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
(2010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10版)》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主 编 那彦群
副主编 孙则禹 叶章群 孙颖浩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10版)》
分篇主编 沈 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分篇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陈 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付 光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张 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田 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方 强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审查专家委员会(排名不分先后)
主 审:宋 波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杨 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廖利民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审:吴士良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李龙坤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陈 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谢克基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卫中庆 南京鼓楼医院 关志忱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成 员:方祖军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许传亮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冷 静 上海仁济医院
赵耀瑞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宋希双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 平 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李振华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杜广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杨金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郑少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文建国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辉良 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徐 刚 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黎 玮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邱建宏 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刘润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崔 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何舜发 澳门仁伯爵医院
目 录
第一章 概 述 ............................................................................................................................ 4
一、本指南的目的 ........................................................................................................... 4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 ............................................................................................... 4 三、本指南的制定方法 ................................................................................................... 4 四、本指南适用范围 ....................................................................................................... 4
第二章 人员和设备要求 .............................................................................................................. 4
一、尿动力学检查操作人员要求 ................................................................................... 4 二、尿动力仪及耗材的要求 ........................................................................................... 5
第三章 尿动力学检查 .................................................................................................................. 6
第一节 尿动力学检查原则 ................................................................................................. 6
一、选择尿动力学检查的原则 ....................................................................................... 6 二、结果分析应遵循的原则 ........................................................................................... 6 第二节、常用尿动力学检查 ................................................................................................... 6
一、尿流率测定 ............................................................................................................... 6 二、充盈性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 8 三、压力—流率测定 ..................................................................................................... 10 四、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 ............................................................................................. 12 第三节 选用尿动力学检查 ................................................................................................. 12
一、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 12 二、腹压漏尿点压力测定 ............................................................................................. 13 三、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测定…………………………………………………………..15 四、尿道压力描记 ......................................................................................................... 15 五、儿童尿动力学检查 ................................................................................................. 16 六、盆底神经电生理检查 ............................................................................................. 17 七、动态尿动力监测…………………………………………………………………...22 第四节 尿动力学检查的质量控制 ..................................................................................... 22
一、尿流率检查质量控制 ............................................................................................. 23 二、压力-流率检查质量控制 ....................................................................................... 23
第四章 尿动力学检查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25 附录一:排尿日记 ........................................................................................................................ 26 附录二:尿动力学检查中的标准化术语 .................................................................................... 27 附录三:尿动力学检查报告参考模式 ........................................................................................ 32 附录四:尿动力学检查常用参考值 ............................................................................................ 34
第一章 概 述
一、本指南的目的:规范我国尿动力学检查技术,提高我国尿动力学检查水平。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再现患者的症状以探究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并分析其相关
的病理生理过程。
