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强教学研究 促进内涵发展

加强教学研究 促进内涵发展

2020-08-17 来源:爱问旅游网
加强教育研究 促进内涵发展

黔江区人民小学 华学坤

一、小学教师为什么要搞研究?

(一)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1.关注两条网络报道与争论

 教育部拟出台教育新标 多数\"三不\"教师不合格 2010-06-28 09:07:54 来源: 新华网(广州)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该标准最快年底出台。起草标准的专家称,按照新标准,现在多数老师不合格。

钟启泉表示,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他说,这主要归结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论,尽管有过一些改革,但是目前仍然是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是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我提到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他说。(法制晚报 记者朱治华)

 教育部制定教师标准引关注 好教师“标”出来? 2010年06月29日 来源:北京晚报

教育部昨天通过官方网站发出一条消息,称“我国教师教育落后50年”、“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报道严重失实。辟谣很快,因为“失实报道”掀起的声浪已颇受关注,放下 “合不合格”不说,舆论突现对当下教师素质存在的普遍质疑。辟谣消息同时透露,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称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这一点上,倒是和“失实报道”中提及的《教师教育标准》有吻合之处。该报道称,标准最快年底出台,会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将教师工作的重心转向 “授之以渔”,同时要改善现在我国中小学老师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2.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的要求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师由“熟练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教师与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1

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很大程度的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固步自封原地动,空迎讥讽入牢骚”,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们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我们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新时代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研究型教师。我们应该通过研究来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教育教学研究能有效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提升学校整体品味。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我们反对一线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课题,徒劳无益。

二、小学教师应该搞什么样的研究?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研究。

“中小学如何实现科研兴校——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论坛”与会专家提出:中小教师的科研是行动为主的科研,教师的科研是以反思实践为己任的科研,教师的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这说明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以教师的教育教学本职工作为载体,科研的重要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职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的研究;二是课外、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是以微型、实践、行动为主的研究

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相比,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因此,反思性研、以校为本的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应作为小学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在研究中立足实际,降低难度,做到以下三点:

1.把“问题”当作“课题”

把典型和具有共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当作课题。 2.把“教学”当作“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同时,还必须适当开展一定规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们教育科研的水平。

3.把 “成长”当作 “成果”

教育研究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地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

2

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此,我们认为,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三、小学教师应该怎样搞研究?

(一)校本教研

1.概念及基本理念诠释

所谓校本教研,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内涵: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形式: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出发点:现实问题 研究重点:课堂教学 2.校本教研的主要类型

(1)日常研究。以研究教材、教学为主要内容。依托学科组、年级组,通过“制度+文化”,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帮助教师解决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在校内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备课、课后反思、多人实践是基本研究方法。 (2)“主题”研究。产生于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依托学科组、问题合作团队、校际间合作、专业指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策略、多人的实践体验、连环跟进的深入研究,“课例”研究是主要的活动方式。

(3)学习研究。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读书、观摩、交流等活动,使每一位老师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读书笔记、教学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等是学习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方式。 3.实施流程

3

4.小学常用校本教研形式运用分析 (1)课例引领式”校本教研

有效的课堂教学及其策略研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之一。基于学校、基本于课堂、基于问题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新的课程标准及其实验教科书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使理想的课程成为实施的课程,成为学生参与的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课例研究。通过由研究人员、教研组教师、授课教师共同参与、协力合作、形成一个探究的实践团队,通过相互讨论、问题诊断、实践反思形式,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 “一人同课多轮”课例研究范式:

图1:一人同课多轮课例研究示意图

“一人同课多轮”课例研究,有效的采纳了上海王洁博士提出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行动研究理论,同时借鉴了上海八区的一些课堂研究方法,具体做法是:采取连环跟进的方式,同一课题由同一教师多轮试上,并由研究人员、教研组教师、授课教师进行多轮追踪观察、诊断、反思,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总结策略、优化课堂、提提升教师能力的目的。

“一人同课多轮”课例研究中教师的关注行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其次是关注新理念之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再次是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在三个阶段中有至少两次反思,反思包括研究人员、教研组教师、授课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后进行的协作讨论、问题诊断、专题研究、自主反思等。这样整个课例研究就形成了:设计——实施——观察——反思多轮循环,从原行为到新理念、新设计、新行为螺旋上升的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 “同课异构”课例研究范式:

“同课异构”即同一课题,采取不同的设计思想、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并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如年级组的各任课教师,研究团队人员通过对不同设计、

4

观察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实施 例课 反思关注新理念下课的新设计阶段。 ① ②③设计 问题 问题 问题 关注学生获得新行为阶段。 不同思路的课的课堂观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反思、总结,从而吸长补短,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策略,并根据这策略进行下一轮设计,由一名教师再行授课,以检验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附2:“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实施案例)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 观察 吸长补短,关注新行为,新设计阶段。 实施 ① 课题 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比较

师A 师B 师C 新理念 新行为 新设计 吸长补短反思 图2: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示意图

 “同课同构”校本教研模式(集体备课)

所谓“同课同构”就是指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课堂结构,同一种教学思路,同一种教学设计,同一个教学课件,甚至相同的板书进行执教。“同构”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利于好的课堂设计的推广,或者叫“资源共享”,尤其适合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同课同构”是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最佳呈现。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框架的确定,从每个教师个性化的设计到凝聚着全体教师智慧的结晶,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备课、说课、磨课,换来了个人和群体专业水平的提升。“同课同构”也是共享资源、团结合作的过程,每位老师都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精华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为提高教学质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财富。通过“同课同构”教学研讨活动,切切实实地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充分展示了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2)“专题研究式”校本教研

“专题研究式”校本教研是基于常规校本教研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典型问题而开展的课题式研究方式。研究针对学科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采用个体研究与集体研究结合方式进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通过以“实践反思”为中心而进行的“提出问题(专题)——解决问题(实施)——成果提炼(总结推广)——专题归档”的课题式研究历程,达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寻找策略、提炼成果、提高师生素质的目的。

5

计划方案 专题 课堂实践 自主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实施 解 决问题 总结经验 总结 成果提炼 提出问题 实践反思 形成策略 提升成果 交流汇报 推广 提出新问题 专 题、 归档 归档 计划方案 过程记录 经验总结 优秀 教案 典型个案 理论成果 图3:“专题研究式”校本教研示意图

(3)“区域联动式“校本教研

所谓区域联动校本教研,就是以校本教研为手段,做到某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促进区域内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一种校本教研策略。如图2所示。具体操作应注意三方面:

1.合理组建区域集团,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互补

合理划分、组建区域集团是实现区域联动校本教研的前提,要通过区域集团的划分、组建实现区域内优势资源的共享、互补,从而促进农村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黔江区把7所城区小学与27所农村中心小学校组建为人民小学集团、实验小学集团、民族小学集团、新华小学集团、城东小学集团、城南小学集团、城西小学集团,七个区域集团。每一个集团包含城区小学、乡镇中心校、村完校三级学校。

2.推行“送教下乡,返教进城”研究策略,促进不同层次学校的纵向联动 区域纵向联动包含四个层面:一是城区学校与乡镇中心校之间的联动;二是乡镇中心校与集团村校之间的联动;三是集团村校与城区学校之间的联动;四是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集团村校三者同时联动。联动的方法我们采用的是“送教下乡,返教进城”的策略。

6

“送教下乡”,是指区域集团中的相对较好的学校(如城区小学、乡镇中心校)经常深入相对较薄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专题研究、上公开课等活动,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返教进城”是指相对薄弱的学校到相对较好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公开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展示成果,查找差距,寻求指导,促进提高。同时,也给城区小学或乡镇中心校教师了提供体验、借鉴的机会。

3.推进“突破重点,点面结合”的研究方式,促进同类学校的横向联动

要发挥区域联动校本教研的最大效益,还要利用好城区小学、乡镇中心校、完校的“点”的作用,充分运用好这一批学校的优势资源,发挥其辐射、指导作用,实现以点带面。同类型学校经常组织联合研究活动,进行互补式探讨,从而提高整体的研究水平,横向联动,促进同类学校研究水平大面积的提高。如黔江区的三个不同层次学校,城区小学圈、乡镇中心校圈、集团村校圈的内部开展研究活动,促进同水平学校的互助、互补式的发展。

