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化学新教材研究性课题的设置,为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活动阵地。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研究性课题的指导,实现化学教学的创新。就研究性学习的全程指导及指导过程中注意的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从现实生活入手,诱发研究动机,确定研究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必须选准一个好的课题,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所学化学知识,从日常生活、学习和化工生产等方面选择研究课题。如,h2在空气中燃烧时,教材上描述火焰是“淡兰色”的,而在实验室实验时,“火焰一般都是黄色的”,这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提出可能与玻璃导管有关的假设,然后再设置实验方案,验证之。在学习物质的用途时,我们要扬弃传统教学的宣读教材的做法,加强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联系,使所学知识贴近生活。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一节时,教材上介绍nahco3粉末可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 1)胃酸过多的病人有哪些症状?
2)胃酸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3)如何治疗胃酸过多?选择用药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4)用nahco3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是什么? 5)治疗胃溃疡病人,能否使用nahco3?
6)治胃病新药“斯达舒胶囊”,通过调查,了解其成分、用途。 上述课题确定后,学生们兴趣高涨,他们自觉分组利用周六、周日走访医生、病人,了解治疗者的疗效,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写出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报告。 2.重视研究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研究性课题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升华,获取直接经验,培养信息时代所应有的实践能力。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一般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和调查法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采用以上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实验法是中学化学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现以“实验法”为例说明如下: 学生运用实验法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明确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形成实验方案→落实方案、收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针对学生运用实验法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设计。
由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阅历、经验都不够全面,他们运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方案设计。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就提出的问题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即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就实验的方法、步骤、操作程序、相关的仪器等尽可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设想和说明。
例如:铜与浓硫酸反应后,为什么会有“白色沉淀”。对于这个课题,可引导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如下两种假设。 假设一:铜片含有大量杂质。
假设二:生成物的浓度过大,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根据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依据假设一,设计称取一定质量的铜与足量浓h2so4共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后,再过滤,烘干氢氧化铜沉淀并灼烧至恒重,称量,数据处理。经分析,得出结论:铜片纯度高,假设不成
依据假设二,取反应后试管内析出的白色固体,加水稀释,发现白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2)、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学生在运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集中到可以肯定实验假设的现象与数据上,容易忽视与实验假设不一致的一些证据,出现这种倾向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另外,有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成果,甚至可能会出现编造数据等弄虚作假
的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指导学生收集、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卡,按实验时间的先后及时记录现象和数据,在做实验时有什么想法也随时记录下来。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可向学生介绍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等。 3.研究结尾时,注重表达和交流
在结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要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同时还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研究的思路、过程及取得的成绩和体会。要召开不同形式的辩论会、研讨会,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一个充分交流、研讨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敢于和善于申辩。
二、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注意的几方面 1.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
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 2.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3、尊重学生个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研究,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但是,研究性课题具有协作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之中,应鼓励学生与他人协作、交流。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
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总之,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探索研究的锻炼中,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