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人,为什么?怎么办? 咬人和被咬,都应该受到正确的对待
其实1-3岁孩子“咬人”会特别频繁,之后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到了5岁左右基本就消失了。
但在高发阶段,不管是孩子咬别人,还是可能被咬的,家长们心里都会特别紧张。如此敏感又重要的话题,实在难以回避,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咬人”这件事。
大部分时候,我们总喜欢直接找到解决方案,但是面对咬人这件事情,分析原因特别重要!到底1-3岁的孩子为什么开始“爱上咬人”?
我不是故意的……
我牙痒痒啊!
没想到吧,最首要的原因不是焦虑,不是内心隐藏着无数好斗的小兽,这么大的孩子好“咬人”多半正是由于被大部分家长忽略的一个需求。
我在2岁班级的时候经常看到孩子哭,而且哭的时候总是不停地用舌头去舔牙齿,跟有经验的老师沟通之后我才知道这叫做“teething”(磨牙)。
一般的做法是我们把冰冻后的硅胶磨牙玩具让孩子啃咬,如果没有就让孩子咬住奶嘴,或者给他们的奶瓶里倒水,让他们慢慢吮吸。
平时在教室里,老师会特别关注孩子的磨牙需求,因为如果这个需求不被满足,那么
1
孩子之后很容易出现咬人行为。
想想看,他的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大人却只知道一味禁止“咬人”,结果能起多大作用呢!
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关注孩子的磨牙需求是防止咬人发生最重要的一步!
我就是想嚼着点儿什么
1岁半到2岁的宝宝,除了磨牙需求还有一个“口部敏感期”的需求。我们园的孩子到了1岁半有些不再使用奶瓶(feedingbottle)而使用鸭嘴杯(Sippycup)。
鸭嘴杯与普通奶瓶的最大区别是没有了奶嘴,而采用扁平习惯的设计。这是为了帮孩子习惯直接用水杯喝水的中间环节。
本意是好的,但问题是很多孩子并不买账,他们会直接把鸭嘴杯扔在地上,然后开始大哭——这就是因为没有了奶嘴,孩子的口部敏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了。
这个时候我们建议家长平时在孩子胸口附近夹一个奶嘴。这样孩子有口部敏感需求的时候,可以自己把奶嘴放到嘴里,而不至于直接去咬他的同伴。
环境对我来说太刺激,我要找到发泄的出口
如果你见过一些国外优质幼儿园的设计,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家具陈列都采用白色和原木色,很少用特别鲜艳的颜色,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2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本身过度嘈杂:比如过多使用鲜艳的色彩,声音分贝过高,亮度太亮,都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反应,让孩子的行为更加暴力。
我们园的3岁班级有个孩子曾反复出现咬人情况,为了找出原因,我们专门让老师记录每次咬人前孩子的状况,通过1个多月的观察,老师终于发现孩子在咬人前都会有“捂住耳朵”这个非常细节的动作,并且他咬的对象也并不固定。
最终我们发现是当教室环境过“吵”时,他就会出现焦躁的情绪,比如开始在教室里跑,捂耳朵等。当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他就会开始咬人。
整件事情搞清楚后,我们开始对教室的环境布置做调整,比如把会产生较大噪音的积木区和娃娃家区搬到教室内侧,让阅读区和安静角尽可能靠近门。这样孩子刚刚步入教室的时候就不会一下被嘈杂的声音影响,同时,他们也有一个明确的安静区去调整情绪。
果然,之后这个敏感的孩子咬人行为减少了。
我想说可是不会说,55555
2-3岁是孩子咬人的高发期,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表达不够用,所以只好用咬人来凑。
真实的体验告诉我,要阻止所有的咬人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发生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并且无法预测。但是事后分析原因来预防下一次的发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比如我在2岁班级里就看到过一个小女孩想拿另外一个男孩手上的玩具球,在多次直
3
接拖拽抢球无果的情况下,直接在对方臂上咬了一口。
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必须承认园方是有责任的。为什么教室里只有一个红色的玩具球呢?这种环境的本身设计就埋下了安全隐患。
其次,当孩子出现拖拽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介入了,可以告诉小女孩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你可以说,“我看你在拽这个小球,你是不是很想要玩呀。可是他也在玩,我刚刚看到一个更大的黄色的球,也特别好看,你要不要和我一起把它找出来呀?”
