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七下)《逢入京使》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七下)《逢入京使》教学反思(共二篇)

2020-07-01 来源:爱问旅游网


初中语文(七下)《逢入京使》教学反思(一)

本诗是一篇课外古诗词,我在课堂中,努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诗人经历与背景之下,体会诗人的心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懂得自己在家国面前应该如何选择。

通过诗歌朗读,听录音读,反复诵读,学生们的水平确实有了明显提升,他们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开始一步步的爱上朗读。

当学习变成了兴趣,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变得高涨起来。通过设计问题,学生懂得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会作者岑参当时的心境,

并且推已及人,从而生发出自已的心得与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逐步提升。前后联系,同类规整,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一首古诗的同时,回顾更多的诗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联系之前学习过的《行军力日思长安故园》,并且让学生体会情感,学生们对于边塞诗的了解的确不断的加深。也开始理解了岑参只身远赴他乡的复杂情感。

学生们通过逢入京使的注释,把本文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来,更深入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文章的改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大方面,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活动,把本诗改写成了现代诗,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写作能力大大加强。而且通过本次课程,调动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此次课程,学生们开始变得更加自习,更加懂得学习的可贵。总而言之,本节课,学生们的收获还非常值得赞扬的!

反思本次教学还是有诸多不足,例如,在知识点方面设计的较少,虚实结合,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过少。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应该多学习,多反思,争取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初中语文(七下)《逢入京使》教学反思(二)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 “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