尿动力学检查包括一系列检查手段,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来回答其储尿期和排尿期的问题。检查包括:
1 常用尿动力学检查:项目包括尿流率测定、膀胱充盈期容积-压力测定、压力-流率测定及同步盆底肌电图测定,这些检查可以满足大多数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检查需求。
2 选用尿动力学检查:是针对常用尿动力学检查项目不能解决的情况,包括影像尿动力学测定、尿道压力测定、漏尿点压力测定、儿童尿动力学检查、盆底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动态尿动力学监测,其中盆底神经电生理检查所配备的仪器及操作技术要求高,仅少数尿控中心开展。
三、本指南的制定方法: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托,在尿控学组领导下,成立
尿动力操作协作组,编写本指南,并经尿控学组全体委员审核。
协作组主要依据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标准化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2002年公布的众多相关文件为蓝本,主要包括:①Standards for urodynamics training,②Good Urodynamics Practices: Uroflowmetery, Filling Cystometry, and Pressure-Flow Studies,并参考2005年北美泌尿临床杂志公布的Office Urodynamics,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完成本指南。写作内容以介绍标准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方式为主,简述相关指标的临床运用。
四、本指南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有尿动力学仪器并开展尿动力学检查的单位及其操作
人员。
第二章 人员和设备的要求
一、尿动力学检查操作人员的要求
由于尿动力学检查的特殊性,尿控学组今后将逐渐提高对尿动力学检查操作人员的要求。从事尿动力学检查操作人员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1. 泌尿外科相关知识培训:检查人员应具备泌尿外科疾病的基本知识。
2. 尿动力学相关知识培训背景:目前多数检查人员为从事尿控工作的泌尿外科医师兼职,如为专职检查人员,应当有一定的尿动力学相关知识培训背景。
3. 尿动力学检查规范操作培训:尿控学组将以培训基地和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检查人员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规范操作培训,要求以后从事本检查的操作者均需接受尿动力学检查规范操作培训。
4. 资料收集:要求检查人员根据疾病的特点,结合本单位检查设备特性,完善相关的临床资料收集工作,为临床科研服务。
二、尿动力学仪及耗材的要求
1.尿动力学检查床的要求
开展常用尿动力学检查要求检查床可根据需要调整受检者体位。而开展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则还需配备X线或B超机。泌尿外科检查床可以胜任包括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内的所有检查项目。
2.尿动力仪的要求
开展常用尿动力学检查的尿动力仪必须配备尿流率计、2个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膀胱压和腹压)、灌注系统、括约肌肌电图检测功能和显示器及打印机。具有尿道压力测定功能的仪器则需增配1个压力传感器和一个牵引器。在常用尿动力学检查仪基础上增加影像组件及其相关的同步影像软件则可完成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国外某些高级尿动力仪还具备盆底神经电生理检查功能及生物反馈治疗功能。 3.尿动力仪的校准
对尿动力仪各检测通道进行定期校准是获得准确检查结果的重要保证。虽然各个厂家生产的尿动力仪的校准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基本原理都一致,即通过校准程序比较仪器的检测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由系统完成调整。推荐每月校准一次,使用专用校准登记本记录每次校准的时间、校准人员及各通道的校准情况以及仪器使用情况,下面对各通道的校准分别进行介绍。
1)尿流率计的校准
目前国内常用的尿流率计主要包括称重式尿流率计和旋压盘式尿流率计。校准前应确保尿流计内无残存液体及异物。校准过程中倒入液体的速度一般以10~40ml/s为宜,液体应从集尿漏斗侧壁流下,倒入量依据仪器要求决定。误差范围应当满足仪器的要求。每周校准一次。
2)压力传感器的校准
压力传感器分为内置式精密传感器和外置式压力传感器。内置式传感器内嵌在测压管上,校准时采用配备的专用校准器进行。
外置式压力传感器校准时应严格按照仪器的校准提示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校准前应排尽连接管内的空气。调零和变动连接管位置后应待连接管内液面完全稳定再继续操作。校准完成后应注意比较新校准系数与前次校准系数的差异,如果差异过大,则需更换传感器或相关附件。每月校准一次。
3)牵引器速度的校准
校准前应首先将牵引器置于水平位置,回到起始处。每月校准一次。 4)灌注泵的校准
灌注泵用于膀胱尿道压力测定的灌注。校准前应注意排掉灌注连接管内的空气,根据当前校准的灌注速度选择不同容量的量筒,比如用250ml的量筒量取200ml的液体的准确性明显高于500ml的量筒。如校准超过允许范围,常见原因是水泵管老化,建议更换,再重新校准。每周校准一次。 4、常用耗材及消毒准备
尿动力学检查的常用耗材主要包括:灌注液、膀胱尿道测压管、直肠测压管、灌注连接管、压力传感器、肌电图电极(针式、贴片式及肛塞式)。
由于尿动力学检查为侵入性检查,为了充分保障受检者的安全,耗材消毒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第三章 尿动力学检查
第一节 尿动力学检查原则
一、选择尿动力学检查的原则
1. 由于尿动力学检查属有创检查,应避免不适当的使用。一般情况下,通过病史、查体及无创辅助检查即能明确病因的患者无需行尿动力学检查;.患者有复杂的下尿路症状、既往治疗效果不佳或准备接受有创治疗时应考虑行尿动力学检查;由于神经源膀胱患者的治疗计划非常依赖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前,建议有尿动力学的检查结果作为治疗依据。
2. 由于不同的尿动力学检查项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避免选择不能良好反应患者 病情的无效检查。在选择检查项目时首先应当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争取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
二、结果分析应遵循的原则:
1.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只反映尿路的功能状况,即只对尿路的功能状况作出诊断,完整的临床诊断应在结合病史、体检及其它辅助检查的基础上做出。
2.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方法学,与其它方法学一样,对有些异常能得出确诊性结果,对有些异常能得出参考性结果,还有些异常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因此,未获得异常记录并不能排除异常的存在;不是全部的异常记录都有临床意义;与患者症状不符的检查结果不能作为诊断。
第二节 常用尿动力学检查
一、尿流率测定
1. 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尿流率测定是一种简单的无创检查方法。可用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初筛,疗效
评价,也可与其它尿动力学检查项目同步联合测定,如压力-流率测定、压力-流率-尿道括约肌肌电测定等。
2. 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尿流率以ml/s为单位。
2)不同机型对时间轴、流率轴、尿量轴的默认设置可能不同,操作者应当非常熟悉改变标准格值大小的步骤,以生成清晰的图形。尿流率分辨率最高为0.5ml/s,尿量分辨率最高为10ml。高于此值无临床意义。
3)尿流率测定应充分尊重受检者的排尿隐私与排尿习惯,检查应在安静、隐蔽的 环境中进行,检测程序启动后,医护人员回避。
4)排尿体位:男性通常为站位,女性为坐位。
5)数值范围: 尿流率测量范围为0~50ml/s,尿量测定范围为0~1000ml。 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排尿量(Vv)、排尿时间(Vt)、尿流时间及曲线形态(见图1)。
推荐使用最大尿流率(Qmax)结合排尿量(Vv)及残余尿量(PRV)的形式来报告尿流率测定结果,形式为:排尿功能=最大尿流率/排尿量/残余尿量(VOID=Qmax/ Vv/ PRV)其中Qmax精确到1 ml/s,容量精确到10ml。在上述形式中暂时空缺的值以“-”符号代替。
Qmax是最有价值的报告值,在报告时可用使用列线图来纠正尿量、年龄、性别等因素对Qmax的影响,所用的列线图种类必须在报告中注明。
图1 尿流率参数示意图
4. 注意事项
1)建议记录排尿日记3天以上,以了解患者平常排尿状况。
2)排尿量在150~400ml时测得结果较可靠,故检查前应嘱受检者适量饮水以获得满意的尿量。
3)采用转盘式尿流率计,尿线落点应尽量集中在容器侧壁。称重式尿流率计则应在每次检测完成后倒掉集尿杯内液体。
4)尿流率曲线持续时间小于2秒正负方向的变化应为赝像,需要人为校正,方法是以平均跨度超过2s的光滑曲线加以校正(图2)。
5)建议排尿后通过即刻导尿或B超进行残余尿测定,有助于评估膀胱排空功能。
图2:尿流率校正曲线
二、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1. 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充盈性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用于评估受检者储尿期膀胱的功能容量、感觉功能、顺
应性、稳定性等。可用于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因分析、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估。对上尿路影响的评估来说,膀胱压力是重要内容。此外还可用于膀胱生理、药理、病理生理以及神经生理学研究。
2. 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压力的最大精度为±1cmH2O。压力、流率和容量的检测范围分别为0~250cmH2O、
0~50ml/s和0~1000ml。
2)建议曲线显示顺序自上而下依次为Pabd,Pves,Pdet和Q,其他数据可通过曲
线或数值显示。也可依操作者习惯自行设定。
3)灌注介质:常用生理盐水作为灌注介质。
4)灌注液体温度:室温,约20~22℃,也可用冰水或温水行诱发实验。 5)灌注速度:膀胱灌注速度分为慢速(10-20ml/min)、中速(50 ~100ml/min)和快
速(>100ml/min)三种。一般情况推荐采用中速灌注(50~60ml/min)。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及怀疑有低顺应性膀胱者应低速灌注。快速灌注常用于快速灌注膀胱,如诱发排尿或可能存在的逼尿肌过度活动。
6)检查体位:卧位、半卧位、坐位、立位。
7)膀胱测压管的选择及安置:压力传感器分为外置式和导管内嵌式两种。目前国
内多数采用外置传感器,连接外置式传感器的膀胱测压管须柔韧,管壁不能有弹性,导管与导管连接时不能有明显的内径变化。常使用F6-8测压管,压力-流率测定建议采用F6测压管。如应用内置传感器,应描述导管粗细和传感器类型。
8)腹压测压管的选择及安置:腹压测定多采用球囊测压管(F 5- F12)。检查前要求
