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把握
这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采用时间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组织情节,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主要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通过闰土和杨二嫂前后的对比,以及故乡前后的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二、人物形象
(一)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安分守己,勤劳朴实)。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动作干脆利索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活泼机智热情纯真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极度贫困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动作语态对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我”事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的态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度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变化原因:表层——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
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二)杨二嫂——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势利)。
变化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农村经济衰败,城镇居民生活日益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小说刻画杨二嫂的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刻、泼辣的性格。】 (三)“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写作手法——对比
作用: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四、环境描写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第2段)
描写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响的冷风、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一个“横”字,显得村庄不整齐、零零落落,仿佛是乱七八糟的横躺着,显得死气沉沉,给人悲凉的感觉。
2、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第12段)
描写的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
3、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最后一段) 结尾段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现了“我”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环境描写的作用:现实的故乡萧索、荒凉、单调,失去生命的活力;回忆中的故乡五彩缤纷,寂静而富有动感,辽阔而鲜活。环境描写既真实再现了社会生活,也凸现了故乡人的关系、“我”的情感态度: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如今有了隔阂。】
五、第一部分内容:
1、第一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
第1段开篇点题“回故乡”,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为下文“我”失望的心情作铺垫。 2、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反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惊异并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写出“我”不承认,又不能不承认的矛盾心理。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 六、结尾部分内容: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比喻,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 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为同一个人。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三个“辛苦”, 该怎样理解? “我”的辛苦:指奔波、劳苦; 闰土的辛苦:指辛勤劳苦;
别人的辛苦(文中指杨二嫂):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6、(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8、“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