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1分钟1题,每次48题,12题一组48分,四组,做完自己对答案,计算四组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49.(2019·湖北武汉调研)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79.6%。这反映了
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 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
50.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 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51.(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考试)《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B.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 D.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
52.(2019·安徽蚌埠三模) 读宋代明州鄞县酒坊表,可得出
乡名 阳堂 翔凤 手界 丰乐 鄞堂 总计 A.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市坊界限已经彻底打破 C.酿酒业已成为主要行业 D.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53.(2019·江苏盐城三模)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图上显示正面上部有10枚方孔圆钱纹,中
1
酒坊名 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 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 青山、张村、邓桥、郑湾 道陈、横溪、张濠、板弄 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 数量 7 7 4 4 7 29 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由此可知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 C.金融体系较为完善 D.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
54.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航线。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 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55.(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C.货币制度的改变
B.土地制度的调整 D.地区经济的差异
56.(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57.(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
58.(2018·全国卷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59.(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60.(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61.(2017·全国卷Ⅱ)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3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2.(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63.(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64.(2019·四川南充三模)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 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 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65.(2019·山东潍坊二模)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4
66.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记述内容 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A.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
67.(2019·吉林三模)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
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 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68.(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69.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70.(2019·四川南充三模)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据此材
5
出处 《汉书》 《大唐六典》 《庆元条法事类》 元朝《洪堰制度》 料可知
A.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71.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
72.(2019·安徽淮南二模)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 C.履践重农抑商
B.规范商业行为 D.出现货币经济
73.清代《雍正行乐图》,图中的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深入虎穴,真是勇猛无双。这一作品
A.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 B.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 C.具有鲜明的西方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D.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
74.(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质量测评)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75.《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注重农业时令 C.重视历法指导
B.尊重自然规律 D.强调精耕细作
6
76.(2019·江苏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77.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A.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B.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的思想 C.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 D.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
78.(2019·安徽黄山二模)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 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79.(2019·山东潍坊一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80.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A.理学思想左右社会文化生活 B.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C.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D.传统文化价值观被屏弃
81.(2019·北京西城二模)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后曾作《秋日偶成》一诗,其中
7
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被后人评价为“言穷理精深”。此诗作的特点是
A.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B.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气度 C.在“格物”中,贯通明“理” D.叙事抒情相结合,针砭时弊
82.(2019·江苏四市联考)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83.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84.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85.(2019·四川泸州二模)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D.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86.(2019·云南昆明二模)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此做法
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 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8
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 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
87.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88.(2019·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89.(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C.现实统治需要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90.(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权力干预
B.绘画技术进步 D.儒家思想影响
91.(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92.(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9
93.(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94.(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95.(2017·全国卷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C.各国变法的实施
B.书写材料的不同 D.“书同文”的推行
96.(2019·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答案
49.(2019•湖北武汉调研)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
10
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79.6%。这反映了( ) 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 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
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的商业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的79.6%,说明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联系史实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在“主要”二字,B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
50.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 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解析:选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方士人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变大是因为南方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教育资源投入增加,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非其根本原因,排除。
51.(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考试)《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
解析:选C 据材料《清明上河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充分说明北宋城市军事职能在减弱,经济职能在增强,故选C项;材料中政府收税不能说明放弃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税收的多少,不能说明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排除 B项;城市税收不能说明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排除D项。 52.(2019•安徽蚌埠三模) 读宋代明州鄞县酒坊表,可得出( ) 乡名 酒坊名 数量
阳堂 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 7 翔凤 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 7 手界 青山、张村、邓桥、郑湾 4 丰乐 道陈、横溪、张濠、板弄 4
鄞堂 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 7 总计 29
A.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市坊界限已经彻底打破 C.酿酒业已成为主要行业 D.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A 明州鄞县酒坊的数量统计中,酒坊都位于阳堂翔凤等乡,反映的是宋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明州鄞县的酿酒业,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主要行业这个认识,排除C项;宋代统治者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1