受检者排净粪便,对脊髓损伤等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常伴便秘,检查前一天应清洁灌肠。测压管插入直肠深度至直肠壶腹,深度约10cm,充水量为球囊容积的10-20%。肛门切除患者可经肠瘘口或阴道测定腹压,此类患者可增加测压管插入深度以利于客观反映腹压变化。
9)测压管固定:膀胱压和腹压测压管置入后应妥善固定,以避免在排尿时脱出导
致检查中断。猪尾状膀胱测压管具有内固定的作用,不再需要外固定。固定膀胱测压管不能影响排尿,腹压测压管应尽量靠近肛门边缘固定以防止滑脱。
10)压力零点概念: 尿动力学中的压力零点是指周围环境的大气压,而压力参照
平面为与受检者耻骨联合上缘等高的水平面。
11)检查前压力调零方法:外置传感器通过一个三通管分别与测压连接导管和注射
器相连(图3),测压连接导管用于连接相应的测压管,注射器用于排除测压管道内气泡。检查测压系统内无气泡及渗漏后,将测压连接导管末端与传感器置于受检者耻骨联合上缘等高水平面后调零,调零后再分别与已插入并充满液体的相对应测压管相接。此时膀胱和直肠内的压力是在大气压下的压力。导管内嵌传感器(microtip)可直接检测,无需体外调零。
图3:体外调零示意图
12)膀胱空虚静息压:调零后连接膀胱测压通道后,此时的Pves即为膀胱空虚静
息压。该值因受检者体位不同而异。平卧位5~20cmH2O,坐位15~40 cmH2O,站立位30~50cmH2O。Pves和Pabd两个压力几乎一致,因此检查前Pdet为0cmH2O或近似0cmH2O。80%的受检者Pdet在0~6cmH2O。 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膀胱压(Pves)、腹压值(Pabd)、逼尿肌压(Pdet)、初尿意
容量(FD)、正常尿意容量(ND)、急迫尿意容量(UD)、膀胱最大容量(MCC)、顺应性(ml/H2O)。
若受检者怀疑存在逼尿肌活动过度,但检查中未发现,可采用诱发试验,如咳嗽,
Valsalva动作,快速灌注等。
若检查过程中发现尿道外口有漏尿现象,应予标记,记为漏尿点压力,详见后述。
4.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受检者应排空膀胱以保证膀胱容量的准确性。
2)检查中每灌注50-100ml或1min时可嘱受检者咳嗽以确定膀胱压和腹压传导是
否正常。咳嗽时膀胱压和腹压上升幅度应基本一致,如无明显反应或差异过大,表明测压系统传导不良,可能原因有:导管中存在气泡、连接处封闭不良、导管受到挤压或弯折、测压管堵塞等。
3)检查中如发生明显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引起的自主排尿将会影响膀胱容量的判断。
此时应减慢或暂停灌注,等待曲线恢复基线水平。如出现大量排尿,应采用慢速灌注重新检查。
4)检查中怀疑因灌注速度过快引起膀胱顺应性降低时,应暂停灌注,如膀胱压力明显降低即可确定。此时可采用慢速灌注。
5)检查中由于腹压测压管的刺激,可出现直肠收缩,由于对膀胱压影响很小,可
出现Pdet曲线波动,这并非Pdet活动的结果,分析时注意鉴别。腹压测压管还可能受肠道粪便阻塞或向下移位导致腹压下降,因膀胱压无明显变化,而出现逼尿肌压异常增高的贗像。 6)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多与压力-流率联合测定,单独检查可见于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膀胱患者。
7)高位脊髓损伤、病态肥胖或其他严重疾病,检查中要注意植物神经过反射的发生,避免意外发生。
三、压力—流率测定
1. 检查目的及适应证
同步测定排尿期逼尿肌压力和尿流率,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尿道阻力的方法,可用于鉴别排尿功能障碍的原因,包括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收缩力状况,逼尿肌-括约肌协调性。
2. 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材料及技术参数设置同充盈性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停止灌注后嘱受检者取相应体位排尿,排尿前妥善固定膀胱测压管以防止被尿流冲出。
2)排尿期体位:采用受检者方便排尿的体位,男性多为坐位或立位,女性多为坐位。尽量不采用卧位检查。
3. 观察指标
1)储尿期观察指标同充盈性膀胱测压。
2)排尿期主要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逼尿肌开口压力(Pdet-open)、膀胱开口压力(Pves-open)、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
3)结果判断方法:下列分析方法不适用于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判断。
(1)推荐使用ICS暂定压力-流率图(P/Q图)判断膀胱出口梗阻(图4):该图是从A-G图演变而来,早期的A-G图将图中灰色区域归为可疑梗阻区,而ICS P/Q图则将其划入无梗阻区。其他判断标准与A-G图相同。
图4:ICS暂定标准压力-流率图
(2)线性被动尿道阻力关系图(Shäffer图,LinPURR):推荐使用,见图5。该压
力图数据主要基于BPH引起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资料,因此主要用于BPH引起的膀胱出口 梗阻的判断。采用该图还可得出半定量的梗阻严重程度和逼尿肌收缩力,便于临床统计学分析比较。
Qura [ml/s]18161412108642N-W+N+STW-VW0IIIIIIIVVVI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Pdet [cmH2O]图5:LinPURR图(又称Shäfferr图)
图5所示LinPURR图将梗阻程度分为七级即0~VI, 0~I为无梗阻,II为轻度梗阻,III~VI随着分级增加梗阻程度逐渐加重。该图还考虑了逼尿肌收缩力的作用,从VW(很弱),W-(弱减),W+(弱加),N-(正常减),N+(正常加)和ST(强烈)共六个等级。
(3)Abrams-Griffiths图(A-G图,图6):A-G图是一种膀胱出口梗阻的定性诊断
方法,利用Pdet-Qmax所在区域位置判断膀胱出口是否梗阻,目前已演变为ICS暂定标准压力流率图(图4)。如Pdet-Qmax位于可疑区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图7):① 下降支斜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与逼尿肌开放压差值/最大尿流率)小于或等于2,而且最小排尿期逼尿肌压(Pmuo,或称最小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有时两者有差异)小于等于40cmH2O,表示无梗阻;②下降支斜率大于2,表示梗阻;③无论下降支斜率如何,如Pmuo大于40cmH2O则表示梗阻。另外一个能定量判断膀胱出口梗阻的指标是AG值。AG=PdetQmax-2Qmax。AG数大于40,表明膀胱出口梗阻, AG数越大表示梗阻越严重;AG数在15~40之间,表示可疑;AG数小于15,表示无梗阻。
图6:A-G图,最重要参数为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图中园点),根
据PdetQmax所在的位置判断膀胱出口是否梗阻。
图7:可疑区判断示意图
4、注意事项:
1)储尿期注意事项同充盈性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2)应避免在逼尿肌活动过度状态下排尿,否则可能由于盆底肌肉收缩导致逼尿肌压力偏高,而非自主排尿的结果。
3)受检者未排尿不一定是逼尿肌无反射,可能因心理因素或不习惯体位影响排尿。 4)检查中发现带管尿流率明显低于自由尿流率,应结合病史及自由尿流率判断。 5)压力-流率检查中理想的排尿量应>150ml,否则可能因尿流率过低,导致假性梗阻。 6)对于阴茎回缩明显或阴囊较大的患者,要尽量使尿流能够直接进入集尿器,防止尿液外溅,影响数据采集。
7)高位脊髓损伤、病态肥胖或其他严重疾病,检查中要注意植物神经过反射的发生,避免出现意外发生。
四、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
1. 检查目的及适应证
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用于确定受检者是否存在尿道肌肉神经支配异常,通常以肛门括约肌综合肌电活动间接反映尿道括约肌收缩活动情况。常与膀胱压力及压力-流率同步进行。 2. 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常用尿动力学检查仪肌电检查敏感度设置范围为1-10000µV,可以在检查及形成报告时调整,以获得最佳图形,一般取5-50µV。
2)仪器接地电极:要求埋地铜芯线。患者接地电极要求紧密附着患者肢体。
3)检测电极:分为针刺、表面电极两大类。针状电极信号收集好于表面电极,置入方法为:刺入肛门旁开1cm皮肤,深度2-3cm,但属有创性检查。表面电极简单、方便,临床上应用较多。使用方法:贴片电极贴于备皮清洗后的肛门周围,如采用肛塞电极,应用生理盐水浸湿带有腹压测压导管的肛塞电极,适当涂抹润滑胶,嘱患者深呼吸,随呼吸将其与腹压测压管一起塞入肛门约6-10cm。为防电极脱出,应将其固定于肛门周围。 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在储尿期和排尿期括约肌活动情况,如储尿末期括约肌电位发放频率未见增加,波幅减小,表明括约肌收缩力减弱;而排尿期括约肌肌电不消失甚至加强,则表明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失调。注意排除排尿期由于腹压增加造成的肌电活动增加赝像。 4. 注意事项:
1)操作熟练规范,安置位置正确。
2)妥善固定,避免电极因患者活动而产生较大移动。
3)检查中患者身体放松,避免紧张,咳嗽等造成括约肌收缩的情况。 4)患者接地电极与皮肤应良好接触。 5)避免检查环境内的交流电的影响。
第三节 选用尿动力学检查
一、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1. 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是指在膀胱测压(充盈期和排尿期)显示和记录尿动力学参数的
同时显示和摄录X线透视或B超的下尿路动态变化图形。主要用于复杂的排尿功能障碍病因判断。如前列腺术后排尿困难及梗阻伴尿失禁、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下尿路梗阻伴肾积水、女性排尿困难、可控尿流改道术后复查。
2. 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材料及技术参数设置同压力—流率测定。
2)灌注介质:行X线尿动力学检查时推荐使用稀释的15%泛影葡胺盐水(在4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ml 76%的泛影葡胺)。
3)膀胱测压管及腹压管置管技术及指标,括约肌肌电测定,充盈期膀胱测压及压力-流率测定等注意事项同压力—流率测定。 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膀胱压、腹压、尿流率、尿道括约肌肌电图、膀胱尿道形态、有尿失禁受检者需观察ALPP、DLPP、膀胱输尿管返流情况。
充盈期应了解膀胱的稳定性,膀胱感觉,膀胱顺应性和膀胱容量。排尿期了解逼尿肌有无反射,收缩力大小和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PdetQmax)。排尿期膀胱出口是否存在梗阻,是否存在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功能失调(DSD)。同步透视影像可判断梗阻的解剖水平,但不是诊断梗阻的依据。判断有无上尿路返流。 4、注意事项
1)患者一般取坐位,若想了解膀胱颈和尿道情况,则应取30~45°的斜坐位。男性也可45 °斜立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采用斜卧位检查。
2)本着尽量减少医生及患者受照射剂量的原则,采用关键点摄片保存影像资料。常用摄片点包括检查开始时、充盈期膀胱各感觉点、充盈期发生逼尿肌无抑制收缩时、灌注结束、开始排尿时。
3)如需了解下尿路梗阻及其梗阻的解剖水平,病人体位为45斜坐位,在最大尿流率附近进行点拍摄。
4)如需了解膀胱输尿管返流与膀胱压力或顺应性的关系,病人体位为正坐位,对充盈期和排尿期进行定期透视监视,尽量在出现返流前后进行点拍摄,以准确了解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时的膀胱压力及容量。
