程,形象地揭示出曹魏政权的由盛而衰,表现了自己生命难保的忧惧心情。

咏怀 •其三十一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 这首诗表面是写战国时梁惠王耽乐而军败身亡史实。其实是借古以寓今,揭露了魏

国后期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荒淫,最后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成就

• 阮籍五言诗创造了诗歌境界的哲理化,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体现了玄思与诗情的完美统一;

• 阮籍五言诗成功运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传说暗示,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现思想内容;

• 因为阮籍用隐藏、幽微的方式表达内心无法明说的感情,所以诗歌显得意蕴深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大诗人,他完全不模仿乐府诗,把五言诗推上了“地位更是稳固,艺术更是成熟”的“文人化”的发展阶段;

• 《咏怀》开创了一种新的组诗体例,由此形成宏大的艺术世界和很有张力的艺术结构,对唐代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