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

2023-03-05 来源:爱问旅游网


地基承载力

第十章 地基承载力

第一节 概述

地基随建筑物荷载的作用后,内部应力发生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由于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引起基础过大的沉降量或沉降差,使上部结构倾斜,造成建筑物沉降;另一种是由于建筑物的荷载过大,超过了基础下持力层土所能承受荷载的能力而使地基产生滑动破坏。

因此在设计建筑物基础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地基: 强度——承载力——容许承载力

变形——变形量(沉降量)——容

许沉降量 一、几个名词

1、地基承载力:指地基土单位面积上所能随荷载的能力。地基承载力问题属于地基的强度和稳定问题。

2、容许承载力:指同时兼顾地基强度、稳定性和变形要求这两个条件时的承载力。它是一个变量,是和建筑物允许变形值密切联系在一起。 3、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是根据野外鉴别结果确

18

定的承载力值。包括:标贯试验、静力触探、旁压及其它原位测试得到的值。

4、地基承载力基本值:是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查表确定的承载力值,包括载荷试验得到的值)。

通常f载力。

二、地基承载力确定的途径 目前确定方法有:

1.根据原位试验确定:载荷试验、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每种试验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2.根据地基承载力的理论公式确定。 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确定。

根据大量测试资料和建筑经验,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种类型的土在某种条件下的容许承载力,查表。

一般:一级建筑物:载荷试验,理论公式及原位测试确定f;

一级建筑物:规范查出,原位测试;尚应结合理论公式;

18

kff0

5、极限承载力:指地基即将丧失稳定性时的承

一级建筑物:邻近建筑经验。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应考虑的因素

地基承载力不仅决定于地基的性质,还受到以下影响因素的制约。

1.基础形状的影响:在用极限荷载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时是按条形基础考虑的,对于非条形基础应考虑形状不同地基承载的影响。 2.荷载倾斜与偏心的影响:在用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时,均是按中心受荷考虑的,但荷载的倾斜荷偏心对地基承载力是有影响的。 3.覆盖层抗剪强度的影响:基底以上覆盖层抗剪强度越高,地基承载力显然越高,因而基坑开挖的大小和施工回填质量的好坏对地基承载力有影响。

4.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水位上升会降低土的承载力。

5.下卧层的影响:确定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设计值,应对下卧层的影响作具体的分析和验算。 6.此外还有基底倾斜和地面倾斜的影响:地基土压缩性和试验底板与实际基础尺寸比例的影响。相邻基础的影响,加荷速率的影响和地基与

18

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影响等。

在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及结构特点,对上述影响因素作具体分析。 第二节 地基的变形和失稳 一.临塑荷载Per和极限承载力Pu

现场荷载试验表明:地基从开始发生变形到失去稳定的发展过程,典型的S-P曲线可以分成顺序发生的三个阶段,即压密变形阶段(oa)、局部剪损阶段(ab)和整体剪切破坏阶段(b以后)见图8-2(见教材P275),三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两个界限荷载。

第一个界限荷载(临塑荷载Per):就是指基础下的地基中,塑性区的发展深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时的基础底面压力。

当P>Per标志压密阶段进入局部剪损阶段。

第二个界限荷载(极限承载力Pu):当地基土中由于塑性的不断扩大,而形成一个连续的滑动面时,使得基础连同地基一起滑动,这时相应的基础底面压力称为极限承载力Pu。

当P>Pu标志着地基土从局部剪损破坏阶段进入整体破坏阶段,地基丧失稳定。

18

二.竖直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

在荷载作用下,建筑物由于承载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通常是由于基础下持力层土的剪切破坏所造成的,而这种剪切破坏的形成一般又可分为整体剪切、局部剪切和冲剪三种。 1.整体剪切破坏的特征:

当基础上的荷载较小时,基础压力与沉降的关系近乎直线变化,此时属弹性变形阶段,如图中oa段。

随着荷载的增大,并达到某一数值时,首先在基础边缘处的土开始出现剪切破坏,如图中a点。

随着荷载的增大,剪切破坏地区也相应的扩大,此时压力与沉降关系呈曲线形状,属弹性塑性变形阶段,如图ab段。

若荷载继续增大,越过b点,则处于塑性破坏阶段。

2.局部剪切破坏的特征:

局部剪切破坏的过程与整体剪切破坏相似,破坏也从基础边缘下开始,随着荷载增大,剪切破坏地区也相应地扩大。

18

区别:局部剪切破坏时,其压力与沉降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呈现非线性的变化,并且当达到破坏时,均无明显地出现转折现象。

对于这种情况,常取压力与沉降曲线上坡度发生显著变化的点所对应的压力,作为相应的地基承载力。

3.冲剪破坏的特征:

它不是在基础下出现明显的连续滑动面,而是随着荷载的增加,基础将随着土的压缩近乎垂直向下移动。当荷载继续增加并达到某数值时,基础随着土的压缩连续刺入,最后因基础侧面附近土的垂直剪切而破坏。

冲剪破坏的压力与沉降关系曲线类似局部剪切破坏的情况,也不出现明显的转折现象。

对于地基土破坏形式的定量判别,Vesic,A,B提出用刚度指标Ir的方法。地基土的刚度指标,可用下式表示:

IrE2(1)(cqtg)

式中:E为变形模量

υ为泊松比 C为地基土的粘聚力

18

φ为内摩擦角

q为基础的側面荷载,q=rD,D为埋置深度,r为埋置深度以上土的容重。

Vesic,A.B 还提出判别整体剪切破坏和局部剪切破坏的临界值,称为临界刚度指标 Ir(er)

Irer1Bexp[(3.30.45)ctg(450)]2L2

当Ir大于Ir(er)时,地基将发生整体剪切破坏,反之则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

三.倾斜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

对于挡水和挡土结构的地基,除承受竖直荷载Pv外,还受水平荷载Ph的作用。Pv与Ph的合力就成为倾斜荷载。

当倾斜荷载较大而引起地基失稳时,其破坏形成有两种:一种是沿基底产生表层滑动,主要是Ph过大所造成的,是挡水或挡土建筑物常见的失稳形式;另一种是深层整体滑动破坏,主要是由于Ph不大而Pv较大导致地基失稳而造成的。

第三节 原位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

18

一.现场荷载试验

荷载试验是对现场试坑中的天然土层中的承压板施加竖直荷载,测定承压板压力与地基变形的关系,从而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等指标。

承压板面积为0.25~0.5平方米(一般尺寸:50×50cm2,70×70cm2)加荷等级不少于8级,第一级荷载(包括设备重量)的最大加载量不应少于设计荷载的2倍,一般相当于基础埋深范围的土重。每级加载按10,10,10,15,15分钟间隔测读沉降,以后隔半小时测读,当连续2小时内,每小时沉降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直到地基达到极限状态为至。

将成果绘成压力~沉降关系曲线,从曲线上可以得到地基极限承载力Pu和容许承载力的基本值f0=Per

二.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就是用静压力将装有探头的触探器压入土中通过压力传感器及电阻应变仪测出土层对探头的贯入阻力Ps,用下列公式确

18

定地基承载力的大小设计值。 1.梅耶霍夫公式:

BPsDf(1) 36B式中Ps:贯入阻力(kPa) B:基础宽度 D:埋置深度

2.国内建议公式:fk58ps46 kPa

ffkBr1(B3)dr0(D0.5)

式中:f ——承载力设计值,fk——标准值 , r1——天然容重, r0——为基底 以上土的加权平均容重,地下水以下取浮容重;ηB ,ηD——相应于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的承载力修正系数。按教材P302表8-14查用。

三.标准贯入试验

根据试验测得的标准贯入击数N63.5,用下列方法平价地基的承载力。

试验时,先清钻孔,把标准贯入器放入孔底,然后用重量N(63.5Kg)的锤,从76cm的高度自由下落将贯入器击入土中30cm,记录N。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确定地基的承载力标准值。

18

2.太沙基和皮克(R.Peek)公式

当沉降量不超过25mm的前提下, 若kg/cm2

B

kg/cm2

3.梅耶霍夫公式

fN63.5D(1)10BB≤1.3m>

1.3m

时,[f]=N63.5/8 时

N63.50.3(1)12B[f]

kg/cm2

四 旁压试验

略(自学)

