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身有很多自己的传统节日,而且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其更加有意义。 2、应该.
无论是中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都是一种文化,我们是礼仪之邦,尊重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美德。没有人否认文化不重要,但节日不代表文化的全部意义,那是一种表象,真正的民族文化,更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如犹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迫害中,都没有被淹没一样,民族文化的根,是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中的。
现在的全球人民基本上都在融合,所以无所谓那个节日,我们一般所过的外国节日,是以美国为主,因为美国是这个世界的领导者,为什么他们的节日也能统领世界,这就说明人家的各个领域都领先其他国家。就像我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等,都在过春节一样,话又说回来,就是元旦,也是国外的呀,还有五一节,妇女节等等节日,所以我认为,无所谓何种节日,只要大家高兴,天天都是过!
众所周知,西方的情人节从“登陆”中国之始,就遭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过洋节似乎成了崇洋媚外的标志。圣诞节?情人节?这2个可以说是在国内比较火也比较深入青年一代的节日,而七夕节却少人问津,其实说白了,是一个宣传的问题,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宣传力度不大。包装不够;创新不够;中国文化很灿烂,但是如果一味沿袭,久而久之,会觉得乏味,进而变得很不感冒而冷落之;再次,是贪新鲜,人是喜欢追求新鲜的,外国的东西毕竟觉得神秘,由于好奇心理的驱使,渐渐喜欢过洋节,比过得老掉牙的中国传统节日来得新鲜,有意思。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只去过洋节,而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虽然中国的传统节日,伴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富有一定的民族意义。而现在的年轻人能说个清楚,道个明白的却很少。这个是教育的问题,现在中国的教育一般都忽视了系统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再加上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宣传洋节的力度远超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不少商家大张旗鼓的在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这天大搞促销,而“七夕”、重阳、端午则悄然从身边流逝。另外,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提高了,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鱼肉的情况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家中老人常说,现在的日子好似天天过节,就连小时候伸长脖子盼望的春节,也渐渐失去了吸引力,新年热闹的气氛一年比一年淡。 中国人不该国国外节日:
1.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自己长久形成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比如各种传统节日,作为一个爱国的公民,应该保护传统的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害。坚决支持本土文化的发展,抗拒外来文化侵袭。
2. 从经济发展方面看,支持本土节日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本土工业的发展,比如,一些传统节日,七夕,元宵节,春节,一些轻工业厂在七夕时期大量的制造卡片,提供各种畅销的牛郎织女的玩偶,做好广告,很多顾客都去购买,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比如元宵节,中秋节,本土食品公司在节日前做元宵,月饼,这些都是很有特色的食物,既让老百姓在特定时间吃到特定的事物享受特定的时刻,还促进了购买力。春节(烟火等例子。)总之,这些都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利用本土风情吸引大量外国者来中国旅游,购买特色的产品,给我国经济带来发展。
3. 从国际角度看 一个综合大国,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中国历史悠久,如果不保护历史产物,在国际场合用特点去亮相,去吸引人们的目光。 中国人该过国外节日:
1.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到来。地球村让我们明白全世界的人们是一心的,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所以过国外的节日,可以不同不同国家人民促进我们的交流。是很积极的。
2. 同样经济方面,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都证明我们的经济是开放式的,经济开放说明我们和国外的文化引申到节日是一致化的,所以我们积极地参入国外的节日,从中汲取快乐,他们也享受我们的特色,大家一起开心在不同的彼此的节日。
3. 文化方面的提升,了解国外节日是最有效的方式去加强彼此的感情,从教育方面来看,现在一个国际化人才,不但要会各种知识,也要会国际语言,学习国外的节日,最快的去了解本土风情,国外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化人才必备的。
正方:无可厚非
草帽下的迤逦:其实,过什么节,什么节日名字无所谓,大家只是想有一个欢乐、放松的机会。即使过圣诞节也不能就说是崇洋媚外,大家高兴开心就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淡漠明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中国人现在的日子都好过了,多几个节日有何不妥?不仅多了几个机会和亲朋好友相聚,还为大吃大喝找到了理由,多好呀! 音乐盒上弹棉花:谈不上“该不该”,现在也有很多老外喜欢过春节看耍狮吃饺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我们怎么就不能过“洋节”呢?就当是文化的共融吧。 开到荼蘼:我对大家过洋节的理解是:现在咱们中国人都很聪明,找个节日,给商人一个赚钱的机会,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理由,给朋友一个喝酒的借口,给家人一个温馨的感觉。
陌上花开:适当地过一过还是可以的,但是与此同时绝不能忘记了自己的传统节日。
菩萨保佑:虽说是舶来品,但圣诞节很有生命力啊!等我们强大了,也可以让老外也都过春节啊!
五谷轮回之所: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呢?
笑熬浆糊:没有必要抵制“洋节”。我不认为过个“洋节”就会把中国的传统都丢光。
“抵制洋节”论唯一说得过去的理由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作出的‘要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要求,担忧中国主体文化被西方文化冲击掉,及因西方文化的进入,会使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怕这一代青年人被西方文化俘虏”。遗憾的是,这一理由,没有真正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文化的民族个性与人类文明的共性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而是将保护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立起来。
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这个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正因其开放,才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不自信的文化形态,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 种田硬手:我们过圣诞节,不必非要像外国人一样。我们完全可以约几个朋友,在自己家中或随便寻一处有情调的酒吧,对着烛光,聆听着安详的圣诞乐曲,各自在心底里默默祈祷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这不就是属于中国人的“圣诞节”吗?
