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哲学入门

哲学入门

2022-04-25 来源:爱问旅游网
很多朋友喜欢哲学,但实际上究竟什么是哲学,其实很难有公认的说法。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一般称作是哲学家的作者代表性的作品,这种信息往往可以在一般的哲学史著作那里找到。经常可以发现最好的哲学史其实都是哲学史上的小人物写的,著名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基本上都不是很中立、全面的介绍“所有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罗素甚至马克思都写过(或想写)哲学史,但基本都不能视为入门的著作。所以"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基本是一种容易引起误会的说法,或可视为“实际上究竟什么是哲学,其实很难有公认的说法”的另一种变通的说法。 [1]

一般而言,不少当代作者之所以称为哲学家,确实很难找出共通的观点、论题,不过大都尽量(也就是未必)采取系统论证的方式阐明思想、采用非常抽象的或自造的词汇讨论问题,或是用朴素的日常语句讨论前一类非常识性的讨论(甚至包括其他专业领域的问题)。 有两种类型的工作交织在哲学的讨论中[2]:描述型活动,如自称为科学家或更严格的科学的哲学类型,以前或乐意被称为形而上学家;从自然和人文社会具体学科基本问题、学科方法论出发的哲学家虽然不愿被成为形而上学家,但也可以说是描述型的(虽然并非全都如此);有些人喜欢探讨哲学史、学科史,认为自己是知识考古学家(试图与形而上学相区别),也算这一类。诠释型活动据称从事纯粹哲学批判(注意分析哲学虽然自称进行语言批判和逻辑分析,但被认为试图提供理想语言或认识方法、行为理论时,前类哲学活动居多),或是声称仅仅为了一种据说是独有的哲学体验,一种治疗学实践等。描述性研究发挥到极至就成了地道的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创始),比如现代逻辑就是这么产生的,代表就是罗素的《数学原理》,诠释性研究到极点就是沉默和神秘体验,介于两者之间就是正常的学问,可以混饭吃。另外也有根据康德的三大批判把哲学划分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加上康德抛弃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当代根据学者、流派兴趣还有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宗教哲学、文化哲学、人生哲学等划分,结果什么领域都可以挂上哲学招牌:性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法律哲学......总之概括起来几乎不可能。更不要说每个哲学家选择什么作为入门了,胡塞尔、罗素是数学,尼采是古典文学,保罗利科是神学,雅斯贝斯是精神病理学,这个名单甚至不具有代表意义。国内哲学系的学生比较简单:能和一般的公共政治课区别的就是以哲学史(!)开路,加之国内又没有合法的敢称大师的真正独创性的哲学学派,除了读点马列著作的皮毛什么都学不到,还不如一开始让学生学别的具体点的专业再辅修,或是改为成人教育课程或研究生教育。现实中,哲学本科生课程适于行政(如思政,不过大学毕业好像太嫩,搞不定工人阶级吧)、军校和党校、师范教育(作为政教还挺热门,也算实用)。不过,国内连像样的哲学家都没有,由此可见,大学里能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研究?!哲学博士?这是一种浪费,请些考研专家就可以了,30分钟就可以倒背如流的不二法门,我们的大学哲学教育,我怀疑误人子弟。那些赶时髦的“应用哲学”专业以及有跨学科色彩的科技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虽然理论上与一般哲学不应有什么区别,姑且算哲学系的生存之道罢。 我一开始就是学哲学的,结果误上贼船。一开始对马克思感兴趣,结果发现其实对马克思来讲,历史和经济学(晚期包括人类学)更重要,连马克思最初还是学法律的!后来读研学西方哲学试图搞清马克思背后的黑格尔、康德,发现当代的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虽然更有意思,却是从数学、物理学、语言学问题作为源头的,尽管晚近哲学家就与其他学科领域关系更近些,但对我来说反正都是与在哲学系的教育无关,一样只有旁边看热闹的份儿。对于少数喜欢外语的人或是对古典文学、历史有兴趣的人或可搞些可疑的哲学史研究、翻译,我就没什么兴趣了。听起来有些改革开放色彩的外国哲学专业恐怕是最齐全的新中国哲学教育的牺牲品:从大学、研究生到博士毕业几乎白费。 受够教育的摧残,我不过还是喜欢哲学,心态就像上大学前一样。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现在尽量弥补教育的知识结构缺陷,探究当代一些独创性作者的思想,哲学也算人生一大乐

趣,不过打死我也不会再来一遍这种倒霉的教育了。

说到哲学书,从问题出发的入门书算一类,类似 Printice Hall 出的哲学基础从书,包括道德哲学、知识论、宗教哲学。。。很多本,国内基本上都引进了。哲学名著对于初学者可读不多,但读原著是必要的,至少可以选择哲学史著作文选参以介绍性著作,可以尝试对自己可以读懂的哲学家著作(或片断)反复琢磨并找来专门的研究著作(应该是很多的)。无论读什么书、文章,都要善于提出问题,看完与否看多看少并不重要;另外经常几个人一起讨论基本概念交流自己的思想进展是健康、持久的哲学兴趣的途径,古希腊哲学家开创的讨论学问方式其实是现代科学和大学体制的据以建立的基础。关注问题。

2006.2.20 补充注释

[1]有一种观点源自黑格尔,后来怀特海也有一个著名的类似说法,就是哲学不过是前人思想的注脚。到了黑格尔甚至柏拉图之后,所有后世可能出现的思想基本穷尽了,所以哲学就是哲学史。这种观点涉及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假定存在“历史终结”状态,实际上,此类说法恰恰说明了哲学史概念取决于当下对于历史处境的理解,因而是后于哲学的历史性的从属的科目。我认为由此倒是说明真正的哲学只能是时代的、历史性的,但不是“哲学史”这个从属概念界定的。好的哲学史书首先得是一本好的哲学书,这恐怕对哲学史提出了太高的要求,其实达到思想史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对照下来,我觉得思想史考证水平倒并不是判断哲学书的好坏,就像评价历史人物依据这个人是否是个合格甚至杰出的历史学家而定,多少有些滑稽)。 2006.3.22-2007.4.6 补充

[2]根据斯特劳森的分类,似乎描述和诠释的方法之外,还有一种修正性的形而上学,意在超越描述和理解实现所谓“拯救现象”,改变我们的观念。但这样不过是治疗学实践的另一种说法。最后,在大多数情况下,描述与诠释其实是相互渗透的,比如诠释性的哲学史也是一种心智史的阐述,按照科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说法,近乎一种“深描”(thick descrip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