5)如需了解尿失禁病因,在出现尿失禁时进行点拍摄。
6)如需了解膀胱颈控尿功能,可在刚刚出现膀胱颈开放时进行点拍摄,可准确评估膀胱颈控尿的能力。
7)了解尿失禁时膀胱颈或尿道膜部是否开放,在行应力性漏尿点压力测定时拍摄。 8)排尿期结束后应进行点拍摄以了解残余尿量。
9)如患者不能排出尿液则应在逼尿肌收缩力最大时点拍摄。
10) 如患者仅依靠腹压排尿,应在腹压接近最大时点拍摄,了解腹压升高是否会造成返流等异常。
11)可控尿流改道术后患者如为可控尿囊,充盈期定时开机透视观察尿囊形态变化,肠蠕动时摄片了解有无返流,了解流出道有无造影剂充盈,出现尿囊失禁时摄片了解充盈期末有无返流。原位膀胱患者充盈期定时开机透视了解尿囊变化,肠蠕动时摄片了解有无返流和后尿道控尿,排尿期摄片了解下尿路形态。
12)每次曝光时间不应超过3秒,检查过程中总的摄片时间不应大于1分钟。
二、腹压漏尿点压力测定
1. 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腹压漏尿点压力(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s, ALPP)测定: ALPP又称为应力
性漏尿点压(Stress Leak Point Pressures,SLPP),为患者进行各种增加腹腔压力的动作过程中出现尿液漏出时的膀胱腔内压(腹压与逼尿肌压的总和),其实质是测量造成漏尿所需的腹腔压力的最小值。用于评价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患者的控尿功能,代表和定量反映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的完整性,并为SUI的诊断与分类提供标准。
人体在立位或坐位情况下,膀胱或腹腔内有20~50cmH2O的基础压,ICS推荐检测
的压力值为产生漏尿时刻膀胱内压的绝对值,而非在初始膀胱压基础上增加的值。
2. 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材料及技术参数设置同压力流率同步测定。
2)按增加腹压的不同动作方式,ALPP测定又可分为以下两类:Valsalva漏尿点压力测定和咳嗽诱导漏尿点测定(cough-induced leak point pressures,CLPP)。
3)VLPP是一种动态的激发试验,通过Valsalva动作增加腹压,模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条件并诱发之。
4)CLPP指受检者在不断咳嗽以增加腹压的过程中,出现尿液漏出时的膀胱腔内压。CLPP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①作为Valsalva动作的补充。在进行VLPP测定中,有时单靠Valsalva动作并不能获得漏尿,此时可以通过多次咳嗽来进行补充以期产生漏尿;②单独作为ALPP的一种形式。
5)VLPP操作方法:采用仰卧位安放腹压测压管及F6膀胱测压管,排空膀胱。妥善固定测压管后,患者改为坐位或站位,两腿稍分开以便观察尿液漏出情况。按前述方法进行体外置零。分别连接液体灌注系统、膀胱压力传感器和腹腔压力传感器。
采取中速膀胱内灌注(50~70ml/min),在膀胱容量达到200ml或达到1/2膀胱功能容量时停止膀胱灌注。嘱患者做Valsalva动作,直到可见尿道口有尿液漏出。记录尿液开始漏出时刻的膀胱内压力即为VLPP。若膀胱内压大于130cmH2O尚未见尿液漏出,可嘱受检者做咳嗽动作。
6)CLPP的操作方法:膀胱充盈至300ml时,嘱患者以逐渐增高的力量咳嗽直至漏尿被检出。其间共进行3组咳嗽,每组咳嗽间隔约15~20秒,以3组咳嗽中出现漏尿的膀胱内压最低值以及3组咳嗽中未出现漏尿的腹压最高值的平均值为CLPP值。 3. 观察指标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尿道固有括约肌控尿功能正常,即使腹压增加也不会发生漏尿。VLPP是一个连续参数,一般认为其参考值范围为:①VLPP<60cmH2O:提示尿道固有括约肌关闭功能受损;②VLPP>90cmH2O:可以排除尿道固有括约肌关闭功能受损,即可以除外III型压力性尿失禁,提示压力性尿失禁与尿道过度下移有关;③VLPP介于60~90cmH2O之间:提示尿道括约肌关闭功能受损和尿道过度下移同时存在。④若膀胱压大于150cmH2O仍未见尿液漏出,提示尿失禁有其他因素存在。
4. 注意事项: 1)只有在无低顺应性膀胱及不稳定膀胱时的ALPP值才与尿道括约肌关闭功能直接相关。因此,在行ALPP检查前需先排出上述可能性。
2)严重的膀胱尿道脱垂、膀胱憩室、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可以缓冲膀胱压力,降低了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3)患者体位对检查结果有显著的影响,推荐采取站立位,可选坐位、半卧位,可采取病史中产生漏尿症状的体位,如坐位。需要在检查结果中标注检查体位。
4)建议通过视觉观测漏尿的出现,亦可以通过尿动力学仪自动漏尿事件。在以造影剂灌注膀胱时,漏尿点可以在同步影像记录中确定,结果最为准确。
5)ALPP随膀胱充盈的增加而进行性下降,因此确定检测时的膀胱容量十分重要。推荐进行ALPP测定的膀胱充盈容量应该为200~300ml,或者是达到由排尿日记获得的功能膀胱容量的一半。当采用200ml的充盈体积,Valsalva动作不能诱发漏尿时,可将充盈体积增加到300ml再重复检测。
6)增加腹压的速度也影响ALPP的测定,一般同一患者CLPP值高于VLPP值,原因
可能为盆底的反射性收缩所致。因而虽然CLPP能达到更高的腹压值,但ALPP的检测中,首选还是采用VLPP。当VLPP不能诱发受检者漏尿时,再采取CLPP作为补充。
三、逼尿肌漏尿点压力
1. 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逼尿肌漏尿点压力(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s, DLPP)是在无逼尿肌自主收缩及腹压增高的前提下,膀胱充盈过程中出现漏尿时的逼尿肌压力。在膀胱充盈过程中,因膀胱顺应性下降,膀胱腔内压力随着充盈量的增加超过尿道阻力时产生漏尿,此时记录的逼尿肌压力即为DLPP。主要用于评估因膀胱顺应性下降导致上尿路损害的风险。
2. 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材料及技术参数设置同压力流率同步测定。
2)操作方法:采用仰卧位安放腹腔测压管及F6膀胱测压管,排空膀胱。妥善固定测压管后,受检者两腿稍分开以便观察尿液漏出情况。按前述方法进行体外置零。分别连接液体灌注系统、膀胱压力传感器和腹腔压力传感器。 采取低速膀胱内灌注(10~20ml/min),检查过程中患者保持安静,避免一切用力的动作,避免一切抑制排尿的努力,也不要作排尿的努力。行持续膀胱灌注,直至出现尿液外溢,标记此时的逼尿肌压力,即为DLPP值。
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为DLPP及相对安全容量(relative safe bladder capacity)。
DLPP≥40cmH2O为造成上尿路损害的临界压力。在无逼尿肌自主收缩及腹压改变的前提下,灌注过程中逼尿肌压达到40cmH2O时的膀胱容量为相对安全容量。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越小,意味着膀胱内低压状态的时间越短,上尿路扩张发生越早,扩张程度也越严重。
4. 注意事项:
1)在检查过程中,患者腹压无增加,同时无逼尿肌自主收缩。 2)DLPP和相对安全膀胱容量对患者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准确测定这组数据尤为必要。在进行膀胱充盈过程中,严格控制充盈速度和充盈介质的温度,一般需要采用接近于体温的液态介质,慢速灌注,如检查过程中发现膀胱相当稳定而且有良好的顺应性,可适当加快灌注速度以节省检查时间。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发现漏尿并记录瞬时的逼尿肌压力。
3)推荐采用F6的双腔测压管,对于小儿患者,应采取更细的双腔测压管。
4)存在膀胱输尿管返流及巨大膀胱憩室的患者,常可无明显的膀胱压力升高,在结果分析时应注意,可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进行确定。且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中发现有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患者,若输尿管返流出现在逼尿肌压达40cmH2O之前,则相对安全膀胱容量并非为逼尿肌压达40cmH2O时的膀胱容量,而是开始出现输尿管返流时的膀胱容量。
四、尿道压力描记
1. 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尿道压力描记可用于评价尿道控制尿液能力,分为静态尿道压力测定(Rest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 RUPP)、应力性尿道压力测定(Stress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 SUPP)。RUPP主要用于反映储尿期女性近端尿道和男性后尿道的尿液控制能力,可为各种近端尿道和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及梗阻定位提供参考。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器质性及功能性膀胱颈梗阻、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等。也可用于尿道功能的药理学神经支配、排尿生理等试验研究。SUPP则主要用于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应力状态下尿道的尿控能力。由于测量结果变异较大,目前仅作为参考指标用于临床分析。 2. 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压力单位为cmH2O,长度单位为cm。不同机型对压力轴及长度轴的刻度大小设置可能有所不同,操作者应当非常熟悉改变标准格值大小的步骤,以生成清晰的图形。压力轴的最大精度为1cmH2O。
2)选择F4~10的测压管均可获得满意的结果,超过F10的测压管会减小尿道的扩展性而导致检测结果偏高。推荐使用距顶端5cm处有2个相对侧孔的测压管。
3) 检查时测压管插入方法与常规导尿相同。插管后先排空膀胱,然后注入50ml液体,
待测压管有液体流出时向外缓慢牵拉,直至无液体流出,再将测压管向膀胱内插入1cm即可。注意三通接头必须连接在与侧孔相通的管道上。
4) 灌注速度在1-2 ml/min时可获得理想的尿道压力。 5) 常用的牵引速度为1-2 mm/s。
6) 尿道压力与检测过程中受检者的膀胱容量以及患者的体位都有关系。推荐RUPP
检测时膀胱内液体灌注量不应超过50ml,SUPP检测时膀胱内液体灌注量以200-250ml为宜。患者可取平卧位或坐位,书写报告时,应注明检查时的体位。
7)SUPP检测的时候,受检者必须通过反复咳嗽或者Valsalva动作增加腹压以模拟应 力状态下进行检测。一般以每隔2秒钟增加腹压一次。
3. 观察指标
RUPP主要观察指标为最大尿道关闭压、功能尿道长度。此外男性还可获得前列腺长、膀胱颈压、精阜压等参数。女性可获得控制带长度等参数。
SUPP主要观察指标为尿道闭合压、压力传导率。 4. 注意事项
尿道压力描记结果有时有较大波动,可以重复检查数次,获取平均值。
五、儿童尿动力学检查
1. 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指征包括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 (脊柱裂、脊膜膨出或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纵裂、脊髓栓系综合征)、肛门直肠畸形、排尿异常、膀胱输尿管返流、尿失禁、下尿路梗阻、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的肾和输尿管积水。
2.儿童尿动力学检查的特点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基本原则同成人,在临床实践中又有其特点。针对儿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提出3点推荐意见:
1)如考虑有创或无创性治疗不能除外出现不可逆恶化的可能时,对患有可能影响下尿路功能的神经或解剖异常患儿应进行有创性尿动力学检查。
2)对上述患儿也应进行肠道功能的评估。
3)针对功能异常者采用的保守治疗失败,应采用适合儿童的全面尿动力学检查。 3.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报告形式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应包括患儿一般资料、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描述以及尿动力学诊断三部分内容。在患儿一般性资料中应包括患儿的基本信息、病史与查体、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和既往相关疾病的治疗经过等情况。还需注明患儿是清醒还是在镇静下完成的检查,检查时的体位以及灌注速度等。患儿尿动力学测定中的描述性定性或定量参数值应符合ICS推荐的标准化原则,务求客观真实地描述患儿的尿动力学所见。小儿尿动力学检查报告的形式应与成人一致。
4.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注意事项
1)小儿尿动力学检查前的准备:
(1)患儿家长记录患儿的排尿日记,一般建议记录1-3天的排尿日记,这类信息
可提供患儿症状的客观证据,也可为尿动力学检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需要告知患儿家长和年龄较大儿童尿动力学检查的过程和意义,争取得到配
合和支持。
(3)肠道准备。为了准确检测腹压,检查当日须让患儿排空直肠内的大便,必要
时用开塞露协助排便。
(4)检查开始前1-2小时让患儿饮水保持膀胱充盈,便于进行尿流率测定。 (5)对不配合的婴幼儿,检查前15分钟给予10%水合氯醛(0.5-1ml/kg体重)口
服,待患儿睡熟后再置管检查。书写报告时要给予注明。但是不能应用麻醉剂。
(6)经耻骨上穿刺置管测压的患儿,应于检查前24小时放置测压管。
(7)尿动力学学检查设备如压力传感器、尿流传感器和水泵的校准同成人尿动力
学检查。
2)小儿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的特殊要求
(1)先行自由尿流率测定,再行膀胱压力-流率测定。患儿在膀胱压力-流率测定过
程中可以采用灵活体位,新生儿和婴幼儿可以采用平卧或家长抱着患儿进行膀胱测压。大年龄儿童可以采用坐位或站位进行。报告书写时予以注明。
(2)膀胱测压时尽可能用较细测压管。目前,6F双腔测压导管是最细的导管。 (3)严格遵循国际尿控学会的零点压力和参考高度的标准。内容参见其它相关章节。 (4)检查时仔细观察病人及尿动力学参数信号,尤其是Pdet,并始终监测信号是得
到高质量尿动力学结果的关键。一旦发现赝象应及时纠正产生所有赝象的原因。
(5)检查时允许患儿的父母留在检查室内有利于缓解患儿焦虑的情绪。检查室内准
备一些儿童书籍和音像制品,并允许他们带来自己喜欢的录像带和食品,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6)直肠内留置直肠测压导管,患儿由于恐惧而不易配合。但只要气氛轻松,不致
造成压力,大多数5岁以上的儿童都能配合尿动力学检查。
(7)肌电图测量时尽可能采用表面电极。 (8)儿童膀胱灌注时宜选用25~36℃的0.9%生理盐水,建议灌注速度采用10ml/min
慢速灌注或以每分钟充盈膀胱容积的10%。膀胱容积的计算公式:30ml+(30ml×年龄)。
(9)如初次检查有异常或怀疑有赝像时应重复检查。
六、盆底神经电生理检查
1. 同心圆针电极外括约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检查(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 MUAP)
1)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同心圆针电极可获得较准确的括约肌MUAP信息,但其为有创检查,临床不常规应
用。当怀疑神经或肌肉病变影响到外括约肌功能需要进行进一步证实,或需要进行法医学诊断及生物反馈治疗评估时,建议进行外括约肌MUAP测定。
2)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可采用带有盆底肌电检测组件的高级尿动力学检查仪或专用仪进行检查。根
据电位波幅时限大小,调节其灵敏度,推荐波幅为100µV/cm ,时限扫描速度为5ms/cm。 (2)获得正确波形图像的方法
穿刺方法:患者排空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男性取会阴中线与肛门
上2-3cm交界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4-6cm,女性则取尿道口外侧1-2cm处进针,呈一定角度朝中线方向推进,边进针边可听到肌电活动的爆发响声。
扑获图像:穿刺正确后,可见清晰标准的自发动作电位波形,稳定针电极获
得完整波形,退针至皮下,改变方向部位再次检测,根据情况选择10个以上的典型波形。
3)观察指标
标准尿道外括约肌MUAP波形(图8-1)为:(1)波形曲线光滑完整,形状相似,
并规律发放。(2)基线稳定,(3)波形起点止点能清晰界定,(分别用T1、T2)标示。
×Ô·¢Ô˶¯¼¡µçͼ²â¶¨#3300
EMG 1uV200100
0STT100:1000:20T200:3000:4000:5001:005 ms00:00图8-1:正常MUAP示意图,电位间歇性发放,基线平整,波形清晰,T1、T2点清楚界定
外括约肌MUAP的时限稳定性好于波幅,其正常值范围报道不一,时限变化范围较一致。国内一组80例BPH患者尿道外括约肌MUAP的时限正常参考值为3.46-11.26ms,平均7.36ms;波幅变化范围在55-607µV之间,平均为237µV。文献相关报道见表1
表1:尿道外括约肌运动单位电位参数参考值
作者(年份) Chantraine A, et al (1990) Fanciullacci F,et al (1987) Siroky MB, et al (1984) Dibenedetto M & Yalla SV (1979)
若MUAP波幅降低,时限缩短,通常提示原发于肌肉的疾病;若MUAP波幅增高,时限延长,通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若出现大量的多相电位提示有神经肌肉的病变。 4)注意事项
MUP时限(ms) 5.6±0.19 3.7±0.1 <10 3~5 MUP波幅(µV) 89±7 256±7.1 <1500 50~300 (1)影响因素:穿刺部位不准确,过深或过浅;患者咳嗽、不能耐受等引起电极移动;电极与导线接触不良;患者肌肉未能放松;交流电干扰,接地不良等。 (2) 图8-2、图8-3系常见的异常波形,应当避免。
图8-2ST电极移动干扰波: 表现为基线呈波状,波形无法辨别 5 ms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1:00×Ô·¢Ô˶¯¼¡µçͼ²â¶¨#3EMG 1uV1000
×Ô·¢Ô˶¯¼¡µçͼ²â¶¨#3900800700600EMG 1uV4003002001000500ST5 ms00:0000:1000:2000:3000:4000:5001:00图8-3患者用力收缩肌肉,波形高尖
2. 骶反射检查
1)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广义的骶反射检查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泌尿-生殖-肛门区域的盆底/会阴部肌肉对刺激的反应,它包括球海绵体肌反射和肛门反射,球海绵体肌反射和肛门反射的反射弧传入、传出纤维都位于阴部神经中。骶反射检查的刺激方式有电刺激、机械刺激和磁刺激,刺激位点有阴茎/蒂背神经皮肤、肛门周围、膀胱颈/后尿道。球海绵体肌反射指用电极刺激阴茎/蒂背神经皮肤,神经冲动沿阴部神经传入纤维到达骶髓同侧的后角细胞,经过中枢神经整合后,神经冲动再沿阴部神经传出纤维到达球海绵体肌,它反映了骶髓阴部神经反射弧的完整性。推荐应用电刺激阴茎/蒂背神经皮肤测量球海绵体肌反射/肛门反射潜伏期(BCR, Bulvocavernosus Reflex Latency)评估骶反射功能。 主要用于下列情况:(1)用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S2-S4阴部神经反射弧完整性的评估,(2)用于合并圆锥/马尾损伤的尿失禁患者下尿路排尿反射弧完整性的评估,(3)用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下尿路排尿反射弧完整性的评估,(4)协助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诊断, (5)用于神经原性勃起功能障碍的鉴别,但其价值存在争议。
2)材料、技术参数设置及操作要点
(1)高级尿动力学检查仪或专用仪。
(2)三类电极:阴茎/蒂背神经刺激电极、同心圆针电极或表面电极等接受电极、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
(3)检查步骤:
①患者仰卧位并放松,将刺激电极置于阴茎/阴蒂上,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分别
置于两侧大腿中上1/3交界处皮肤表面。
②将同心圆针电极/表面电极分别插入/贴敷肛门外括约肌,男性还可应用表面电
极贴在球海绵体肌皮肤上以记录该肌肉的反应。
③电刺激阴茎/阴蒂背神经,刺激持续时间0.2 ms,刺激强度为感觉阈的4-6倍,
刺激频率3Hz。
3)观察指标
(1)观测球海绵体肌/肛门外括约肌在放松时的电位变化,包括潜伏期、感觉阈、反射阈和波形的变化。
(2)刺激阴茎/阴蒂背神经皮肤得到的骶反射图形经常由两部分组成(图9):第一部分即通常意义上的球海绵体肌反射(BCR),电刺激阴茎/阴蒂背神经皮肤测量到的健康人群第1个正向波P1潜伏期的平均值为31~38.5 ms,平均33 ms;第二部分类似于通过刺激肛门周围皮肤或后尿道得到的骶反射图形。第二部分由于准确性较差,目前不推荐应用于临床诊断。
图9:正常球海绵体肌反射图形(患者男性42岁,胸4~5脊髓不完全性 损伤,查体球海绵体肌反射存在,BCR第1个正向波P1潜伏期32.8 ms)
(3)BCR潜伏期以波形离开基线开始计算,健康个体左右两侧BCR潜伏期无显著性 差异,双侧BCR潜伏期的差值应小于3 ms。
(4)目前国内外健康人群BCR潜伏期尚无统一标准,一般所测BCR潜伏期超过均值 +2.5~3倍标准差或波形未引出为异常。见表2。
表2:国内与国外健康人群BCR潜伏期资料比较 作者 (年份) 李佩华, et al (1999) 邵 蓓, et al (2002) Jae HoMoon, et al(1993) Hb KH, et al (1996) 例 数 10 30 38 32 BCR潜伏期(X+S,ms) 33.7±3.36 32.5±4.4 32.5±3.5(左侧) 32.4±3.6(右侧) 40.6±8.9 4)注意事项 (1)鉴于神经系统经常存在单侧病变或非对称性损伤,推荐测量双侧球海绵体肌/肛门外括约肌反射以增加判断的准确性。
(2)球海绵体肌反射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并不能排除骶髓反射弧轴突存在损伤。脊髓栓 系综合征和骶髓上脊髓损伤患者的BCR潜伏期经常缩短。
(3)健康和患病人群的骶反射图形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组成经常存在差异,健康人
群只需要较低的刺激强度即可诱发出骶反射图形的第一部分,而盆底肌肉存在部分去神经病变的患者,应用常规刺激强度骶反射图形的第一部分经常不能诱发出来,但加大刺激强度后骶反射图形的第二部分经常还可以诱发出来,这种孤立的骶反射图形第二部分极易被误认为是延迟出现的骶反射图形第一部分,此时推荐应用双重刺激的方法以明确诊断,因此单次刺激未能诱发出骶反射图形不能判断为骶反射弧完全性损伤。
3. 阴部神经传导速率检查 1)检查目的及适应症
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率(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率(SCV)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
