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2021-10-13 来源:爱问旅游网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预习检测

  1、注音。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埋怨(   )         埋葬(   )       翘起(   )       翘首以盼(   )

  点缀(   )         辍学(   )       厦门(   )       高楼大厦(   )

  角色(   )         凤毛麟角(   )   门槛(   )       直栏横槛(   )

  哺育(   )

  2、分辨词义

  独特•独到                           发掘•发现

  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宫殿庙宇        直言不违        和颜悦色        随声附和

  b.如鸟斯革        回廊抱厦        额枋梁架        宣宾夺主

  c.砖石墁地        繁文缛节        高潮迭起        叠床架屋

  d.招摇装骗        梳妆打扮        世外桃源        桃园结义

  4、下列有关建筑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b.替木:联系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斜撑或杠杆作用。

  额枋: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c.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墁:用砖、石等铺的地面。

  瓦当:铜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d.垂脊: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脉络,理清线索:

  第一层(   至   )                                                           

  第二层(   至   )                                                           

  第三层(   至   )                                                           

  第四层(   至   )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探究

  阅读下一段材料,思考问题  

  良心与勇气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么样做才是最合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_____的建筑体系。

  (2)考古学家所___________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建筑,围绕着一个__________若干个庭院______天井建造而成。

  a.独特        发掘        或   或        b.独到        发现        和   和

  c.独到        发现        或   或        d.独特        发掘        和   和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c.汉语有些字的构词能力强,认识了常用字便认识了许多词,但其中许多词仍不可以望文生义。

  d.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选做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XX年安徽卷)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做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做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