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综艺的背景分析
什么是恋爱综艺呢?它是以何种方式对大众进行传播的呢? 继第一代恋综的“速配式”聊天和第二代恋综“剧本式”相亲之后,恋爱综艺3.0是以一种“观察室+真人秀”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通常,恋爱综艺都会让男女嘉宾在同一屋檐下相处一到两个月,然后通过“观察室”的角度去为受众展示年轻人的各种社交相处模式,这种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恋爱养成模式也会让受众产生“围观心理”,忍不住的一直追。
恋爱综艺本质就是传播媒介对社会恋爱现实建构了相应的拟态环境,让受众通过媒介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形成“主观现实”。
这种营造虚拟环境的节目形态,与那些强调竞技和娱乐话题的真人秀相比,节目的内容重新回归真实的故事和生活本身。尤其是在快节奏的今天,更是能引发了人们对于一些恋爱问题的思考和共鸣。
那么这些恋爱综艺为什么能够火热市场呢?其中有蕴含了那些研究理论呢?我们将从媒介和受众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媒介层面:满足受众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媒介在传播内容时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关注到受众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这两个方面。如果受众对传播的主题早已有了一定的关注和认知,便更能产生理性认同。同时,当受众将自己代入到这些恋爱综艺设定之后,他们在情感上的认同一样有了归属。这些大火的恋爱综艺在制作上正是牢牢得抓住了这两方面的用户需求,在嘉
宾拍摄场地的选择以及“观察团”讨论的话题上都进行了合理的编排,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受众的认知和情感诉求。
(一)将热点议题作为叙事内核,引发受众共鸣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年轻人都被迫活在快节奏生活的巨大压力之下。没时间吃饭和没时间娱乐早已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但是对于很多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他们,依旧期待会有伴侣和感情生活。因此,怎么样去选择正确的伴侣以及如何去和伴侣相处等等问题也成为了年轻人所热议的话题。这类恋爱综艺节目正是把这些议题作为叙事内核,通过观察的方式去告诉人们要怎么去沟通和判断一段感情,这样的方式也更加能够推动受众产生认知层面上的认同,同时也使他们更易于产生情感层面的认同。
而这里的“观察”其实代表了信息传播和反馈的整个过程,“观察团”除了承担传播功能以外,他们输出的情感观点同样也代表了传播过程中的即时反馈。观察室建构虚拟“沟通桥梁”,从心理学和自身情感经验的角度为年轻人去分析第一现场中男生女生的所作所为,并对这些恋爱技巧进行探讨,以这种方式实现与受众“情感共振”的过程。
(二)建立情感认同,符号化构建理想生活
费斯克的文化经济理论认为,媒介为受众提供的传播体验和信息体验直接创造了传媒经济。而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文化经济流通的意义也逐渐趋向符号化,共享的经验和文化也随之发展为共享的符号意义,这类观察类的恋爱综艺节目往往采用的也正是标签化嘉宾的方
式。节目中不同的嘉宾往往代表不同的符号意义,这种符号化的意义通过被移植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中,给受众一个情感代入的空间,对主角的人格构建能让受众从中找到自身的主体位置,从而获得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在这些恋爱综艺的选角里,通常是有“高富帅”,有高知识阶层分子和很平凡普通人。他们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被某些符号意义所代替,从而去分别代指社会上的某一类人,让受众去感受和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恋爱状态和恋爱方式。
同时节目中对互动情境的设置能够唤起受众对以往生活的记忆,使受众对节目中的人物、事件和处境产生相似性体验,增强受众的代入感,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当受众在节目中感受到自由和释放的时候,便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提升感,这种代替性满足也成为了此类恋爱综艺大火的原因。
受众层面:文化消费之下的心理诉求
受众对观察类恋爱综艺节目的需求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根据媒介理论,受众能够选择的媒介一定是能够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某种社会资源。恋爱综艺就定位为这样一个价值观念,满足观众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期待和需求,不断迎合观众情感诉求的表达,扩大节目内容本身的张力。
(一)围观心理和窥私欲望
围观心理是指,受众在接受传播过程中,潜在的参与意识被恋爱综艺类节目内容激发,产生想要“追综艺”看下去的心理感受。这种
围观心理会使受众产生扩展“主权”的错位感,在观察类的恋爱综艺节目中观众与“第二现场”的嘉宾一样都是全知的“上帝视角”,观众以无意识的形式谈论不同的情感样本和生活样本,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完全是站在一个看客的角度参与和评论,这种有疏离感的参与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同时又迎合了受众的避世需求。
同时,真人秀电视节目将真实的生活场景移入荧屏,把电视节目当作一个“监视器”,借此了解他人的真实生活状态、窥探他人的行踪,这种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这类恋爱综艺节目给予大众合理窥私的平台,正有助于受众窥私欲望的消解。
(二)移情心理和安全需要
移情心理是指,将主体置于客体的位置上,从客体的角度出发,感知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代表与人共感的意义。观察类恋爱综艺节目也为受众提供了移情的空间,受众通过节目中的人物和情节来获得虚拟的感受,由此获得心理上的补偿,这是一种自我欲望和缺憾在他人身上的投射,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要。
另外,对于那些无法产生“移情”的情感则需要在恋爱综艺里找到平衡。不同的受众往往对这种还未产生的社会关系有自己的假想状态,或恐惧、或渴望,而这类恋爱综艺节目正是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虚拟情感的落点,连接受众的内心现实和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的真实现实,给受众一个心理认同的过渡过程,同时也平衡了受众心里对两种现实过于极端的内心感受。受众通过观看这类节目能够缓解情绪,得到安全感,获得心理上的保护,同时也满足了受众安全需要
的心理。
(三)精神满足与消费主义需求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他将自我实现放置在人需求的顶端位置,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渴望在消费活动中抒发和宣泄情绪情感,观察类恋爱综艺节目就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寄托的落点。现代人通过比较产生欲望,也通过比较消解欲望,受众会不自觉地将荧幕中的嘉宾与自己对比,而相似的现实生活处境也会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和比较感。
根据卡茨的态度功能说,受众选择的传媒内容的标准还与个体整合的需求有关,即个体需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感情里所经历的烦恼与不满在这些恋爱综艺里也能体现的时候,就会认可这样的问题并不仅属于自己,而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困境,在这样的精神安慰之下,他们也会不断调整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恋爱综艺节目也正是通过对大多恋爱热点问题的分析去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激励机制的重启,从而促进受众在社会环境中发挥潜能。
最后,虽然这些甜甜的恋爱综艺能让人共情甚至投去羡慕的眼光,但仍需要提醒的是,这些综艺节目选请的嘉宾大多是条件较好还有高学历的背景,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单身青年的实际情况。所以也要警惕,关于爱和幸福的故事版本有千万种,绝不仅限于高学历或富裕人士,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平凡又简单的爱情,细水长流才是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