这个年龄我不鼓励叫他们分享,而是尽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找到听上去更诱人的可替代玩具。如果这个阶段的介入也错过了,那么难免就会发生之后的咬人事件。
如果真的咬了,我的做法之前也提过,就是让孩子认知情感。可以让孩子看对方哭,并且告诉他;“你刚刚咬了他,他在哭,表示他很难过。我们怎么可以让他好受一些?下一次如果你还想玩这个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同时也需要告诉被咬的孩子,在被拖拽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告诉他的同伴,比如“No!”或“不!”这样简单的单词,孩子都是会使用的。并且被咬之后哭是很正常的,不要说“不要哭”“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不疼”之类的话,而是帮助他快速找到让自己平复的方法。
比如可以找一个冰袋捂在咬痕处,给他一个拥抱,并且复述你对于他情感的认可,比如说,“我知道你手有点疼,来我抱抱你,这样会好受一些。”
这是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一句广告语,但是我觉得用在对孩子咬人的事件上也相当合适。
4
很多时候成人的介入只是对咬人的“结果”做负面评价,比如会对孩子说,“嘴巴不是用来咬人的!不许咬人!”而对整个事情的过程不做复盘。
如果你看到了过程,就需要和孩子说整个过程。并且具体的说到底哪个部分是对的,哪个部分不对。只有全盘托出,才能真的降低未来孩子的咬人行为。
在分析和理解了这些主要的咬人原因之后,还是要说一些更实际的,就是咬人事件发生了,老师和家长该怎么做?甲方乙方,我们需要分别讨论。
Q
问题一:如果你的孩子被咬了应该怎么办?
自检情绪,问三个问题
在美国,一旦发生咬人问题,老师必须马上亲自打电话通知家长,并且必须告知这三件事:
1.咬人之前发生了什么
2.自己是如何处理咬人的
3.未来如何降低这个情况的发生
当然所有的对话过程中不得告诉家长到底是哪个孩子咬的。很多时候,家长在电话里就很激动,我们会和老师说,千万不要和家长说,“that’sok!”(这没关系),你家孩子被
5
别人咬了怎么可能好受?
所有的沟通必须尊重一个原则,“thinklikeaparent”(像家长一样思考)。家长并不想听这没什么关系,而是想要知道到底你做了什么,下一次能否避免。及时通知另外一个好处是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心理已经有了预期,他会好受很多。
同时我也想和家长说,2-3岁孩子咬人确实非常普遍,在你接到园方的电话时,适度的愤怒是可以的,但是也别过了头。
如果过度反应会对老师造成很大的压力,结果有两个,那个咬人的孩子会被看得特别牢,你的孩子也会被过度关心,这对孩子不是什么好事。也许孩子一些正常的肢体接触就会被老师无情的拒绝,因为没人想惹麻烦。
既然咬人已经发生了,过多的责怪确实不是好选择,积极和园方沟通,如何来避免下一次才是首要任务。
老被欺负,家长的三种对策
我发现有几个孩子总是被咬,就是咱们俗称“比较好欺负”的孩子。网络上流传一个特别荒谬的建议是孩子如果被欺负了就应该“打”回去。
以暴制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让这些性格懦弱的孩子招致更大的暴力。经过我的观察,那些比较“好欺负的孩子”都有三大特点:
第一,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中以责怪的口吻居多;
6
第二,孩子平时不太爱说话,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第三,孩子特别爱哭。
1
---对策一
面对孩子被咬这件问题,首先家长需要自己思考,是不是自己情绪已经失控了,责怪孩子为什么老是被欺负,怎么这么怂。如果你只是责怪,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让他下一次在面对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大胆说,“我不喜欢你这样!”“我还在玩!”用明确的语言告知同伴。
2
---对策二
针对被咬孩子比较孤立的情况,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圈,这里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他,“你不要和谁谁谁玩,我看那个小红挺好的你和她多玩一会儿。”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在放学的时候可以在教室里多呆一会儿,在看自己孩子玩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伙伴。
比如你可以和别人家的孩子一起搭积木,给那个咬你家孩子的娃读个故事书什么的。
这个做法是为了向孩子展示和同伴交流并没有什么恐怖的,而且我的观察是家长在幼
7
儿园参与度越高,这个孩子也会越受欢迎,当然了,这里的参与度是你在别人家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
3
---对策三
如果孩子爱哭,被咬了也害怕不愿意告诉老师,家长最多的反应是无奈,或者不停地向老师告状,这样做收效甚微。
强烈建议能有一次你,孩子,和主班老师三方讨论的机会,一起来想解决办法,场地要设在让孩子觉得安全的地方。
我以前就有过类似的经历,最终我和孩子秘密商量了一个暗号,如果他需要我的帮助,可以直接来掐一下我的手。这个方法很有趣,比“哭”有意思,但是又不像“直接与同伴对峙”那样恐怖。
慢慢的,我会鼓励孩子用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情感。当这种信任的关系被建立之后,孩子也愿意使用“哭”以外的反应方式,因此也就降低了被盯着欺负的可能。
Q
问题二:如果你的孩子老爱咬别人怎么办?