率(MCV)系在神经干走行区域上A、B两点分别给以脉冲刺激,在远端记录效应肌复合运动电位波形(M波),从脉冲刺激开始至记录到M波出现的潜伏时间为潜伏期。A、B两点间距离除以A、B两点潜伏期的时间差为运动神经传导速率(MCV)。测量感觉神经传导速率(SCV)时刺激与记录的位置和运动神经传导速率(MCV)不同,检查时脉冲刺激神经远端部位,在神经近端部位记录。由于阴部神经位于盆腔以内,因此阴部神经运动终末潜伏期(PNTML)是评价阴部神经运动传导速率的唯一方法。目前可用的适应症包括:①合并盆底脱垂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用于间接评价阴部神经功能,②用于预测骶神经调节术或Ⅲ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手术效果。
2)材料、技术指标设置及操作要点 (1)高级尿动力学检查仪或专用仪。
(2)阴部神经刺激及记录仪(如:Medtronic-Dantec St Mark's电极),见图10。 (3)应用同心圆针电极或表面电极记录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率检测仪。 (4)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
图10: St Mark's电极
St Mark's双极刺激电极检查时固定于指端;记录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反应的记录电极置于指根上方3cm处。将绑有双极刺激电极的食指插入直肠触及左右坐骨棘刺激阴部神经
(5)检查步骤
① 患者先取左侧屈膝卧位,将St Mark's检测电极固定于食指,吸附有生理盐水的参考电极固定在检查者手腕上。将St Mark's刺激电极连于肌电图仪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仪的刺激源,并将记录电极连于仪器上的记录输入孔。 ② 检查者食指尖涂少许水溶性润滑剂插入肛门(涂在电极相反方向上,注意勿涂于电极上,润滑剂过多可致电极短路。此外,严防润滑剂进入手套内,以防干扰基础电极的记录产生误差)。
③ 检查者食指触及左右坐骨棘(盆底上方)——该处即阴部神经穿过坐骨大切迹离开骨盆的部位。将刺激电极紧贴左侧坐骨棘,可感觉到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手指下压,使两个刺激电极均接触阴部神经,沿骨盆壁缓慢移动检查手指,注意观察肛门外括约肌最大收缩反应。记录刺激开始至肛门外括约肌产生收缩反应的潜伏期。
④ 然后做右侧阴部神经检测。有时患者需要采取右侧卧位,以观察右侧阴部神经刺激后,肛门外括约肌的最大收缩反应。 3) 观察指标(图11)
(1)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PNTML)是阴部神经接受刺激开始至肛门外括约肌开始收缩的时间。
(2)PNTML正常值为2.0±0.2毫秒,左侧与右侧PNTML可以略差别,但只与平均值稍有不同。
图
图11: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PNTML)(应用St Mark's检测电极刺激阴部神经诱发的肛门外外括约肌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或M波,图A为使用同心圆针电极记录, 图B为使用表面电极记录)
4)注意事项
(1)阴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和肛门外括约肌的功能都可以影响PNTML,PNTML延长代表阴部神经受损,PNTML异常不代表肛门外括约肌功能异常,但PNTML正常并不能排除无阴部神经损伤。
(2)特发性便秘患者及会阴部下降患者,常有PNTML延长。 (3)定量研究神经损伤时,则需进行单纤维EMG。
七、动态尿动力学监测
常规膀胱压力测定(CMG)是了解下尿路功能的主要手段,但人工灌注速度明显影响膀胱
顺应性,有时甚至诱发出现人为假象,使其诊断精确性受到很大影响。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mbulatory urodynamic monitoring,AUM)指受试者在日常生活,膀胱被尿液自然充盈状态下长时间检测尿动力学参数及其变化。AUM以生理流率自然灌注检查膀胱,病人可保持日常自由活动,由于灌注速率和途径的不同(AUM经输尿管和输尿管膀胱交界部以生理流率灌注,CMG是经尿道以导管灌注),一般AUM测量充盈期膀胱容量比CMG增加而压力比CMG减小。AUM在检查尿失禁和神经原性膀胱方面较CMG更为优越,对膀胱出口梗阻和上尿路扩张的评价也更为确切。
推荐下列情况时进一步行AUM:①CMG难以解释或再现的下尿路功能障碍②神经原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或评估神经原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治疗措施③其它不宜采用CMG的情况。
第四节 尿动力学检查的质量控制
尿动力学质量控制应贯穿检查始终,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仔细和正确选择测定项目和参数;②具有质量控制和完整数据记录的精确测量;③准确的数据分析与严谨的结果报告。
有效的质量控制涉及仪器设定、测定中信号可靠性测试及赝像更正、数据回顾性分析等多个方面。尿动力学质量控制取决于对数据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可靠性的控制,因此,在实时尿动力学测定过程中信号典型值范围和典型信号模式成为定量和定性质控的有效工具。 除了实时测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外,数据回顾性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十分重要。
一、 尿流率检查质量控制
1.在尿流率检查前,应记录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平时尿量等情况,因为尿量对尿流率测定的影响很重要;
2. 在测定过程中尽量减少或消除各种生理或非生理赝象。尤其是以下两种常见的由受检者在测定过程中人为造成的赝象:
1)受检者在测定时习惯性的来回摆动尿流方向所产生的赝象,应嘱受检者使尿流固定冲击集尿漏斗壁的某一位置,尽可能将所有尿液都排到集尿器内;
2) 受检者在测定时习惯性的捏挤阴茎所产生的赝象。这类赝象一经发现应立即予 以纠正,并重新进行测定。
3.测定前鼓励、安慰受检者,消除紧张情绪与陌生感,测定过程中应避免出现异常的腹肌紧张、恐惧等影响测定结果的情况。
4.建议重复进行2次测定。
5.测定前尽可能避免尿道器械检查及膀胱镜检查、导尿术等操作,以免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6.在尿流率测定中还有许多赝象及其产生的方式尚未被认识,因此测试者不应盲目接受计算机的报告,应该对结果进行人工分析,辨别并更正赝象。
二、压力-流率检查质量控制
1.检测开始前的质量控制 1)严格执行ICS制定的零点压力标准和参考平面,零点压力是指周围环境大气压力,参考平面为耻骨联合上缘水平面。Pves和Pabd只有在同一参考水平上调零后,压力结果在不同患者和不同中心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其差值Pdet才有意义。
2)当遵守ICS调零标准时,检测开始前Pves、Pabd的初始静息压应在典型值范围
以内:平卧位: 5~20 cmH2O,坐位: 15~40 cmH2O,站立位:30~50 cmH2O。通常Pves、Pabd两个记录的压力几乎完全一样,因此Pdet初始静息压为0 cmH2O或接近0 cmH2O。除直肠活动
导致的以外,所有负压力值都应立即纠正。
3)建议采用液体介质充盈系统测定Pves和Pabd,导管尖端传感器由于不能确定导管在膀胱和直肠内的水平位置,目前不予推荐。
4)建议使用标准的经尿道双腔导管。小儿或严重缩窄性梗阻的患者推荐行耻骨上膀胱测压。6F双腔导管是目前使用中最细的。在外压性梗阻,F6的双腔导管对压力和流率的测定无明显影响。
5)常见问题及校正措施
信号问题 初始静态Pdet为负值 可能的原因 Pabd太高 校正措施 如Pves位于典型值范围以内,两压力曲线皆为活信号,打开Pabd连接管阀门,从气囊内抽出1-2滴水。如仍然无效可以轻轻调整直肠气囊的位置、或将气囊中的液体放出少许。 膀胱导管内有气泡,或导管未放入膀胱,或导管堵塞、扭转、打结。可用少量液体缓慢冲刷Pves管线。 导管内有气泡,或导管堵塞、扭转、打结。可用1-2 ml水缓慢冲刷直肠气囊 置管位置不对、导管扭转打结、导管侧孔紧贴膀胱壁,可用少量液体缓慢冲刷Pves管线。 Pves过低 Pdet初始静息压过高 Pabd过低 Pves过高
2.实时测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 腹压、膀胱压信号是“活”的,可随着呼吸和患者说话而有小的波动,两者变化相似,但逼尿肌压不应有剧烈变化。
2) 每分钟或每灌注50ml让患者咳嗽1次,观察膀胱压和腹压的变化是否一致。排尿前和排尿后也要立即咳嗽来测试信号。
3)典型的压力信号模式分为4种类型: I型为细微结构(静噪),表明信号为具有细微变化幅度的“活”信号 II型为细小动态变化(由呼吸、说话及移动所致) III型为规律咳嗽产生的应答变化
IV型为典型的巨观改变(由腹肌收缩、逼尿肌不稳定、直肠收缩和逼尿肌收缩所
致)
如果出现信号质量恶化、或观察到非典型信号模式,则膀胱测压应停止以寻找这些问题的原因,错误被及时更正后测定可继续进行。
4)规律的间歇咳嗽,尤其在排尿前后,记录压力信号的动态应答。连续观察患者并检测和记录信号变化和患者感觉/活动之间的关系,平滑肌收缩导致压力的变化表现为平滑的曲线,即没有急剧的压力变化。如果压力的上升下降非常剧烈或长时间斜率恒定,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有如导管移动等非生理因素的存在。
5)Pves、Pabd突然下降或上升,通常原因是导管移动、堵塞,或连接方面出了问题。当患者改变体位时,静息值发生突然变化,且两个压力信号变化一样。
6)如果Pves出现缓慢上升,而Pabd不变,是典型低顺应性膀胱的表现,这时要检查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存在。一个原因是测压导管的开口慢慢移入膀胱颈的部位。让患者咳嗽,如果没有其他明显的赝像,可以考虑原因为低顺应性。此时如果充盈速率超过生理限制10 ml/min,推荐暂停膀胱灌注,如果压力值随之下降,可以考虑低顺应膀胱至少部分与快速充盈有关。
3.数据回顾性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 最常见的错误是体内调零,而不是在大气压下进行调零,导致错误的Pves和Pabd。 2)规律的间歇咳嗽,尤其在排尿前后,记录压力信号的动态应答是非常重要的。咳嗽会产生双相的尖峰,这种赝象容易纠正。
3)直肠收缩是一种典型的生理性赝象,容易被识别。
4) 许多赝象,如信号没有反应、压力为负值或压力急剧变化经常不能被纠正,此时应重复进行研究。
5)当第1次检查提示有异常但不能确定其原因,或存在技术问题无法正确分析数据时,应该重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6)如果检查没有得出结论、未能明确回答尿动力学问题,应该重复尿动力学检查。
特别注意:要在检查结束后患者离开检查室前立刻记录和分析结果;如果需要,还可以进行第2次检查。
第四章 尿动力学检查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尿动力学检查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泌尿系感染,其次比较少见的有的尿道出血、尿道损伤和急性尿潴留等。
1. 泌尿系感染 尿动力学检查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1.5~30%左右,不同的检查人群,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和相关因素亦不尽相同。
1)病因
(1)原发尿路感染的存在:有些患者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的原因可能为隐性的尿路
感染导致的LUTS;或者其他原发性疾病伴有难以控制的感染,检查过程中,由于插管、组织的损伤等因素导致感染加重。
(2)原发性疾病:某些原发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慢性尿潴留,
插管操作及残余尿造成尿路感染。
(3)操作的不规范:如不正确的无菌操作、完成一个检查程序后没有及时更换污
染部件等。
2) 病原菌 尿动力学检查后并发的尿路感染菌株多为常见的下尿路感染菌株,如假
丝酵母、变形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等。