第四节 按塑性区开展深度确定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按塑性区开展深度确定地基容许承载力的方法,就是将地基中的剪切破坏区限制在某一范围内,视地基土能相应地承受多大的基底压力,该压力即为欲求的容许承载力。

条形基础均匀压力作用下容许承载力的近似计算方法如图所示(见教材P297图8-25):根据弹性理论,地基中任意点M由

18

条形均布压力所引起的附加大、小主应力为:

1prd(2sin2)3 (1)

式中:2——M点与基底两侧连线的夹角,称为视角。在M点上还有地基本身重量所引起的自重压力。设极限平衡区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K0=1,则由土自重所引起的法向应力在各个方向都相同,均等于r(D +Z)。

基底压力与土自重在M点引起的大、小主应力之和为:

1prd(2sin2)3+r(D+Z)

(2)

当M点达到平衡时,其大小主应力应满足下列关系:

13tg2(45)2ctg(45)

22 (3) (4)

将式(2)代入(3)式并经整理后,得

zprdsin2c(2)Drsinrtg式中r, c,ψ,p, D为已知时,Z值随着β值而变。

对(4)式β求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即:

18

dzprdcos22(1)0drsin

2即cos2sin

2

将2(4)式,即可得到塑性区开代入2展的最大深度为

Zmaxprdc(ctg)Dr2rtg (5)

如果我们规定了塑性区开展深度的容许值[Z],那么:

若Zmax≤[Z],地基是稳定的;

若Zmax>[Z],地基的稳定是没有保证的。 经验公式:[Z]=(1/4-1/3)B, B为条形基础的宽度,

将式(5)改写为:

prZmaxctg2rD(1ctg2)c(ctg)ctg2

(6)

当Zmax=0,即塑性区开展深度为0;

perrD(1ctg2)c(ctg)ctg2

(7)

当Zmax=1/4B(中心受压基础),

18

[p]p1rB44(ctg2rD(1)ctg2)c(ctg)ctg2

(8)

当Zmax=1/3B时(偏心受压基础),

[p]p1rB33(ctg2rD(1)ctg2)c(ctg)ctg2

(9)

式(7),(8),(9)可以用普遍的形式来表示,即

[p]1rBNrrdBqcNc2

(10)

式中:[P]:地基容许承载力(kN/m2)

Nr,Nc,Nq为承载力系数,它们是

土的内摩擦角的函数,可查下表。

其中:

Ncctg ctg2Nq1Nctg

Nr=0, 当Zmax=0

Nr2(ctg2 当Zmax=B/4

)18

Nr23(ctg2 当Zmax=B/3

)rdBqcNc注意(1)公式:[p]1rBN2r,是在均质

地基的情况下得到的,如果基底上、下是不同的土层,则此式中的第一项采用基底以下土的容重:而第二项应采用基底以上土的容重。

(2)以上公式中由条形基础均布荷载

推导得来,对矩形或圆形基础偏于安全。

(3)公式应用弹性理论,对已出现塑

性区情况条件不严格;但因塑性区的范围不大,其影响为工程所允许,故临界载荷为地基承载力,应用仍然较广。

ψ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Nr,Nq,Nc与ψ的关系值 N1/4 N1/3 Nq Nc 0 0 1.0 3.14 0.06 0.08 1.12 3.32 0.12 0.16 1.25 3.51 0.20 0.27 1.40 3.71 0.28 0.37 1.55 3.93 0.36 0.48 1.73 4.17 0.46 0.60 1.94 4.42 0.60 0.80 2.17 4.70 0.72 0.96 2.43 5.00 0.86 1.15 2.72 5.31 1.00 1.33 3.10 5.66 1.20 1.60 3.44 6.04 1.40 1.86 3.87 6.45 1.60 2.13 4.37 6.90 2.00 2.66 4.93 7.40 2.40 3.20 5.60 7.95 2.80 3.73 6.35 8.55 3.20 4.26 7.20 9.22 3.60 4.80 8.25 9.97 18

