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

2024-03-29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16年第12期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

阮涛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媒体环境的特点,然后对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对策,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Ruan Tao

Guangzhou Sports Polytechnic, Guangdong, China, 510650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nally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readers.

Key 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博客、微信、微博、百科全书等新媒体大量涌现,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更为新颖、活泼的词汇出现在新媒体中,成为公共领域的重要影响力量。新媒体一词是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第一次提出的,并随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传入我国并发展起来。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着眼点包括:第一,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对传统媒体危机的忧虑;第二,对新媒体发展的展望,很多学者将新媒体产业作为独立板块来研究;第三,将新媒体与一些具体领域相结合,比如新媒体和美学的结合、新媒体和电信业务的结合等。

新媒体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新媒体主体广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面向全社会,属于公共领域的自由发言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和个人见解,并且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用户呈火箭式上升趋势,用户也可以是受众,同时还能够成为讨论主体,多种身份促进了新媒体更具活力。

第二,新媒体开放运行。新媒体借助于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全天候提供信息,也是一种互动的平台,可以随时获取网民参与讨论的大量信息,也就是网民可以针对公共事件发展自己的看法,使新媒体变得更为开放,因此可以看出新媒体属于开放运行的模式。

第三,新媒体的主题多样、多变。从主题角度来分析,新媒体的主题比较广泛,涉及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娱乐明星的八卦绯闻,同时还包括一些关于公共事件的讨论等,这些话题都会引起受众的响应。大批网民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声音和看法,从而形成舆论力量来影响政府,充分体现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正能量。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首先从积极影响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包括:第一,缩短教与学之间的沟通距离,教师通过新媒体能够很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向。另外,学生习惯使用网络语言进行沟通,教师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第二,思政教育的平台得到扩展,新媒体具有覆盖广、速度快、承载大等优势,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信息更为方便,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扩大教育范围,将更多信息传递给学生。第三,有利于思政教育平等开展,新媒体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更为

平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动态了解学生的性格,从而更为容易了解学生内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从消极影响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包括:第一,新媒体弱化了教育环境的真实性。虚拟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其优势在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通过新媒体教育方式则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能够保持大学生接受系统有序的思政教育,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多元,知识内容也可以跟随学生的喜爱进行选择,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师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信息量比较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质量高低不一,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产生混乱,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被造成教师对学生思想引导力不够,结果给教育带来很多麻烦。对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虚拟性,教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学生失去理性的问题。

第二,新媒体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造成很多不利。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认知成长空间,但是对学生不良学习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催化作用。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空间更为广阔,新媒体传播信息也更为多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会导致一些学生不分时间和场合利用手机等自媒体观看网站、聊天等,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学生心理产生重大冲击。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展示自己的形象,也让外界更为了解自己,但是过分依赖于网站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产生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创新对策微信是手机新媒体的代表,能够通过网络快速发生语音、视频、文字和图片等信息,很受大学生欢迎,基本上成为大学生互相交流的最重要通讯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取代电话和短信。微信有“群聊”的功能,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开设讨论群,教师加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群体讨论活动更为灵活和方便,免除了面对面的尴尬。大家的讨论可以不拘泥于文字,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互动,讨论内容也会自动保存在微信中,为存档提供了方便。 微博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载体,有效利用微博能够给思政工作带来很多好处。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发布自己的心情,可以通过微博与同学、老师互动,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公共知识分子的观点,还可以通过微博发布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微博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41Journal of Kunming National Cadres Academy No.12,2016

也成为教师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可以及时关注学生的微博了解他们近期发生的事情和感悟,掌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一些高校还设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平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理念创新

理念是实践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实现创新就必须加强教育理念创新,详细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理念创新对策主要包括:

(一)创造双向交流,互相探讨的交流渠道

95后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参与了师生互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对教师单向说教比较反感,如果高校思政教育仍然以强行灌输方式开展,那么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入到学生心中,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教育的方式,如果采用目的性过强的灌输式教育则会逼迫学生接受,效果不佳,如果采用教师引导、双向合作、共同研讨的方式则会将被动学生转变为主动探讨,发挥思政教育的优越性。大学生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有人倾听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们的观点在相互交流中被否定,那么很难心服口服接受他人意见,因此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建立各种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强引导,构建师生有效交流的渠道。

(二)构建回归生活,辨证引导的务实路径高校思政教材基本上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疏离感,设置认为课堂就是课堂、课外就是课外的思想,背离了思政教育的理念。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让学生全面接受正面熏陶已经不可能实现,只有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辩证思维,学会明辨是非,这才是思政教育的本质所在。

(三)促成教育本领创新,开拓教师主动参与的新空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将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剔除,创建更为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载体,诸如上文所说的微信、微博等工具,对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基础,也使教师开展思政教学更为个性化、合理化,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校思政教育并不只是思政专职教师的职责,同时还是全体教职员工的首要职责,这样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将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课程中、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以自身道德建设带动全体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J].新闻战线,2016(10):154-155.

[2]许舒涵.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9:165-167.

[3]何长辉.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2015,08:91-94.

作者简介:阮涛,男,1981年,汉,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项目《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编号》(项目编号:QY2014204)

高校是与人的主要阵地,因此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要切实贯彻落实下去,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保障。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不能只把中国传统文化停留在课堂,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看一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活化、具体化。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发挥好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就要首先要求死政客教师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思想政治课能收到较好效果。

3、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

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学生感到枯燥,所以要开展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到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大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谢中清.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J].江西社会科学,2016(1).

让大学生能够接受这些,从而转化为正能量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有利于培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观念和方式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更要加强,这样,更能让大学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者。

4、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目前高校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甚少,反而对一些西方的,节日比较关注。这就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需要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不足,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了解的过程中培养情感,把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发挥作用。

5、有利于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体现在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的体现,对人格魅力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内容指引着大学生前进的方向,比如,重义轻利,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等思想都会对大学生的人格魅力的塑造,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不足,逐渐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在高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对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上接第40页)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基于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5jyxm508)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内在机制研究——关于\"高薪养学\"问题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SK2016A0835)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观研究》(项目编号2013SZ—2)

作者简介:韩路,1980年,女,安徽省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