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2024-04-12 来源:爱问旅游网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高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教育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以下改革策略:确立“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养成精神”的教学目标、构建实践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深化理论学习与能力实训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优化拓展教学方法、实施多元教学评价等,以切实增强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标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改革 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其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更侧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为师范生未来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目标无法达成,使得学生依然停留在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层面,制约了学生研究意识的形成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学目标定位偏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围绕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考核,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记忆层次,很难激发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其次,教学内容選择缺乏应用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更侧重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具有鲜明的应用性,但是,部分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重视对“是什么”的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做”的知识,因此,知识很难转化为能力,影响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第三,教学方法运用忽视实践性。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倾向于教学内容的灌输,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很难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育科研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1]第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与考核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考查,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导致课程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2]这种单一的终结性性评价方式,忽视学生学习的具体学习过程,放松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和评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问题,应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进行改革,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确立“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养成精神”的教学目标

就课程性质而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一门基于理论框架下的实践类课程。根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性、方法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征,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应以实践为导向,为师范生在日后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因此,在深入反思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准确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理解教育科研原理、

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养成教育科研精神”。这三维目标,事实上分别是实现本课程教学价值的基础、途径与内核,三者互促互融,力图通过“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并进,合力提升师范生教育科研综合素养。

需要学生掌握的教育科研原理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价值取向、一般原理,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教育科研的设计、教育科研诸方法的基本原则等。“如何完成教育科研的一个基本流程,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来做调查与研究,是师范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识。”[3]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相关的教育课题的研究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本课程的实训,逐步引领学生深入体悟教育科研方法实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技能和操作能力,熟习掌握与运用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为师范生撰写毕业论文,独立开展教育科研奠定基础。另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重要旨归,这与师范生普遍缺乏“教育研究”意识的现象存在目标与现实的冲突。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着力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质疑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坚韧、合作的科研品质。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教育科学研究产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推动教育科研素养的提升。

二、构建实践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选择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需要具有层次递进性,既循序渐进,又环环相扣,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逻辑关系。另外,还要发挥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对《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链接和推动作用,重视对后续课程学习所要求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强化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因此,应强化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构建丰富的课程内容体系。深化经典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如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历史法等,又有发现问题与提出假设的方法、收集资料与分析数据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方法等逻辑知识体系。选择反映教育科学研究前沿,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如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新的研究方法。

(三)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内容体系建构落脚点应当放在实用性内容的获得上。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逐渐获得问题产生的思维策略,学会发现更广泛问题来源的方式及其陈述方式等实用性知识技能。因此,应把兼具原理性与操作性的课程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如教育行动研究;同时,要把数据资料处理方法中的整理和描述方法、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等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重点。在此

基础上,介绍并请同学们亲身实践运用相关的教育科研技术,如关键事件分析、教育叙事、扎根理论、数据统计等具体技术,将其作为研究方法的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三、深化理论学习与能力实训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为教育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其区别于其它课程的重要特点,教学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共享,自主实践,积极推进体验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将理论讲授同能力实训相结合,形成两部分八环节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为理论学习,其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四个环节:目标自学—教师讲授—互动拓展—评价总结。第二部分为能力实训,包括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评价总结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部分并不是阶段性进行的,而是并行开展的,即随着理论学习的进程,能力实训随着各个项目的学习而展开。在教学过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合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开展问题定向学习、探究导向学习、小组协作学习。通过学与问,学与思的不断实践,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定向、相互交流与研讨、彼此合作与共享的合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教育科研的过程,指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在师生、生生之间认知、情意、行为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逐步建构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形成獨特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教育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优化拓展教学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三主一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探究为主轴、以效果为目的”的课程改革思维,在教学方法改革层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原有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实施自学——辅导、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

(一)优化传递接受教学

1.加强案例教学,提供学习支架

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传统讲授法,在理论讲授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讲透原理。教师精心选择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为直观深入地理解方法背后的原理。以“问卷设计”教学为例,如何产生问题是问卷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进行维度地分解,还要学会在维度分解基础上层层分解出具体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之前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如提供一份调查问卷作为范例支架,引导学生判断问卷题目表述的合理性、顺序的科学性、结构的完整性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作为参考,并得到启发,对学生掌握问卷编制方法起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课堂互动,引导主动学习

教师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任务驱动

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课堂作业。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的成员和教师需要对该研究成果给予评价、发表意见。在这样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赋予新知识新的见解,从而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实施自学辅导教学

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分析与思考,自主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准备课程资源时,根据每一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精心制定课前预习计划,课前,学生根据计划里的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相关课程资源,辅助学生学习。课后,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对课堂上遗留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形成小组讨论记录,作为监控与评价小组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以学生自愿为原则组建合作探究小组,强调学生分组的异质性,人数4-6人,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避免部分学生的“搭车现象”。每个研究小组结合自己小组的研究兴趣,选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开展项目研究。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学习活动任务,使学生亲历从“问题确定——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的整个研究过程。各小组选题都源于小组内部研究兴趣,体现小组同伴互助的价值,有助于在共同的合作交流中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养成精神。教师根据教学、学生的需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分阶段组织研讨,让学生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这样又会加深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实践训练的目的。

五、实施多元教学评价

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即应从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养成精神三个角度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所有评价都应在三维目标的架构之内进行。由于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研究方法的各个环节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以往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倾向,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小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研究能力提升、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成长评价。”考核方式既要测试出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又要为课程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和发展的功能。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不断深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霞,张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改革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闵钰,杨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3]曾晓洁.《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价值的实现路径——基于行动研究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