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地理教研员 范光清 【理论阐释】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有效达成地理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其利用是否充分才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地理课程资源观。具体地讲,地理教师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地理课堂是地理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所以地理课堂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应用于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过量使用资源。地理课程资源不能随机地、大量地堆砌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二是只拘泥于教科书的教学,利用的其他地理课程资源种类少,应用不充分。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除利用常规的教科书、地图册、填充图册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外,还要善于利用教学挂图、教具、学生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逐步配臵地理专用教室和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对于丰富与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能够提供硬件支持和保障。
2.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环境资源、校园设施资源、挖掘学校的活动资源(如“环境日”等)、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臵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等。教师开展这些活动需要注意:强调趣味性,彰显实用性,重视时效性,加强组织性,突出知识性及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性。
3.在提高信息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已经普及计算机及其网络。计算机及其网络对地理教学的辅助作用,已经引发了地理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并且大大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所以教师要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利用信息技能充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常见的做法有:在课堂上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使用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课件提供图片、视频、动画等加强地理学习的直观性、情境性和趣味性;与学生一起在计算机教室上地理网络课,通过一定的程序实现学生个性化探究学习,或以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等;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需要的地理信息,与专家通过论坛或QQ进行网上交流,或上传活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教师间的地理课程资源共享,及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另外,地理教师要注重利用学校其它学科中与地理有交叉部分的课程资源。 【案例1】依托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打造生动课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片断 ①
①
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②
刘丹、董玉芝,延边地区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应用及效果评价,地理教育,2010(6)
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大家思考:由这个题目能够想到哪些地理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终确定了六个方面问题:世界主要有哪些语言?这些语言主要分别在哪些地区?世界上主要有哪些宗教?这些宗教主要分布在哪里?这些宗教有什么特色和习俗?这些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怎样的?
步骤2:明确目标,布置任务。
确定问题之后,把全班同学分为六组,每个组准备一个问题,组内成员之间协商,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进行分工。
步骤3:搜集资料,获取信息。
给学生三天的时间,鼓励各小组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教师可针对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提供部分教学挂图,引导各小组针对各自的任务到学校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或去多媒体教室上网查询资料,或调查当地的主要宗教建筑并拍照等,并鼓励学生询问家长以及相关人员。
步骤4:组内讨论,加工信息。
回到课堂中,指导各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从获得的大量文字、图片信息中,提取最精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准备发言内容。
步骤5:小组展示,班内交流。
每个组选一个代表,轮流发言,并通过实物投影或电脑展示重要的地图、景观图及其它资料等,组内其他同学进行相应的补充,然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也把自己准备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案例1解读】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许多闪光之处。下面只从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来分析教学的成功之处。
1. 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多样(见表1),内容丰富。
表1 本教学案例所利用的地理课程资源类型
功能 分布 素材性课程资源 教材、关于世界宗教与语言的文章条件性课程资源 教师、学生等人力,学校图书馆、多校内课程资源 与图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媒体教室、教室等场所,电脑与网络,学生语言与课件或图片的展示等。 教学挂图等。 生活中了解的关于宗教与语言的校外课程资源 地理知识、对当地宗教建筑的调查及所拍照片等。 家长、相关人员等人力,当地图书馆、当地教堂或清真寺等场所,电脑与网络等。 表1反映出本课充分利用了素材性地理课程资源、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校内地理课程资源和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还利用了一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等。由此看来,本节课利用了多种类型的地理课程资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各种类型的资源数量较为平衡。
2. 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顺序得当。该课教学设计注重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充分表达了“围绕教学目标、符合认知规律、符合问题解决的程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思路。本课在这样的逻辑顺序中,学生有序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3.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取向合理。“世界宗教与语言”常规教学设计易陷入知识的机械记忆中,但本课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选择思维训练的材料多于单纯记忆的材料。本课还注重课程资源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不只是书本。由此看到,本课教学设计注重了地理的生活性,以及地理知识的实践价值。
4.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较好地达成课标要求。本课教学内容并不是众多地理课程资源的堆砌,而是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世界语言与宗教的知识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因此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欢愉。
总之,本案例中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获得经验,并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学生成为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同时,在学习进程中新的地理课程资源不断生成,也丰富了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库。
【案例2】这样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有效吗?—— “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片断
上课地点:地理活动教室
上课用品: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每个学生1个) 课堂实录:
(视频展示)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的特点比较。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和纬线。 学生:(动手找、指)这是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教师:(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经线是什么形状? 学生(齐):(看课件)经线是半圆的。 教师:纬线是什么形状? 学生(齐):纬线是圆形。
教师:不同的经线长度相等吗?纬线呢? 学生(齐):经线相等,纬线不相等。
教师:经线连接南极和北极,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东西方向。
教师: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什么是经线? 学生: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教师:什么是纬线呢?
学生: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教师:观察很仔细,归纳得很好。下面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总结经纬与纬线的特点。
…… 【案例2解读】
“地球和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较为重要的内容,是中学地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选择在地理教室上课,并且让学生都使用地球仪,是具备一定课程资源意识的表现。但是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较突出的问题:
1.选择地理课程资源有偏差,使得本课没有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标准》中提到:“掌握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反复动手操作方能掌握,即本课需学生大量动手操作地球仪。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视频和图片,作为重要地理课程资源的地球仪却较少使用。
2.在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组织活动方面存在不充分的问题。在组织学生利用课件观察经线和纬线特点时,教师提出一系列零碎的问题,采用一问齐答和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学,没有达到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没有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另外每个学生一个地球仪,而使用地球仪的活动设计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易导致学生偏离学习方向,使课堂教学失控。
教师不清楚各类型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会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会出现难以维持课堂纪律的情况,会大大挫伤使用地理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闲臵与浪费。
这部分内容不妨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和纬线,并找学生做示范。课件中打出活动任务:各小组观察地球仪,比较经线和纬线不同之处。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引导点评。最后让学生归纳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