降低焦虑找原因
8
天天被老师告状,或直接在家长群里被炮轰,心情一定很差,这股情绪多半都会撒在孩子身上。可你要知道,脾气发完了对孩子就能以后“重新做人”了吗?
并不是。所以你需要和老师一起来寻找原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了解孩子在咬人之前发生了什么?
文章开头也列举了三大咬人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在1岁半到2岁左右,最大的可能是磨牙需求,你可以给他多买一些磨牙的玩具,并且让他习惯用这些玩具磨牙。
如果是孩子的自我情绪能力控制不足,你可以教他如果感觉到焦躁了可以看看窗外,或者去读一本书。并且告知老师哪种途径可以最快降低孩子的负面情绪。
比如有个家长告诉我们,他家孩子只要一听“frozen”的主题曲就会安静下来。我们在班级里用同样的方法,果然特别有效。
用最简洁的话告诉孩子“嘴是做什么用的”以及咬人的结果
NOBITING(不许咬)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最常见的反馈方式,我个人觉得它满足简洁,但是并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
我更喜欢另外两句,“Mouthisforeating!”(嘴巴是用来吃东西的)和“Bitinghurts”(咬让人受伤)。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嘴”的各种用途,比如可以用来吹气球,可以喝水等等。以及给孩子看各种不同的表情,问孩子如果有人被咬了,他们的表情会如何,这表示开心
9
还是伤心?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加强孩子自己对于“咬”这个行为的充分认识。
注意睡眠的规律性
有时候孩子出现咬人行为与他过度疲倦有关系。
如果前一天晚上你们家孩子没有睡好,一定要和老师说,让老师多关注一下。特别是长假的时候,生活时间会很不规律。重新返校的那几天很多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生突变。
如果你们家孩子本来就有喜欢“咬人”的前科,一定要注意在开学的前几天就调整好睡眠时间。
给孩子时间
大部分的家长都有一些不理性的预期,导致介入方式的选择错误。比如一听到老师说自己孩子咬别人了,都想如何马上停止这种行为。不乏有人使用打骂,甚至咬回去让孩子体验疼痛等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有它的周期性。并不是你用了我今天说的方法,明天孩子的咬人行为就消失了。
只有合理的期待,比如让老师有意识地记录咬人的频次,并且给孩子实时反馈。如果孩子一周没有咬人,一定要告诉孩子,“妈妈特别开心,老师今天告诉妈妈你现在可会控制自己情绪了,会主动和你的小伙伴说不喜欢或者不要了,我们长大了,不再像小婴儿那样用咬人解决问题了,妈妈真为你自豪。”
10
这样的正加强,会大大提升对于孩子行为发生改变的速度,但是无论如何,你也不要期待,这一切问题明天就会被解决。
总结一下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析了在父母最困扰的1岁半到3岁前孩子咬人的原因,以及在这段高发期里,家长应该如何介入减少情况的发生。关键就是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而4岁以后,孩子咬人的现象就比较少见了。如果发生密集,多半是因为家庭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孩子有语音障碍等,这时就需要咨询相关的专业心理辅导机构。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