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菊花(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惠山 214187)
[摘 要] 中小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说得再明白不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语。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写作; 探析读和写二者的关系,平心而论:第一、读和写是各自独立的,一个管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借鉴﹚,即“吃进来”;一个管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即“吐出去”。他们各司一职,各负其责,构成了完整的语文的“双璧”。第二、读和写虽各自独立,平行发展,但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密切相关。谁也不要吞并、吃掉谁。因为这二者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第三、从主体学习的终极目的来看,“读”即吸收、借鉴,又的确不是终极目的;而“写”即倾吐、创造,却无疑正是学习主体的终极目标。因此,“读”又是为“写”服务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么“读”和“写”两张皮,互不搭界,互不支撑,造成了一种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要么偏重于以读促写,把阅读课上得支离破碎失去独立的目标。
笔者的写作目的在于: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相结合,以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相统一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提高思维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具体操作:
一、浏览文章的题目、标题、副标题、主题句和评论性话语、学习指导、总结性的段落和小结等,以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印象。而后把文中题目、标题和副标题改成问题。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设成:林教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写风雪有什么作用呢?林教头到山神庙干什么?同时阅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题目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你对此知道多少?你估计这篇文章会说什么?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
二、复述课文
先读明白部分,难点作上标记以备后来阅读。尽量详细摄取文中主要信息,了解中心思想,然后把书放在一边,思索你看过的内容,用你自己的话来复述。这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熟悉这些材料,检查阅读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打腹稿的过程中其实对写作也有帮助。
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学生在复述中既可突出情节也兼带评点了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同时,学生在复述中也感到了风雪对情节的推动和人物烘托上的作用。也避免课堂上教师一人讲解的枯燥。增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别能力。最后教师只需稍加引导,课文内容主题人物就非常清晰了,学生印象也很深刻。
三、摘抄
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摘抄笔记要简明、深刻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摘记形式:记录一般精读的书可准备统一规格的摘记本。可用活页纸做摘抄博览的书,,然后定期分类、整理。第二张建立“摘记背诵目录”,摘记中必定有许多你觉得有必要背诵的诗文词句,请在目录中表明页码以便于查找并经常诵读。
摘记内容:原则上内容不限,可以是富有理趣的名言警句;可以是你所喜欢的古现代诗词;可以是精彩的景物、语言等描写;也可以是修辞运用很精彩的句子。摘录篇幅可长可短,尽量精选,切记泛泛地抄录以充数。摘录内容平常当经常翻阅诵读,掩卷深思,使之娴熟于心,如此才谈得上得心应手地运用。
检查:原则上靠同学自觉完成,持之以恒,养成这一良好的语文学
习习惯,老师将作不定时的抽查。
四、反思
本文旨在讲两种:一、学生能够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能指出文中写的好的地方或不好的地方。二、读后感,即联系生活有没有感悟?如学习了《项链》后,思考自己生活中有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强烈的虚荣心,或联系周围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外阅读
作文不能没有材料,想写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让材料丰富,也必须力求经典大气.
首先要扩大阅读面,定向阅读名人传记,平时要多读古今中外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等的传记,心中有了一尊尊高大的形象,有了效法的榜样,写作文时,例子就多了。中外名著汇聚了中外文化的精华,有必要向学生作系统的介绍。指导读名著主要方法是列出书目,让学生作出选读计划。写出读书笔记,还可以定期组织交流。其次要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等。对现实的关注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重点。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发表看法,写成短文或日记。这一类训练坚持做,作文就会逐渐“大气”起来。 再则,要多多背诵充满“大气”的诗词和名人名言。语言是否有亮点和出彩之处,会直接影响印象分的得失,而一些充满“大气”的诗词和名人名言就是文章的亮点。
以上探索尝试实践表明是很有效果的,我们应用创造性的手段让阅读与写作联姻,即可免去不少课文讲读的枯燥,也可免除写作时的无米之炊的烦恼和恐惧,整合课程资源,导引时代活水,滋润枯涩的笔端,使学生的笔下鲜活灵动起来。作者简介:邱菊花(1980—),女,毕业于黄冈师院,现任教于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
11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