38 40 42 44 45

4.20 5.00 5.80 6.40 7.40 5.60 6.66 7.73 8.52 9.86 9.44 10.84 12.70 14.50 15.60 10.80 11.73 12.80 14.00 14.60 例题:有一条形基础,宽度B=3m,埋置深度D=1m,地基土的湿容重r=19kN/m3,饱和容重rsat=20kN/m3,φ=100,试求(1)地基的容许承载力P1/4,P1/3值,(2)若地下水位上升至基础底面,承载力有何变化。

解:(1)查表φ=100时,承载力系数N1/4=0.36,N1/3=0.48,Nq=1.73 Nc=4.17 代入式[p]1rBN2rrdBqcNc

得P=19×3×0.36÷2+19×1×1.73+10×4.17 (1/4)

=85Kn/㎡

P(1/3)=19×3×0.48÷2+19×1×1.73+10×4.17

=88.3 Kn/㎡

(2)假若Nr,Nq,Nc不变 则r'r,p14satrw219.810.2Kn/m3

1r'BN1rdNqCNc24110.230.361911.73104.17280Kn/m2 18

,p131r'BN1rdNqCNc23110.230.481911.73104.17282Kn/m2

可见,当地下水上升时,地基的承载力将降低。

例题2:某宾馆设计采用框架结构独立基础,基础底面尺寸:L×B=3.00×2.40㎡,承受偏心荷载。基础埋深1.00m,地基土分三层:表层为素填土,天然容重r1=17.8kN/m3,厚h1=0.80m;第二层为粉土:r2=18.8kN/m3, φ2=210,C2=12kPa;h2=7.4m;第三层为粉质粘土:r3=19.2kN/m3, φ3=180,C3=24kPa,h3=4.8m,计算宾馆地基的临界荷载。

解:应用偏心荷载作用下临界荷载计算公式

,p131r'BN1rdNqCNc23118.82.41.461813.27125.852162Kpa

式中:N1/3:根据基底土的内角φ2=210,查表N1/3=1.46

Nq:据φ2=210查表:Nq=3.27 Nc:据φ2=210查表 Nc=5.85 RB:r=r2=18.8kN/m3;B=2.40m

18

Rd:r应为基础深度D=1.00m范围内的

平均重度,按式计算:

r0.8r10.2r218.0kn/m30.80.2

C=C2=12kPa

第五节 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公式

在土力学的发展中,已经提出了许多极限荷载公式,1920年普朗特首先根据塑性平衡理论导出了介质达到极限荷载时,沿着曲面发生滑动的数学方程,并认为介质的抗剪强度性质,可以用强度指标C,φ表示,但是,他的研究结果只适用于无重量的介质的极限平衡平面课题。

随后不少学者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引用来求解地基土的极限荷载,并进一步作了不同形式的修正和补充,以便在工程中加以应用。太沙基根据普朗特相似的概念,导出了考虑地基土自重影响的极限荷载公式。但这些公式都忽略了基础底面以上覆盖土层的抗剪强度的影响,故只适用于计算浅基础的极限荷载。

梅耶霍夫进一步考虑了基础底面以上覆盖层的抗剪强度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浅基础和深基

18

础的极限荷载公式。

一.普朗特尔极限承载力公式

普朗特尔公式是求解宽度为B的条形基础,置于地基表面,在中心荷载P作用下的极限荷载Pu值。

普朗特尔的基本假设及结果,归纳为如下几点:

(1)地基土是均匀,各向同性的无重量介质,即认为土的r=0,而只具有C,φ的材料。 (2)基础底面光滑,即基础底面与土之间无摩擦力存在,所以基底的压应力垂直于地面。 (3)当地基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将出现连续的滑动面,其滑动区域将由朗肯主动区I,径向剪切区II或过渡区和朗肯被动区III所组成。其中滑动区I 边界Bc或AC为直线,并与水平面成(45+φ/2)角;即三角形ABC是主动应力状态区;滑动区II的边界CE或 CD为对数螺旋曲线,其曲线方程为

rr0etg,r0

为起始矢径;θ为射线r与r0夹角,滑动区III的边界E G,DF为直线并与水平面成(45-φ/2)角。(见教材P281图8-9)

