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1、师:我先写3456,我再写3456,我还写3456,这三个数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对了,这三个数完全一样,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
2、师:好,还是这三个数,现在老师把它们改变一点点为:3.456,34.56,345.6,现在还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生:加了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师:但是每个数都加了这个点。
生:小数点的位置不同。
师:详细的说一下各数小数点具体的位置。看大屏,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小数点的位置确实在移动。板书:移动。我们一起用手势演示一下小数点的移动方向?对了,小数点向右移动。板书:向右
而且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数在变大,所以他们之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生:
师:也就是说,本来是相同的数,因为所加小数点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成的新的数大小也就不同。而且还发现,当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时,这个数就变大。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后,引起数的大小变化中,有什么规律?补充完整板书:小数点向右移动后,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二、探究新知(略)
三、练习梳理(略)
四、拓展启智
师谈话:现在回到前面,3.456,34.56,345.6刚才大家一致认为是用小于好连接,现在周老师就要用等号连接,你有办法吗?
3.456( )=34.56( )=345.6( )
师:大家真厉害!首先能把一样的数字通过小数点变成不一样大,但是又能通过填写单位名称变成一样大。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使小数变……?这个知识下次学习。
【案例反思】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这次去雨花上课的内容,是江苏版教材五年级上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巧妙引出新知。
我没有运用教材的例题,而是巧妙地通过写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456,3456,3456,当我连续写3个相同的数时,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神。这时老师及时问:它们三个数字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一下子就回答了:因为这三个数完全一样。这时,我巧妙地引出:好,现在老师改变一点点,现在还相等吗?老师立即在刚才的三个数字上分别写上3.456,34.56,345.6,问:现在这三个数还相等吗?学生凭直觉就知道不一样。老师巧妙设疑:每个数字都加一个点呀?大小应该相等。这时教师巧妙得出:数字加小数点会改变数字的大小,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展示了小数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数的大小变化,初步直观感知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整合教材用例题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一言,精辟地对教材意义做了准确的定位。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其知识、技能覆盖面是有限的,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等实际生活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次上课时,使用的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一组计算,5.0410=50.4、 5.04100=504、5.041000=5040;我认为学生不容易从上面发现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因为这三个例题只有一个有小数点,另外两个小数点是隐蔽的;所以我把立体改成5.10410=51.04 、5.104100=510.4、5.1041000=5104,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地发现里面小数点的移动方向。从而发现里面的一些数学秘密,对接下来的观察发现探究才有话说。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例题的时候,一定要蹲下来,看一看学生的具体的障碍点在什么地方?你主要需要学生有哪些发现?不要在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点上纠集。这是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富有个性化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活动。
3、首尾呼应相衔接
基于开始时我用增加小数点这个游戏导课,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在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结束后,我又一次启用了开始的练习,作为拓展练习,既是这节课的总结,又是下节课的引入,同时首尾呼应,展示了教师的好的控场能力,再一次抓住了学生的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