反方:过“洋节”忘本
化蝶飞:我强烈反对过这种“洋节”!有什么意思?关咱什么事情呀! 东厂曹厂长:圣诞节是基督文化的产物。想过圣诞节的人总该对《圣经》或基督文化有个一知半解吧?若把过圣诞只当成时下少男少女说话满嘴港台腔那样的时髦来赶,那肯定要出洋相,让人瞧不起。
圣诞节并非西方人的专利。我们一样可以把它过得有中国人的情调、中国人的氛围、中国人的趣味,甚至过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特色。这需要文化的积淀。先了解一点西方文化,至少弄清楚圣诞节是怎么一回事,你再来“圣诞长圣诞短”好不好?
残念:商家的“圣诞节”广告又满天飞了,什么“大减价”、“大亏本”、“平安夜大抽奖”,就差把手伸到消费者的口袋里了。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和绝大多数中国人八竿子打不着的圣诞节,很多中国人倒过得比外国人还兴高采烈。中国人过这个节是不是有点太莫名其妙了?把人家一个好端端的宗教节日过成中国商家捞钱的“黄金节”,咱是不是有点太对不起“圣母”玛丽娅她老人家
了?
钥匙:中国人的节日过得很奇怪,什么节都过,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把“拿来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拿来主义”本不是坏事,只是一到中国就全部有了“特色”,不管什么节,一律过成“吃饭节”、“消费节”。最高兴的是商家,巴不得你们把全世界的节日都搬过来用,最好每天过一节,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节,这个节的意义是什么,别人是如何过这个节的,没有人再会去关心。到最后,过节成了消费的理由。消费其实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要你高兴,每天都可以小聚、购物、唱歌、泡吧,每天都可以是圣诞节,而把圣诞节这样的节日无一例外地过成商家的“盛宴”,本身已经和圣诞节完全没有关系。 献祭:节日,尤其是民俗的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最重要的文化创造。它强烈地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愿望、特征,还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因此说,节日也是一个民族一年一度地传承着它独有的气质与文明的神圣方式。
如果有一天,我们一年到头过的全是“洋节”,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节日本身吗?
牛头人酋长:端午节现在算是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节日特色的传统节日了。但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录里,端午节却被记录为韩国的文化遗产。
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去关注外来文化,标榜新新人类的新知识体系的时候,有更多的国家却在觊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让国人离自己节日越来越远的“洋节”,还要这么不明不白地过下去吗?这样过“洋节”,算不算忘本呢? 大力神杯:圣诞节是外国人的节日,我们中国人有中国的节日。如果你是说圣诞节的形式很美,有圣诞树,有圣诞老人,还可以互相送圣诞礼物,很美好、很温馨的话,难道春节就不美好、不温馨吗?
或者:在我和朋友过的几个为数不多的“洋节”里,总是“水土不服”。由于不太懂“洋节”的意义,只知道无非就是一场“夜宴”,所以经常遭遇笑场,有时被别人笑,有时纯粹是自己笑自己。最后生出一番感叹:“洋节,就那么回事。”
漂之恋:昨天晚上跟在美国的朋友通电话,问了他们那里过圣诞的情况,他们说主要是家里人在一起过。而在中国,过圣诞的热情倒是一年比一年高„„每年圣诞节,朋友发短信祝我圣诞快乐时,我一律回复“俺是中国人,不过圣诞”。 清秋红叶:我也觉得圣诞跟我没啥关系。昨天陪老妈逛街,商场超市都摆上
了圣诞树,营业员都戴上了圣诞帽。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看上了就会买的,跟是否圣诞无关,主要图个高兴。只要有好心情,每天都是过节。
深度讨论
胖大海:中国人过洋人的节,是一个文化升华的关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过洋人的节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想必会产生这样一批人,探究国外这段节日的历史发展,乃至他们的习俗文化。也许会擦出一段奇妙的火花,引发一些奇思妙想。
另一方面,中国人过“洋节”是否使青年遗忘本国文化引发争议。年轻人爱过圣诞不过春节,那么许多年以后,新的一代会不会连春节都不知晓?更有甚者,有多少节日以及节日背后的传统故事被国人遗忘?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遗憾!一旦后人只能以追忆拼凑的方式还原祖国从前的节日乃至从前的文化,这样的中西合璧,还有意义吗?
水煮肉片:其实把圣诞节过成“吃饭节”、“消费节”并不是个例。为什么说现在的春节越过越没意思?还不是因为我们同样把它过成了“吃饭节”、“消费节”吗?关于春节,我们还知道多少传统习俗呢?我们的年青一代还有多少人知道过春节的民俗是怎么样的?
“端午节”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而其他的传统节日呢?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还有多少人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还有多少人知道传统节日该怎么过?像圣诞节这样的“洋节”的强势,凸现了我们传统节日的尴尬,说明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支离破碎。这不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吗?
帆布鞋:其实本来就不应该有这样的讨论。如果说中国人不该过“洋节”,那等于说外国人也不该过春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像“该不该过洋节”这种说法本身就很狭隘。
所谓“洋节”大都基于基督教意,其立意没有任何不对。外国人的过节方式与中国不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中国人过“洋节”,其中所含商业化成份太大,没必要认真。所以,没有“该不该”,世人自取而已。 人影如鬼魅:节日的“土”“洋”之争,在短时间内不会尘埃落定。“土节”也好,“洋节”也好,只有大家欢迎的节日才会成为真正的节日。
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抵制“洋节”,而是如何让我们的“土节”过得更有
意思,让国人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来源:龙都社区 http://bbs.zhld.com/
下一篇
放大 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