3) 尿路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1)无症状性菌尿患者接受尿动力学检查之前,不需进行尿细菌学培养和预防性使
用抗生素。
(2)尿动力学检查后需要预防性服用抗生素治疗。特别是对一些高风险的人群,如
检查前保留导尿患者、老年患者、有明显梗阻症状及残余尿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脏
瓣膜修补术者和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史的患者,检查完成后需要预防性服用抗生素治疗。
(3)检查过程中将创伤降低到最低程度、严格无菌操作及及时更换可能污染的检查仪器部件,对减少尿动力学检查后感染的发生尤为重要。
2. 其他 尿动力学检查的其他并发症,如发热、尿道损伤、肉眼血尿和急性尿潴留相对比较少见,多发生在经尿道插测压管的操作过程中,与患者的原发病变和不当的插管操作有关,如BPH患者在置管过程中易发生尿道损伤导致尿道滴血或肉眼血尿,严重梗阻的患者在损伤后可能发生急性尿潴留。对这类并发症,多能及时发现,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即可。
附录一:排尿日记
排尿日记(the voiding diary)广泛应用于各种排尿功能障碍的研究,是评估下尿路功能状况最简单并且无创伤的检查,病人在家或工作中就可以完成。
国际尿控协会将排尿日记分成三种:①排尿时间表(micturition time chart):单纯记录白天和夜间(至少24小时)的排尿次数。②频率—尿量表(frequency-volume chart):记录白天和夜间(至少24小时)的排尿次数以及每次排尿的量,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排尿频率(白天与夜间)、24h尿量、夜间与白天的尿量比、平均尿量(白天与夜间)。③膀胱日记(bladder diary):记录排尿次数,排尿量、尿失禁发生情况、尿垫使用、液体摄入、尿急程度、尿失禁程度等内容。
从排尿日记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数据,如: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单次尿量及24小时总尿量。如今在许多尿动力实验室,可以将这些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用简单的软件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可以计算出:每次平均尿量、频率、平均每分钟尿量、两次排尿间隔时间、每一特定时期的尿量,并可以输出一份24小时的时间尿量图、24小时输出量、全天排出的总量与白天黑夜的尿量比等参数,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列出对应的正常人数据和标准差(SD)。排尿日记一般记录3天以上。
附录二:尿动力学检查中的标准化术语
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标准化小组在1987年至2005年间共发布22个有关下尿路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体征和尿动力学检查的标准化文件(参见ICS网站:http://www.icsoffice.org/),常用的与尿动力学检查中有关标准化术语如下:
1 尿动力学技术
尿动力学检查方法主要有两种:
常用尿动力学检查(Conventional urodynamic studies):通常在尿动力学检查室完成,需
要人工充盈膀胱。
人工充盈膀胱(Artificial baldder filling):经过导管,采用特殊的液体以一个特定的速
度充盈膀胱。
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mbulatory urodynamic studies):利用自然充盈,再现受检者每日
的生理活动进行的下尿路功能检查方法。 自然充盈(Natural filling):膀胱为生成的尿液充盈,而非采用人工介质充盈。
两种检查方法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时都须检查下述指标: 膀胱内压力(Intravesical pressure):膀胱内的压力。 腹压(Abdominal pressure):测定膀胱周围的压力。在目前的检查方法中,通常用直肠
内压、阴道内压,偶尔情况下采用腹膜外压或肠造瘘口内压。在监测膀胱压的时侯必须同时测定腹压。
逼尿肌压(Detrusor pressure):膀胱壁(主动或被动)收缩产生的力构成逼尿肌压。其
通过从膀胱内压中减除腹压估算出。 最大压力(Maximum pressure):在压力-流率检测过程中所测的最大压力值,可分别记
录为最大腹压值(Pabd, max)、最大膀胱内压值(Pves, max)和最大逼尿肌压值(Pdet, max)。
2 充盈性膀胱测压
术语“膀胱测压”通常用于描述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的充盈期尿动力学特征。在充盈期,不需要分开定义膀胱和尿道功能。 为避免混淆,提出下列定义:
充盈性膀胱测压(Filling cystometry):在膀胱充盈过程中测定膀胱内压力和容量关系。
充盈期起于开始充盈时侯,终于受检者和检查者决定“允许排尿”时刻。 膀胱充盈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几个速率: 生理性充盈速率(Physiological filling rate):充盈速率小于预测的最大值。预测最大值
为身体的Kg体重除以4,以ml/min表示。
非生理性充盈速率(Non-physiological filling rate):充盈速率大于预测的最大值。预测
最大值为身体的Kg体重除以4,以ml/min表示。
按照膀胱感觉、逼尿肌活动性、膀胱顺应性和膀胱容量描述膀胱储尿期功能。
2.1 充盈性膀胱测压期间的膀胱感觉
正常膀胱感觉(Normal bladder sensation,ND):通过评价充盈过程中3个监测点时的
膀胱容量与受检者主观感受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首次膀胱充盈感(First sensation of bladder filling):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受检者首
次注意到膀胱充盈时的感觉。
首次排尿感(First desire to void,FD):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受检者首次感受到的
需要在合适的时候排尿的感觉,但如果需要排尿亦可延迟。 强烈排尿感(Strong desire to void,SD):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持续存在的排尿感,
但没有漏尿的恐惧感。
膀胱感觉增强(Increased bladder sensation):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在膀胱容量很小
时就很早出现的首次膀胱充盈感(或很早出现排尿感),和/或很早出现强烈排尿感,且持续存在。
膀胱感觉减弱(Reduced bladder sensation):在膀胱充盈测压全过程中,膀胱感觉减少。 膀胱感觉缺失(Absent bladder sensation):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无膀胱感觉。 非特异性膀胱感觉(Non-specific bladder sensations):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可以帮
助个体感受到膀胱充盈的感觉,如腹压发胀。植物神经症状等。 膀胱痛(Bladder pain):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自我感受的的一种术语,为一种异常
发现。
尿急(Urgency):在膀胱充盈测压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强迫性排尿需求。 膀胱尿道感觉阈值(The vesical/urethral sensory threshold):在检查过程中监测到的受检
者持续感受到某一刺激的最小值。
2.2 膀胱充盈过程中的逼尿肌功能 正常逼尿肌功能(Normal detrusor function):在膀胱充盈过程中没有或很小的压力改变。
在诱发条件下亦无不自主性性收缩。 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tivity):为一个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观察到的特性,即
在充盈期自发或诱发产生的逼尿肌不自主性收缩。 下列为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几种模式:
期相性逼尿肌过度活动(Phasic detrusor overativity):特征性波形,伴或不伴有尿失禁。 终末性逼尿肌过度活动(Terminal detrusor overativity):在膀胱测压过程中发生的单次
不可抑制性的不自主性逼尿肌收缩,伴有尿失禁,且通常为完全性排空膀胱。 逼尿肌过度活动性尿失禁(Detrusor overactivity incontinence):由于逼尿肌不自主性收
缩导致的尿失禁。
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尽可能按照原因进行分类,如: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当与神经性病变相关时。
这时也可用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eflexia,DHR)来代替。 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Idiopathic detrusor overactivity):当无法确定明确的原因时。
此时也的称为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 诱发手法(Provocative manoeuvres):在尿动力学检查中采用的诱发逼尿肌过度活动的
方法。如快速充盈、用冷的或酸性介质充盈、改变体位和洗手等。 2.3 充盈性测压期间的膀胱顺应性 膀胱顺应性(Bladder compliance,BC):描述膀胱容量变化和逼尿肌压力变化间的关系。 2.4 充盈性测压期间的膀胱容量: 膀胱压力容积测量(Cystometric capacity):充盈性膀胱测压末期,当受检者“允许排尿”
时的膀胱容量。测压末期的时间点是特异性的,如受检者有正常排尿需求后停止膀胱充盈时刻。膀胱测压容量是排出尿量和所有残余尿量的总和。 最大膀胱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受检者有正常的排尿感觉,当
充盈达到受检者感觉到不能再延迟排尿(有强烈的排尿感)时刻的膀胱容量。 最大麻醉膀胱容量(Maximum anaesthetic bladder capacity,MABC):在深度全身麻醉
或脊椎麻醉下膀胱能够充盈的量,应该按照麻醉的种类、灌注速度、灌注时间和充盈时膀胱内的压力进行限定。
2.5 充盈性膀胱测压期间的尿道功能
在储尿期尿道的功能可分为可控性或尿失禁。
正常尿道关闭机制(Normal urethral closure mechanism):在整个膀胱充盈期间,即使存
在腹压增高的因素也能达到确切的尿道关闭压,但有可能不能对抗逼尿肌过度活动时压力。
不完全性尿道关闭机制(Incompetent urethral closure mechanism):在缺乏逼尿肌收缩时
也可以发生漏尿。
尿道舒张性尿失禁(Urethral relaxation incontinence):在缺乏腹压升高或逼尿肌过度活
动的情况下,由于尿道舒张发生的漏尿。
尿动力学的压力性尿失禁(Urodynamic stress incontinence):在膀胱充盈期间缺乏逼尿
肌收缩的情况下,增加腹压时发生的不自主性漏尿。 2.6在充盈性测压期间评估尿道功能
尿道压力测定(Urethral pressure measurement):
尿道压力(Urethral pressure):需要开放一个关闭的尿道时的流体压力。尿道压力