53.(2019•江苏盐城三模)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图上显示正面上部有10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由此可知当时(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 C.金融体系较为完善 D.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 解析:选A 纸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结果,与材料中“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忙于搬运货物”相符,故选A项;“铜版”“有一仓廪图”表明是雕版印刷术,排除B项;单纯的纸币信息不能反映金融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许于诸路州县……流转行使”不等于已经在市场广泛流通,排除D项。
54.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航线。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解析:选D 根据材料“葡萄牙人开辟了……墨西哥之间的贸易航线”,可知中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参与者之一,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澳门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性地位,排除A项;根据所学,明代奉行“海禁”政策,排除B项;根据所学,欧洲将殖民掠夺的白银用于交换中国产品,排除C项。 55.(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命题者说] 转换地理坐标 山东的棉花运往江南,江南的棉布返销山东 考查历史解释 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南方棉纺织业发达——江南经济已是重心 包含价值引领 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D 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故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
56.(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命题者说] 长效热点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12
素养凸显 考查依托材料获取信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历史解释能力
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选C;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57.(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命题者说] 传统考查角度 租佃制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的结果 学科素养立意 佃农也是小农经济 隐含社会热点 农村土地流转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项正确。
58.(2018•全国卷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命题者说]
考查内容基础 历史主干知识:明代的朝贡贸易 情境材料新颖 以中国传说中的“麒麟”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命题视角独特 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选B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故B项正确;题中图画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故A项错误;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故C项错误;题干无法反映出传统观念更新,故D项错误。
59.(2018•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命题者说]
13
注重唯物史观 关注社会热点 强调思辨判断
辩证认识税收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三农”问题
A、C、D三个选项都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扰性,考生需综合推理判断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故D项错误。 60.(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命题者说] 重视主干知识 历史长效热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回归历史现场 南茶北运所引起的北方社会习俗的变化,暗示了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彰显核心素养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喝茶习俗折射出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解析:选C 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61.(2017•全国卷Ⅱ)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命题者说]
不囿常规 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实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无关;看是一历史信息地图,实则是一地理区位信息图 开阔视野 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范蠡、子贡: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背景下的富商大贾;陶、曹鲁:“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地理位置
解析:选A 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
14
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城市规模扩大”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62.(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命题者说] 考查内容传统 仍是考查的主干知识:小农经济和土地制度 情景角度新颖 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 注重史料实证 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
解析:选A 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项。 63.(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命题者说]
特定时期的特色现象 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 “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鉴古知今的家国情怀 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解析:选C 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说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化,排除A项;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故B项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4.(2019•四川南充三模)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 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
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5
解析:选C 根据题干“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权转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用来购买土地,说明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 65.(2019•山东潍坊二模)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尤其在汉唐时期……集合与代表”可知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故选B项;宋代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排除A项;根据材料“尤其在汉唐时期……集合与代表”可知材料涉及城市与农村关系,未涉及户籍制度,排除C项;城市发展与农业商品化是相互推动的关系,排除D项。
66.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记述内容 出处
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汉书》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庆元条法事类》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元朝《洪堰制度》
A.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
解析:选D 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从汉代到元朝的历代政府都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如“以防纷争”(汉)、“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唐)、“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等,故选D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排除C项。
67.(2019•吉林三模)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 ) 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 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解析:选C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可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故选C项;“‘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根源在于土地控制松弛,排除A项;“朝廷对……即可”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68.(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
16
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解析:选A 据材料“南宋以前……核心区人种吻合”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结束,审美观的改变明显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以南宋为转折点审美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是强调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宋以前……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可知审美标准明显与地域相关,地域差异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依所学,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非渐趋统一,故D项错误。 69.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可知唐朝对蕃商实行鼓励性优惠政策,故选C项;宋代国内坊市界限打破,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可知设置蕃坊可有效缓和矛盾并非减少矛盾,排除D项。
70.(2019•四川南充三模)据史料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当时“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自有茶酒司管赁。……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据此材料可知( )
A.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新兴行业中滋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选A 根据题干“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说明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假赁业务十分发达”,无法体现社会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排除B项;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不是北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纸币的信息,排除D项。 71.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由于北方减少对南方购买的数量,从而导致南方棉纺织中心的衰落,从而说明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商业市镇依赖全国市场,而A、B、C三项并非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均排除。 72.(2019•安徽淮南二模)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17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解析:选B 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便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3.清代《雍正行乐图》,图中的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深入虎穴,真是勇猛无双。这一作品( )
A.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 B.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 C.具有鲜明的西方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D.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
解析:选B 由材料“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可知随着西学东渐,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包容,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雍正帝的装束而非百姓的生活场景,排除A项;现实主义绘画出现在19世纪,排除C项;鸦片战争打破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74.(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质量测评)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解析:选A “重农抑商……典型性”这些王朝是王权强大的时期,可见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说明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是个普遍性的政策,不仅表现在统一的王朝,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5.《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解析:选D 据材料《吕氏春秋》《氾胜之书》的记载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故D项正确。
