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泰州地区方言的历史演变

江苏泰州地区方言的历史演变

2020-06-14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语言研究 江苏泰州地区方言的历史演变 徐小兵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江苏泰州地区处于江淮之间,是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 渡地带.历史上战乱、移民、行政区划使该地区发言的形成和演变 非常复杂,造就了该地区既有江淮官话,又有昊方言。 关键词:泰州:方言:演变 吴族。中原以太伯、仲雍为首的移民大部分都到达了今无锡一带。 其间必然有一部分在途中停下,没有过江,和长江北岸的土著融合 在一起。“由于这支移民的原居地(渭水中游)文化比较发达,因此 他们带来的语言便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扎下了根.成为吴语的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最初基础。”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11—03 泰州地区当时应属于古邗国(今扬州一带),时称“干”。《诗・魏 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宾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毛传: 今语言都存在着地域差异,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方言的存在, 《礼记・王制》就说:“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明代陈第指 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草,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说明 古今语言既历时的变化又有共时的方言差异。 汉语包括七大方言.即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 “干,压也。”顾名思义,“干”就是指海边的国家。吴国兴起以后,相 继吞并了原长江下游两岸的一些部落(或小国)。约在公元前685 年前,干被吴所灭,泰州地区也就成为吴国的版图。吴王夫差开邗 沟,筑邗城,经营江北一带,使吴语开始在扬州泰州一带播迁。泰州 姜堰的天目山古城就是当时吴国向中原、向北发展的要道中的一 个城堡。由此可见,当时的泰州地区语言当是渗入了雅言的夷越 语一一勾吴语。 粤语,其中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属于汉语第一大方言。泰 州处于官话与吴语的交汇地带,是吴语和江淮官话(淮语)的过渡 方言,属于官话中的江淮方言区。 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分化是从移民开始的,人 口迁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语言发生很大变化。泰州地处 《左传》中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 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昊人藩卫侯之舍……卫侯归,效夷 言。”杜预注明“郧,发阳地。广陵海陵县东南有发繇亭”。《如皋立 发桥石碑》碑云:“日惟立发,古称发阳,鲁卫今郧,云是斯地,春秋 时有也。”郧现在已在海安境内。这说明,当时的广陵即现在泰州所 在地区说的话系夷言,即吴语。 公元前473年.地处吴国之南的越国消灭了吴国.吴国的地盘 也就归越国所有。《吕氏春秋・贵直・直谏》引伍子胥的话:“夫齐之 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能使。夫 江淮之间,长江北岸,历史上战乱、移民、行政区划等使得泰州地区 方言的形成和演变颇为复杂。 1.上古时期 六干多年前.在江苏大地上主要存在着两种考古文化系统:良 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泰州境内的考古发现的姜堰单塘河遗址、兴 化影山头遗址,海安的清墩遗址都属于良渚文化遗址。这些说明了 最早在公元前四千年,泰州境内就有先民生活。由于良渚文化属于 “百越文化”系统。是有古越人创造的。泰州地区的原始居民自然是 古越入,使用的语言是古越语。 因为没有见于文献的语料,我们无法详细描述泰州地区先民 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 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与我亦然。”这里面“习俗同,言语通”说明当 时泰州地区所操语言没有太大变化,和越语是相通的,与黄河流域 的齐语、华夏语不能相通。 吴楚之间曾长期交战,越灭吴后也经常和楚发生冲突,他们之 间互为敌国,但却可以通婚,如《史记・楚世家》说,楚昭王之妾、惠 王之母便是越女。王室如此,民间应更不乏其例。吴、越、楚之间经 使用的古越语.但可以从语言的底层中找到一点痕迹。通过泰州地 区的部分地名,我们可以祭觉其保留的一些语言本来面目。泰州地 区有几个古越语地名:表示山的“罗”(汉字记音),如罗浮山(古在渔 常交战,攻城夺池侵地时互相掠夺人口,百姓避兵燹而互奔,这样. 吴、越、楚在人口上必有掺杂。楚灭越后,又有一些楚人东迁,公元 前319年,楚怀王在邗城的基地上再次筑城,改邗为广陵。“古越语 和古昊语比较接近,所以今天的湘语和昊语还有不少相同之处 ” 行);表示集镇的“场、墟”,如兴化的白驹场,高港的柴墟(今口岸 镇)。此外,在泰州方言里,大部分地区还有牙喉音【N1,这又和现代 的粤语相同,这自然是古越语的残迹。通过这些零星的材料,我们 可以认为泰州地区在春秋以前的语言是古越语。 当然,也有许多越人逃避战争和兼并,向南方和西南方迁徙。不过 长江北岸的土著越人无法南逃,只有和新来的少数楚人融合在一 起。 大约在3000年前的先周时代,江淮间的越族土著和南下的华 夏族人融合。《史记吴太伯世家》、《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中都记载了 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位给季历而来到今无锡。苏州一 带建立吴国的史实。中原文化与夷越文化的交融,在江南形成了勾 由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泰州地区的语言已经由古越语逐步 转化为古吴语。直到目前,我们仍可以发现泰州方言中许多吴语的 底层成分。如“济手(左手),汰(洗衣服),娅(硬塞),掇(端)浪(衣服) 作者简介:徐小兵(1978一)男,硕士,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古汉语教学和研究 文学界・ 74 ・ 语言研究 (晾),壮(人胖),猛(密)、眼热(羡慕)、料作(布料)、推扳(差一点)、 温吞(水微热)”1等一些吴方言的代表性词语仍活跃于泰州地区的 口语中。