的检测可分为两种:单个位点压力(单点压,point pressures)和尿道全长压力(尿道压力曲线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UPP)。 尿道压力曲线(The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显示全尿道长度腔内压力的曲线图。 尿道关闭压力曲线(The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 profile):尿道压力中高于膀胱内压
部分的曲线图。
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尿道压和膀胱压之
间的最大差值。
功能性尿道长度(Functional profile length):女性中尿道压超过膀胱内压部分的尿
道长度。
压力“传导”率(Pressure “transmission” ratio,PTR):在应力情况下尿道压力增加
值在同时记录的膀胱内压力增加值中的百分比。
腹压漏尿点压力(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ALPP):在缺乏逼尿肌收缩时,由于
腹压增加并导致漏尿时最小的膀胱内压力。
逼尿肌漏尿点压力(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在缺乏逼尿肌收缩或腹压增
高的情况下,发生漏尿时的最小逼尿肌压力。
3 压力-流率研究
通过测定排尿时的尿流率和排尿压力来评估逼尿肌和尿道功能。排尿间期从“许可受检者排尿”开始,或从受检者不自主性排尿开始,当受检者认为其完成排尿后结束。 压力-流率研究(Pressure flow studies):在膀胱排空过程中通过测定膀胱内压力和尿流
率间关系来评估排尿的方法。
3.1 测定尿流率
尿流率的解释可以是连续性的,即没有中断,也可以是间隙性的,即受检者到卫生间完成一次排尿过程中有尿流的中断和重新开始。连续性的尿量曲线多描述为平滑的弧线,当连续尿流期间有多个峰是描述为波状曲线。 尿流率(Flow rate):每单位时间经尿道排出的液体量,用ml/s表示。 排尿量(Voided volume):经尿道排出的总液体量。 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人工校正后的尿流率最大测量值。 排尿时间(Voiding time,TQ):整个排尿的持续时间,如包括中断期。整个排尿过程没
有中断,则排尿时间与尿流时间相等。 尿流时间(Flow time):测量到尿流的实际时间。 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Qave):即总的尿量除以尿流时间。如果有否尿流中断,
或终末尿滴沥,平均尿流中应注意解释。
达到最大尿流的时间(Time to maximum flow,TQmax):从尿流开始到达到最大尿流时
的时间。
3.2 在压力流率检测过程中的压力测定
下列测量值涉及到后面每一条压力曲线:膀胱内压、腹压和逼尿肌压。 排尿前压力(Premicturition pressure):开始等容收缩前记录的瞬时压力。 开放压(Opening pressure):(考虑尿流延迟因素后)记录的尿流开始的瞬时压力。 开放时间(Opening time):从逼尿肌压开始升高到开始排尿的时间。 最大压力(Maximum pressure):测量的最大压力值。 最大尿流率时压力(Pressure at maximum flow):达到最大尿流率时刻的压力。 闭合压(Closing pressure):检测到尿流结束时的压力。 最小排尿压(Minimum voiding pressure):在整个尿流检测过程中的最小压力,不需要
与开放压或闭合压等同。 尿流延迟(Flow delay):膀胱压力变化和测量尿流率发生相应改变时的延迟时间。
3.3 排尿期间的逼尿肌功能
正常逼尿肌功能(Normal detrusor function):正常排尿是在没有梗阻的情况下,自主启
动逼尿肌持续性收缩并在正常时间范围内完全排空膀胱。逼尿肌收缩时,检测到压力升高的程度取决于输出道阻力的大小。 异常逼尿肌活动可分为:
逼尿肌活动低下(Detrusor underactivity ):逼尿肌收缩时力度和/或持续时间减少,
并导致膀胱排空时间延长和/或在正常时间范围内不能完全排空膀胱。 逼尿肌收缩无力(Acontractile detrusor):在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不能观察到逼尿肌
收缩。
残余尿(Post void residual,PVR):完成排尿后膀胱内剩余的尿量。
3.4 排尿期间的尿道功能
在排尿期间,尿道功能可分为:
正常尿道功能(Normal urethra function):尿道开放并持续松弛,使得膀胱能在正常压力下排空。
异常尿道功能(Abnormal urethra function):由于尿道过度活动导致的梗阻,或由于解剖上的异常尿道不能开放导致的梗阻,如增大的前列腺或尿道狭窄, 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为发生在排尿期间梗阻的通用名称,特征为
逼尿肌压力增加而尿流率减少。通常通过研究同步的尿流率值和逼尿肌压力进行诊断。 功能障碍性排尿(Dysfunctional voiding):特征为神经学功能正常的个体,由于排尿期
间尿道周围横纹肌不自主性间断收缩导致的间断性和/或波动性尿流率。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逼尿肌收缩时同时发生尿道和
/或尿道周围横纹肌不自主性收缩。偶尔情况下可以完全阻断尿流。 不松弛性尿道括约肌梗阻(Non-relaxing urethral sphincter obstruction):通常发生在有神
经性病变个体,特征为一个非松弛性、梗阻性尿道导致尿流率减少。
附录三:尿动力学检查报告参考模式
由于尿动力学检查容易出现赝像,检查结果必须与受检者临床症状相结合分析等特点,
决定了在生成尿动力学检查报告时应当考虑下列要点:
1)尿动力报告分图形报告和文字报告两部分,对懂尿控专业知识的医生而言,图形报告就能满足需要。文字报告是由检查者或尿控专业医生对图形进行分析后生成的报告,主要针对不会阅读图形报告的医生和受检者。
2)图形报告是最重要的部分。建议保留图形报告全部合格的曲线部分,检查操作人员必须在检查完成后即刻在原图上标明特殊事件。由于检查仪器不同,图形报告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必须满足下列条件:①通过设置使曲线图形可以清晰辨认,避免同色曲线重叠难以辨认 ②保留有价值的原始数据,并修正赝像数据。
3)文字报告最好配以图形报告,以便在文字报告存在疑问时,结合图形报告一起分析。 4)文字报告包括结果描述和结论两部分。一份文字报告应当有结果描述部分,当不了解受检者病史时,可以无结论部分。
下面是一尿动力学检查文字报告的范例。
尿动力学报告(举例)
姓名: 性别:男 □ 女 □ 年龄: 岁 病史:
尿流率检查结果:最大尿流率/排尿量/残余尿量
充盈期膀胱容积-压力测定结果:
膀胱容量ml: 初感 正常 最大 膀胱顺应性: 正常 □ 高顺应性 □ 低顺应性 □ 膀胱稳定性: 正常 □ 逼尿肌活动过度 □
排尿期膀胱压力-流率测定结果:
膀胱开口压力 cmH2O 最大尿流率 ml/s 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 cmH2O 最大逼尿肌压 cmH2O 膀胱出口梗阻: 无 有 可疑 逼尿肌收缩力: 正常 增加 减弱
尿道测压:
静态膀胱尿道测压(RUPP):最大尿道闭合压 cmH2O,功能性尿道长度 cm
特殊检查:
Valsalva腹腔漏尿点压力(VLPP): cmH2O 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 cmH2O 咳嗽诱导腹腔漏尿点压力测定(CLPP): cmH2O 膀胱安全容量: ml 应力性尿道压力测定(SUPP):压力传递速率(PTR)≥ 1 □ <1 □
其他描述:
尿动力学诊断:
检查者:
检查日期:
附录四:尿动力学检查常用参考值
1.尿流率
1) 不同性别、年龄测试者在最小排尿量时的最大尿流率下限
年龄(岁) 4~7 8~13 14~45 46~65 66~80
最小尿量(ml) 100 100 200 200 200
男性(ml/s) 10 12 21 12 9
女性(ml/s) 10 15 18 15 10
2)最大尿流率 (Qmax)
分组
全体人群
带有测压管受检者
正常值 (ml/s)
> 20 > 15
男性
年龄 < 40岁 年龄 40~60岁 年龄 > 60 岁 年龄 > 60 岁
24 (±8) > 22 > 16 > 13 15.6 (± 6.5)
女性
年龄 < 50 岁 年龄 > 50 岁
> 26 (± 8) > 25 > 18
儿童 *
年龄 < 10 岁 年龄 10~20 岁
23 (±10) > 15 > 20
* 女孩
* 男孩
* (排尿量 > 175 ml, 体表面积 > 1.1 m)
2
34.3 (±7.2) 25.9 (±7.3)
3)平均尿流率 (Qavg) 分组
所有人群
带有测压管受检者
男性 年龄 > 60 岁
儿童 * 女孩
男孩
* (排尿量 > 175 ml, 体表面积 > 1.1 m)
2
正常值 (ml/s)
10~15 > 7.5
7.8 (± 3.2)
14.1 (±3.3)
19.5 (± 3.6)
4) 达峰时间 分组
所有人群
正常值 (s)
< 33% 的排尿时间
5) 排尿时间 分组
男性
年龄 > 60 岁
正常值 (s)
24 (± 8) 26.2 (±13.9)
女性
23 (±8)
儿童
6) 残余尿量 正常值
正常 异常 儿童 正常 异常
16 (±10)
< 15 %的最大膀胱容量 10~30 ml
> 100 ml 10~20 ml (4个小时的观察周期内,至少有一次排空) > 20 ml
2. 膀胱测压及压力-流率研究 1)首次膀胱充盈感 分组
男性
正常值 (ml)
250 (± 50)
女性
225 (± 75)
儿童
2)最大膀胱容量 分组
所有受检者
180 (± 100)
正常值 (ml)
300~600
男性 女性
600 (± 150)
500 (± 100)
3) 幼儿及儿童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
年龄
男性婴女性婴幼 幼儿 儿 (ml)
(ml)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39 41 43 45 47 49 51 53 54 56 58 60
年龄 儿童 (ml)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 岁
1 岁 2 岁 3 岁 4 岁 5 岁 6 岁 7 岁 8 岁 9 岁 10 岁 11 岁 12 岁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60 390
13 岁 14 岁 15 岁
420 450 480
男孩: MCC = 24.8×age + 31.6 女孩: MCC =22.6×age + 37.4 儿童: MCC = 30.0×age + 30.0
4)膀胱和腹部的初始静态压: 体位
仰卧 坐位 立位
正常值 (cmH2O)
5~20
15~40 30~50
5) 顺应性 >20 ml/cmH2O 6)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 分组
男性
正常值 (cmH2O)
43 (± 10)
女性
33 (± 15)
儿童
35 (± 12)
3. 尿道压力曲线
1)常人群最大尿道压数值(cmH2O)
年龄
<25
25~40 45~64 >64 75 79 75 71 男
平均 范围
37~126 35~113 40~123 35~105 90 82 74 65 女
平均 范围
55~103 31~115 40~100 35~75 2)成年男性尿道压力图像参数正常参考值
参数 前列腺长 前列腺近部长 前列腺远部长 膀胱颈压 精阜压 最大尿道压
3)成年女性尿道压力图像参数正常参考值
参考值范围 2.5 ± 0.23 cm 0.59 ± 0.19cm 1.55 ± 0.19 cm 17.59 ± 2.03 cmH2O 16.53 ± 1.88 cmH2O 72.70 ± 5.07 cmH2O
参数 功能尿道长(cm)
控尿带长(cm)
*
P1压力(cmH2O)
*
P2压力(cmH2O) 最大尿道压(cmH2O)
参考值范围 1.50~3.85 0.8~1.85 11.76~36.69 33.6~62.2 47.2~77.28
均值 2.87 ± 1.20 1.47 ± 0.64 24.77 ± 13.92 47.98 ± 13.92 66.61 ± 14.90
*:把控制带分为三等份,近1/3和中1/3交接点的压力为P1, 中1/3和外1/3交接点的压力为
P2。其中尿道内口至P1之间的部位相当于膀胱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