76.(2019•江苏盐城三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解析:选C 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与材料中“立太学以教于国”相符,故选C项;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传承了先秦教育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郡国并行不利于大一统,排除B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 77.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
18
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
A.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B.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的思想 C.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 D.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
解析:选A 由材料“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已是变歪了的”,可知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进行阐释,因而董仲舒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选A项;儒学日益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汉代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整个社会均具有影响力,排除D项。 78.(2019•安徽黄山二模)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 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 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解析:选B “士”由春秋时期的两层含义到汉武帝后专指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这说明汉武帝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儒学正统思想地位得以确立,故选B项;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汉武帝“重文”,没涉及“轻武或重武”,排除C项;秦朝时国家已经统一了,排除D项。
79.(2019•山东潍坊一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治定之化……以刑为先”可知曹操主张礼法并治,体现了礼法并施思想的发展,故选D项;汉武帝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强调礼无非是为稳定政局服务,排除B项;魏晋时期三教合流推动儒学出现哲学化倾向,排除C项。
80.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理学思想左右社会文化生活 B.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C.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D.传统文化价值观被屏弃
解析:选A 由材料“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可知宋明时期由于受到理学规范的影响,人们追求规范、有序的生活风尚,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而非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排除D项。 81.(2019•北京西城二模)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后曾作《秋日偶成》一诗,其中写道:
19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被后人评价为“言穷理精深”。此诗作的特点是( ) A.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B.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气度 C.在“格物”中,贯通明“理” D.叙事抒情相结合,针砭时弊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万物静观”“与人同”“道通天地”等,反映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故选C项;该诗每句字数相当,规整严谨,排除A项;该诗作“格物”“明理”,与大一统恢弘气象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根据材料“言穷理精深”,不能体现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色,排除D项。 82.(2019•江苏四市联考)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解析:选B 宋明理学家借鉴“哲学本体论”,完成了儒学哲学化的过程,故选B项;道教是本土文明,排除A项;没有扩大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理学提倡“三纲五常”,强化了传统道德观念,排除D项。
83.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至说三国事……唱快”可知宋代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史学世俗化、平民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伦理观念影响百姓历史认知,排除A、B两项;明清时期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排除D项。 84.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解析:选C 依所学,唐朝偶然发明了火药,而非吴国,排除A项;依所学,唐朝偶然发明火药,而不是三国时期,排除B项;据材料“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可知三国时期,人们对火药材料有一定的认识,故选C;依所学,唐末,火药用于战争,排除D项。 85.(2019•四川泸州二模)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C.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项;
20
文学内容的变化是现象,题目牵涉的是从现象出发反应的实质,排除B项;题目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从侧面反映了唐宋时期到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说明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弱化,排除D项。
86.(2019•云南昆明二模)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此做法( ) 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 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 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
解析:选A 通过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隶书属于比较简化的字体,其流行地区及使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这符合文字的发展趋势,但秦朝统一之后,推行“书同文”,认定“小篆为法定文字”,这样就不符合文字“简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并没有妨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秦始皇虽然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并没有使隶书这种字体消亡,相反,在汉代,隶书成为流行的字体,排除C项;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使各种字体统一,便利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其积极作用,排除D项。
87.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特征都做了研究,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故选A项;材料体现山水画家的“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没有体现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排除D项。 88.(2019•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命题者说]
教材之外主干之内 教材虽然没有唐“拔河”游戏的叙述,但是“拔河”作为体育运动和民间活动属于唐朝文化或者民俗的范畴 社会热点价值引领 不仅强调强健的体魄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且契合当今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解析:选C A、D两项材料未体现;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拔河比赛是民间习俗,非农耕与战争,故B项错误。
21
89.(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命题者说] 设置双重情景 汉初道家和武帝时儒家均吸收它家思想 唯物史观引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选C 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故A项错误;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不是兼收并蓄,故D项错误。 90.(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命题者说] 教材之外 早期佛教的传入和特征 主干之内 三教合一 价值引领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解析:选D 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故D项正确。
91.(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命题者说] 着眼角度变化 不是传统的考查墨子的思想,而是墨子的科技成果 强调传统文化 对《墨子》中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此创设情境,体现了对考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凸显唯物史观 突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解析:选C 《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故A项错误;“完整”说法与史实
22
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92.(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命题者说]
时代性 从文化素养的角度命题,暗含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流
关联性 以昆曲的流行创设情境,考查经济发展对艺术创作及其发展的影响,体现关联性 灵活性 依托教材的主干知识,又不局限于具体知识点,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士大夫的文化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材料也没有体现等级观念,故A、B、C三项错误。
93.(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命题者说] 历史现象 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风气盛行,书籍作为馈赠礼物流行于民间 历史现场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商业出版的繁荣与成熟期,此时,印刷工艺定型,印刷成本大幅下降,图书日趋平价化 历史关联 以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导致的书籍大量出版折射当时的文化氛围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故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94.(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命题者说] 时空观念 跨越汉代、唐朝、宋朝和明朝四个不同的阶段 热点立意 强调国家力量对科技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历史思维 从政治、经济、思想的相互影响上解读历史信息,体现综合技能的培养
23
解析:选B 材料中强调《唐本草》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本草纲目》,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故B项正确;我国古代药学早在原始社会已经萌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汉代、唐代还没有出现宋明理学,古代药学的发展不可能受其推动,故D项错误。 95.(2017•全国卷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命题者说] 立足时空观念 “西周”与“战国”,学生虽熟悉但历史久远的时期 着眼历史解释 字形的书写由繁到简,体现的是文字使用的频繁,更深层地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广泛 隐含家国情怀 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树文化之自信、文化之自强
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
96.(2019•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解析:选B 通过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周礼的要求)”,说明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B项正确;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这不等同于其主张在于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排除D项。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