18

(4)当基础有埋置深度D时,将基础底面以上

的两侧土体用相当的均布超载q=rD来代替。根据上述的基本假设,采用刚体平衡方法或特征线法,可以得到地基极限承载力为:

purdNqCNc

式中:r:基础两侧土的容重

D:基础的埋置深度

Nq,Nc:承载力系数,它们是土的内

摩擦角φ的函数,可查下表: 其中Nqetgtg2(450)2

Nc(Nq1)ctg

ψ0 0 2 4

Nr 0 Nq Nc ψ0 Nr Nq Nc 1.00 5.14 24 6.90 9.61 19.3 9.53 11.9 22.3 13.1 14.7 25.8 0.01 1.20 5.69 26 0.05 1.43 6.17 28 18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0.14 1.72 6.82 30 0.27 2.06 7.52 32 0.47 2.47 8.35 34 0.76 2.97 9.29 36 1.16 3.58 10.4 38 1.72 4.33 11.6 40 2.49 5.25 13.1 42 3.54 6.40 14.8 44 4.96 7.82 16.9 45 18.1 18.4 30.2 25.0 23.2 35.5 34.5 29.5 42.2 48.1 37.8 50.6 67.4 48.9 61.4 95.5 64.2 75.4 137 85.4 93.7 199 115 118 241 134 133 二.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对于均匀地基上的条形基础,当受中心荷载作用时,若把土作为有重量的介质,即r不等于零,求其极限承载力时,太沙基作了如下假设:

1.基础底面粗糙,即的与土之间有摩擦力存在

当地基达到破坏并出现连续的滑动面时,其基底下有一部分土体将随着基础一起移动而处于弹性平衡状态,该部分土体称为弹性核或叫弹性契体,如图8-17(见教材P288)中ABC所示。

弹性核的边界AC或BC为滑动面的一部

18

分,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φ,而它的具体数值又与基底的粗糙程度有关。

当把基底看作完全粗糙时,φ=ψ; 当把基底看作完全光滑时,土体ABC则发生侧向变形,侧ψ=450+φ/2,一般情况下,φ<ψ<(450+φ/2)。

2.当把基底看作是完全粗糙时,则滑动区域由径向过渡区剪切区II和朗肯被动区III所组成,如图8-17所示(见教材P288)。其中滑动区域II的边界CE和DC为对数螺旋曲线,其曲线方程为(r0为起始矢径)。朗肯区域III的边界DFG为直线,它与水平面成(450-φ/2)角。

3.当基础有埋置深度D时,则基底以上两侧的土体用相当的均布超载q=rD来代替。根据上述假定,经推导可得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pu1rBNrqNqCNc2

式中:Nr,Nq,Nc称为承载力系数,都是土的内摩擦角φ的函数。

其中:Nqe3()tg22cos2(450Nc(Nq1)ctg2

)

18

但对Nr,太沙基并未给出公式。太沙基将Nr,Nq,Nc绘制成曲线如图8-18(见教材290),可供直接查用。

几点说明:

(1)当把基础底面假定为光滑时,则基底以下的弹性核就不存在,而成为朗肯主动区I了,而AC面与水平面的夹角ψ=(450+φ/2)而整个滑动区域将完全与普朗特尔的情况相似,因此,由C,q所引起的承载力系数即可直接取用普朗特尔的结果,即:

Nqetgtg2(450)2Nc(Nq1)ctg

而由土容重r 所引起的承载力系数则采用下列半经验公式来表达:

Nr1.8Nctg

2将Nqetgtg2(450)2

Nc(Nq1)ctgNr1.8Nctg2

代入:pu1rBNrqNqCNc2即可得基础底面完全光滑情况下的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或Nq,Nc,Nr可直接查表取

18

得。

(2)太沙基承载力公式都是在整体剪切破坏的条件下得到的,对于局部剪切破坏时的承载力,应进行修正。

C2C32tgtg,3

再用修正后的C’,ψ’,就可计算局部剪切破坏时松软土的地基承载力

1prBNr'qNq'CNc' 2u式中:Nc’,Nq’,Nr’:修正后的承载力系数,可以由修正后的内摩擦角ψ’直接查图8-18虚线。

(3)对于方形或圆形基础,太沙基建议用下列修正公式计算地基极限承载力:

圆形基础:p体破坏

pur0.6rRNr'rDNq'1.2CNc'ur0.6rRNrrDNq1.2CNc 整 局

部破坏 方形基础:

pus0.4rBNrrDNq1.3CNc18

体破坏

pus0.4rBNr'rDNq'1.3CNc' 局

部破坏

4.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将上述各公式算出的极限承载力Pu,除以安全系数Fs,即得到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P]=Pu/Fs

在设计时,基底压力P应满足P≤[P]的要求。

例题1:某办公楼采用砖混结构基础。设计基础宽度b=1.50m,基础埋深d=1.4m,地基为粉土,r=18.0kN/m3, φ=30度,C=10kPa,地下水位深7.8m,计算此地基的极限荷载和地基承载。 解:(1)条形,由太沙基公式:p0u1rBNrqNqCNc2

因为30,查曲线得,Nr=19,Nc=35,Nq=18

代入公式Pu=18.0×1.5×19÷2+10×35+18.0×1.4×18=1060.1 kPa

(2)地基承载力:f=Pu /Fs=1060.1/3.0=353.4 kPa

18

例题2:在例题1中,若地基的φ为20度,其余条件不变,求Pu和f

解:(1)当20,查曲线:Nr=4,Nc=17.5,

0Nq=7,

pu1rBNrqNqCNc2

Pu=18.0×1.5×4÷2+10×17.5+18.0×1.4×7=405.4kPa

(2)f=Pu/Fs=405.4/3.0=135 kPa

评论:由上两例计算结果可见:基础的形式,尺寸与埋深相同,地基土的r,c不变,只是φ由30度减小为20度,极限荷载与地基承载力均降低为原来的38%,可知:φ的大小,对Pu和f影响很大。

例题3:有一条形基础,宽度B=6m,D=1.5m,其上作用看中心荷载P=1500kN/m,地基土质均匀,容重r=19kN/m3,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20kN/m2, ψ=20度,试验算地基的稳定性(假定基底完全粗糙)。

解:(1)基底压力:P=P/B=1500/6=250 kN/m2 (2)由ψ=200,查图8-18得:Nc=18,Nq

18

=7.5,Nr=5 p1rBNrqNqCNc 2u=19×6×18÷2+19×1.5×7.5+20×15 =858.25kN/m2。

若取:Fs=2.5,则[p]=Pu/Fs=343.3 kN/m2 因为P=250 kN/m2<[p]=343.3 kN/m2 所以地基是稳定的。

三.汉森极限承载力公式

对于均质地基基础底面完全光滑,在中心倾斜荷载作用下,汉森建议按下式计算竖向地基极限承载力。

pu1rBNrSrdrirgrbrrdNqSqdqiqgqbqCncScdcicgcbc2

式中:(1)Sr,Sq,Sc为基础的形状系数,

Sr10.4Bir0.6Liqsin取:Sq1BLSc10.2BicL或

NqBNcLBSq1tgLBSr10.4LSc1

(2)

ir,iq,ic为荷载倾斜系数

ir10.7ph0pcActg(0.70/4500)ph5(1)0pcActgiq(1

0.5ph)50pcActg18

ic(iq1iq)Nq1

(3)d,drq,dc深度修正系数

DBdr1dq12tg(1sin)2dc10.40

DD,dc10.35BB(4)g,grq,gc地面倾斜系数

14.7grgq(10.5tg)5gc1

(5)b,b,b基底倾斜系数

rqcbrexp(2.7tgbqexp(2tg)bc1/14.7

(6)Nr,Nc,Nq承载力系数,由下式

表示:

Nqetgtg2(45Nc(Nq1)ctgNr1.8Nctg22)上式中βη分别为地

面和基底的倾角。 几点说明:

(1)应用公式时,应满足phCaAptg,以保证

基底不因水平力过大而产生水平滑动。 Ph:作用在基底上的水平分力 P:作用在基底上的垂直分力

18

Ca:为基底与土之间的粘滞力 δ:为基底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A=L×B

(2)当基底受到偏心荷载作用时,先将其换成有效的基底面积,然后按中心荷载情况下的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

若条形基础,其荷载的偏心距为e,则用有效宽度 B’=B-2e,来代替原来的宽度B。

若是矩形基础,并且在两个方面均有偏心,则用有效面积A’=B’×L’来代替原来的面积A。其中B’=B-2eB,L’=L-2eL

(3)对于成层土所组成的地基,当各土层的强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汉森建议按下式近似确定持力层的深度。

Zmax=λB

式中:λ:为系数,根据土层平均内摩擦角和荷载的倾角β从下表查出:

B:为基础的原宽度。

λ值表:单位为(度) ψ

≤20 18

21~35 36~45

tgβ ≤0.2 0.21~0.30 0.31~0.40

0.6 0.4 0.2 1.20 0.90 0.60 2.00 1.60 1.20 持力层范围内土的容重和强度指标按层厚求其平均值:

rrihihicihi chiihihi式中ri,Ci, ψi分别为第i土层的容重,凝聚力和内摩擦角,hi为第i层的厚度。

例题:有一宽4m的条形基础,埋置在中砂层下2米深处,其上作用中心倾斜荷载(竖直分量P=900Kn/m,水平方向Ph=150Kn/m)中砂层的内摩擦角ψ=32度,湿容重r=18.5Kn/m3 浮容重r’=9.5Kn/m3,距基底2米处有一粘土层,其固结不排水剪的强度指标为C=18Kn/㎡, ψ

18

=22度,浮容重r’=9.7Kn/m3,设地下水位与基底齐平,试按汉森公式确定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解:荷载的倾斜率:

tgβ=Ph/P=150/900=0.17

该地基属层状地基,应先确定持力层的最大深度Zmax值,为此固结tgβ=0.17并假设土层的平均内摩擦角21~35之间,从表查得λ=1.2,于是公式Zmax=λB可得 Zmax=1.2×4=4.8m,

求持力层内土层的平均指标:

r'cr1h1r2h29.529.72.89.6Kn/m3h1h222.8c1h1c2h202182.810.5Kn/m3h1h222.8

1h12h2h1h2322222.802622.8可见求得的在假设范围内,查表可得: Nr=9.53,Nq=11.90,Nc=22.3

求荷载倾斜系数:

0.7ph)50.57pcBctg0.5phiq(1)50.67pcBctg1iq10.67ic(iq)0.670.64Nq111.901ir(1

求深度修正系数:

18

dr1dq12tg(1sin)2dc10.4D1.2BD1.158B

地面倾斜系数:a=0, 所以

grgq(10.5tga)51agc11147

同理基底倾斜系数:

0

brexp(2.7tg)1bq1bc1

B0Lsrsqsc1基础的形状系数:

所以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pu1r'BNrirdrrDNqiqdqcNcicdc219.69.5340.57118.5211.90.671.15810.522.30.641.22104.3340.0158.75603.05Kn/m2

第六节 按规范确定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规范的承载力表有两类:一类是将室内试验求得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与荷载试验确定的承载力剪力相关关系,然后查表(见教材P299): 如表: 8-5 粉土承载力基本值(KPa)(f)

08-6 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f)

0 18

8-7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

基本值(f)

08-8 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KPa)(f)

08-9 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KPa)(f)

0从上述表中查得得基本值(f)乘以反应土

0工试验离散性得修正系数后,就成为标准值(f)。

k即:fkfff1(2.8847.9182)nn

式中:n——变异系数

——参加统计得土样指标样本数

地基土的承载力基本值f是根据很多省市

0得土性指标(天然孔隙比e,天然含水率w)值与荷载试验值f,经过统计计算与回归分析建表

0的,有如下的相应方程:

f0148.6e(1.692)w(0.1912)KPa

方程的相关系数0.785,剩余方差=0.0944,严格地说,只适用于e=0.60~1.0,与w=10~35%的粉土和粘性土。

规范中各类土的承载力基本值表是由各地载荷试验资料经回归分析拟合经验方程而成,反映了统计指标的可靠度,经推导,回归修正系数

18

f1ta0n0b

式中的n0为试验数量;tao为自由度为n0-1,倍度为a=0.05的函数(t函数)临界值,b为第一指示指标的回归系数,取绝对值。

当承载力表为双指标时,b为第一指示指标的回归系数,令为综合的指标变异系数。



12式中为第一指标的变异系数;为第二指标

12的变异系数,为第二指标的折算系数。 变异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u,式中:为标准差,可按下式计算:

ui1n2inu2n1,u为某种土性指标的第I个实测

值。

经拟合后,按下式计算:

ff1(2.884n7.918)2n

式中的n为参加统计的土指标样本数。 当f0.75时,首先应该分析(变异系数)过

大的原因,如分层是否合理,试验有无差错等。

其次是增加试样数量。

18

另一类是根据土的野外鉴别或原位测试(如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结果与荷载试验确定的承载力之间的统计关系建立的,例如:(见教材P299)。

表8-4,砾石土承载力标准值(f),KPa,

k表8-10 砂土承载力标准值(f),KPa

k表8-11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Pa(标

k准函数)

表8-12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Pa(轻

k便触探函数)

表8-13 素填土承载力标准值(f),KPa(轻

k便触探函数)

上述表查得的承载力即为标准值f,又为基

k本值(f),即:

0f0fk 。

综上:

经过查表及修正后的承载力标准值f是指

k基础宽度小于3m埋置深度等于0.5m或为零时的承载力。

而从土力学可知地基承载力随基础宽度B和埋深D而增加,因此须经修正后才能得到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f。

18

ffkB1(B3)D0(D0.5)k

式中:f:为地基承载力的标准值(由规范或原位测试求得)KPa

1:为基底以下土的容量,地下水位

以下取浮容重KN/m3

0: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容重,地

下水位以下取浮容重,KN/m3

B:为基础宽度,当B<3m时,取

B=3m;

当B>6m时,取B

=6m;

B、D——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的承

载力修正系数,按表8-14(见教材P302)查取。

第七节 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因素

由前所知,地基承载力的公式具有相同的形式,均由三项所组成,即:

1pBNDNcN 2uqc从式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c,以及基础的宽度B和埋置深度D等三个方面。 一、土的容重和地下水位

18

土的容重除了与土的种类有关以外,还将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

1、若地下水位在理论滑动面以下,则土的容重一律采用湿容重。

2、若地下水位从理论滑动以下上升到地面或地面以上,则土的容重由原来的天然湿容重降为

',此时地基的承载力也将相应的降低。 对于c=0的无粘性土,这种降低更明显,

地基的承载力与土的容重成正比的减少。 3、若地下水位上升至与基底齐平处,则要将公式中的第一项容重用浮容重计算即可,此时地基的承载力为:pu1'BNDNqcNc2。

4、若地下水位在滑动面与基础底面之间,一般可以近似假定滑动面的最大深度等于基础宽度B,此时,基底以下土的容重可采用平均值并按下式计算:

'd(')B

式中:d——地下水位至基底的距离

——水位以上土的天然湿容重

则承载力公式可表示为:

pu1d'(')BNDNqcNc2B

18

5、若地下水位在基底与地面之间,则按下式计算:

d1pu'BN'1(')DNqcNc2B1

式中:d为地下水位至地面的距离。

二、基础的宽度

地基的承载力还与基础的尺寸和形状有关。由承载力的公式可知。基础的宽度B越大,承载力越高。

但当基础的宽度达到某一数值以后,承载力不再随着宽度的增加而增加。

规范中规定,当B>6m时,采用B=6m进行宽度修正的限制也含有此意。

另外,对二粘性地基,由于B增大,虽然基底压力可减小,但应力影响深度增加,有可能使基础的沉降加大。

三、基础的埋置深度

增加D同样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由于D增加,基底尽压力将减小,相应的可以减少基础的沉降。

18

因此,增加D对提高软粘土地基的稳定性和减少沉降均有明显效果,常被采用,但基础埋深太深,基础开挖也愈困难。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