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分封诸侯。《史记》记载,高 祖六年(前2O1年)立刘肥为齐王时,“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十 二年(前195年)立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诸民能齐言者 皆予齐王”可以推论出吴王统治的区域也是操同一种语言。刘濞都 广陵(今扬州),为了征收和储存海陵附近的粮食,刘濞在海陵建“海 陵仓”,开邗沟,促进盐粮运输。西汉杨雄《方言》~书中,也记载了 周秦和汉代的语言情况,其中吴越扬为一个区域,又《吕氏春秋》: “东南为扬州。越也。”可见泰州所处的江准地区从周至汉这一较长 的历史内使用的都是古越语演变来的吴语。 2.中古时期 三国时期,吴、魏争夺的主要战场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 淮地区。连年征战使江淮地区人口流动相当大。曹操政令江北居民 内移,“江淮间十余万众皆走吴”(《三国志・卷十四・蒋济传》),“民传 相惊……广陵户十万余皆东渡江”(《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 又《宋书・卷三十五》记载“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居不居者,各 数百里,此诸县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 故复立焉。”可见战争使海陵地区人口骤降,但海陵,今泰州,三国、 晋时人都视作吴地.说的仍是吴语。 西晋末年,北方民族进据中原,“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 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史称“永嘉之乱”。东晋政权建立后, 北方士族大规模南迁至江淮之间和江南宁镇地区,随同的还有他 们的宗族、部落、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为 了安置移民,东晋政权设置了许多侨治州l郡,南来的人口按原籍集 中于侨州、侨郡、侨县。晋宋时期海陵县改为海陵郡,置侨置县,宋 时的海陵郡就领六县:建陵、临江、如皋、蒲涛、宁海、临泽,这六县 皆在今东台、如皋、泰兴、南通一带,可见北方移民使当时泰州I地区 的人口激增。南迁的士族平时讲话都得说以洛阳话为代表的“官 话”,读书要作“洛生咏”,不说洛阳话的就要被耻笑,连宰相也不例 外。由于移民人数众多,而且比较聚集,所以泰州本地的吴语渐渐 受中原话影响,逐渐向江淮方言过渡,但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特 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 昊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昊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日: ‘外问大有人图依(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依),然侬不失为 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后沈氏),且共 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S)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 隋末扬泰地区尚有吴语的存在。 从晋起至唐中期,江淮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较为稳定。东晋以 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完全开发起来,到唐代,海陵成为全国海 盐的重要出产地,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日本国圆仁法师于唐文宗 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来大唐求法,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55中描 述说:“二十一日卯时,大使以下共发去,水路左右,富贵家相连,专 无阻隙。……半夜发行,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 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圆仁等由如皋镇 往泰州,沿河见到如皋镇郊是“富贵家相连,专无阻隙”,说明当时 ・ 75・文学界 海陵县如皋镇已很富庶。同时,看到盐船队自海陵盐场向附近如皋 镇出发运盐的情景,非常壮观。由于盐业发达,社会安定,入口迁移 幅度较小,泰州地区语言自身发展,既保留了较多的吴语特征,与 北方话有区别,又有向北方话转变的趋势。 安史之乱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而扬泰地区较为安定,北 方又有大批人口来这里避乱;唐末包括黄巢在内的几次农民起义, 也都未曾兵及该地区,又有不少人逃往这里“安居”。五代十国时期 泰州处于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的统治之下.人口迁移虽较频繁。但也 得到一定的休息,较为稳定的局势还吸引了北方战乱地区的移民, 泰州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为泰州也由县上升为“州”,辖海陵、 如皋和新增设的兴化、泰兴诸县。北来移民使用“官话”。加速了泰 f、I'I地区“土语”向“官话”的转变。 3.近古时期 北宋末年,金兵南线.宋高宗率百官、大臣逃往扬州.同时有大 批百姓跟随而来。在扬州住了一年后经镇江逃往杭外l。泰州地区从 靖江经泰兴、口岸、泰州一线成为抗金前线和主战场。泰州地区至 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飞抗金的故事和传说。后来,金兵北退度 淮,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宋对峙,北方人民不远受女真族的统 治,纷纷南迁。高宗南渡后,扬泰地区亦有大批“流民”徙入。 元末,扬泰地区再度沦为战场。整个苏北平原人口流失严重, 江淮地区“地广衍,湖荡居多而村落少,巨室小,民无盖藏”(《嘉靖 维扬志55),明初,江淮地区人口非常稀少。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明 王朝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的居民移向江淮平原.即史称的“洪武 赶散”事件。《(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引凌兰孙《凌氏谱》云: “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 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夏兆磨《泰县氏族略》认为“吾邑氏族 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并描绘说,朱元璋与张士诚作战,命常遇春 攻泰州,同时决高家堰水淹泰州.