7

(二)教育科研

1.概念及内涵

教育科研是指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一般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

教育科研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论性研究。它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认识和剖析各种教育现象,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以形成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二是应用性研究。它着重考虑如何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开辟应用的途径,探索搞好教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基础理论。三是开发性研究。它旨在运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拓展知识,开辟新的应用领域。

2.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

一、选题 二、申报 三、开题 1.准备工作 讨论研究具体方案 研究人员分工 子课题分解 搜集资料 撰写开题报告 2.开题会 四、实施 1.培训

主持人对项目的具体分析 学习课题有关的理论 参加课题下达单位的培训 2.活动 课堂观摩 课外实践 研讨会

讨论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有关材料分析 3.调查与测查

设计问题(针对性与有效性)

8

归因分析(合理性与科学性) 调整课题目标 4.反思 研究计划调控 研究要素调控 研究过程调控

实验因素与非实验因素调控 研究人员调控 五、整理课题资料 六、结题

1.资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原始材料

2.形式:了结式 专家评议式 专家通讯式(集体与个体) 专家会议式 3.小学科研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 选题

选题的要求:(1)明确具体、范围适宜,以小见大,切忌大空、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应做到题中有“物”。(2)结合自己熟悉的职场;(3)有利于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和研究者素质的提升。

 课题的细化

大课题细化,分解,形成若干研究方面或小题,是促进研究落实的重要步骤,细化会更具体,让研究教师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 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1.该课题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教育行动研究法(一线教师用得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2.慎用教育实验法。  发掘课题研究亮点

1.从课题确立与细化中定亮点。

2.从实践中发现亮点,如典型个案、故事等。

3.从互助交流中总结亮点,如区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就经常开展课题交流活动,最终提炼出了研究策略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五种模式。

4.从过程资料中提炼亮点,如研究报告,经验文章。 5.在研究专题活动中梳理亮点。  研究成果的提炼

1.理论成果:策略、模式、方法、体系、论文等。

9

2.物化成果:课程、教材、音像制品等。

3.实效性成果;促进相关工作推进、提高研究者素质等方面。 4.理论成果应有一定深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育科研应用文应如何撰写 (1)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的题目 课题研究单位 正 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 四、研究的原则 五、研究的内容 六、研究的周期与阶段 七、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八、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九、研究的经费保障条件 (2)开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课题的题目 课题研究单位 正 文: 研究现状与进展 研究的主要方法 研究的设计

主要措施(分阶段与步骤) 研究人员与研究任务落实 可能有创新的地方 可能有困难的地方

(3)阶段计划的撰写。标题:四项目式(课题+阶段+主要内容+文种),并在标题下面注明阶段时间和计划的设计者;正文:条文+表格的方式。条文:(1)研究的基础现状,指导思想;(2)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3)本阶段要形成的研究成果及形式;表格:(4)进行研究的活动安排。

(4)阶段总结的撰写。标题:(与阶段计划一样);正文:概述、基本做法与结果、

10

结论与讨论。

(5)科研课题工作报告的撰写。正文包含课题的由来、研究进展、人员安排、经费使用。

(6)科研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正文包含:课题的背景及意义、课题研究的设计、主要措施(略写)、主要研究成果(详写)、问题及反思。

四、如何做好课题资料的整理

1.做好八个大类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依据性资料:政策、法规、文件、现状与调查数据、借鉴与参与的重要著作、论文等。

(2)计划性资料: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开题报告、子课题方案、实施意见等到。 (3)基础性资料:研究人员已有的成果、研究保障、研究条件等。

(4)专题性资料:专项总结、专题报告、专项调查、专题讨论、专题测查等。 (5)过程性资料:教案(学案)、课堂记录、课后分析、观察记录、典型事例、反思记录等。

(6)实效性资料:考试与成绩、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实施教具、获奖证书等。 (7)总结性资料:阶段总结、中期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调查测查报告、论文、著述等。

(8)影像性资料:照片、展板、光盘、录像带、磁带 题档案:(按上面的八上方面整理规范)。

四、当前教育科研存在的的问题

 1.沽名钓誉,装潢门面  2.急功近利,弄虚作假  3.神化迷信,知难而退  4.贪大求全,有悖科学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