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们指导学生作文时,都是重点传授写作技巧,例如开头结尾的方法,突出中心的方法,如何使用修辞的方法等,却忽略了情感的诱导。而一篇没有情感的作文,即使是华丽无比,也好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读起来索然无味,更谈不上以情动人了。在小学的语文书上,每一个单元的作文要求都有这句话:有真情实感。就是要求”真、善、美”的感情的表达,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不是虚情假意,更不是无病呻吟。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呢?
一、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
想让学生表情达意,就不能对作文有恐惧心理。就像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物的了解就是从不怕开始的。第一个吃番茄的人,就是抱着不怕死的信念开始尝试。让学生恢复原始的作文需要,带着轻松的心态去写作文,去主动地表情达意,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就会消失,作文中的情感自然会真实感人了。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爱上写作文,我在作文课上经常利用游戏进行导入。例如跳绳、踢毽子、抛硬币、掰手腕等课前的小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很兴奋,然后趁热打铁地让他们写下做游戏时产生的情感,就提供了写作的内容。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困难了。一旦有话要说,借助写作表达的愿望就会很强烈。当然,作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的表达愿望。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即使摇摇晃晃,家长也会很欣喜。那么,对待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像对待刚学走步的孩子一样,用宽容的、欣赏的目光去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即使有些幼稚,真情却难能可贵。
二、让学生学会多分自然段
小学生的作文大多习惯于老三段,开头、结尾和中间各一段,很少分成几段。而我们的语文课文却是分了很多段落,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一句话就是一段。这是因为生活是有段落的,就像一个宝塔,永远是一层层的向上堆积,不会只有三层。既然作文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必须有段落才能确切反映生活,因此,多分段也是表达感情的需要。
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时,就先指导学生写出重点段,就是事情的经过部分,然后把经过再根据情节的发展,分成几个段落来写。就像唱歌一样,让学生找到喘息的节奏感,给自己的作文按上“窗户”,有利于学生的呼吸。这样一写,作文的层次也清楚了,没有了黑压压、乱糟糟的感觉。学生养成了作文多分段的好习惯,就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喜欢、赞美、激动、悲伤在清晰的段落中表达出来。
三、让学生把感情基调定准
生活中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阴暗丑陋的一面。学生接触的世界五彩缤纷,有时也会看到那些令人不满的、愤恨的一面。感情真挚的前提是“真”,如果选择了“真”,却不是“善”和“美”是否让学生写下去呢?
比如写发生在家庭里的一件事,有个学生就想写父母吵架的事情,他看到了父亲打母亲的一幕,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能否写进作文。遇到这种情况,我鼓励他去写,但是应该站在调节父母矛盾的立场,写出自己的感受,让父亲为这件事情的做法感到抱歉,吸取教训。不要滑稽地放大生活中的错误,夸大父亲行为中的粗俗。因为学生的作文情感还是以健康向上、积极进取为主。果然,这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很成功,写出了自己的难过,也表达出了对父亲的规劝,全文流露出人间真情。所以,只要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感情不是消极的、庸俗的、片面的,能表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己和他人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就应该鼓励他们写下去。
四、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
有些不会写作文的学生,总要去背一些佳作或者好词佳句,这样做的确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但也容易造成一种误导,以为好作文是自己东抄西抄拼出来的,忽略了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根本不可能使人感动,编造的东西是难以写出真情的。直到现在,学生写好人好事就写上车让座,写难忘的一天就写过六一儿童节,这些老掉牙的材料是几十年前的素材,如果还写进作文,就会影响学生的感情表达。我经常指导学生要善于从生活中找新鲜素材,选择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最熟悉的情感事件来写,即使是老素材,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写出很多新意来,让学生明白身边的人和事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感受他人的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积极乐观的人,这也是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所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挚的感情是生活的积累,是和健康的思想相辅相成的。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写作的亮点,用自己的妙笔去抒发真情实感,才是作文拥有生命活力的法宝。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可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就是对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同情之心,才有了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样丰满的角色。我们的学生只要能了解生活、观察生活、投入生活就能使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小小的瞬间,也会产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的动人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