“是时泰州既遭焚杀之殃,复受沉 沦之祸.居民非死则徙尔。明太祖乃下诏移苏郡之人以实泰邑。此 今之泰人所为多由苏迁泰者也。”明初苏州移民以兴化和三泰地区 (泰州、泰县、泰兴)为最多。 这次由南向北的大移民,使吴语转变为北方话的泰fJJ'1方言又 1灰复了不少吴语成分,并使一些即将消失的吴语成分得以巩固。 《(民国)泰县志稿》卷二十五在解释民谣“杨家庄上失了火,大的小 的跟了我”中“火”、“我”二字押韵时说:“泰县方言‘我’字读成鼻音 若‘引’.则明洪武迁苏民于泰以后转变而成之音也。此‘我’字独作 官音与‘火’押,则此谣谚之起必在明前。”这里所说的泰县即为泰 州,今泰州话读此谚并不押韵,若按“官话”读则押韵,这不仅说明 苏外f移民对三泰地区的方言影响很大.而且还说明明以前的泰州 方言已经是官话。因此现今的泰州话是洪武赶散后形成的。 虽然,历史上泰州地区很多时候隶属于扬州,但扬州城历来是 一方政区的中心,明清时期为府治所在,泰州的政治地位、经济地 位、交通状况都比不上扬州城区。因此,这里由吴语向北方话转变 也比较缓慢一些,保留的吴语成分也多一些,明初苏州移民又较为 集中地居住在这一带,受吴语的影响也较大。但是,南方话向北方 话靠拢,方言向通语转化是大势所趋。这里处于北方话的边缘地 带,自明初大批移民徙来后,“移徙者鲜”,终究不能使这里的北方 语言研究 话转变为吴语,只是形成带有吴语色彩的江淮话。这样,以扬、泰两 地为代表的江淮方言,在不同的条件下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方言 格局:扬州话属于江淮方言中的宁扬方言。泰州话属于江淮方言的 通泰方言。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把泰州地区的泰州 方言、泰县方言、泰兴方言、兴化方言.称之为第三区;1985年,贺巍 因此.如今的泰州地区方言包含了江淮官话和吴方言,地级泰 州市下辖的兴化、姜堰、泰兴三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两个区,还有 靖江界河以北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靖江界河以南的大部分 地区,以老岸话为代表,属于吴语太湖片。 参考文献: 【1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黄继林《略述扬州方言的历史演变》,《扬州史志}1989.1—2 I31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5 [41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6 先生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一文中将上述第三区的方言列 为江淮官话的一个方言片.称之为泰如片,这也就是20世纪80年 代末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所说的泰如片;1988年鲁国尧先生在《泰州方 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中将上述泰如片成为通泰方言区。靖江方 言属于第二区:吴语区。 (上接71页) 缺席”的效果,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因为直接向别人索要小费是一种很冒失的行为.所以她只好采用 一4.结论 对《老友记》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显示了模糊限制语在话语 交流中有着积极的一面,在语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交际价值。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应通过介绍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知识,让学生了解模 些模糊语“1 was wondering…‘there S a possibility”来使话语变得 含糊以掩饰自己的尴尬。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Kachel的话违反 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故意说哕嗦不清晰的话.但实际上模糊 的运用显得Rachel的话语更加婉转缓和,从而使对话更加礼貌。 32间接缓和语 糊限制语在特定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的语用功能。丰富学生的语 言表达手段,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主要是通过引用他人的看法来 间接地表达说话者本人对某事情的态度。例如: AccordingtO,Itis saidthat...,somebody says,It seems… 参考文献: 【1】陈治安,冉永平.模糊限制词语及其语用分析U】.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1995(1):21. 《老友记》中也多次出现了间接缓和语,例如: Phoebe:Was it not pain——free? Monica:No,it was pain—full!Oh.my God,theV should call it “Pain—zine.now wit}1 a little WaX.” [2】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3(4):30,32. [3]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苏杭.留面子・丢面子Ⅱ】.安徽文学,2009(3):162. Phoebe:Well,the girls on the commercial don t seem to think it s that bad. [5】徐涵.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对白的语用分析o】.安徽文学, 2007(1):40. Monica正在使用自己刚买的刮腿毛膏,痛的她嗷嗷直叫, Phoebe不相信会这么痛,但她又不想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于是借 助第三者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广告上的女孩似乎没有这么 痛”。这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通过引用他人的观点.造成“作者 作者简介:陈金慧(1988-)女,汉族,安徽天长人,河海大学外 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文学界・ 7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